慈悲心钥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修慈,于亲友、中人、怨家平等心,离瞋、恚、爱。如是满舍波罗蜜。《解脱道论》
◎若人初起忿恨,焚烧慈心,令其心浊,从此增长面目嚬蹙。《解脱道论》
◎观有情类如己谓慈;乐有情类离苦谓悲;于他兴盛欣慰谓喜;于亲怨相不思谓舍。《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等观一切如友谓慈;于遭苦者哀愍谓悲;由胜解力想有情类得益离损欣慰谓喜;于有情相等观谓舍。《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悲者以彼乐为自乐故。是故菩萨所有施果,皆应布施一切众生。
◎悲、慈心法虽一,四义不同,故分二种: 一、功能不同:悲能拔苦,慈能与乐; 二、治患不同:悲止害觉,慈息贪欲,又悲能除微细之瞋,慈遣粗重; 三、境界不同:悲心多缘苦众生起, 慈缘无乐众生而起; 四、得报不同:悲得空处,慈生遍净。《大乘义章》
◎比丘慈心和合,修七觉意,设断五道因缘者,慈悲犹在,发佛道心时,还得增长,名为大慈大悲。《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菩萨大事者,所谓不舍一切众生。然度众生必须二事:一者,内有慈悲心;二者,外有方便救济。《金刚般若疏》
◎大悲虽拔其苦而实无所拔,大慈虽与其乐而实无所与。故慈悲不妨毕竟空,毕竟空不妨慈悲心。《金刚般若疏》
◎一切苦悉入生死苦中,诸菩萨不舍生死由大悲故,菩萨起苦是利他因,菩萨不舍生死时即是不舍一切苦。
◎悲施财三果,悲者增长;爱生及摄生,资生复三乐。
◎苦者悲诸苦,不施云何乐?以令自乐故,施乐拔他苦。
◎施及于施果,普施于一切;彼乐我乐故,施彼我无须。
◎悲者以大悲,尽施及常施;应作如是施,慎勿求施果!
◎若人厌财而行施者,是人虽不欲财而财自来。 极广极妙道理如此,以大心故,若有如此还用布施,是则资财来而复来,菩萨则施而复施。 何以故?非求自乐,欲令施无穷故。
◎阿罗汉、辟支佛尚无大悲爱,况余世间而有可得!若如是者,岂不过世乎!
◎一切世间皆爱世乐及自身命,一切声闻缘觉虽不爱世乐及自身命,而于涅槃起住着意,菩萨不尔,大悲自在故,于涅槃尚不住,何况住彼二爱中,已说大悲无着,次说大悲爱胜。
◎慈者,于求乐众生聚起与乐行;悲者,于有苦众生聚起拔苦行;喜者,于有喜众生聚起不离行;舍者,于诸受起烦恼众生聚起令离行。
◎住梵住者得二功德:一者、舍烦恼,如前所说过失悉远离故;二者、不舍众生,为成熟众生生死不能污故。
◎一切生死以苦为体,以无我为性,菩萨于苦得如实知,于无我得无上觉,如是得知觉已,由大悲故于生死不生厌离,由胜觉故亦不为烦恼所恼,是故菩萨得不住涅槃,亦不住生死。
◎见苦自性时,知苦生悲苦,亦知舍方便,修不厌生。
◎菩萨观世间苦见其自性时,即生悲苦,如彼远离方便,亦求如实知。知已,修不厌,是名大悲功德。
◎菩萨悲自在,寂静尚不住;世乐及身命,此爱云何起!
◎菩萨见众生苦,是名悲因。起极怜愍,远离小乘心,是名悲体。得一切世间胜,诸地不退,是名悲业。
◎贪爱非无障,世悲亦世间;菩萨悲爱起,障尽亦过世。
◎得悲诸菩萨,舍苦而起苦;彼初起苦怖,证时欣乐甚。
◎悲苦最希有,苦胜一切乐;更乐悲生故,办非有况余。
◎施与悲共起,能令菩萨乐;三界中乐受,比此无一分。
◎生死苦自性,不舍由悲故;起苦利他因,云何舍不习?
以上内容整理自《大乘庄严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