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转向」就是圆觉佛法中的「以境验心」
 
{返回 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08

「转向」就是圆觉佛法中的「以境验心」

梁乃崇教授

《修练的轨迹》指出了「转向」,而「转向」其实就是圆觉佛法中的「以境验心」。

「以境验心」就是当我们看事情时,要注意自己的心是处于何种基础之上,才会产生当前的状况。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出外境状况,与自我内心之间的关联。《修练的轨迹》的「转向」是有一点浅浅的「回头」或「摄心」,这也是反思式的观察!而我们所关注的,不是只有外在的事情,同时,也要去发掘自己心里是戴了什么样的眼镜在看事情,也许是带有偏见的、不公正的;也许是宽宏的、广大的……等等。

从「悬挂」到「转向」,在他们眼中,其程度已经是非常不得了的深;在我看起来,那还不是太深。可是,他们很会用,并且把它的功能发挥得很好──他们将它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冲突的改善……。这是他们的优点,也是我们要多多学习的地方。

我们佛法中所谈的「以境验心」好像是比较偏于个人的修行;而这本书里头所谈的,则多是团体中的修练。他们所处理的团体问题,规模甚至大到是一个国家的种族冲突。其中所牵动的力量、转化和奇迹,是相当惊人的,所以,人们所见到「境」的改变,也会相当明显。而这也就是「以境验心」做得好之后的「相随心转」、「境随心转」!

这本书还谈了很多如何从「我相」进入「人相」的历程。与人互动时,如果要进入「人相」,就要了解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他的「假设」和「基础」是什么。书里提到一个实例:一家公司的汽车设计方案,是分了几个小组进行规划,而小组之间产生了许多问题。后来,他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个解决的过程,就是很好的从「我相」进入「人相」的历程。

本书也在「法性」广度下了不少功夫,我们佛法修行班有谈到,「法性」广度是否能够施展开来,与「自性」深度是有关联的。换句话说:「自性」深度要修得深,「法性」才能对应地往广度推展。这本书里面所举的团队修行的例子,有些人的「自性」已经修得很深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相等的程度;这些引领的人是以自身人生经历中的体验,而不是用什么理论来带领大众走向觉悟,如果没有那一、两个人的经验或能力,整个团体是到不了的。「自性」深度与「法性」广度是相辅相成的,只靠单一面向,是无法成功的。

由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接触过东方禅学,扩大来看,其实,是与整个东方修行文化有了「连结」;这个「连结」,使得他们可以把自己亲身体验所达到的深度,与这个文化衔接起来;两者一衔接,他们就知道如何发挥那个体验,否则,是用不出来的。(摘录整理自20060717共修)(莉华、忆玫、满妹整理)

关键字:修练的轨迹 转向 圆觉佛法 以境验心 回头 摄心 反思 相随心转 境随心转 我相 人相 假设 基础 团体修练 自性 法性 相辅相成 东方禅学 东方修行文化 连结 体验


{返回 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调整「设定」见新局
下一篇:莲师对「实相」的定义
 空与不空
 承认心灵、尊重法界
 思考的纪律
 feeling之8:有关feeling的字词
 前念不生后念不灭
 让「连结」成熟落实
 尊重主动权,才是真平等
 由浅至深皆「不二」
 被知世界只有相对的真相
 化空善念恶念的实修方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对联三幅[栏目:佛教手机短信]
 广论毘钵舍那[栏目:雪歌仁波切]
 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及其重要概念[栏目:吕建福教授]
 问5:尊者,例如,仅仅通过观照“走”为走这样世俗的方法,能够体验究竟法吗?[栏目:马哈希尊者访谈 An Interview with Mahasi Sayadaw]
 第七章 学僧天地 - 学僧的苦闷[栏目:归程·圣严法师自传]
 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临终中有”之一[栏目:谈锡永居士]
 《六种危险》讲记[栏目: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