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以境验心消苦业
 
{返回 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48

以境验心消苦业

梁乃崇教授

我最近「以境验心」来反省、来检查,发觉中国文化里有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就是有一种价值观隐藏在我们的心里,大家都接受了,并且不知不觉地在奉行这个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什么呢?就是苦的文化──「苦」,我们工作要「苦干」,读书要「苦读」,修行要「苦修」,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好像不苦是不行的,好的结果一定要经过苦练,没有经过苦练是不会成功的。孟子也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没有经过这样子的苦难,是不会成功的,不会变好的。这样的苦文化已经暗中注入我们的价值观里,大家都不知不觉地住进去,住到「追求苦」里面去。不是离苦,反倒是要去找苦!

这样的文化影响到现在,父母在教导孩子读书时,如果孩子好像天天在那里玩,尽管成绩还考得不错,但父母还是会很不安心;但是如果看到小孩熬夜读通宵,读得很苦,然后成绩考得好的话,就放心了。父母师长衡量孩子做得好不好,就是看读得够不够苦。

所以,什么事情都是要苦的。佛法传到我们中国,其实佛法有两种:一种是小乘,一种是大乘。小乘讲的是「苦空无我」,大乘讲的是「常乐我净」。「苦空无我」就好像比较对我们吃苦的胃口,所以我们佛教徒的修行是很苦的;而我讲的佛法——圆觉宗这个部分,是大乘佛法,是「常乐我净」。苦修的路是可以走的,但它是小乘,而且是三恶道的修行法。因为三恶道太苦了,所以就需要有这么个苦修的方法来因应。虽然是用苦修的方法,但并不是一味地乐于苦啊!而是希望能离苦得乐啊!可是我发觉大家都苦过头了,变成乐于苦,不但不离苦,反而追求苦了;甚至还标榜我苦得比你厉害,那我就比你行、比你有成就,所以就变成在比苦。——这就是病了,这就叫做苦命,这就有问题了。

我仔细分析,发觉「苦」跟穷、丑、贱、悲、弱势、无常是一起的;而「乐」是跟富、贵、美、爱、强势、长长久久一起的。苦跟乐互为仇人,兜不在一块儿,在一块儿就会打架,如果这两个东西在你潜意识里起冲突,你这个人就会显得不知道什么地方不对劲。

我们要把苦的文化连根拔掉,大家会想这太难了,没错,是很难;但对我们圆觉宗的修行者来讲,不难!佛门教的修行就是「常、乐、我、净」,是大乘佛法,我们不讲「苦、空、无、我」;而且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在提倡「常、乐、我、净」的大乘佛法,所以必须要转!这个地方不转,以后的问题更大。当然要转之前,先要看清楚,这个部分的检讨,从「以境验心」的角度来看,比以前所做的检讨要深,不但深而且广。有了这样子的检讨,才有机会消业,我们要用一个正面的心,去面对自己那个苦的境,一定要把所有的境界当作是一个业,然后转悲为喜,转苦为乐,就消苦业了!如果这个地方不改正,不调整的话,你的苦业是源源不断的;而苦的业障若没有消除,是不容易修成的!

资料整理-忆玫、满妹整理


{返回 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学会控制内心负面的想法
下一篇:思考的纪律2
 feeling之8:有关feeling的字词
 从骨髓移植手术再谈细胞心灵说
 建立人间净土
 从修行看癌症──细胞是有心灵的
 去除我执、忏悔消业是一切幸福的开始之3
 愿性之16:发愿大小要依自己能力而定
 实修实证之2:「不共法」才是真正的佛法
 运用SOP让修行快又有效(中)
 修行要有感觉
 生活修行之4:修心解贪念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生死大事 - 动物生死顺其自然[栏目:方外看红尘]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一一四一)[栏目:杂阿含经]
 大乘攻略:前学 三、明分之唯识瑜伽:转识成智[栏目:清净法师]
 佛施饭与狗[栏目:罗汉菜]
 曹雪芹~癞和尚赞[栏目:禅诗三百首]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76-77卷[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昨日您讲“四大种”中的水界的特相是流动,与我以前学习的水界有湿润的特相不同,请法师开示。[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现今社会如何亲近依止上师?[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定解宝灯论》讲记(十六)[栏目:定解宝灯论讲记·达真堪布]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三九)[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