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金刚经》主要句型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异同
 
{返回 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48

《金刚经》主要句型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异同

梁乃崇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如果对昨天讲的《金刚经》还有不明白的,今天我可以再讲。因为昨天安排的时间只有两个钟头,我必须把《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义理在那短短的时间内讲出来,所以没有办法细说。各位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利用现在的时间提出来问,我会就你能够了解的范围来讲。

某先生:

昨晚您讲解《金刚经》,提到「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能不能请您再解释一下?

梁教授:

好,刚才那位先生问到《金刚经》里一个最常见的句型,我们随便翻《金刚经》,几乎每一页里面就有好多这类型的句子,可见这是经中最重要的句型。

这个句型很多人很早就注意到了,但并不见得都能正确掌握其中的讯息。这样的句型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譬如它开头先讲:「庄严佛土」,先标出一个我们能看得懂或者能了解的意念,即「什么」;接着就说:「即非庄严佛土」,也就是「非什么」,不是庄严佛土;然后又再告诉我们:「是名庄严佛土」,这里就是「是名什么」,喔!这样才是庄严佛土。

《金刚经》从头到尾,一直都是用这样的句型在陈述。你甚至可以把这个「庄严佛土」用数学里的代数「X」来表示,也就是下面这样的句型:

「X,即非X,是名X」

那么,这样的句型究竟有什么内涵呢?我现在就把这个句型所含的真谛好好和各位谈一谈。很早以前,有人曾把这个句型误会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因为「辩证法」是讲「正」、「反」、「合」,和《金刚经》的句型表面看起来很像,所以他们就误以为《金刚经》的句型就是「辩证法」,或是黑格尔「辩证法」里面的型态。

其实这个「辩证法」是哲学里面的思惟方式,也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威力,而佛教《金刚经》里的句型是不是和它一样呢?不一样!绝对不一样!但是一般人大概都分不清楚。

就我所知,有些人读《金刚经》曾经把这两个当做是同样的思想方法,事实上并不一样。而且黑格尔差不多是一百多年前的人,可是《金刚经》则是两、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啊!时代就不相同。它们的型态表面上看起来有点相像,但实质上所代表的意义迥然不同,现在我就来深入解释:

首先,佛说「什么」,就是给出一个状况,这个状况是我们世间能够接受、能够了解的;接着又说「即非什么」,这是一个世间不存在的状况,立刻把原先有的状况对消了;这也就导致这两个状况同时并存,才是接下来「是名什么」的意义。我们读《金刚经》,读到这里,完全不要去分析,只是用你的心灵去感受就对了。

现在来看看这样的句型读下来,对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什么作用?以下就从这个角度来解释。

譬如说,当我们读到「庄严佛土」,心里就会想:我们要把佛土弄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或者很舒适,这是庄严佛土的一部份状况。

这样做了以后,我们再来看,佛说:「即非庄严佛土」。对前面这个状况,佛说「就不是庄严」,那我们是不是并没有把佛土弄得好好的?把它弄得好好的就是庄严啊!是不是有什么办法,既有「庄严佛土」的效果,同时还能「没有在庄严」呢?

我们一念到这个地方,心里会一下子停顿而感到茫然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停顿,使得「庄严佛土」想要做的那些动作,譬如怎么样去把佛土布置得很好等等,一下子都停顿了。这一停顿,就把「庄严佛土」这个动作的「有相部份」止息了,没有了。但是,心里面还是存有一个要庄严佛土的愿望。也就是属于有相的那些想法,全都停掉了,只剩下无相的愿望。而内心里面那个无相的愿望,就是「是名庄严佛土」,这才是真正庄严佛土!

我们平日读诵《金刚经》,照着经文念下来,这些句子会自动在心里造成前述反应;如果不断地读诵下去,它就这样不断地刺激、反应。刺激、反应。所以只要读诵《金刚经》,都会有很大的功德,因为它已经在清净你的心灵了,这就是修心——只是读诵,就已经在修心了。

当然,这样的效果是不知不觉的,如果能够了解之后再读诵,这样修行的功效会更大,会更显著。

此外,这个句型还可做另外一种解释。

第一,「庄严佛土」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说是修假观。我要「庄严佛土」,要大千世界庄严辉煌,这是在修假观,在修「三摩钵提」。「即非庄严佛土」,那是什么呢?是修空观,修一个「无」字。修「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没有,空了,所以是空观。

那么当这两个句子连在一起念:「庄严佛土,即非庄严佛土」,这两个当作一件事情,同时并存,这是修什么呢?是修中观。中观怎么修呢?就是假观和空观同时修,也就是「亦空亦有」——「有相」又是「无相」,「有相」与「无相」同时存在。若问中观怎么修呢?就是这样修。

通常我们讲解空观怎么修,可以讲得清楚;假观怎么修,也能讲得清楚;而中观就很难讲。但是如果假观你也会,空观你也会,那怎么修中观,就比较容易讲,就是把假观和空观同时修,一次做,两个做成一个,这就是中观。

所以后面那第三句话「是名庄严佛土」,就是中观。我们读诵《金刚经》的时候,一串句子念下来,已经把假观、空观与中观一起修了,这就是我师父华藏上师教的「一心三观」。什么是「一心三观」呢?把这三观一个心念就完成了,叫做「一心三观」。

这个道理当然很深奥,可是各位也不要认为就深奥到永远不会懂。虽然你不知道「一心三观」,可是只要顺着经文那么一念,就已经做过了。佛已经把它设计成这样的句型,让人读了,自动会有「一心三观」的反应,这是一个非常精要而简便的设计。

当我们要为别人解说这类句型时,才把它说明成这是假观,那是空观,如何又是中观;倘若自己要修,可以不了解这些说明,就直接去实践了,所以并不那么难。下面我再把这类句型做个解释:

刚才我们提到,《金刚经》的句型和黑格尔的「辩证法」里的「正」、「反」、「合」,看起来很像,其实并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我们先来看什么是「正」、「反」、「合」。

「正」与「反」,无论怎么说,全都落在意识和相中;而《金刚经》里的「即非什么」,并不在意识和相中。空观要超越意识,是离相的,所以空观已经不在「被知的范畴」里。如果是在意识之中,那就是在「被知的范畴」里面,这一点我等一下还要再说明。

但是黑格尔「辩证法」却在意识范围之内。像「正」、「反」、「合」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譬如说一个东西好,另一个东西坏,那么好的是「正」,坏的就是它的「反」了;而无论是好或是坏,这两个都是被知的,都是在意识之中,所以这个「反」不是空观。它的「正」和佛法的假观当然都还在意识中,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是这个「反」呢?「坏」,是「好」的相反;「丑」,是「美」的相反。它的「反」是这样子的「反」,和《金刚经》要讲的「非什么」并不一样,「非什么」是不落在意识中的。所以「正」和「反」就像什么呢?就像一个白的和一个黑的,是一正一反。

好,如果我们把白的和黑的混在一起,变成灰的,就是它的「合」。然而《金刚经》并非如此,《金刚经》说「白的,即非白的,是名白的」。那个「非白的」,并不是黑的,也不在意识中。这「是名白的」则是超越意识和相的,是中观,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合」,不在同一个层次。

像这样的了解我们可以再讲一些。刚才讲到一个词——「被知的」,我说「空」就超越了「被知」,这件事情可能在座有不少人并不晓得是什么意思,现在再把这个观念讲清楚。

禅宗有一个常用的词汇「能所」,「能」是指能够知道的主角,「所」是被知道的现象。那么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在「能所」的哪一边呢?「本来面目」在「能」这边,不在「所」这边;而被知的现象则在「所」这一边。人类心灵里有一个最明显的结构,就是「能\所」的结构,这个结构在现代心理学里面并没有说明,但是在禅宗里面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去管禅宗,也不需要去管什么现代心理学,这个心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就拿自己的心来观察一下。现在大家都在听我讲话,我讲的话是被你们听到的,那是谁在听呢?你会说:「就是我在听啊!」好,是你在听,但你绝对不是我的声音,你听我讲话的那个主人绝对不是我的声音。

所以你一听到声音的时候,就有一个听声音的主人在那里,那个听声音的主人一定和那个被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这点马上就可以知道。由此可以察觉你的心里面显然有一个结构,就是「能\所」。

我现在把这样的结构用另外的话来表示:凡是被听到的、被知道的,我全部给一个通称,叫「被知的范畴」。既然有被知的东西存在,就存在了一个可以知道这些东西的主体,我现在给这个主体一个新的名字,其实也不是新的,《圆觉经》里面就有,叫做「知觉者」。

这个「知觉者」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自性。

这样的结构大家随便一想便知,没错,是这个样子。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要点:它是「知觉者」的时候,就不可以被知;如果被知道了,就变成在「被知的范畴」里面了。它如果不能再被知,就有一个什么特性呢?有「无」的特性。它无什么呢?它无「被知的范畴」——所有被知的东西都在这个范畴里面。

我们如果以「被知的范畴」来看这个「知觉者」的话,它什么都没有!但它本身仍是一种「存在」,「没有」就是它的特性。这也就是佛经一直在讲「无」、讲「空」的关键。要描述这个「知觉者」,必须用「无」、用「空」来表示,因为这是「知觉者」的特性。

当然,我们用「无」、用「空」,这个「无」与「空」也可以是被知的。

譬如说,这个杯子现在装了水,我把水倒掉,杯子空了,不也代表「空」吗?那佛法要讲的「空」是不是像这个杯子里面的被知空?不是的,这个杯子的空是被知的,而佛法所要表示的那个空是没有办法被知的,是个「不被知的空」。像这样没有办法被知的空,才是佛法要讲的。

可是一旦落在这个世间,大家都要藉用语言文字来诠释,而语言文字全都是被知的,佛陀没有办法,就只好借用被知的「空」、「无」来表达。所以禅宗才会说「不立文字」,一言语,就道断!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目的就是要彰显这个不被知的「空」、不被知的「无」的特性。

所以我们一落在「被知的范畴」,就落在「意识心」的层面,落在「有相」和「分别心」里面;一旦脱离了「被知的范畴」,就显出「无相」、「无分别」和「空」这些性质,这是我们心灵里面一个很清楚的结构。

这个结构禅宗弄得很清楚,也表达得很清楚,可惜真懂禅宗的人并不多。在唐朝的时候可能很多人懂,可是到了南宋以后懂的人就少了。其实这个东西不难懂,大家心里面已经清清楚楚摆在那里了。

现在回头再解释这个黑格尔的「辩证法」,刚才提到黑格尔的「正」和「反」都是落在被知的状况,也举了好的、坏的和白的、黑的,来对应「正」与「反」,而这些好的、坏的和白的、黑的全都是在被知的范畴里。

可是《金刚经》里面讲的「即非什么」,根本不落在这个「被知的范畴」里面,已经超越出来了。超越到那里呢?超越到空、无的「知觉者」这边来。所以当我们把《金刚经》与「辩证法」拿来比较,就会知道,黑格尔的「正」、「反」、「合」全在「被知的范畴」里。

而《金刚经》里面的「是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这个「是名什么」是打通了「被知的范畴」和「知觉者」的整体关系,这两者一打通了,就是中观。中观有两个状况:一个是「亦空亦有」,有被知的,又有「知觉者」。另一个是「非空非有」,既不是被知的,也不是「知觉者」;也就是既不是这个世间的,也不是出世间的。

所以我没有办法同意说:《金刚经》里主要的句型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正」、「反」、「合」是一样的,这是我没有办法接受的,因为根本不是一回事嘛!但是如果有人没弄通,读《金刚经》的时候落在意识之中,那真是会变成黑格尔的「辩证法」,这是不通才造成的结果。

下面我再举「我相」为例,各位看我套用《金刚经》的句子:「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请大家看我怎么解。

说到「我相」,可以说这个身体就是「我相」;各位也会认为「自己这个身体」就是「我相」。好,现在就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放大,要真的观想放大喔!放大到弥遍整个虚空、整个宇宙,把自己放大到和整个宇宙一样没有界限,一直放大。因为整个宇宙到底多大并没有界限,所以就一直放大。

好,如果真的这么放大了,这一放以后,大家就都被包在「我」里面了啊!这个宇宙也包在「我」里面了!那么你和他全都不存在了啊!这个宇宙也都不存在,都是「我」了啊!

各位请再想想看,如果只有我,而没有你、没有他的话,原来「我」的定义还在不在?原来「我」的定义就不在了!也就是「我」消失了。原来「我」的定义是「这个身体就是我」,而我旁边的就是「你」,离我远一点的则是「他」。

但是经过这样子放大了以后,原先这个「我」的定义就不见了,不存在了,因为你和他都不在了。这个时候就是「非我」,「我」即「非我」。所以一达到「非我」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我——「是名我」。

以前我曾经就这个「无我」的问题特别去请教过我的师父 华藏上师,因为一般人都会讲:佛教是「无我」的,可是这显然和佛法提到的「自性」相矛盾,因为既然「无我」了,为什么又有「自性」呢?所以我就特别去请教我师父华藏上师。

华藏上师告诉我:「佛法的『我』是横遍十方,穷竖三际的!」

也就是说佛法是有「我」的,但是那个「我」的性质是空空荡荡的,空空荡荡到什么程度呢?空空荡荡到横遍十方,穷竖三际!你看,一个「我」可以横遍十方,穷竖三际,原来定义的「我」就破掉了,这个才是「无我」的真意。

佛法里面的「我,即无我,是名为我」,那个「是名为我」就是「真我」,这个「真我」是有形和无形贯通的状况。以上这个例子,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听得更明白?如果以上所讲的都听懂了,那么刚才那位先生提的这个问题应该都解答了。

【编者的话】

本篇讲词系清华大学梁乃崇教授应马来西亚同修邀请,远赴吉隆坡弘法所作的开示,内容精采,发前人之所未发,不但展现了《金刚经》的甚深义理,同时比较了佛法与世间哲学之间的差异,值得向所有佛子和世人推荐,以为读诵《金刚经》的参考,故本刊特选作第十期《圆觉之友》,以飨读者。编者也决定将本文附列于即将出版的《圆觉宗‧金刚经讲义密解》一书中,以帮助世人对《金刚经》有更深入而完整的体悟,是为所愿。

资料记录-杨弘宇


{返回 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用「庵摩罗识」观想
下一篇:回头是岸
 如何正思维以入佛智慧——兼谈器官移植
 发菩提心义诀(上)
 修行要有感觉
 佛法与人类文化
 佛法與現代文明
 《金刚经》中的四相真义(一)
 净土真谛
 佛法与国运
 多用心,少用脑
 密宗真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大愿王的修持关键[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华藏工程]
 义贼救人,後行大运[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慧能无念功夫的实践方法[栏目:杜保瑞教授]
 不枉今生[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王红涛)[栏目:其它]
 揭秘中国藏传佛教传入美国之经过[栏目:于凌波居士]
 地藏经 北美福慧寺开示 第5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涅槃境界有高低之分?[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老法师心地真诚清净,是否具备神通?[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第六十六回 分秒必争[栏目:自然的代价]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