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自净其意
 
{返回 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73

自净其意

梁乃崇教授

佛教有一个偈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几句话已经把佛教作了非常清楚的说明。所以佛教是什么?首先就是「诸恶莫作」,也就是一些坏的事情、不好的事情,不要去做;其次要「众善奉行」,一些善的事情、好的事情要尽量多做;更进一步还要「自净其意」,要把自己的心念净化,把它清理得干干净净,这种心灵的净化,是佛教最特殊的地方。

比如前面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世界上所有好的宗教都如此提倡,并不是佛教独有的主张;可是惟有「自净其意」是佛教所特别强调的,这就是佛教的特色。

释迦牟尼佛要我们把心念净化、纯化,这是佛教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我们的心念纯化到最清净的时候,是种什么状况?那是回到了佛性,回到了本性、自性,它的特征就是「清净」。大家可能想问:什么情况叫做清净?什么情况叫做污浊?我可以给一个简单的定义,作为清楚的判别标准--只要有相,就不清净。

「自净其意」怎么净?就是要离相,而且我们不只是要离肉眼看得见的相,还要离肉眼看不见的相。大家都知道,天眼或者定中可以看到一些景象、看到一些境界,但千万要注意:只要被你看到了,那些都是相,都是要去掉的。所以只要有相,就不清净。

大家可能会想,如果见到佛相、菩萨的相是不是也要去掉?正确的讲法,菩萨相、佛相还是相,只要是相,就不是法身佛--能被你看到的相,一定是化身佛;如果这个相非常庄严、非常高大,甚至比山还要高,那就是报身佛。也就是化身、报身才有相,才会被你看到;如果是法身佛,一定没有相,有相就绝对不是法身佛。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修行人就要特别注意,往往在修的时候,我们能「自净其意」、能离相,也就是肉眼看到的相我们知道要离,也会离,但是定中看到的相、天眼看到的相,就离不开了,以为那不是相--其实那还是相,这点一定要弄清楚。这些相都是要离开的,因为虽然它比肉眼看到的相要清净一点,但是还不够清净,还没有达到无相。

有的人学禅定,什么境界也没有,什么也看不见,什么感应也没有,其实这是好事情,因为没有这些相,表示你还比较离相,所以并不是坏事情。因此没有这些相、没有这些境界的人,不必羡慕别人,也不要刻意去追求,否则就是背道而驰。我们不要崇拜这些感应、崇拜这些相,这些最多只能作为一个指标而已,本身并不代表什么。所以不要羡慕别人有什么感应,自己没有就很自卑,这是不必要的,我们学佛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其实只要用「自净其意」,就可以把这些问题都避掉了。

资料整理-忆玫


{返回 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皈依自性师
下一篇:贪心求智慧
 读《华严经》体悟无分别
 学会控制内心负面的想法
 唯物观阻断人心之依怙
 生死大事之13:如何实质帮助亡者(一)
 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生死大事之7:唤醒真心入世玩游戏
 空与不空
 有「连结」才能成就「众生相」
 慈悲与否是「分别心」的认定
 享受修行之1:现代修行人的选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当代都市佛教的作用:伦理重构提供思想资源(张有才)[栏目:佛教与都市]
 佛教基本知识 第一章 教理 第二节 五位百法[栏目:佛教基本知识·正果法师]
 《法华经》重要偈颂解读——以〈方便品〉与〈寿量品〉为主(心皓法师)[栏目:天台宗文集]
 中观论颂讲记 悬论 三 中论之特色 二 大小并畅[栏目: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
 为复仇而学神通[栏目:宣化上人]
 信愿念佛 必定见佛 (刘宋 昙鉴)[栏目:释门法戒录]
 361.佛光道悟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法身[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劝修念佛法门(二)[栏目:宽运法师]
 珍惜拥有,活在当下[栏目:觉醒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