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3
 
{返回 了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07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3

乙二、正宗分——经家叙说

1.佛欲结戒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这是正宗分,释迦牟尼佛宣说菩萨戒,叙说戒的原因,正说明世尊初成道果,最初结戒,把戒作为当务之急。“尔时”,是指“释迦牟尼佛”从天上来到人间,于阎浮提示现出家,最“初坐菩提树下”成道的时候,“成无上正觉已”。是指佛示现所证得的最高境界佛果菩提,如三乘虽已觉悟,但还未证得无上菩提,只叫偏觉。三贤十圣虽已证得等觉,但还未达到无上觉位,叫随分觉。佛成妙觉,圆明独尊,所以叫无上正觉。

“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是简别说明不是声闻的戒法,而是大乘菩萨戒法。佛成道不久,立即制戒,是说明戒的重要。菩萨戒不同于声闻戒,声闻戒是随犯随制;菩萨戒则顿制五十八戒。只有大乘菩萨,才可以禀持佛戒。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是说明菩萨戒在修行中,是最殊胜。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呢?因为父母生我色身,我们的身体来自于我父母。如怀胎乳哺,移干就湿,种种辛勤照顾,才能养育长大成人。如果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色身,所以,父母的恩德是很大的。“师僧”是指本师得戒和尚,是我们的法身父母。因为我们的法身,是由本师的教诲,和禀受得戒的力量而产生的。师有归依师、剃度师、依止师、学法师、戒师、法师等等,如受比丘戒时即有三师七证等师,都有教诲的恩德。僧有同学、同见、同行,都有成人之德。“三宝”就是佛法僧三宝,佛是三界的导师,法是出世的真理,僧是如来的弟子。佛法僧三宝是众生的良福田,四生的慈父,所以三宝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我们的慧命,是依赖三宝熏修的力量而证得的。如果我们能这样去思惟,父母师僧三宝,确实具有深重的恩德,实在难以报答,因此应当发起孝心随顺。如不孝顺父母,那就不如禽兽了。乌鸦尚知反哺报恩,琰魔王子挖眼救疗父亲,来果禅师割肝救父。象这些都是属于“孝顺至道之法”。我们不但要孝顺现世父母,还要孝顺生生世世的父母。孝顺父母就是持三聚净戒:1、摄律仪戒,止一切恶,不辱其亲。2、摄善法戒,显扬父母。3、摄众生戒,赐类不乏。自行孝道,当愿一切众生皆行孝顺。

波罗提木叉是梵语,是指戒法的含义广大无量无边,但能孝顺父母,自然梵行具足。所以“孝名为戒”,这孝顺的深因,是趣向无上菩提的至道法门,不同于世间的孝道,只得人天小果。如《兰盆疏》中说:“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就是大孝。如果作为子女不顺孝道,将会招感极重的苦果。所以世出世间,善恶果报,皆在一念之间。戒就是孝,戒杀、盗、淫、妄等,对一切众生起慈悲心。因为佛观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诸佛。所以不杀、不盗,不淫等,就是守戒行孝。孝顺“亦名制止”,制是戒法,止是止恶行善。孝顺不造恶业,而与制戒止恶的意义相同,可见一个孝字,已包含了所有的戒法。

2.放光表瑞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

佛放光是为了表瑞相,表瑞相是为了让众生起信,号召有缘的众生同来听戒。戒在一切善法中,是最殊胜,能灭恶生善。其本身就是一大吉祥瑞相,所以“佛”将诵戒之前,“即”先放光表瑞。“口放无量光明”,有二义:(1)表示世尊今天要说大乘菩萨戒法。(2)表示此戒法,菩萨听受了以后决定能成佛。

3.大众愿闻

是时百千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这一段是说明佛在菩提树下说戒。“是时”佛陀口放无量光明的时候,在法会上有“百千亿”的“大众”,包括三贤十圣一切“诸菩萨”众。如色界的、“十八梵天”(分为四禅。初禅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有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有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有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欲界有“六欲”天诸“天子”。(一、四天王天:即持国天王、广目天王、增长天王、多闻天王;二、忉利天:即三十三天,帝释天居中央,四方各有八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天是指自在、光明、快乐、长寿之义。印度的“十六大国王”(1、鸯伽国;2、摩竭陀国;3、迦尸国;4、骄萨罗国;5、跋祗国;6、末罗国;7、支提国;8、跋沙国;9、尼楼国;10、槃阎罗国。11、阿湿汲国;12、婆蹉国;13、苏罗国;14、乾陀罗国;15、剑浮沙国;16、阿槃提国等国王。),皆一时禀受诸佛大戒。“合掌至心”,是说明听受戒法的虔诚恭敬的大众。合掌是表身业虔诚,至心是指意业虔诚。用心谛听,语不乱发,是表口业虔诚。以这虔诚的三业,来“听佛诵一切诸佛”的心地“大乘戒”。有人会问:“佛在菩提树下,怎么能容纳百万人天大众?”可以用《华严经》的内容回答:“树下宫殿楼阁充遍十方,涅槃会上娑罗双树间,于一针峰上坐无边众。”或有人又问:“佛说诸佛大戒的时候,法会上为什么没有比丘众?”可以回答说:“因为世尊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尚无出家的比丘,所以法会上没有比丘众来参加。”

乙三、佛自叙说

1.举自诵劝人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

这一段是说明世尊结戒诵持的原因。“佛告诸菩萨言”,是指佛以自己的行动来勉励人天大众,谓“我今”是已经成佛。现在还“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何况你们初发心的菩萨?半月半月是指每月二次诵戒。因为初一至十五是白半月;十六至三十是黑半月。在半月之中,佛自诵十重四十八轻戒。戒是一切诸佛菩萨,修证菩提涅槃的根本正因,也是释迦如来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所传的心地戒法,万古弘传,谁都不敢违背。

“汝等一切发心菩萨”,是指发大心的十信位菩萨。在佛法中起一念信心,便发菩提心。其人略行十心:1.信心、2.念心、3.精进心、4.慧心、5.定心、6.不退心、7.慈悲心、8.回向心、9.戒心、10.愿心,行这十心的叫发心菩萨。初发心的菩萨,应当如我诵戒。不但初发心的要诵戒,就是“乃至”入理证真的十住(发趣)、十行(长养)、十回向(金刚)。十地诸位菩萨,戒心坚固,戒行已圆,这些菩萨亦应诵戒。“十发趣”就是十住,从初信位以后,在佛法中不退心,发起趣向的有十心。依梵网经所列名称:1.舍、2.戒、3.忍、4.精进、5.定、6.慧、7.愿、8.护、9.喜、10.顶心。

“十长养”是指十行位的菩萨,为了利乐有情,以此长养圣胎。有十心:1慈心、2悲心、3喜心、4捨心、5施心、6好说心、7益心、8同心、9定心、10慧心。

“十金刚”,即十回向位。菩萨回自功德,向于众生。回因向果,同时把能修所修的功德,回向于法界,如金刚不可破坏。十金刚心:1.信心、2.念心、3.回向心、4.通达心、5.圆满心、6.不退心、7.大乘心、8.无相心、9.慧心、10.不坏心。以上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所谓三十心,皆是指贤位菩萨。

“十地”是以喻立名,地能出生万物,比喻菩萨能出生无量功德无量法门。十地菩萨在《华严经》、《仁王护国般若经》等皆是指十种圣位的菩萨。十地: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极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以上菩萨,从初发心至四十位大士,乃至等觉、妙觉菩萨,都要诵戒。因此这心地戒法,人人本具,从凡夫地乃至圣贤位“诸菩萨亦”都应当半月半月“诵”戒布萨。

2.放光因缘

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这一段是承上段佛口放无量光明而说的。“是故戒光从口出”,是指现在佛口放戒光是缘。“有缘非无因”,是指有缘一定有因。这无作的戒体,以性德为本因。所以说非无因,因缘和合“故光”。光能表示菩萨戒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因此也叫本源心地。“光非青黄赤白黑”,指菩萨戒不落虚妄境界,所以不是青黄赤白黑等色。“非色非心”指不落妄念情识,所以是非色非心。“非有非无”指戒不堕断常二边,所以是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指戒不落权乘的有修有证,故非世间因果法,实际上就是正因正果。“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因此心地戒是诸佛的本源,也是行菩萨道的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一切大众诸佛子当来成佛,亦以此心地戒为根本。

3.劝大众学习

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这一段是劝大众学习心地戒法,因为心地戒法是诸佛菩萨的根本。“故是大众诸佛子”,“应”当“受持”,“应”当“读诵”。领纳戒体在心的叫受,受持不忘的名持,演说戒相为读诵。世尊劝大众诸佛子等应当读诵,“应”当“善学”。是因为此戒是本源心地大戒,一切众生所本具,非染污,亦非清净。所以不简择贵贱、人非人等,但能领会授戒法师的语言尽得受戒。因此心地戒,还是从自心得,不同于比丘戒等。

“佛子谛听”,是佛陀要求大众诸佛子应认真领会心地戒的内容,注意谛听,否则就不能相应。“若受佛戒者”,是指发菩提心,受佛戒的人。如“国王”是一国之主。“王子”是国王之子。“百官”是政府部门的文武官员。“宰相”如国家的总理、内阁等大臣。“比丘比丘尼”,是佛门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女二众。“十八梵天”,是色界,初禅、二、三、四禅天的天人。(初禅天有三天,二禅三禅天各有三天,四禅天有九天,色界共有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是欲界六欲天的天人。“庶民”,是平民百姓。“黄门”是古代宫廷里受阉割的太监,及一切男根不具的人。以及出卖色身的“淫男淫女”,替人服务的“奴婢”等,都可以受心地的大戒。“八部鬼神”:1.诸天、2.龙、3.夜叉、4.乾达婆(又名寻香,是天帝的乐神)、5.阿修罗(有天福,没有天德,瞋心好斗)、6.迦楼罗(金翅鸟)、7.紧那罗(译名疑神,是天帝释的伎乐神)、8.摩侯罗伽(译名大蟒蛇)。“金刚神”即护法大力士。手执金刚杵,是摧邪护正的大力士。“畜生”又名傍生,只能傍行,不能直立的禽兽之类。“乃至变化人”是指天龙鬼神,变化人形来受戒。以上列出的众生,发心受心地戒,但只要能理“解法师”的“语”言,“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无色界与地狱的众生不能受戒?”回答说:“是因为无色界的众生没有色身,他只有精神作用;地狱的众生受极大的痛苦,故不能受戒。”

乙四、正说戒相

丙一、总标十重戒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这一段经文是世尊宣诵佛戒,又名菩萨戒。首先列出十重戒。所以“佛”又“告诸佛子言”,你们应当知道有“十重波罗提木叉”。十重戒又名十波罗提木叉,犯了戒则永弃于佛法以外,持戒则保证你取得解脱。既已受戒,必须要诵戒,因诵戒则知持犯与重轻戒相。“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日久遗忘,则不懂开遮持犯,所以过失与犯罪由此产生。因为受戒而不诵戒,即是违法之人,故“非菩萨”,并且会失去将来成佛的机会,所以名“非佛种子”。佛又说不但你们要诵持,“我”自己“亦”是半月半月“如是”,诵持菩萨戒。“一切菩萨已”受戒的也应当“学”习诵戒。所以过去一切菩萨求大菩提的已于佛法中修学,受持读诵菩萨戒。未来的“一切菩萨当”要修“学”诵戒,现在的“一切菩萨今学”诵戒。三世一切菩萨,已诵、当诵、今诵,何况我们新学的人,就更要诵戒。现在我“已”经“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菩萨波罗提木叉的戒体,它是本无形相。戒虽然无形无相,但是有持守的事相存在,就是说持戒的人,得持戒的相貌;而毁戒的人,则获得毁戒的相貌。佛现在列出十重戒相,开示一切佛子,希望佛子“应当”修“学”,以虔诚心奉持菩萨戒,将来决定成佛。

丙二、别说戒相

丁一、说重戒相

戊一、分别解说十重戒

第一、杀戒

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这是菩萨十重戒中的第一戒。在声闻乘中,比丘戒的四根本,是以淫戒为第一戒。因为淫是生死的根本,声闻的志愿是出离三界,只是为了生死,所以列淫戒为第一戒。菩萨以慈悲为本,利益众生,深知众生贪生怕死,若断众生命,便失去了慈悲心,将来还要受报,所以菩萨戒把杀生戒列于第一戒。《楞严经》中,佛告:“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因此菩萨把戒杀作为第一要务。

佛言:“佛子”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住佛威仪,就如佛所生,将来绍隆佛种,具有子弟的意义,故称佛子。“若自杀”,是自己亲自动手行杀,也是身心所造的业。“教人杀”,是派使他人行杀,也是心口所造的杀业。或不自杀,亦不教人杀,是借用种种方法,以便令他人致死,叫“方便杀”。这是意识所造的杀业。“赞叹杀”,是赞叹他人起杀意。教他人愉快地去行杀,亦是属于心口所造的杀业,这在现代法律上叫教唆杀人犯,或叫教唆他人自杀犯。“见作随喜”,是见他人行杀时,虽不教亦不赞叹,但其内心随其杀生而生欢喜,这是属意业。“乃至咒杀”,是说明杀生的方法很多,不胜枚举,所以用乃至二字包括一切杀法。印度用恶咒,咒人死,咒杀也是心口所造的杀业。

“杀因”:最初生起杀心为因,欲令他人命断。

“杀缘”:杀心相续,遇缘方便助成所杀的人畜等命。

“杀法”:用刀杖网坑,毒药恶咒等方法,致被害者于死地。

“杀业”:以上杀因,杀缘,杀法三种和合,被杀害者命根不能相续,则成杀业,招感将来互相杀害的果报。

菩萨绍隆佛种,上弘佛法,下化众生,为了解脱生死必须以慈悲心为根本,戒杀是第一件大事。不但人与一切的众生不能杀,“乃至一切”凡“有”生“命者”的如草木等,但有生长意义的都不能无故加以折损。“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慈悲心是菩萨的根本,菩萨以慈悲心应常恒的安住而不忘失;孝顺心亦应当时时刻刻的常住而不忘失。以慈悲心爱护众生如自己的子女,给予快乐,拔其痛苦。以孝顺心尊敬众生如自己的父母,而常常奉事,恭敬供养。具有慈悲心与孝顺心的菩萨就不会去杀害众生。而且还会“方便救护一切众生”不但不杀生,还去放生。这就是用善巧方便的慈悲心,孝顺心去救护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安乐,永离苦恼。

“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这是说明菩萨不应杀害众生,如没有慈悲心,反而去杀害众生,是犯菩萨戒。自恣心是指无拘无束的放逸心,由贪心引起,不知制止。快意杀生是指为自己的意念愉快去杀,消其怨恨。正所谓断大慈悲心,所以要结菩萨波罗夷罪。波罗夷罪是梵语,又名重罪,因含义多,故不翻译,其义有五:

(1)弃罪:犯此戒者,弃于佛法之外,一切功德尽皆捐弃,无道果之分。

(2)堕罪:犯此戒者,死堕三途诸不如意处。

(3)他胜处法:受菩萨戒,本欲破烦恼魔军,今犯戒反被烦恼魔军所胜。

(4)断头:如人犯极恶罪,宣判死刑,断头而不可复活。

(5)不共住:犯四根本戒之人,不能入僧团共住。戒海清净,如大海不纳死尸。

1、杀戒具五缘犯

(1)是众生;

(2)众生想;

(3)有杀心;

(4)起加行;

(5)被害人命断,犯。

杀生有三品犯:

(1)上品:杀诸佛圣人父母师僧,犯重罪即属于五逆之罪。

(2)中品:杀一切人天皆犯重罪。

(3)下品:杀四趣的众生,如杀解语受戒者犯重罪,杀其余的犯轻罪。

2、拣别七众:杀戒七众同制,如犯杀戒,皆如上面所说的结罪。

3、善识开遮:如强盗为财物故,欲杀害很多众生,菩萨见已为利益众生故,即发怜悯之心杀死盗贼,宁自堕于地狱,不令众生受无间苦,此为大悲增上可以开缘。如无此因缘,一味贪图利益藉口杀生者,则结重罪。

4、异熟果报有三:

(1)异时而熟,如今生造业,有今生受报、来生受报和无量生后受报。

(2)异性而熟,在造业的时候,有善恶无记三性,在受果报体的时候,惟无记性。

(3)异处而熟,在人间造业,到六道之中受报。

杀生的果报令众生堕三恶道,若从恶道出,生为人道得十种报:1.短命、2.多病、3.贫穷、4.心常苦恼、5.多冤家、6.多瞋习气、7.多恶梦、8.常受鬼神扰乱、9.多横死、10.常堕三途。

《十善业道经》中说: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1.于诸众生普施无畏;2.常于众生起大慈心;3.永断一切瞋恚习气;4.身常无病;5.寿命长远;6.常受非人守护;7.常无恶梦;8.灭除怨结;9.不落恶道;10.命终生天。若能回向菩提正觉,则成佛时得随心自在寿命。


{返回 了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4
下一篇: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2
 禅堂开示
 观音菩萨事迹
 学期新要求——在九二年下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弘一法师在闽南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7
 闽院第六届毕业十周年聚会上的讲话
 析“信、解、行、愿”在实践
 念佛开示——信、愿、行净土三资粮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9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6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断疑生信除憍慢[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传法者的资格限定(堪布索达吉)[栏目:择师知见]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栏目:妙祥法师]
 暴虐的国王[栏目:佛教寓言故事]
 特意来度化你的佛[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弟子规另解 第一课[栏目:弟子规另解]
 九、觉知烦恼[栏目: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福德日记8月3日-对初入佛门者的叮咛[栏目:福德日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