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二节课
 
{返回 大圆满前行广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698

第一百一十二节课

思考题

428、财布施如何具足六度?

429、请仔细阅读几位尊者对六度的解释,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430、你是否重视皈依与发心?

431、在你的心里,菩提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大圆满前行》,现在正在讲“发菩提心”。讲完这个以后,就要讲“念修金刚萨埵”了。

最近大家都在修百字明,修得不错。我了解了一下,前面几个修法,90%以上的人已经修完了。而发心人员中,太忙的没时间,太懒惰的也没办法,其他的都修得很好。外面学会的道友也要修,与课程同步就可以了。

学院也好、外面各地的学会也好,大家这样共同学习和发心非常好。不过,要长期行持就要有计划,虽然世事难料、死期不定,但在行善方面,有些规划是有必要的。几年以来,在我跟大家一起学习的同时,也经常督促你们做些计划。比如,在书、光盘等制作上,在其他善法的行持上,大的方面,每一学期学什么、做什么,都有计划;小的地方,包括设计、制作等具体细节,各部门也都有安排。当然,这样正规运作,个人的身上都会有些压力,但有压力,有时也是必要的。

闻思上也一样。不管是学院的各个班也好、外面的各个小组也好,首先要有规划,比如,这一年学几部论,这学期主要学什么……一一明确下来;之后,再制定一些合理的章程,闻思上的、纪律上的,各方面有了约束,学的人就不会散乱。

当然,这是针对学的人,不学的话就另当别论了,佛陀时代都有调伏不了的,何况是现在了?但要学的话,就要按规矩来、按次第来。在学的过程中,因为“路途”遥远,也许时间一长,有些人会退,但这也没办法,我只能按正规的方式去操作。

财布施也具足六度

昨天讲到了,六度中的每一度又具足六度,并以法布施为例作了说明。其实财布施也一样。

在财布施中,当我们布施乞丐食物时,所布施的东西、作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对境,这三者具足而作施舍,就是布施度。

布施时,不布施低劣、鄙陋的物品,而是将自己所享用的饮食施予乞丐,这是持戒度。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好像也在布施,但他把不好的、不用的给别人,其实这样功德不大。应该用最好的,而且是自己也乐意享用的东西。

布施以后,对方又三番五次地索求,也能不嗔不恼,这是安忍度。这一点,一般人很难做到。比如,你正在吃饭时,一个乞丐来乞讨,你给了他一块钱。过一会儿,他又来要,这时一般人就不耐烦了:“刚才不是给你了吗?出去出去!”但菩萨就不一样,他还会给,而且不会嗔恼。

布施时,不顾忌辛苦劳累,不耽搁而及时布施,这是精进度。

布施的过程中,专心致志,不散他处,这是静虑度。

在布施时,了知三轮[1]体空——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这三者在胜义中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如是了知而布施,就是智慧度。

可见,财布施也同样具足六度。持戒等其他般罗蜜多,也都可依此类推。

从上面的道理可以看出,布施虽然只是一度,但它可以体现很多修行,所以应当勤行。《大丈夫论》云:“一切众生来,各各索异物,菩萨皆施与,心无有疲惓。”作为菩萨,即使一切众生都来到面前,各自索要不同的物品,他也会全部施与,绝不会有疲倦之心。

刚才没有讲“无畏施”,其实无畏施也是一样的道理。现在很多人喜欢放生,作无畏布施,我非常随喜这种善举。有些团体,每个月、每个礼拜,甚至每天都放生,十多年来一直如此。香港、广东就有这种小组,每天至少放一条鱼,他们是这样发的愿,也一直在这样行持,这就叫“心无有疲倦”,很不可思议!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

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

“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

“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在断除狡诈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持戒度。其实之所以不能持戒,就是因为有狡诈覆藏的心,有非理作意,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如法行为。

“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除了不畏惧甚深空性之义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安忍度。

“不离修行外,无余精进度。”若能行住坐卧一切威仪皆住于修行状态,就是精进度,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精进度。这种修行,对像米拉日巴尊者这样的上等修行人而言,当然做得到,洞内洞外,自在一如。但对一般人来说,也许禅坐时还行,出定以后就不好说了,说不定会跟人吵架、行非法之事。

“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除了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中以外,再没有其他的静虑度。

“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除了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智慧度。

“所做如法外,无余方便度。”除了行事如法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方便度。

“摧伏四魔外,无其余力度。”除了摧毁烦恼魔、天魔、死主魔、色蕴魔以外,没有其他的大力度。

“成办二利外,无其余愿度。”除了成办自他二利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愿度。

“知惑自过外,无其余智度。”除了了知烦恼的过患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智度。

这是米拉日巴尊者,从证悟境界中流露的教言。在显现上,尊者似乎不太精通理论,说法也和法相师不同,但意义完全一致,而且最为究竟。

阿底峡尊者讲解一切道法之最

库鄂仲三子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道法以何为最?”

尊者答道:

“了达之最,就是证悟无我的意义。”最无上的了达,就是证悟无我之义。

“敦肃之最,就是自心相续调柔。”敦厚恭敬之最,就是自相续调柔。

“功德之最,就是广大利众之心。”一切功德之最,就是广大的利益众生之心。要看一个人有无功德,就看他是否有利他心,有利他心,就一定有功德。

“教言之最,就是恒时内观自心。”在世间诸多教言中,恒时内观自心最为殊胜,是一切教言之最。麦彭仁波切在《直指心性》中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殊胜。”外观的学问再多,也无法调伏烦恼,只有内观自心、认识心性,才是解脱的窍诀。

“对治之最,就是了达万法全无自性。”在所有对治法中,了达一切万法为空性,是最究竟的对治。烦恼也好、痛苦也好,证得空性以后,一切都解决了。

“行为之最,就是不随顺于俗世。”修行人最好的行为,就是不随顺于世俗。世俗中的事务没完没了,世间的人也是执迷不悟,作为希求解脱者,如果我们随顺他们,就只能和他们一样流转轮回了。

“成就之最,就是烦恼日趋薄弱。”成就中最大的成就,就是烦恼越来越薄弱。有人说:“我见到本尊了,我成就神通了……”但如果你的我执越来越重、嗔心越来越大的话,肯定没有成就。

“道貌之最,就是贪欲日渐减少。”修道中最殊胜的道相,就是贪欲越来越减少。

“布施之最,就是无有贪著。”最圆满的布施,就是无有贪著。

“持戒之最,就是自心寂静。”最圆满的持戒,就是自心寂静。

“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最圆满的安忍,就是身居卑位。

“精进之最,就是抛弃琐事。”最圆满的精进,就是抛弃琐事。所谓“进即喜于善”,一个人抛弃琐事以后,自然会欢喜行持善法。

“静虑之最,即自心不改。”最圆满的静虑,就是自心无改,如如不动。不改造、不造作、不作意,安住于自己的本来面目之中,这就是静虑之最。

“智慧之最,就是不执一切。”最圆满的智慧,就是以中观的究竟见解摄持,不执著一切。如果只是口头上“不要执著、不要执著”,行为上却不断造业,这不是不执著。当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通过修行,真实了达了一切万法的本性以后,让他执著,也不会执著的。因为对他而言,财物、感情、名声、地位……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这些教言,是阿底峡尊者为他三大弟子传授的,都是非常深奥的道理。

持明无畏洲尊者讲解六度

此外,持明无畏洲尊者说:

“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知足就是布施度,他说的“知足”,与阿底峡尊者所谓的“不贪著”,其实本体都是舍心。

“无愧三宝持戒度。”一个人在三宝面前内心无愧,表里如一,所行也都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

“不失慧念胜忍辱。”时时刻刻不离正知与正念,不起嗔怒,这就是殊胜的安忍度。

“一切助伴需精进。”修行人修持任何善行时,都要以精进为助伴。

“执现观圣[2]静虑度。”将一切显现均观为上师、本尊或诸佛菩萨,这就是静虑度。这是有相静虑的观法,而无相静虑,一般不观本尊的显相。

“贪执自解智慧度。”当你生起任何贪执时,不管是对财物,还是对人,这时你只要观其本性,贪执便会自解自脱,这就是智慧度。

“无有能思所思境,并非俗念离定解,乃为涅槃胜寂灭。”无有能思之心,也无有所思之境,不是世俗的分别意念,又远离了定解与非定解之相,这就是真正的涅槃解脱、殊胜寂灭。

“此等一切不可说,愿汝铭记于心中。”尊者说:这些道理,本来是不可言说的,但对于有缘者,希望你能铭记于心。

尤其对于实相,除了上述尊者以外,还有很多圣者都留下了偈颂。

据蒋扬钦哲旺波(麦彭仁波切之上师)的传记记载:在他16岁的一天早上,他于自现境界中,前往红色吉祥铜山,见到莲师被浩如烟海的眷属围绕,显现在云中。

莲师极为悦意,为他灌顶、加持以后,说了一个偈颂:“不为所取对境沾,不为能取妄念染,护持赤裸觉空性,此乃诸佛之密意。”意思是,不为所取的对境所沾,也不为有境的妄念所染,认识并护持觉空无别的赤裸觉性,这就是三世一切诸佛的究竟密意。

说完,莲师及其眷属化光融入尊者。有种说法认为,从那时起,他便真实通达了大圆满的究竟见解。

寒山大师也有一偈,偈云:“我心如明月,寒潭清皎洁,无物可比拟,教我如何说?”我的心如明月,亦如碧潭清澈皎洁,不过,却没有一个事物可以比拟,让我怎么说呢?

可见,不论禅宗还是大圆满,在究竟的见地上是一致的。当能取所取消亡、明空无二的心性显露时,禅宗称“明心见性”,大圆满则称“本来觉性”。其实,这就是三世诸佛的密意,也是行者的修行目标。对此,众多描述都有相通的一点——不可言说。

六度摄于空性大悲藏

如果将六度等,广大菩萨乘的一切经论正道进行归纳,则完全可以包括于空性大悲藏。如萨日哈尊者的道歌云:“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意思是,若离开大悲,仅有空性见,这不是殊胜之道;若无空性见,而仅修大悲,又岂能从轮回中解脱?又云:“何人兼具已,不住于有寂。”无论是谁,如果既有悲心又有智慧,依智悲双运之道,则不会住于有寂二边。“有”,是指三有;“寂”,是指寂灭,不住三有边,也不住寂灭边,这就叫“无住大涅槃”,也就是圆满正等觉果位。

此外,龙猛菩萨也说:“空性大悲藏,有者成菩提。”空性与大悲,说空性也具有大悲,说大悲也具有空性,具有如是双运境界的人,可以成就菩提。

《中观宝鬘论释》中有一则公案:有一婆罗门之妻善施花,她做了一个梦。梦中,她的头上长出三把宝剑:一把坠地;一把退失光泽;一把悬于空中,大放光芒。后来,她生了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只修空性,后以断见堕入恶趣;第二个儿子,只修大悲,结果成了承许常见派的本尊;第三个儿子,修大悲与空性无别双运,成就佛果。可见,智悲双运只是个别人的境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悲无大智,即成爱见……智若无悲,则多趣寂。”意思是说,只有悲心而没有智慧,则成为爱见,即有耽执的爱著;只有智慧而没有悲心,则多数会趣入寂灭。

因此,大悲与智慧二者要双运,不能脱离。

证悟空性可对治一切烦恼

仲敦巴格西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诸法归根到底是什么?”

尊者回答:“一切法归根到底,就是空性大悲藏。比如在世间,万应丹药可以医治一切疾病;同样,若证悟法性空性之本义,则可以对治一切烦恼。”

仲敦巴问:“那么,为什么有些声称已证悟空性的人,一切贪嗔没有减少,反而依然存在呢?”

尊者回答:“这全是空话而已。真正证悟了空性,他的身语意三门一定极为柔软、调和,就像脚踩棉花,或者稀粥里加入酥油一样。圣天阿阇黎说过:仅仅思维诸法之实相是否为空性,产生合理怀疑,也可以摧毁三有[3]。因此,如果无倒证悟空性实义,就与万应丹药相同,一切道法都已包括在它的范畴之内。”

从尊者师徒的对答中可以看出,了悟空性是最究竟的对治,而具有如是功德的人,相续非常调柔。那如果是这样的人,怎么会傲慢?怎么会自认为了不起呢?

证悟空性包含一切道法

仲敦巴又问:“在证悟空性当中,怎么能包含一切道法呢?”

阿底峡尊者回答:“一切道法,可以归摄在六度之中。如何归摄呢?如果无误证悟了空性实义,就不会再对里里外外的万事万物有贪爱执著,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布施度;对无有贪执者来说,根本不会被不善污垢所染,因此,连续不断具足持戒度;这种人无有我执、我所执的嗔恚,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安忍度;这种人对所证之义满怀无比欢喜之心,所以,连续不断具足精进度;这种人远离实执的散乱,所以,连续不断具足静虑度;对一切事物远离三轮分别意念,所以,连续不断具足智慧度。”

可见,只要证悟了空性,六度自然而然会圆满的。

接下来,仲敦巴继续问:“那么,仅仅就证悟实义来说,单单依靠空性的见解修行,就可以成佛吗?”

尊者回答:“一切所见所闻无不由心而生,证悟自心为觉空无二,这就是见。”

佛教讲见、修、行、果,因此,不论修显修密,乃至修大圆满,都以首先确定见解作为基础。尊者所说的“见”,就是在对显现一切的心进行观察时,证悟它觉空无二的本体,这样就有了修行的基础。

“一心不乱、持续安住在这样的见解中,就是修。”

这是很深的窍诀。首先,认识心的本性;认识以后,长期修持就可以了。

不过,在形成见解的过程中,长期串习很重要,只是最初了解了,还远远不够。像密宗、禅宗或者中观见,很多人刚开始是有所认识的,但缺乏长期串习的话,见解稳固不了。

而一旦真的有了见解,对某些人而言,闭不闭关差别不大。尤其是那些修行不错、不离正知正念的人,即使你不闭关,行住坐卧中也一样修持。因为已经认识了心性,认识之后,只要随时护持、安住,就是在修了。

“在这种境界中,积累如幻的二种资粮,即为行。”

对于积累二种资粮,只是如梦如幻地行持,没有刻意的执著与取舍,这就是行。

“当这些证悟境界,已经达到完全领悟、得心应手的程度时,那么在梦中就能达到这样;梦中能达到,在临终时就可以显现;临终时能够如是显现,在中阴就可以显现,既然在中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必定获得殊胜成就。”这就是果。

所谓见、修、行、果,先认识见;安住见,即是修;如幻积资,则是行;二资圆满,则现前究竟之果。

空性大悲藏是佛法核心

总结以上道理可知,空性大悲藏是佛法的核心。佛陀转三次*轮,开八万四千法门,也无非是让行者的相续,生起这一空性大悲藏的方法而已。《说无垢称经》云:“慧度菩萨母,善方便为父,世间真导师,无不由此生。”意思是,菩萨以智慧度为母,以方便五度为父,世间一切真正的导师佛陀,无不从此空性大悲藏而生。

其实空性大悲藏,也就是菩提心。

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宝,无论你的见修多么高深莫测,有多么高的境界,也对成佛毫无帮助。我们知道,本来生圆次第等修法非常殊胜,若以菩提心摄持,的确是即生成佛之因,但若是离开了菩提心,则与外道无别了。

这些道理,大家一定要记住!现在很多人希求高的法、特殊的法,唯独不重视菩提心。但没有菩提心,即使你天天修大圆满,也成就不了。外道也观本尊、修风脉、念咒语,他们也承认天堂地狱,也取舍因果,但因为没有皈依、发心,没有空性大悲藏,所以解脱不了。

而佛法中有解脱,就是因为有皈依、发心,有空性大悲藏。

如何修佛法才有意义

喀喇共穹格西说:“虽然受持了皈依到密宗之间的一切律仪,但如果没有看破、放下世间法,也无有利益。”

有些人天天学戒,但相续中有没有大乘皈依戒、有没有菩提心,这很难说。行为上的训练固然好,威仪如法,看起来也庄严,的确让人生信。不过,若是从解脱的高度来看,如果看不破、放不下,行为上再如法,也没有太大意义。

“虽然恒常为他人讲经说法,但如果没有息灭我慢,也无有利益。”

讲经说法的功德固然很大,但如果“我慢”也跟着大起来,那讲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虽然精进向上,但如果将皈依法置之不理,也无有利益。”

有些人天天讲高法、大法,求灌顶、修扎龙,也可谓“精进”。然而,如果相续中连皈依三宝的定解都没有,那就跟外道一样了。作为佛教徒,首先应该有的,就是对上师三宝的坚定信心,因为这是佛法的基础。若不重视这个,修任何法都没有意义。

“虽然夜以继日精勤修善,但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也无有利益。”

哪怕你三步一拜朝拉萨、三点起来念佛、终日念经诵咒,但如果从来没想过众生,就算你求的是解脱,功德也不大。哪怕你闭关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辈子不出关,但没有菩提心摄持的话,也都没有意义。

这里所谓“没有意义”,不是说不能种下善根,而是说,无法因此获得成就、度化众生。

这些都是修法的关键!我们要修法,就应该依止这种教言。因此,希望大家都不要忽略这部《大圆满前行》。对某些道友而言,可以说,他已离开法本很多年了。得是都得过的,但一直不看的话,法本是法本、你是你,你们之间就是千山万水之隔。

总之,修佛法一定要抓到关键,这样修才有意义。

重视皈依与发心

在现在这个时代,提倡闻思修的本来就少,即使有的话,如果不重视皈依与发心,五部大论学了多少年,表面上做了多少善法,也没有任何实义。

藏地某些寺院有一种现象:一辈子辩论。从十几岁就开始了,七八十了还在辩……辩论是好,可以产生定解,但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忽略了皈依和发心,也是很悲哀的。我就很惊讶,有些观点,竟然是出自某些很出名的法师之口:“吃素,毫无功德;杀生,并无大过,或者说也可以提倡,因为这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这就是离开悲心的结果。

当然,反面的例子,汉地佛教中也不缺乏。学术人士大多重视理论,大学或佛学院的教授们,理论上都会讲,讲得天花乱坠的也有。但是,如果对三宝没有起过真实的信心,对众生也没有起过真实的悲心,讲得再好,有什么意义呢?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你在严冬季节,在冰上建一个九层高楼,精心装潢并且绘制了图案,但春天一到,它就垮了。同样,轻视基础法门的人,再精进也成了徒然。因此,一定要重视皈依和发心。要知道,一切圣道之加行、正行、后行,都已圆满包括在这里面了。

这样的法门,仅是数量上修完还不行,到量才是关键。比如,皈依修了十万以后,皈依心还没生起的话,那就再修十万、再修十万……边修边思维,直至生起为止。为什么阿底峡尊者要着力弘扬皈依与发心?就是因为它非常重要,甚至包括了一切圣道。

所以,不管你是好是坏、是高是低,对每一位修行人而言,着重修持皈依与发心,是十分关键的。

做佛事也要菩提心

尤其是,对于那些享用信财亡财、向上引导亡灵的上师、僧人们来说,相续中具有一颗无伪的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再怎样念诵仪轨、作净除业障等仪式,对死者与活人,都起不到作用。

听说汉地有这样超度的,施主请僧众为亡者念经,他往生的品位,甚至都可以凭钱数来定:上品,五万;中品,三万;下品,一万。这样做很不好。这是我听来的,但如果确有其事,有菩提心还好,离开菩提心的话,供养多少钱,也不见得有真实利益。

有菩提心的人,即使不供养,当听到某人死了,念句观音心咒或佛号,因为有菩提心摄持,一定会给亡者带来极大利益。因此,不论居士还是出家人,只要尽力断除自利心,尽力用利他的意念为人诵经,就有意义。

否则,做佛事也成了表面的利他,究其实质,也只不过是掺杂私欲而已,给自己带来的,是享用信财的无尽罪障,并且后世也不得不步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就像黑马喇嘛的故事一样。

有菩提心才能自利利他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也是一样,纵然能像鸟一样翱翔空中,像老鼠一样钻入地下,甚至有无碍穿行山岩,在石上留下手印、足迹等稀奇神变,但如果相续中没有菩提心,那他一定是被外道徒或者被大魔头左右了相续,再没有别的可能性了。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菩提心。只要是佛教徒,不论是上师还是一般的修行人,菩提心都最为重要。我最初去汉地弘法时,人们求的要么是健康、发财,这个最多;要么是开天眼、显神通,这就是他们学佛的目的。但自从学了《入行论》以后,很多人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所以发的愿也变了。朝圣地时,在佛塔、佛像前,很多人祈祷的,是要生起一颗无伪菩提心。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其实,像那些钻天入地的神通,很多外道中都有,当然佛教中也有,但这些不是很重要。因为没有菩提心的话,表面文章做得再好,也并非解脱之因。

而这些显神通的人,最初可能会受到一些迷信者的追逐、崇拜、恭敬、信奉、供养,但最终只会损人害己。不过有些人也是假装,明明没有神通,却装着有神通,装着有他心通,装着取伏藏,装着给人授记……这些做法,不仅对佛教,对自、对他都有很大损害。

但有菩提心的人,和这些假装的成就者不同,他往往很谦虚,你甚至看不出他有什么功德。不过,善心的力量毕竟不可思议,他哪怕念一句观音心咒,哪怕只是和人聊天,也会给那些与之结缘的人,带去不可估量的真实利益。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三轮:布施者、所施之物、布施对境。

[2] 执现观圣:所执显现皆观想成圣尊。

[3] 《中观四百论》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返回 大圆满前行广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
下一篇: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三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四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三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二十七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三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十七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七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六节课
 《前行广释》思考题 第16~33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三十七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六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阿含经》卷17[栏目: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译注说明 论序[栏目:入菩萨行·如石法师]
 一天就这么过[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3.贪心的代价[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送人往生时,在七日内,请问被送者能吃东西、喝水吗?[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阅世界大同之道[栏目:太虚法师]
 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栏目:净界法师]
 念普贤十大愿的功德[栏目:供佛]
 五十、什么叫持戒?[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关于水供的开示[栏目:衮却格西]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