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定解宝灯论》讲记(四十一)
 
{返回 定解宝灯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98

《定解宝灯论》讲记 四十一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解《定解宝灯论》,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

    当对诸法的实相生起无无伪的定解的时候,此定解犹如金刚火,无论多高多深的邪见,都能够被摧毁。因为我们没有生起定解,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总是在动摇。若是在相续中对诸法的实相生起真实的定解,一切邪思邪见都能够被摧毁,自然就会消失。所以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建立起定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讲解《定解宝灯论》的主要目的。

    作为凡夫,我们现在若是要真正生起定解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通过教证、理证,能够在相续中生起相似的定解,然后通过相似的定解进一步学修,就能够逐渐地在相续中生起真实的定解。明理是最重要的!在明理的基础上信佛和学佛才是稳固的,才能够真正成就。若是不明理,相续中没有对诸法的实相、真理生起定解,无论是信佛还是学佛,都是一种迷信,不会稳固的,也不会有任何的成就。所以大家要明白,正知正见是很重要。如果在自己的相续当中有正知正见,邪思邪见就无法能够影响和障碍我们,所以建立正知正见是最重要的。

    受持戒律也是如此,在自己的相续当中有正知正见是最重要的。若是没有正知正见,勉强地去控制是很困难的,尤其是遇到对镜的时候很难超越,很难对治。

    戊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分三:一、真实抉择;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三、故对名同义异者须善加辨别之理。

    己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分二: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二、别说显密要点与见解之差别

    庚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

    是故中观诸论许:对于妙慧因中观,
    以理观察未成前,不成双运果中观,
    故虽以理而抉择,现空二谛之法理,
    然终成立无别果,此为因果乘精华。

    “是故中观诸论许”:中观论典里承许二谛分开抉择。有些大德认为,中观应成派主要抉择的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不应该二谛分开抉择。若是对二谛没有一定的了解或没有一定的正见,很难领悟双运空性。中观的自续派和应成派的论典里都有将二谛分开抉择的观点。

    “对于妙慧因中观”:二谛分开,各自的正量是妙慧。它还不是真正的息灭心和心所的境界,所以只能是妙慧,不是智慧。中观有果中观和因中观。菩萨出定时,二谛分开抉择的叫因中观。中观的论典里都有对因中观的承许。

    “以理观察未成前,不成双运果中观”:以二谛各自的理证去观察,在成立二谛之前,不会成立双运果中观。现本身空,空本身现,这叫双运。若是没有二谛各自正量的妙慧,很难成立这样的双运智慧。这是菩萨入定的时候的境界,叫果中观。

    “故虽以理而抉择,现空二谛之法理”:显现世俗谛和空性胜义谛二谛都有各自的理证,通过理证抉择二谛之法理。

    “然终成立无别果”:二谛是分开抉择的,然而最终能够成立无分别、双运的果中观。因为空是现的自性,现是从空性中显现,二者轮番抉择,最终也能够成立无别的结果,即空不是一个单单的空,现也不是一个单单的现,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现空无别。

    “此为因果乘精华”:“因果乘”指因乘和果乘,因乘指显宗,果乘指密宗。这是显宗、密宗一切经典或续部的精华。有些大德讲过,显宗里肯定有二谛先分开抉择,最后证悟二谛双运这样的过程。密宗里也如是,先二谛分开修,最后能成就二谛双运的果位。不仅在显宗里有这样的过程,密宗里也有如是的过程,所以这就是显乘、密乘所有的经典续部的精华。显宗里主要是抉择,各别抉择二谛,最后能证悟二谛双运的空性。密宗里主要是修持,先二谛分开,最终能成就二谛双运这样的果位,即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圆融无二的果位。在密宗里,尤其是在内密里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时,也是先分开了解、修持,然后以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双运的方式修,最后能够成就这样的果位。

    彼等智慧以轮番,断除二边皆不住,
    超离思维之境界,是故乃为大中观。

    “彼等智慧以轮番”:以轮番交替的方式抉择二谛,抉择有、无。

    “断除二边皆不住”:“断除二边”指以空性来断除对有法的执着,以现尤其是光明来断除对空性的执着。比如,显宗里主要讲大空性,其主要是对治有法的执着而宣讲的。密宗里强调的是大光明,大光明是为了断除对空性、无的执着。在佛第三转*轮里,尤其在密宗里广泛地宣讲大光明的境界,主要为了断除对空性的执着。“皆不住”指最终不住二边,即讲空的时候也没落空边、无边,讲光明的时候也没有落到有边。

    “超离思维之境界”:不住二边的时候,已经超离思维的境界,已经超越我们言思的范畴。

    “是故乃为大中观”:它本身远离了二边,超越了言思,所以是大中观。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二谛以轮番交替方式抉择,但是最后二谛不落现空二边,这时候证悟二谛双运的实相,已经超越思维的境界,这是大中观。其远离了二边,称之为“大”;其超越了言思,称之为“大中观”。当二谛分开,以各自的正量进行抉择时,不能叫大中观。

    直至依靠轮番式,未证究竟智慧前,
    非为诸佛之密意,精华究竟大中观。

    “直至依靠轮番式,未证究竟智慧前”:依靠轮番交替的方式抉择二谛,直至证悟双运究竟智慧之前。

    “非为诸佛之密意,精华究竟大中观”:不是诸佛之密意精华的究竟大中观。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远离二边,更没有超越言思,所以它不是诸佛的密意之精华,也不是究竟的大中观。先通过轮番交替的方式抉择,最后获得双运智慧的时候才是诸佛之密意精华,才是究竟大中观,除此之外不能视为究竟大中观。

    犹如燧木摩擦火,二谛无垢之妙慧,
    所引双运大智慧,息灭有无等四边,
    圣者入定之智慧,安立双运果中观。

    “犹如燧木摩擦火”:燧木和燧垫是生火的工具、器具,它们本身也是一种木材。两块木材磨擦才能生火,这时它们自己就变成火了。同样,二谛也是先通过各别抉择,最后二谛本身成为双运、不二的。二谛在各自的正量面前有各自的特性,但是在菩萨的根本慧定面前,这二者是一体的,现就是空,空就是现,显现本身就是空性,空性本身就是显现。为什么先要各别抉择呢?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是凡夫,凡夫只能这样以轮番的方式抉择,最后能获得双运的智慧。如果要直接领会和证得双运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次第。犹如没有两个木块就没法点火,没有二谛就没法双运。两木块一磨擦就生火,木块本身变成了火,同样,二谛轮番抉择,最后二谛本身就变成了双运。

    “二谛无垢之妙慧,所引双运大智慧”:世俗谛和胜义谛各有各的正量,这叫妙慧。“无垢”指没有残缺、没有被染污的正确的见。以二谛的妙慧能引起双运大智慧。

    “息灭有无等四边”:这时自自然然就息灭有无是非等四边一切戏论。

    “圣者入定之智慧,安立双运果中观”:在菩萨入根本慧定中,才能安立双运果中观。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双运,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正的双运,都不是真正的果中观。

    不偏二谛后得慧,虽立现空双运名,
    然而入定大智前,不缘现空双运性。

    “不偏二谛后得慧,虽立现空双运名”:“后得”指出定的时候。二谛有各自的正量,这叫妙慧。“不偏二谛”指不偏方于二谛任何一方,不偏于空,不偏于有。在出定的时候,以不偏二边的妙慧安立二谛双运。比如,显现不偏于空性,空性不偏于显现。这样所安立的所谓的“双运”之名,还不是真正的双运。

    “然而入定大智前,不缘现空双运性”: 在抉择大空性的时候,在菩萨入根本慧定前,一切心与心所都息灭,根本没有偏于与不偏于、堕与不堕、有承许与无承许这样的分别。我们可以暂时这样安立,但是它不是真正的现空双运的境界。

    显现名言量之境,空性胜义观察境,
    双运现空相融分,彼等均是言思境。

    “显现名言量之境”:显现是名言量的行境,也可以说是名言量的一个对境。

    “空性胜义观察境”:空性是胜义观察量的一个对境。

    “双运现空相融分”,所谓的“双运”是指现和空二者相融之分,现本身是空,空本身是现,所以二者是不二双运的。这也是我们用语言来说的,用思维来想的。

    “彼等均是言思境”:显现、空性和所谓的“双运”都属于言思的行境,它没有超越言思。与菩萨入根本慧定相比,这都不是真正的双运,还没有真正双运之自性。

    超离言思之入定,唯是各别自证智,
    有现以及无现等,以量观察均不成。

    “超离言思之入定,唯是各别自证智”:菩萨入定时候的根本慧定是超越言思的。一切心和心所都已经息灭,一切戏论都息灭,只剩下一个自证自明的智慧。“各别自证智”是指一切都了了分明,但是就是这样自明自证的方式,没有任何的分别念,也没有任何的戏论,没有起心动念。这里主要是指登地的菩萨真正入定的时候,能够现量见到诸法最究竟的实相,即一真法界。这个时候远离一切言思,息灭一切戏论,但是并非处于糊涂的状态,而是自证自明,即一切了了分明,都明白。

    “有现以及无现等,以量观察均不成”:这个时候有显现与无显现、有承许与无承许等这一切,以正量观察均不成立。任何属于心和心所的分别念都已经息灭了,所以没有任何分别念,没有任何的观察或分析。

    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认为没有粗大的起心动念之时就是本具的状态。其实不是这样的。虽然心和心所都消失了,没有起心动念,但并不是无记的状态,也不是糊涂的状态。它是自证自明的。虽然那个时候没有能取所取的分别,但它是自证自明的方式,一切了了分明。其实“自证自明”也是不成立的,但是我们现在只能这样形容和表达,否则就无法言说或思维了。什么是了了分明?应该都一清二楚,应该都能够非常正确地取舍。比如,对因果非常明白,能够正确取舍。

    真正安住的时候,比如菩萨真正入定的时候,不能再观察,不能再分析,不能再起心动念,但是这个时候是不是正确的,就看有没有见解。是否处于一个很明了觉悟的状态,即对诸法的实相真理非常明了,无有丝毫怀疑,特别觉悟的状态。

    前面讲过,观察修还是安置修?刚开始要观察,后来是安住的。若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安住,它与最后阶段的安住二者是有区别的。虽然二者都同样是没有观察的,没有一般的起心动念,但是二者有区别。如同一个盲人和一个正常人,两人都说“屋内没有东西”,但是盲人所说的“没有东西”,这并非他自己真正经过观察之后所做的判断。如果继续深入询问他“你怎么知道没有啊?”他就会产生一种疑惑。双目齐全的这个人是亲眼看到、亲自观察的。若是有东西,他应该能够看到,但是没有看到,所以他就判断说“屋内没有东西”,这个结论是不会动摇的。虽然两个人说的是同样的话,但是前者内心是有定解的,后者是没有定解的。

    现在有的人说,“我是修禅宗的,我是修大圆满的,应该自然安住,不应该有任何的善恶念头。”如果他的心相续当中没有正确的见解,只是糊里糊涂地安住,这是不正确的。现在很多人一打坐就能进入状态,感觉很好,也有一些觉受,但是出定的时候还是个凡夫,烦恼依旧、习气依旧,没有对治力。为什么呢?他没有见解。见解才是对治力,才具有对治烦恼、对治习气的能力。一些觉受、神通、神变等都是入定的状态下才能够生起的,不是因为有智慧而生,而是因为有定力才产生的。所以若稍微有一些神通的时候,不能自以为已经圆满了。有的人问“我现在有证量了,是不是正确的?”其实你是否真正证量了,你自己是最知道的,别人很难判断。如果你还在怀疑的时候,说明还是没有证量,还没有真正生起定解。所以对觉受、神通等是要分辨的。你打坐也能进入定中的状态,这时会出现明觉受、乐觉受、无分别觉受等,也会出现一些神通神变的,但是这都说明不了什么,因为这些都不是靠智慧产生的。乐觉受中,那种喜乐是无法形容的。明觉受中,能看到外边的很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山、墙等都是透明的。无分别觉受中,你没有分别念,让它特意生起也生不起来,一切心和心所都息灭了似的。这些都是觉受,它和证量不一样,它和见解是两码事,所以有觉受说明不了什么。出现神通、神变等,这也说明不了什么。

    是否有真正的见解,主要看你的烦恼有没有减少,习气有没有减少,这才是真正的衡量标准。尽管打坐入定的时候很好,但是出定的时候和以前一模一样,烦恼没有减少,习气也没有减少,也许烦恼更多,习气更怪了,这种人是没有见解的。而有见解的人那就不一样,无论是入定还是出定的时候,相续都会有变化,烦恼弱了或没有了,习气减少了或没有了。以此为标准才能够正确做出判断,这是很重要的。

    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
    一旦无有轮番修,获得双运智慧时,
    观察而破蕴所破,无遮单空亦超离,
    不现能破所破相,具有现分方便相,
    具有殊胜之空性,远离戏论大中观,

    “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以轮番修持二谛时,这是妙慧,不是智慧。

    “一旦无有轮番修,获得双运智慧时”:不再轮番修持,二谛可以双运的时候,这时所获得的是双运的智慧。无我、空性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其他都不是真正的智慧。现量见到、证悟了无我和空性的实相真理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智慧,之前没有真正的智慧。是否有智慧,就以这个标准衡量,即你有没有亲身体验或现量见到无我和空性的实相真理。若是亲身体验或现量见到了,你才有真正的智慧,之前都是知识,不是智慧。

    若比量见到了无我和空性的真理,这也是妙慧,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双运智慧、离戏智慧,即真正现量见到了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观察而破蕴所破,无遮单空亦超离”:二谛轮番修持的时候是妙慧,一旦不要轮番修持的时候,才能生起双运智慧。这个时候通过观察量观察所遮破的五蕴等一切法都不存在,遣除所破的无遮单空也不存在,已经超越了能破和所破,并非是一个单空。“无遮”指遮破一法的同时,间接不引出他法。无遮就是一个单空,即破除有边的无。

    “不现能破所破相”:此时没有所破的边,也没有能破的量,能破和所破都已经息灭。

    “具有现分方便相”:这个时候是不是什么也没有了?也不是。这个空性智慧也是不离现分方便的。现分也指光明,即大光明的明分。智慧也是不离方便的,智慧和方便双运,空性和光明双运。

    “具有殊胜之空性”:虽然本性是大空性,但是它也不离大光明的境相。它不是一个单单的单空,而是不离光明的殊胜之空性。

    “远离戏论大中观”,这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中观。

    以及俱生大手印,具有此等不同名,
    皆是离心智慧故,余分别念不可思。

    它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如在中观里,称为“大中观”;在般若里,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在密宗,有大手印、大圆满等不同的名称。尽管名称不同,但是意义相同,都是离心之智慧,即远离言思的双运之智慧、境界。若是没有远离言思、远离心识,就不是究竟的智慧。也不能称为大中观、大圆满、大手印、般若波罗蜜多。除了智慧,无法以其他的任何分别念去思维和想象。因为这样的境界不属于这些分别念的对境,根本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言、不可喻的,是超越言思和心识的。

    彼非言词分别境,是故不偏于非遮,
    无遮异体现空等,无偏远离有无许,

    最究竟的实相、最究竟的智慧是远离言思的,不是我们分别念和言思的对境。它不会偏于无遮或非遮、一体或异体,显现或空性的任何一边。在此无偏智慧前,没有有无等任何承许。

    在讲发心的时候,发心有世俗谛的菩提心和胜义谛的菩提心。胜义谛的菩提心不能通过仪轨等受持,必须要通过修行才能够证得。因为胜义谛的菩提心也就是诸法究竟的实相、究竟的智慧,它只能通过修行而证得,否则无法能够证得。

    为什么我们总有烦恼,就是因为缺少智慧。若想要有智慧,必须要实实在在地修!所以我们现在注重实修,实修是最重要的。仅仅去研究研究、学习学习,这只能学到理论、知识,根本不可能生起智慧。

    现在很多人把佛法当做学问来学习、研究,当仅仅明白了一点皮毛的时候,就觉得已经很精通、很有把握了似的。算了吧!这是知识,根本就不是智慧;这是文化,根本不是佛法。佛法和文化不一样,知识和智慧不一样。你学习文化,只能得到知识,却无法生起智慧。佛法、智慧都是对治烦恼、对治习气的。烦恼障是障碍解脱的,习气障是障碍成就圆满的。如果想要解脱,就要断烦恼;如果想要成佛,就要断习气。要断烦恼、断习气,就得修持佛法、修持智慧。

    我为什么一再强调实修,各学习小组也都称为“大圆满实修小组”呢?只有实实在在地修,最后才能证得大圆满。如果不实实在在地去修,不可能证得大圆满。大家自己好好地思维、观察:你要不要解脱,你要不要圆满?如果你要圆满,你要解脱,你就得扎扎实实地去修。

    修也是不能盲目地修,一定要明明白白地去修,否则不会有任何的结果。按照闻思修的次第去修。闻思是为了明理,有足够的闻思才会明白佛理,明白真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去修,即按仪轨,按传承,按殊胜的窍诀去修,最后才能真正证得。

    学和学不一样,修和修不一样。你是在学文化还是在学佛法?你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修智慧?要观察你自己。若是不如法修习佛法,只能增加分别念,增加烦恼,根本无法解决烦恼,断除这些分别念。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如法地修行,没有修持佛法。你学到的是文化,不是佛法;它只能产生知识,却不能生起智慧。

    大家要明白,真正的佛法是超越的。你明白了以后,自己去选择,你是要学知识还是要学智慧?若是学知识,就只能明白一些理,只能增加分别念和烦恼。有的人越闻法,傲慢心、嫉妒心、嗔恨心越强;有的人越学修,贪嗔痴慢疑越重。这些人就是修偏了。大家要先明白道理,然后自己去观察、选择。


{返回 定解宝灯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定解宝灯论》讲记(四十)
下一篇:《定解宝灯论》讲记(四十二)
 《定解宝灯论》讲记(三十四)
 《定解宝灯论》讲记(十三)
 《定解宝灯论》讲记(十一)
 《定解宝灯论》讲记(二十五)
 《定解宝灯论》讲记(三十一)
 《定解宝灯论》讲记(三十八)
 《定解宝灯论》讲记(十四)
 《定解宝灯论》讲记(十九)
 《定解宝灯论》讲记(四十)
 《定解宝灯论》讲记(二十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四五)[栏目:杂阿含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栏目:张秉全居士]
 微笑的力量[栏目:度一切苦厄·迷悟之间]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五下 十 不明真相的虚惊[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2008年万盏法会 12 关于三个殊胜的开示 上[栏目:达真堪布]
 心生万法[栏目:太阳我的心]
 法华经品题略解—随喜功德品第十八[栏目:张秉全居士]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栏目:宣化上人]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一二四五)[栏目:杂阿含经]
 三月哀号[栏目:戒杀放生护生小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