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扫却门前雪
 
{返回 达亮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01

扫却门前雪

达亮

扫却门前雪是禅宗公案。真寂禅师刚做方丈时,一位和尚问他:“据经上说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地上绽开金色的莲花,今天你的就职法会,不知有什么祥瑞可见啊?!”真寂禅师淡然一笑,平静地说:“我只是扫却门前雪罢了!”这个“扫却门前雪”的公案,说明了有德行的禅师是反对神通、炫耀和附加色彩的,主张平常心是道,道不远人,道就是扫却门前雪。

近日偶尔读到一首佛教偈子:“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间无处不净地。”这首偈语把平常随处可见的扫地引申为扫心地,谆谆告诫人们要常扫心地,净化心灵,千万不能让心地蒙上尘垢。清代的石成金很懂得扫心地的功能和作用,他在一篇题作《扫地之乐》的短文里,有如下心悟之语:“扫地虽系僮仆琐屑之事,当执扫帚时即思,此地非他,乃吾方寸地也;此尘污非他,乃吾牵缠俗念也。一举手之劳尘埃去,而还我本来面目。迨扫毕静坐,自觉心与地同净,不亦乐乎?!”石先生称居室是人的内脏之府,把尘污视为精神上的积染,比喻新鲜,眼力不浅。尤其深刻的是,他已经把“心地同净”的哲理,于平凡细微的扫地快乐中体现出来,使人品到平常心之道。

地面不常扫,就不会有一个干净清洁的庭院,人生也如此。一个人若不常清扫自己的心境,久了,诸如五欲中的“财、色、名、食、睡”,就会在你心灵上、思想上积污沉垢难除,你也就无法有一个宁静宽舒闲适的心境了。《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省”就是扫心地的初步功夫。一天三次清扫自己的心地,所以他很少犯错误,成为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贤人。

清扫心境,不仅需要具备时刻的自醒自勉意识,更需要勇气。人一生中有很多烦恼,也有很多欲望,但只要你敢于清扫、懂得清扫,有许多烦恼和欲望是应该可以除掉的。佛经上说“人有108种烦恼”,又名百八烦恼,一根有六,六根合为三十六,配之于心意识之三世而有百八,是为百八烦恼。《俱舍论》曰:“本惑九十八随眠加十缠云百八也。”这只是象征的说法。这种烦恼,都是来自心地行为的不正、不实、不圆融。而一般人扫的是外在的地,而修行人扫的却是内在的地。我们心地上有贪、嗔、痴“三毒”——(术语)又曰三根。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二嗔毒,恚忿之心名为嗔;以迷心对于一切达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暗之心名为痴。《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由此可见,这三种习气能毒害我们的身心,并且“毒中之毒”,所以称为“三毒”。

心境常扫的人,心灵才会保持清洁光明。你若不常扫心境,或不及时清除心境上的尘埃,那就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憾。不要轻视小小的尘埃淤泥,久了,就难以再清扫干净了。时下常见某些执法者丢官坐牢的报道,那便是他们不常扫心地的例证。他们被财、色、名、利之欲的尘埃封住了心灵,才有如此可耻的下场。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扫地、扫地……”耳边传来了二千多年前周犁盘陀伽尊者的声音。是啊!我们即使是打扫那一块块的水泥地,也要化为一片菩提的心田。“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这适于大境界的人,而对于一般境界的则还需常扫心境,扫却门前雪的。


{返回 达亮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欲海浮沉
下一篇:梵音
 日历
 生死互渗
 开元寺《大藏经》
 生命的极致
 喝茶漫谈
 欲海浮沉
 恩师释弘歉的一生事迹
 苏东坡的佛教思想特色
 馨德懿行垂后昆——纪念弘澈大和尚
 扫心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