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与管理
管理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商场如战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优秀的管理水平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佛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智慧海洋,佛教文化中有无数指导人生的智慧,佛家文化中有许多精髓可以引入到企业文化中来管理企业。值得企业家们好好学习与应用。我对企业缺乏研究,对管理也不精通,所以我我只能在看过一些管理与佛家的资料以及在听课时对佛家的一些了解后得出了一些浅见。
企业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载体,而若要企业能够有序高效地运营并持续地创造价值,就需要一系列的以人为本的计划、组织、领导、实施、沟通等管理过程的有效组合。而关于如何有效地管理,研究者及研究成果也是推陈出新,各有所长。但是,更多的管理思想大都基于西方管理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延伸而来,总是难以达到企业文化思想层面上的高度统一,这就导致了国内众多的本土企业在管理的实践运用时感到迷惘。如很多合情合理的规章制度不如领导的一句言辞、一个行为等等。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正在被管理者们逐渐发现,即在一个颇具人情味的感性传统文化的环境氛围中,企业并非赚钱的机器和动物,如果不能超越利润之上建立更高的价值追求与感性文化相融,企业不可能基业常青。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有资料显示,我国的集团公司平均寿命7—8年,小企业平均寿命2.9年。我国每年近100万家企业倒闭。为什么有千年的寺庙,却无千年的企业?为什么有打不走的和尚,却有留不住的员工?千年佛学带给现今管理有哪些借鉴与帮助呢?中国,能做到百年的企业本来就凤毛麟角,这其中还包括有些“借尸还魂”的,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但是我国的许多宗教圣地历千年而不朽、传千年而不坠,依然香火鼎盛、信众日昌!
《天下无贼》里的黎叔一方面在感叹:“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另一方面又在叹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因为,进入企业的员工常常是“有组织,无纪律!”
管理中经常遇到的局面是:员工与上层管理者离心离德、管理层成员之间相互倾轧;领导者夜以继日地工作却没有业绩;管理者竭尽了全力,员工却仍然拂袖而去。据统计,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普通员工有20%~50%的年度流动率;即使是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每年也有20%在流动。据亚太人力资源网统计,亚洲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从2004年的14%增长至2005年的16%,首要原因是外部公司能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面对员工的流失,尽管企业也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就是成效不大。很多投资者为了聘请、留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不惜重金,甚至还赠予大量股份,但关于高层职业经理人离职的案例还是屡见不鲜,而且还有不少是挖企业的墙脚,集体离职。
在寺院里,每个僧人都心平气和地恪尽职守,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一丝不苟地完成。寺院的发展目标一旦确定,整个寺院的住众都能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围绕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如果有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犯了错,也会主动地通过正常而有效的程序,规范地进行忏悔,如实地检讨并彻底改正,而不会掩盖问题的真相;同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经过忏悔的人在获得寺院的准予忏悔之后就不再被人歧视,自己也把因犯错而带来的精神负担抛在一边——放下包袱,重新努力地投入日常的事务和责任当中。佛教寺庙无论大小(大至数千人的丛林,小到五六个人的庙宇),我们都能见到同样的情形——明确的目标管理和有效的执行。
佛教寺院是一种特殊机构,同样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其内部的人员管理与事务安排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企业。寺院的僧人来自各地,禀性、好恶、生活习惯、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并在主观上“舍亲割爱、抛却世间享乐”,管理这样一个没有物质利益牵挂和约束的群体,其难度比企业更大。令人惊奇的是,为什么延续千年的寺庙比比皆是,而传承百年的企业却很少?
其实,无论是寺庙、家庭还是企业,选择离开的人无外乎一个原因——没有认同感。”关键就在于,很多企业的‘家观念’并不能真正做到让员工认同。”也有人叫“信仰”认同感和归属感。用佛门中的话来说就是:第一,为每一个住众提供皈依处,也就是强烈而永恒的认同感;第二,为每一个皈依者确立一个共同而神圣的皈依处,这个皈依处能使身在其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真正的归属感。但在这里,我们需要自问一句,我们所说的‘认同感’究竟认同的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佛教的目标——弘法利生。初进寺院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当然你们也会问:‘在寺院里,僧人们到底在做什么?’其实,在因为信仰而剃度的僧人心底里,都会深深地烙印着一个信念:‘利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佛教僧人,‘弘法利生’既是他们的事业,同时也是他们的家务——是他们应该做的,是责无旁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寺庙建立的目的,就是让僧人在这个环境里实现这个理念。在寺庙管理中,和尚虽然面临四处化缘、恶劣的天气等艰难的环境,虽然清贫,但和尚对寺庙的忠诚度非常高。
员工虽然拥有基本工资和相应的福利,但许多员工都是在想着“往高处走”,别说打了,就是说了说或其他不顺心可能就脱离企业,当出现问题时,僧人都能够主动忏悔,而我们的员工却理由重重,由于和尚的教化是心灵的洗礼,是心智的定位,因此和尚能够安心造化,作为企业管理,同样需要心智教化,对管理者和员工的教化。因为管理的实质其实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管自己实际上是管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人心正了,人心齐了,企业就管好了。
在寺庙管理过程中,方丈之下有24个序职、24个列职、24个杂职,一般寺庙设有4大堂口、8大职事。纪律严明,上下明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的组织机构为寺庙的长青提供了制度保障,都监、衣钵和方丈之间是三角制约关系,都监和衣钵对方丈有着不同而重要的监督和警醒作用,对方丈来说,有来自如下几个方面的监督:一是自我监督,包括两个方面:来自信仰的激励与戒律的约束力,以及职业道德和自我成就、荣誉感所赋予的责任感;二是法律赋予被服务机构的约束权——寺庙的机制监督;三是社会监督机制——经营失败时所要承担的个人信誉风险。相互制约的关系为方丈在经营寺庙的过程中规避了风险。
同样,作为企业来说,必须明确高尚的企业目标,必须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职务说明书、行为准则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和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要有“规矩”来管理企业员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时老板也需要建立权力制约机制,绝对的集权最终导致的是老板容易犯错并走向末路。一方面,外来的方丈好念经,另一方面,企业在聘请空降兵的过程中面临许多困惑。其实,作为传承二千年的佛教,佛教僧团队伍作为一个组织能历千年而不衰,经数代而不竭,这与佛教用清规戒律管理佛门弟子以及它组织完备的丛林(即寺庙)制度有关。
作为一个团体组织,它向它的成员传达了人人成佛的理想目标,指出只有按照“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思想行事才能修成正果,并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有严格和详尽的规定。作为职业经理人队伍和空降兵,同样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建立自律的氛围和严格的惩罚措施,培育相应的信任机制和优化企业的工作环境。当然,寺庙的庙规与企业文化、和尚的习惯与员工的执行力等等还有许多相似之处,作为寺庙好企业来说,都需要宣扬核心理念.保持组织人员的凝聚力;理顺管理关系,实现组织运营的畅通。作为现代企业来说,要善于从寺庙管理和运营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进而提升企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像寺庙一样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