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和乐善生
 
{返回 如悟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65

和乐善生

如悟法师

芸芸众生无量无边,而众生相也千差万别,因此面对众生的诸相时,如果我们能用宽阔的气度,远大的眼光来看待,以虚心和仁厚的心来对待所有的人,就容易广结善缘,累积福慧。你用什么方法待人,别人也就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待你。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就是因果理则的有力说明。本来,如果想要过得安康和乐,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相提携增上,这在儒家方面谓之一仁爱一  ,在佛法上谓之「慈悲一  。佛陀教导我们应视年长者即是我父母兄姊,年轻於我者即是我弟妹子女。能如此看待周遭一切人,就能够破除亲疏分别心,也就是在生活中实践佛法。

一位真诚的学佛者,理应参透「今生人见欢喜者,前世人见欢喜故』的因果道理,待人应保持谦和、恳挚、尊敬为宜,且带几分笑容,容易化解人我的对立。记得有位作家说:「欣赏每一张脸孔时,我的心情都是虔诚而充满爱,只因为我深信人与人的见面,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缘份。假使我们在每一个照面中都能露出微笑,这个世界一定更温暖、更可爱。」这就如佛教所说的:「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因此,若见人遭逢苦难,应将它视同为是自己的灾难,以己度他情,就自然会生出悲悯心,也就会全力相助对方。这是人性的本质,人性的光明。本来自他本无二,只因妄想分别,才会产生人我的对立,而导致种种的斗争和苦难。佛陀彻底体证自他本来不二,因此教导我们珍惜一切人事物,细小如纸笔乃至猫狗动物等都视同与己无别,自然也就不会随意浪费物资及虐待动物了。慈悲本是修学佛法所要培养的重要德行,若能把它扩展到无限,我们的精神生活会更充实自在安详。

另外,人生在世,若要发挥生命的无限价值,就应利他;因而佛弟子具有出世的修持外,还应同时要确切把握佛教的入世精神,也就是菩萨上求下化的使命,才能福慧双修乃至圆满,庄严自己的同时,也要庄严别人。因为一切众生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都是同样的尊贵,所以对於一切有情,要以慈悲喜舍的胸怀来对待,能抱着无我的心情为大众服务。若能如此修持观照,则人我的对立渐减,自我的执着会渐轻乃至入於自在解脱的境地。因此,所有的佛弟子应在降伏自心的烦恼时,不忘扩充自己对於一切有情的悲悯,让净化自心与和乐人群得到统一,达到人间的和乐善生。


{返回 如悟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忏悔是入道不二法
下一篇:作心的主人!
 护法养成教育
 善护道业
 从大乘经看佛陀的教育方法与精神
 漫谈即心是佛
 佛法·活用
 申论--汉传佛教未来展望
 我对僧教育的一些看法
 三皈五戒开示法语
 作心的主人!
 忏悔是入道不二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灵润 (顺厌生 成大行)[栏目:高僧大德的故事]
 一切因地菩萨六度万行修行的指南针[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认识的回归[栏目:济群法师]
 《大般若经》300-400[栏目:五部大论专集·现证庄严论·参考]
 纵极愚劣,何忍鞭打[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第三十六课 天台净土观[栏目: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九 譬喻相应[栏目:因缘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