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六日 祖师的权便
 
{返回 日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31

第六日 祖师的权便

药山惟俨禅师,一日坐次,僧问:“己事未明,乞和尚指示。”

师良久曰:“吾今为汝道一句亦不难,只宜汝于言下便见去,犹较些子;若更入思量,却成吾罪过;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1〕

香岩智闲禅师参沩山。山问:“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今于)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

智闲被这一问,直得茫然,归寮,将平日看过底文字,从头要寻一句酬对,竟不能得。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 。”屡乞沩山说破。

山曰:“我若说似汝,汝已后骂我去。(且)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师退,遂将平昔所看文字烧却,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

乃泣辞沩山,直过南阳,见忠国师遗迹,遂憩止之。

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曰:“和尚大慈,恩喻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2〕

 径山宗杲依止湛堂文准禅师时,堂一日问曰:“杲上座,我这里禅,你一时理会得,教你说也说得,教你做拈古、颂古、小参、普说,你也做得,只是有一事未在,你还知么?”

对曰:“什么事?”

堂曰:“你只欠‘(外口内力)’这一解在。若你不得这一解,我方丈里与你说时,便有禅,才出方丈,便无了。惺惺思量时,便有禅,才睡着,便无了。若如此,如何敌得生死?”〔3〕

从这三则分案看,可知当时禅宗祖师用机锋话已钳锤出了不少丈夫汉。亦因此,便的久参不悟或自负不凡而骤遭铩情羽的禅者乞请宗师说破之事。无如此事离言绝想,无心能思,无舌能宜。佛教任何宗派,也只能为说悟入的方便,没有说破的善巧。这一点,即使佛陀自己也是如此,何况余人?此即禅宗诸祖不为人说破之理。试看湛堂对宗杲说悟解时,会有猝然惊愕的这一“(外口内力) ”声,然而,这一“(外口内力)”声所解的是什么,又有谁能知道呢?

按:藏传宁玛《椎击三要决》〔4〕中,亦有开悟惊愕之说,如颁云:

最初令心坦然住,

不擒不纵离妄念,

离境要闲顿时住……

一切皆无唯惊愕;

愕然洞达了无碍,

明彻通达无言说,

法身自性当认之,

直指本相第一要。

颂中的惊愕,与前说禅宗的“(外口内力)”声同义,似可无疑。然而,这也只是通说,说明诸入道者在见前所未见时,的确都有这种相同的反应而已。此外,颂中的第一要,是初业修行人直至见道这一阶段的要决。此中如是说,禅宗亦如是说。其见所见的说法,亦是《般若》等大乘经义。而且,虽有所说,却不如所说,是所说如是,即非如是,是名如是;不是令人开悟的说破之说。今者邪说横行,妄语传法即能令人开悟者,所在多有,闻者亦信而不疑,深可慨也!

径山宗杲,毕竟见识过人。他早年已尽得曹洞宗旨,及见其师徒授受之际,必臂香以表不妄付。因私念曰:“禅有传授,岂佛、祖自证自悟之法?因弃之。”〔5〕由此看来,他对密宗的灌顶传法,也必不赞同。然巧得很,其传最上无相密法,确不须灌顶。

再看,翠岩石可真禅师依止石霜慈明禅师的开悟因缘。〔6〕

可真禅师有一年离石霜到金銮,同善侍者坐夏。善是慈明高弟,真则自负亲见慈明,天下无可意者。善与语,知其未彻。旋藉相偕山行,举论锋发机会,善拈一片瓦砾,置盘石上,曰:“若向这里下得一转语,许你亲见慈明。”真左右顾视,拟对之。

善叱曰:“伫思停机,情识未透,何曾梦见!”

真愧悚,即还石霜,见慈明,泣曰:“被善兄毒心,终碍塞人,故来见和尚。”

明遽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真对曰:“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明瞋目喝道:“头白齿豁,犹作这个见解,如何脱离生死?”

真悚然,求指示。

明曰:“汝问我。”

真乃理前语问之。

明震声喝道:“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真于言下大悟。

公案显示:可真见地已具,机已熟,然为自负所生我见所障,致不能从情识中透脱,慈明洞察其病,乃以初喝责动其我见,后用可真自所见的本分话,藉震声一喝和威力,将其我见连根震断,使他的见地在离语言的本地风光下,全体显露,因而大悟。这分案,也可说是前引药山所说“言下便见”说破提携之例。

有说,真禅师所见,为真空妙有,然我则说是性空缘起,也是明心见性的入道阶段,因为入道是先要根本位见自性本空,次于后得位见缘起如幻的。

下面,我们再谈两则另一层面的公案。

庞蕴居士初谒马祖,问:“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时如何?”

马大师说”我这里无水亦无舟,更说什么筋骨?”

庞于言下顿息诸缘。〔7〕

其后不久,庞回南岳,见石头和尚。

一日,和尚问:“居士自见老僧后,日用事作么生?”

庞说:“若问某甲日用事,直是无开口处。”

和尚说:“知子恁么,方始问子。”

庞遂述偈说: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偕;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

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8〕

这两则公案,若按法义推测其说——

前一则,以“水”喻心,以“无筋骨”喻心已调伏至极为柔顺,以胜万斛舟”总喻心虽调伏柔顺,随柔空性,却能摄持菩萨大愿,不虞沉没。这境界应属明利柔顺忍菩萨。

马大师听了,知庞蕴还有“水无筋骨”和“能胜万斛舟”的法爱障,这法爱的所在,又是在“无筋骨”上。故马大师径直对准他那要害,作重重一击,使得他在这个无可回避的钳锤下,打得大彻,顿息诸缘,即此,应是念务皆息的无生法忍菩萨。

第二则公案,只是庞蕴向石头叙述他在马祖处得到止息诸缘,不与万法为侣的本地风光。这风光,远离取舍,不着顺逆,即境而空,即垢而净;虽则此中有不思议、无有边的神通妙用,在日用事上,只现示为运水搬柴而已。

 老汉对这两则公案,根据经论之义,说了些妄自揣测的话。由于不是本地人,是否说对,全无把握,而且,最糟糕的,是无从查证;何况即使是幸而说对了,奴才我们又有什么实质上的好处呢?若因此能引发禅友们的奋发向上,还算没有白说;若仅仅讲讲故事,换取一个轻松气氛,那就罪过了。

到这里,老汉还想说句讨人嫌的话:今人说禅就是吃饭、睡觉、运水、搬柴。试问:没有神通并妙用,而说运水及搬柴,不嫌太过荒谬了吗?这对禅宗是欲扬反抑,欲赞反毁;而于说者自己则是自欺欺人,学佛人何必要这样弄玄虚以乱视听呢?

无如今日之世,不论在那一方面,都有某些人,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不但佛教如是。欲挽此风,殊不可能。故老汉常劝学佛朋友,若面目全非有心学习及依教修行,须先精学教义,才不至于被人瞒住。

也曾经有人拿“什么是禅(?)”这一话题问过老汉,老汉只是把径山宗杲的话转述出来:“禅是般若波罗蜜的异名。”

或疑:禅应该是指禅定或静虑而言才对吧?梵文dhyana,就是音译禅那,面而简称之为禅,何能转借为智能的异名呢?

 释言:禅宗之所以名为禅宗,很可能是因循我国古代,总把修行人,不分宗派,通名禅师而来。这种习惯的命名,合不合原意,并不是很重要;而把它依其宗旨,赋予正确的解释或定义,才是很重要!

或又疑:禅宗诸师,大多出语不经,不顺法义,何能令人信服?

答复这个问题,拟述两则公案听听。

壹〔9〕

西蜀銮法师,通大乘,小乘,适值佛照禅师,谢事景德。师问照曰:“禅家言多不根,何也?”

照曰:“汝习何经论?”

师曰:“诸经粗知,颇通百法。”

照曰 :“如昨日雨,今日晴,是什么法中收?”

师懵然。照举痒和子击桌曰 :“莫道禅家所言不根好!”

师愤曰:“昨日雨,今日晴,毕竟是什么法中收?”

照曰:“第二十四时分不相应法中收。”

师恍悟,即礼谢。

贰〔10〕

 东京净因继成禅师,同圆悟、法真、慈受,并十大法师,禅、讲千僧,赴大尉陈公良弼府斋,时微宗私幸观之。有善《华严》者,贤首宗之义虎也,对众问曰:“吾佛设教,自小乘至于圆、顿,扫除空、有,独证真常,然后万德庄严,方名为佛。常闻禅宗一喝,能转凡成圣,与诸经论,似相违背。今一喝若能入吾宗五教,是为正说,若不能入,是为邪说。”

诸禅者视师。师曰:“如法师所问,不足三大禅师之酬。净因小长老,可以使法师无惑也。”

净因因召贤首宗法师,法师应:“诺。”

净因曰:“法师所谓愚法小乘教者,乃有义也;大乘始教者乃空义也;大乘终教者,乃不有不空义也;大乘顿教者,乃即有即空义也;一乘圆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义也。如我一喝,非惟能入五教,至于工巧技艺,诸子百家,悉皆能入。”

净因震声一喝,问贤首宗法师曰:“闻么?”

法师曰:“闻。”

净因曰:“汝既闻,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

须臾,又问曰:“闻么?”

法师曰:“不闻。”

净因曰:“汝既不闻,适来一喝是无,能入始教。”

遂顾法师曰:“我初一喝,汝既道的;喝久声消,汝复道无。道无则原初实有,道有则而今实无,不有不无,能入终教;我有一喝之时,有非是有,因无故有;无一喝之时,无非是无,因有故无,即有即无,能入顿教;须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无不及,情解俱忘。道有之时,纤尘不立,道无之时,横遍虚空。即此一喝,入百千万亿喝,百千万亿喝,入此一喝,是故能入圆教。”

贤首宗法师乃起再拜。

净因复谓曰:“非惟一喝为然,乃至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从古至今,十方虚空,万象森罗,六趣四生,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八万四千法门,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契理契机,与天地万物一体,谓之法身。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四时八节,阴阳一致,谓之法性。是故《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在一尘,中含四义;事理无边,周遍无余,参而不杂,混而不一,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犹是建化门庭,随机方便,谓之小歇场,未至宝所。殊不知吾祖师门下,以心传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有千圣不传底向上一路在。”

贤首宗法师又问曰:“如何是向上一路?”

净因曰:“汝且向下会取。”

贤首宗法师曰:“如何是宝所?”

净因曰:“非汝境界。”

法师曰:“望禅师慈悲!

 净因日:“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贤首宗法师脱口而出,闻者靡不叹仰;徽宗亦大悦。

从上两则公案看来,说禅宗祖师出经,不顺法义者,似乎应该深深的作一番自我反省,莫轻谤他人。

注释:

〔1〕见《指月录》卷九,第四十一页。

〔2〕见前书卷十三,第二十五页。

〔3〕见前书卷三十一,第二页至第三页。

〔4〕见自由出版社印行的《椎击三要诀胜法解》三至四页。〔5〕见《指月录》卷三十一,第一页。

〔6〕见前书卷二十五,第十一页至第十二页。

〔7〕见《大慧语录》卷二十,《大正》四七·八九六下。

〔8〕同前注。

〔9〕见《指月录》卷二十九,第九页至第十页。

〔10〕同前书同卷,四十二页至四十四页。


{返回 日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七日 禅宗的独特家风
下一篇: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五日 修行歧路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三节 直趣还灭之道——三十七..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四日 离心意识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四节 入道的方便——持息念..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 观察法义谈正见 诸行无常 有漏皆苦 诸法无我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六日 自悟自证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四章 观察缘起谈生死 第一节 总说十二有支缘起义..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三日 牧牛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观察五蕴世间 第三节 约众缘生法释众缘..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四章 观察缘起谈生死 第三节 生死轮回图图说..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七日 向无下手处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亚洲上座部佛教道场通讯[栏目:参学经历]
 楞严八十分义 内外两在分第七[栏目:乘一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八(二○二)[栏目:杂阿含经]
 免覆舟厄[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成熟的悲心[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华译马鸣菩萨所著书述要[栏目:太虚法师]
 禅宗与和谐[栏目:韩廷杰教授]
 惟因老和尚传 2[栏目:惟因法师]
 佛经故事之“良医救子喻”[栏目:佛网文摘]
 与生命相约 现在也是由过去构成的[栏目:一行禅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