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观察世法谈佛法 第一节 超越世法的觉者法
 
{返回 日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72

佛法的基本知识

日慧法师

第一章 观察世法谈佛法

第一节 超越世法的觉者法

我人面对着这个森罗万象①(注释:森罗万象:指宇宙内各种现象森然罗列之意。南北朝时陶弘景有文说:“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是其出处。虽然,诸多工具书,谓此语出自佛《法句经》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句,考《法句经》有二:一是法救尊者撰,收在《大正》三本缘部;另一译者佚名,收在《大正》八九疑似部,读其文,亦不无疑,故私意为:出自陶氏之文可信。)世界,总是免不了会生起一些迷惑,而终至无从索解的奇思异想——

这个世界,总总而生,林林而群①(注释:林林总总:众盛之义。唐柳宗元:“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此即取用之。),是如何而 有的?它的意义何在?

我和这个世界的人,生从何处来?既生了,为什么又会走向那可怕的死亡?死后又到哪里去?

这世界究竟是有限?是无限?

……?

像这样一个一个层出不穷的问题,教人搜尽枯肠,百思不得其解,到最后,只有在莫可奈何的心态下向这类问题俯首投降,让它带到棺材里去,说起来,很是可怜哪!

为了寻求这类问题的答案,古今东西的睿智之士,所作的精力投注,是极为可观的。

综观西洋哲学史,上下两千多年,固然累积了不少哲学家的智慧结晶,拥有不朽的、极其丰富的智慧财产。数其立说:一元的、多元的、唯物的、唯心的……众则众矣;观其论议:形上学的本体论与神学,论理学的逻辑学与认识论,宗教学的神造论,科学的进化论……宏则宏矣,但是,无可讳言的,存在的问题,仍属悬而未决,而且,距离结案的路程,亦渺渺无期。

作为我国思想主流的儒家,先师至圣孔子,似乎不太主张去追究这类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他只正对现实社会的需要,宣扬教人以修己安人之道。平心而论,修己可以美化、充实、落实个人的人生;推而广之,即是调和、平衡、安定社会的力量。因此,如何做好寓安人于修己之内,实是政事的当务之急,比之哲学的高谈阔论,对人类社会似乎要有益得多。

话又到了题外,应止。

佛陀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学风已变得非常自由,所以,思想非常发达。由上述原始的奇思异想所引发的理论和问题,非常之多。当时最为流行的论难,要数着名的十四难①(注释:十四难:亦名十四无记,亦名十四佛不答。详见后本页注②及5页注①之内容。又见《大智度论》卷二,《大正》二五·七四下。)了。十四难可分为四类,如——

第一类:世间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第二类:世间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

第三类:如来死后为有?为非有?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

第四类:为命者(神)即身?为命者异身?

但是,佛陀对这十四个问题,一律搁置不答。如果说有所回答,那便是摒弃性的评价。

 据巴利文《中阿含经》②(注释: 这段经的译文,节自慧炬出版社出版的《佛学今诠》上一三四至一三八页,原注引自巴利藏《中阿含·六三经》。按:后面的注六所引书亦录此经,以文繁未从。汉译《杂阿含·九五七至九六四》经,亦有类似记载,但缺此段的精彩处。)记载:某次,耆那教中,有位名叫婆磋①(注释:婆磋是旧译,《佛学今诠》译作瓦恰,巴利文为,Vachagotr义译犊子,是种姓名。)的游方僧,来到佛陀的跟前,把这十四个问题逐一提出,询问佛陀,哪一见地是正确的,其余都是错误的。结果,他所得到的答复是:

这些话好像是些傀儡戏,像是一座进去就出不来的热带森林,像一座荒芜的沙漠,它们是束缚人的枷锁,它们使人困惑、沮丧,与忧悔、痛苦不可分;它们不能使人得到和平与知识,不能导向寂静智能和解脱,对于修习梵行及消除炽热的烦恼,是毫无用处的。

婆磋听后,反问:

 你既然拒绝这些理论,那你是否有你自己的哲学主张呢?

 佛陀说:

如来是不受任何理论约束的。他已从一切理论中超越解脱了。

 同样的事,也曾发生在佛陀的弟子——尊者鬘童子的身上①(注释:记鬘童子事,汉文两译,都名《箭喻经》,收在《大正》一中阿含部,由译文生涩难读,故未从。此中所引,节自近人顾法严译自英文巴利藏《原始佛典选择》第七章第二节,(惟最后两段,笔者为避文繁,有所剪裁,希读者谅之!)此经巴利藏亦收在《中阿含》,与前婆磋事,同编在《中阿含·六三经》内。)。他对佛陀说:假使世尊不解释这些事,我就要放弃梵行②(注释:梵,是清净义。此有两解:一、狭义,断淫欲为梵行;二、广义,圣道谓之梵行。),回去度那世俗的居士生活。并且又带着不甘愿的语气说:如果世尊知道,就应该解释;如果不知道,惟一正直地做法,就是自己承认。

佛陀除了说服鬘童子的话没来由之外,为了阐释这些问题之有害无益,还特地为他说了个毒箭的譬喻,让鬘童子尊者听了满心喜悦,赞叹信受。佛陀说的毒箭喻是:

鬘童子!这就好比一个人被一枝涂满毒药的箭所射伤。他的友伴、亲戚替他找来一位内科或外科医生,而病人却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是属于武士阶级,婆罗门阶级,农民阶级,还是贱民阶级。”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姓甚名谁,属于那一氏族。”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是高,是矮,是中等身材。”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的肤色是黑,是微黑,还是黄色。”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是本村、本镇、本市,或外村、外镇、外市的人。”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弓是张弹弓,还是弩弓。”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弓弦是什么做的:马利筋,竹子,(动物的)筋,苎麻,还是萝摩。”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箭杆是一支芦杆,还是苇杆。”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箭翎是鹫羽、苍鹭羽、鹰羽、孔雀羽,还是西惕罗汉努鸟(Sithilahanu)①(注释: 巴利文Sithilahanu,不知是何鸟名,待考)的羽毛。”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箭杆上绑的是黄牛筋、水牛筋、鹿筋,还是猴子的筋。”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箭镞是普通的、有倒钩的、vekanda的、铁的、小牛牙的,还是夹竹桃木的。”鬘童子!那人还没有把这些搞清楚,就要死掉了。

鬘童子!和这情形完全一样,不论是谁如果说:“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除非世尊为我解释世界是永恒,是不永恒……圣者死后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鬘童子!在世尊还没为有把这些为他解释明白之前,他就要死掉了。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世界是永恒的教条。鬘童子!修习梵行也不靠世界是不永恒的教条。鬘童子!不论流行的是世界是永恒的教条,还是世界是不永恒的教条,世间仍然不免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我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在现生中消灭这些忧患。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世界是有限,世界是无限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灵魂与肉体是同一物;灵魂是一物,肉体又是一物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圣者死后仍然存在,不再存在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圣者死后既存在也不存在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也不靠圣者死后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的教条。

鬘童子!不论流行的是圣者死后既存在也不存在的教条,或者圣者死后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的教条,世间仍不免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我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在现生中消灭这些忧患。

鬘童子!因此你要永远牢记我所没有解释的是什么,解释了的又是什么。我没有解释世界是永恒等这些问题,因为,这是无益的,于法于义都不相应。我解释了苦、苦的根源、苦的止息和导致苦的止息之道。

鬘童子!我为什么要作这些解释呢?因此,这能饶益有情众生,以其于法于义相应,能导致正见、无上慧以及涅槃。

上述第一个故事,佛陀自说:“如来是不受任何理论约束的,他已从一切理论中超越解脱了。”所谓理论,如前说,是人们使用逻辑方法推断出来的知识,建立起来的道理,是间接的,臆测的,结果,但各是其是,其令人困惑,正是在此。从一切理论中超越及解脱了的佛陀,则迥异于是,他对任何事物的观察,不论有、无,隐、显,深、浅,远、近等,都如观掌中果,一目了然,是直接现在眼前的如量之知,是不假任何推论的,当然不受任何理论约束。

第二个故事,佛陀自说:“不论流行的是”什么理论,“世间仍然不免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我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在现生中消灭这些忧患。”佛陀断然地说出这种任何人不能说,甚至也不敢说的话,就是因为他自己已经消灭了这些忧患,获得了生死止息的涅槃。不但如此,当时还帮助了不少的人获得同样的利益。

 故世间人认为是最高深的理论,在佛陀看来,毫无用处;世间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在佛陀看来,毫无意义,都与痛苦不可分。

 因此,佛陀不像那些哲学家,把问题的焦点放在探讨形而上等那类哲学问题上;也不像那些宗教家,刻意要创造出一个造物主来。不但不如是,而且持严格的反对态度。所以,我人应认清:

一、佛法或佛学决定不是哲学(Philosophy);

 二、佛法或佛教决定不是宗教(Religion)。

 我人把佛法说成佛学,是把佛陀所说法义,当作一门学问研究,把它说成佛教,是佛陀教授的简称,故佛法、佛学、佛教,都是内涵相同的异名。今说佛学,往往与哲学一语相混;说佛教,往往与宗教一语相混,时尚所趋,几已积非成是了。

照佛陀的教示,人类的问题,不在于学问和神,而在于本身的无知,说句非常不好听的话,就是愚痴。这愚痴是一种与生俱来逐物着境爱吾执我使然。逐物着境,难免被境物颠倒,失去意志的自由;爱吾执我,甚易为吾我蒙蔽,产生迷乱的分别,甚至可以说,离境物则无意志行为,离吾我则无认识分别。在物、我交相影响之下,如何能获得那种不错乱的知识理论呢?这情形正如苏东坡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又如左图,只要把它的上下颠倒过来,则所层叠出来的正方形立体物,数量就成了两样。又,假定有甲、乙两人,甲说上图是六个立体正方形物,颠倒过来的下图则是七个,乙说反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当此之时,人们还真难为他们排除纷争呢!世间之倒见倒执,不很类似这样吗?

 (图略)

这幅图案,在完全不作改变的情形下,我人只要以白色为图形,黑色作背景,所见的便是一只杯子;反过来,以黑色为图形,白色作背景,所见的便是两个人头——面对面的人头。

假使我照这幅图形,用金属或陶瓷制作成两件一模一样的东西,一件是可以盛水的杯子,另一件则是不能盛水的橱饰品,同时把它并列橱柜中。当你只能用视线去平面接触,不能看到或摸到它的顶部时,你的内心一定会产生迷乱,判断不出那个是杯子,那个不是。对吗?

这点小事,尚且如此,何况那辽阔无垠的宇宙?何况那瞬息万变的万有?更何况那在我人活动空间之外,绝大多数的境物都只能凭借视觉或听觉去认识,谁能肯定这些认识不会产生迷乱呢?当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还有能力使用别的办法扩大其认识的范围和知识的领域。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日,从天文学看,几可谓无远弗届;从现象学看,几可谓无微不至;从进步快速的科技看,人类物质生活的享受,几成日新月异之势;然而,福兮祸所倚,自然环境受到各种工业的染污和破坏,已使人类的健康饱受威胁;精密武器的发展,已使全人类面临毁灭的危机。各类哲学,只能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并无解决办法;各种神教,并没有创造和平,相反的,倒是各地的宗教战争,时有所闻。看看眼前的这些事实,回头再看看佛陀说的:“它们使人困惑、沮丧,与忧悔、痛苦不可分”,不能不令人叹服!

问:如前说,佛陀既不为学问理论而说法,乃为于现生中消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过患而说法,而他自己又是从此中超越了、解脱了的。若是这样,佛陀就应该不死——不入灭或不涅槃。

 答:不然!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亦即圣教中所说的法尔如是之理。现生解脱的圣者——亦包括佛陀——都是父母所生,既生必死,没有永生之理;否则,即违反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破坏,因为它是违反不了,破坏不了的。所以,说现生消灭生死,并不意味着永生不死。从佛陀说“消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语意看,便不难窥知,这意思是说:若要灭老死等苦,必先灭生。若能灭生,决定不受后生有①(注释:后生有:正作后有。“不受后有”,谓不再来此三有生死苦海中受生死轮回的意思。),即永远解脱生死等苦恼。惟此中道理,须留待后论。

问:人死就是生命的终了,除剩下的尸体外,什么都没有,哪里还有什么后生呢?说后生或来生,既没有证据,又不可得知,如何能够成立呢?

答:人死命终,并非绝灭,但也没有人们所想象的像灵魂那样的东西去投胎。生死轮回,是佛法中的一大课题,有其完整的立论基础,后面当专题详述。能否相信,属个人的事,任何人都不能勉强。虽然,我却要提醒一事,现代科学证明任何物体尚有变迁不灭的质能(Matter energy),何况远胜于物而能知万物的心能(Mind energy),岂会因人的肉体死亡就随之消灭而不更求表现呢?如果不否定这种可能,那么,生死轮回便可依佛法建立了。

问:若如所说,佛陀为消灭生死等过患而说法,乃是生死俱灭,那么,这又是什么境界呢?

答:即修习梵行所获得的涅槃。所谓涅槃,就是生老病死息灭了,就是忧悲苦恼息灭了的意思。故涅槃一名,意译寂灭。

梵文达摩或达磨(dharma),意译为法,既可用来总指一切所知(知识),亦可用来别指每一事物。佛陀说法,虽亦不离一切所知——然必是当时的文化背景——但却不为传达知识,教授学问等事,惟为涅槃之一事。故佛陀所说,都是环绕着此一事——涅槃——或约其因果,或约其体性而说的。故总就佛陀所说以释法,则法不但指所知事物,还包含有规范、规律、法则、方法、道理、道德、真理等以证法涅槃为主的一切教授教诫诸内容,则总称佛陀所说契经为法宝,亦理当如是吧!由此,我人亦了然一切佛法的主题了。

问:佛陀所说真理,此真理为何?哲学亦是探究真理之学,此真理为什么要被否定?

答:佛陀所说真理是涅槃的体性,它是可以亲自证知的。哲学家所提出的真理,是不可知①{不可知论(Agnosticism),指绝对真理之存在,或事物之本质,不是我人的相对知识能够得知的。持此论者,称之为不可知论。哲学史中以此论见推者,首数斯宾塞、康德等。}。佛法虽然也把一些极其深邃之法说作不可思议;但不可思议的意思,是说它是这世间所没有的,如是,就不是世间人的思惟和语言之路所能表示,而不是不可知;不过,要用佛陀教授的方法训练(修习)成就的出(超越)世间智慧才能证知。

问:我们如何能相信这种只能亲自证知不为他人了解的事呢?

答:读过丙典的人士都知道,佛陀住世时,那许多贤圣,无一不是能够互知彼此的悟境的——唯悟境低的不知悟境高的。读过我国禅宗专籍的人士也都知道,禅宗的一千七百则公案,无一不是禅师们对学生或参访者悟境的测验考试和启悟引导。如果认为这些都是历史的谎言,那我宁愿三缄其口。

问:佛陀说法在教人消灭老死等过患,然则,如何法消灭呢?

答:生存在世间的有情众生,明知死亡是必然的结果,很自然的,总是怖畏死亡;对目前拥有的种种,明知最后的结局是空,很自然的,总是爱着不舍,甚至贪得无厌。殊不知,这种贪爱之心,正是生死轮回的根源。所以,佛陀首先教我人从各种层面来观察这个世间,认清这个世间,洞彻它的真实相或究竟相,再设法让我人走出这个世间的生死牢狱,切断这副束缚人的轮回枷锁,从而获得彻底解脱,完全自在;而那个怖畏死亡的心,却正可转作冲出这个牢狱和切断这副枷锁的力量。不过,这话说来很长,应该分成若干课题,慢慢地来谈。


{返回 日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观察世法谈佛法 第二节 三时教及三藏十二分教
下一篇:佛法的基本知识 自序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三节 直趣还灭之道——三十七..
 般若心经略说(三)
 般若心经略说(二)
 禅七讲话 自序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四日 贵眼正不贵奇特行履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观察世法谈佛法 第二节 三时教及三藏十二分教..
 佛法的基本知识 自序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二节 缘起教与四谛教..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 观察法义谈正见 诸行无常 有漏皆苦 诸法无我 ..
 般若心经略说(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虔诚恭敬善知识的重要性[栏目:传喜法师]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二[栏目: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毗钵舍那资粮[栏目: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世界有成住坏空[栏目:宣化上人]
 安住时放松不下来...[栏目:圣道光辉·答疑解惑]
 总想占便宜会障碍成就[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培养爱心 更好的捕蛇方法[栏目:一行禅师]
 秃鹰唱歌[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什么叫一门深入?[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火焰和木柴[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