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念处 九、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境界
 
{返回 四念处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20

九、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境界  
 
原始圣典(南北传阿含经)中相关章节的编译

汉译:求那跋陀罗(刘宋)
英译:Maurice Walshe
编译:曾银湖(台湾)  
 

识 界(意识的境界)

(节译自英译巴利长部第9经,婆托帕达经,第8~20节)

我听说是这样。¨¨ ¨¨ ¨¨(第1~7节未译)

「然后,婆托帕达,戒德完美的比丘,不论从那一方面,都不会见到危险¨¨在这种方式下,他是戒德完美的。」

「他守护根门(眼、耳、 ¨¨等),达到初禅,住于其中。他以前所拥有的任何感官的贪欲消失了。在那时,呈现出一种真实而微妙的,喜悦和安乐的觉想,由离欲而生,而他成为觉知这种喜悦和安乐的人。以这种方式,某些觉想经由训练而生起,某些则经由训练而消失。」

「再者,比丘 除忆想(汉译『觉』或『寻』,记忆的搜寻)和观想(汉译『观』或『伺』,观察思虑),由获得内在的宁静(汉译『内净』)和心意的和谐统一(汉译『一心』),他达到并住于第二禅之中,不用觉想和思虑,由定而生,充满喜悦和安乐。他的,早先由离欲所生,真实而微妙的,喜悦和安乐的觉想消失了,在那时,一种真实而微妙,由定所生,喜悦和安乐的觉想生起,而他成为觉知这种喜悦和安乐的人。以这种方式,某些觉想经由训练而生起,某些经由训练而消失。」

「再者,在喜悦消逝之后,他住于泰然、舍弃、念住、明觉(清明地觉知),而他在自己的身体上体验著—圣弟子所说:『快乐住于泰然、舍弃和念住者身上。』(汉译『圣说及舍』)—愉快的感受,而他达到并住于第三禅之中。他的,早先由定所生,真实而微妙的,喜悦和安乐的觉想消失了。在那时,一种真实而微妙的,舍和乐的感受生起,而他成为觉知这种真实而微妙,舍和乐的感受的人,以这种方式,某些觉想经由训练而生起,某些则经由训练而消失。」

「再者,断除苦与乐,以前的忧与喜消失了,他达到并住于第四禅—一种超越苦和乐,由舍弃和念住所净化的境界。他的,早先真实而微妙的,舍和乐的感受消失了,而生起一种真实而微妙的,既不是乐也不是不乐的感受(汉译为不苦不乐),而他成为觉知这种真实而微妙,既不是乐也不是不乐的感受的人。以这种方式,某些觉想经由训练而生起,某些则经由训练而消失。」

「再者,经由完全地超越身体的感受,由于(根尘)对立感受的消失(汉译为『灭有对想』),且对各式各样的觉想失去兴趣(汉译为『不思惟种种想』),见到空间是无限的,他达到并住于空无边处。以这种方式,某些觉想经由训练而生起,某些则经由训练而消失。」

「再者,经由完全地超越空无边处,见到意识是无限的,他达到并住于识无边处。以这种方式,某些觉想经由训练而生起,某些则经由训练而消失。」

「再者,经由完全地超越识无边处,见到无所有,他达到并住于无所有处。而他成为一个觉知这种真实而微妙的,无所有处的觉想的人。以这种方式,某些觉想经由训练而生起,某些则经由训练而消失。」世尊说道。

「婆托帕达,当一个比丘获得这种经过调教的觉想时,从那时刻起,他就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地,继续进行,直到他达到觉想的极限。当他已经达到觉想的极限,他想起:『心理的活动对我而言是很糟的事,没有心理的活动倒是较好。假使我要忆想或想像的话,这些(我已经达成的)觉想就会停止,而粗俗的觉想将会生起。让我不去忆想或想像吧!』所以他既不忆想也不想像。然后,于他,就只有这些觉想生起,而其它较粗俗的觉想则不生起。他达到了止息。婆托帕达,那就是经由连续的步骤达到觉想止息的方式。(本节应即汉译『非想非非想』和『想受灭』)」

「你认为如何 婆托帕达。你以前听说过吗 」

「不,世尊。就我所了解的,世尊曾说:『婆托帕达,当一个比丘获得这种经过调教的觉想时,从那时刻起,他就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地,继续进行,直到他达到觉想的极限せ他达到了止息せ那就是经由连续的步骤达到觉想止息的方式。』」

「正是这样,婆托帕达。」

「世尊,您教导觉想的巅峰是只有一个呢,还是有许多个 」

「我教导的,两种都有。」

「世尊,怎么说是一个 怎么说是许多个 」

「依照他连续地(逐一)达到每一(阶段)觉想的止息,所以我教导觉想的止息:如是,我教导单一(阶段)觉想的止息,也教导许多(阶段)觉想的止息。」

「世尊,是觉想先于知见生起呢 或是知见先于觉想生起 或是两者同时地生起呢 」

「婆托帕达,觉想首先生起,然后知见;而从觉想的生起导致知见的生起。当认知:『如是因缘,知见生起。』以这种方式,你可以看到觉想如何首先生起,然后知见,而从觉想的生起导致知见的生起。」

¨¨ ¨¨ ¨¨(第21~26节未译)

而尊者悉塔,调象师之子,成为另一个阿罗汉。

 

一九九五、十一、二十节译于台中远离轩

 

【注】
一:( )中多为中译者所加,只供参考。
二:身心(名色)是缘意识(识)而产生的,因此修安那般那念而观察思惟身、心的人,有必要认识意识的境界,才知道每一修习阶段的觉想和意识层次。

 

 

慧解脱

(节译自英译巴利长部第15经,大缘经,第33~34节并予整编)

我听说是这样。¨¨ ¨¨ ¨¨(第1~32节未译)

「阿难,有七个识界和两个境界。那七个呢 」

(1)那里有身体相异和觉想相异的众生,例如人类某些天神(中译注: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和某些恶道众生(中译注:畜牲、地狱、饿鬼)。那就是第一个识界(中译注:欲界,感官欲望强烈的世界)。

(2)那里有身体相异而觉想相似的众生。例如梵天的眷属(中译注: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因为证得)初禅而生于那里。那就是第二个识界。

(3)那里有身体相似而觉想相异的众生,例如阿巴沙拉天(中译注: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是为二禅天),那就是第三个识界。

(4)那里有身体相似而觉想也相似的众生,例如苏巴辛那天(中译注:少净天、无量净天、独净天,是为三禅天。另有四禅天【注一】。),那就是第四个识界。

(5)那里有已经完全地超越一切觉想的众生,由于感官反应的觉想之消失,以及由于无意于种种觉想,思惟著:「空间是无限的」,他们已经达到了空无边处。那就是第五个识界。

(6)那里有超越了空无边处的众生思惟著:「意识是无限的」,已经达到了识无边处。那就是第六个识界。

(7)那里有超越了识无边处的众生,思惟著:「无所有」,已经达到了无所有处,那就是第七个识界,(而两个境界)则是无意识众生界【注二】和其次的,非想非非想处。

「现在,阿难,关于这第一个识界,有相异的身体和相异的觉想,诸如人类等,如果任何人要是了解它,它的缘起(集),它的止息(灭),〔它的止息之道(灭道迹)〕【注三】,它的染著(味),它的不安(患),从它解放(离),那他还会对它产生喜悦吗 」

「不,世尊。」

「那么,相同的,关于其它的识界和两个境界还会产生喜悦吗 」

「不,世尊。」

「阿难,比丘只要如实地认知这七个识界和两个境界【注四】,它们的生起和止息(以及止息之道),它们的染著和不安,免于执著,那么,阿难,那个比丘就称之为慧解脱者。

 

 

【中译注】

一:第四个识界里似乎也包含了四禅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和音天、大自在天,以及阿那含圣弟子所住的五个净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 天和色究竟天。

二:至于无意识众生界,似为想受灭的境界。

三:根据汉译杂阿含四二经补入。

四:另有九居处的排列方式(根据解脱心)如下:

1.欲界─某些天神、人类和恶道众生。
2.初禅天─达到色界禅定的诸天。
3.二禅天─达到色界禅定的诸天。
4.三禅天─达到色界禅定的诸天。
5.四禅天─达到色界禅定的诸天。
6.空无边处─达到无色禅定者。
7.识无边处─达到无色禅定者。
8.无所有处─达到无色禅定者。
9.非想非非想处─达到无色禅定者。

 

八解脱

(节译自英译巴利长部第15经第35节)

我听说是这样。¨¨ ¨¨
   (第1~32节未译,第33~34节,见本书慧解脱)

「阿难,有八解脱。它们是那些呢 」

「(1)拥有形体,观察形体。那是第一解脱。
  (汉译: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
  (中译:取自身相加以观思惟而进入初禅。)

 (2)不觉想自己内在的物质形体,而观其外在的物质形体。那是第二解脱。
  (汉译: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中译:以遍处〔四十业处中有十遍处〕之似相,解析物质而进入第二禅)

 (3)思惟著:『它是美妙的』,而专注于它。那是第三解脱。
  (汉译:净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中译:对于色身次第认清而证得清净解脱。只思惟箸:「净也」)

 (4)由于完全地超越一切的觉想,由于根尘对应的觉想消失,由于不再注意种种觉想,思惟著:『空间是无限的』,他进入并住于空无边处,那就是第四解脱。(汉译:空无边处解脱)

 (5)由于超越了空无边处,思惟著:『意识是无限的』,他进入并住于识无边处。那就是第五解脱。(汉译:识无边处解脱)

 (6)由于超越了识无边处,思惟著:『无所有』,他进入并住于无所有处。那就是第六解脱。(汉译:无所有处解脱)

 (7)由于超越了无所有处,他达到并住于非想非非想处。那是第七解脱。(汉译: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8)由于超越了非想非非想处,他进入并住于想受灭。那就是第八解脱。(汉译:灭受想定解脱)」

「阿难,当比丘一旦达到这八解脱,(就能)顺著次序,逆著次序,顺逆著次序,随其所愿的久暂,进入或潜出其中,并由他自己当下(此时此地)的超越知见,证得不退堕的心解脱和慧解脱,那个比丘就称之为『俱解脱(解脱具足)』,阿难,没有比这个『俱解脱』更优越或更完美的了。」

世尊如是说。阿难尊者踊跃欢喜。

 

 

【中译节录】

(一)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杂阿含七一○经及一○二七经)

(二)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杂阿含四二经)

 ⊙七处善—如实知 [1]色(受想行识)[2]其集(缘起)[3]其灭(止息)[4]其灭道迹(止息的方法[5]其味(染著)[6]其患(不安)[7]其离(超越)

 ⊙三种观义—观察[1]阴[2]界[3]入,方便思惟其义。

综合上述南北传圣典可以知道,修习安那般那念能够离欲而进入并住于各种解脱的境界中,这就是心解脱。在各种境界中又以七个善巧(七处善)来观察阴、界、入三种身心的交互作用(三种观义),以内明的智慧充分地看透各种境界的真相,免于执著,不生欣悦,这就是慧解脱。两者都具备了就称为「俱解脱」。

 

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境界

    ┌───┬───────────────────┬────────┐

    │\身 │身心(色、受、想、行、识)的状态 │了解 脱  │

    │ \  ├──────┬────────┬───┼─────┬──┤

    │境\心│诸行(受)渐次│觉、观、喜、乐、│  │心(八)解脱│慧离│

    │  \ │止息寂灭 │舍、一心的取舍 │ 心态 │于欲离欲 │解无│

    │ 界\│ │ │  │  │脱明│

   

    │欲 界│(五蕴炽然) │(于阴界入生诸贪 │(烦恼)│(结缚) │于蕴│

    │  │ │ 欲,以苦为乐) │  │  │此、│

    ├───┼──────┼────────┼───┼─────┤九集│

    │初 禅│言语止息 │离欲、恶不善法,│  │有色者观诸│居、│

    │  │ │有觉有观,离生喜│  │色得第一解│处灭│

    │  │ │乐。守护根门。 │  │脱 │之、│

    ├───┼──────┼────────┼───┼─────┤阴道│

    │第二禅│觉(寻)观(伺)│离有觉、有观,内│  │内无色想观│、、│

    │  │止息 │净一心,无觉无观│  │诸外色得第│界味│

    │  │ │、定生喜乐。 │  │二解脱 │、、│

    ├───┼──────┼────────┼───┼─────┤入患│

    │第三禅│喜心止息 │离喜,舍心住,正│ 慈心 │净身作证具│如、│

    │  │ │念正智,身心受乐│  │足住得第三│实离│

    │  │ │,圣说及舍。 │  │解脱  │知 │

    ├───┼──────┼────────┼───┼─────┤其 │

    │第四禅│出、入息止息│离苦息乐,忧喜先│  │  │ │

    │  │ │断,不苦不乐,舍│  │  │ │

    │  │ │净念一心。  │  │  │ │

    ├───┼──────┼────────┼───┼─────┤ │

    │空无边│色想止息 │缘色故可知,超越│ 悲心 │住空无边处│ │

    │入处 │ │一切诸色想,灭有│  │得第四解脱│ │

    │  │ │对想,不思惟种种│  │  │于蕴│

    │  │ │想。 │  │  │此、│

    ├───┼──────┼────────┼───┼─────┤九集│

    │识无边│空入处想止息│缘空故可知,超越│ 喜心 │住识无边处│居、│

    │入处 │ │一切空无边处。 │  │得第五解脱│处灭│

    │  │ │ │  │  │之、│

    ├───┼──────┼────────┼───┼─────┤阴道│

    │无所有│识入处想止息│缘所有故可知,缘│ 舍心 │住无所有处│、、│

    │入处 │ │识无边故可知,超│  │得第六解脱│界味│

    │  │ │越一切识无边处。│  │  │、、│

    ├───┼──────┼────────┼───┼─────┤入患│

    │非想 │无所有入处想│缘有第一故可知,│  │住非想非非│如、│

    │非非想│止息 │缘无所有处故可知│  │想处得第七│实离│

    │入处 │ │,超越一切无所有│  │解脱  │知 │

    │  │ │处。 │  │  │其 │

    ├───┼──────┼────────┼───┼─────┴──┤

    │想受灭│想、受止息 │缘有身故可知,缘│  │住想受灭定得第八│

    │  │ │灭而得知,超越一│  │解脱 │

    │  │ │切非想非非想处。│  │ │

    ├───┼──────┼────────┼───┼────────┤

    │无上止│贪欲、瞋恚、│(寂静、清凉、一 │ 内明 │(心、慧俱解脱, │

    │息漏尽│愚痴止息。于│ 切烦恼永尽) │  │ 解脱知见具足) │

    │  │贪欲、恚、痴│ │  │ │

    │  │心不乐、解脱│ │  │ │

    ├───┼──────┼────────┼───┼────────┤

    │ 根据 │杂阿含474, │杂阿含347、456、│同左 │杂阿含1027、42 │

    │  │ │743 │743  │ │

    │  │相应部受相应│相应部觉支相应54│54 │长部15  │

    │  │11  │长部9   │  │ │

    └───┴──────┴────────┴───┴────────┘

                注:( )表示未注明具体引用章节

               【编译注】本表系总结本章的内容,但受制于编译者的能力,恐有不周之处。
 

一九九五、十一、二十一编译于台中远离轩


{返回 四念处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念处 十、正道足迹
下一篇:四念处 八、出入息观修持法要
 四念处 十二、禅思心智的修习
 四念处 四、解脱心
 四念处 六、禅思技术
 四念处 十一、 四念处
 四念处 十三、身观念处的十项功德
 四念处 三、念身经(身观念处经)
 四念处 八、出入息观修持法要
 四念处 十、正道足迹
 四念处 七、四念处
 四念处 一、四念处修习纲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8经 尼干陀若提子经[栏目:相应部 41.质多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