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毗卢七支坐
 
{返回 刘锐之上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05

毗卢七支坐

摘自《西藏密宗静坐法详释》 刘锐之著

西藏佛教静坐法用语。‘毗卢’,指‘毗卢遮那佛’;‘七支’,指静坐方法之七支分︰其中,身占五支,语、意各占一支。此即七项静坐要点。身五支者,谓金刚跏趺坐、手等持置脐下、脊椎自然直竖两肩平张、颈曲颔压喉结、舌抵上颚。语一支为口吐浊气而后禁语。意一支则系行者之心于过去不思、未来不引,于现在根尘触对,勿起任何是非分别。依据藏传佛教的说法,各支之作用略如下述︰

(1)跏趺坐︰{1}令下行气易入中脉,{2}除嫉烦恼,{3}修忿怒母暖相易生,{4}不为诸障所损,⑤令地气易入中脉。

(2)等持印置脐下︰{1}令平住气易入中脉,{2}除嗔烦恼,{3}令火炽盛可解七万二千脉结,{4}修忿怒母易得空乐,{5}令风气或水气易入中脉。

(3)、(4)脊直肩张︰{1}令遍行气(行住坐卧一切动作)易入中脉,{2}除痴烦恼,{3}可除修气之病,{4}不为四大风气所损,{5}令地气易入中脉。

(5)颔压喉结︰{1}令上行气(出入气息音声歌唱)易入中脉,{2}除贪烦恼,{3}令两颈动脉缓行心念易停,{4}心停则妄念息、无分别慧易生,⑤令火气易入中脉。

(6)、(7)舌抵上颚适宜瞻视︰{1}令命根气易入中脉,{2}除慢烦恼,{3}观想易明,{4}令风气易入中脉。

◎附一︰刘锐之《西藏密宗静坐法详释》第四章第一节

静坐法之前行

当入座前,应有准备工作,名为‘前行’。西藏密宗将脉气点三者,划分五等级。而静坐之目的,是将精细及具体之第三、四级脉气点,加以净化;故于入座之始,先将第一、二级之脉气点加以澄清,以为前行。注意坐前之动作,必须非常用力,与入座后全不用力,刚好相反,不可不知。

(1)大哈三声抖身︰当着座时,上身挺直、两手拇指用力各按无名指下节,然后握拳,名金刚拳。两拳伸直置膝盖上;于是张口呼出哈声,其声愈大愈佳。当呼哈时,即与上身配合,脊骨挺竖,切忌弯曲;左右大力摆动,有如雨天之下,狗身为雨所湿透,拼力抖身去水之形态,名为抖身。如是三次抖身,亦三呼哈,为大哈三声抖身,能将第一级与第二级间脉气点之垢障,尽量排出。每日坐前为之,能将宿业洗涤,顿觉轻快。

(2)三吐浊气︰身既抖已,脊骨仍直,头仰颈直,睁目直视。当俯下时,将唇撮起,随意将身内之浊气,长长向外吐出。吐后听其自然,缓缓吸收,头颈恢复原状。如是三吐,能将第二级至第三级脉气点之垢障,尽量排出,使身内脏腑放松,胸膈舒畅,此时已初步体会轻松愉快之滋味。

于此须特别注意者,凡是静坐入座后,所有呼吸,均由鼻出,并须毫不用力,使细慢长之息(气之第四级)缓缓呼出。但此前行之‘大哈’及‘三吐浊气’则均系用第三级之气,且须用力由口呼出,特为表明。

(3)九节佛风︰九节佛风为西藏密宗修持之秘诀︰观想自身通体透明,净如琉璃。身内有三脉管,直立并行,历历如见,皆起自脐下四指许,总汇于此。中脉直抵脑门,状如喇叭。左右二脉,与中脉并行,至顶则折而向前,达于鼻孔。观已闭口以左手无名指,按鼻左孔,而以右孔吸气,观诸佛菩萨光明、遍满虚空;我吸气时,即为诸佛所加被,觉此白光自右鼻孔入,待气已吸足,随以右无名指按右鼻孔,观此光气循右脉降至脐下四指总汇处,贯入左脉,循此上升至左鼻孔,凡身内一切业障、疾病、无明、烦恼,皆化为黑气,随之俱出,即放左无名指,使气徐徐呼出。再如前,从右吸白光,由左出黑气,如此三次。次以右无名指,按鼻右孔,使白光自左孔吸入,贯入右脉,自右孔呼出黑气,如前亦三次。次以两鼻孔同吸白光,自左右脉入至脐下总汇处,合成为一气,共趋中脉,上升至顶,无路可出,乃折回至脐下,仍分为二,由左右脉上升,自两鼻孔放出黑气,如是亦三次。

如上共行九次,故谓之‘九节佛风’。以法身遍一切处,六大无碍,空有圆融,互摄互入,重重自在,故其风大加持之力,实与众生有息息相通之妙。此法利用呼吸,以承佛之光明,而将第三级至第四级间之垢障尽量排出,利益殊胜,不可胜言。

行此法时,当观诸佛菩萨所有功德、智慧、神通、威力,均如白布,自鼻孔入我全身,使身中诸脉之断者得续,壅者得通,垢气得清,浊点得净;无始以来罪业,均被佛风扫荡,化为黑气,随风而出,散于空中。

所谓佛风,指吸入之白光而言;九节者,以右鼻入白光,左鼻出黑气者三。左入右出亦三。两鼻同入白光,直至中脉,再从两鼻呼出黑气亦三。如是三三,是为九节。

若以科学观点言之,所吸光为清新空气,呼出为恶浊碳气,如是交替呼吸,促进新陈代谢,得益亦多。

◎附二︰刘锐之《西藏密宗静坐法详释》第四章第二~第四节


调身

(1)跏趺坐︰跏,同加;趺是指小腿肚;跏趺,即是双脚盘起。又分为双跏趺与单跏趺两种。

甲、双跏趺︰双跏趺坐,是将左脚小腿,置右股上,使左脚蹠与右股略齐,再将右脚小腿牵上,置左股上,于是两蹠向上,两脚交叉,如三角形。其优点为两膝盖定能紧贴坐垫上,坐势自然端正,不会向前后左右歪斜,故名之为‘金刚跏趺坐’,如是效绩甚多︰

{1}减短血脉通路,加速血液运行。以血液畅通,则身体易健康,将两足盘曲,目的是缩短距离,加强向心力。

{2}静坐初期,身体会生微动。身体振动,非好现象,但必定会动。如果姿势不妥,身体会因为动而倾倒,或姿势不稳固。双跏趺可令重心凝固,身体坚住,保持姿势。

{3}达上下交流目的。依据物理学,环状之循环力最佳。双脚盘起使身呈环状,则上下气点能得循环,且能令下行气摄入中脉。

{4}人身与大自然(天地间)发生联系之部位,最重要者为脐,其次要为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脚蹠间凹处是也。人不能离大自然之联系,故穿用密不透气之胶鞋或皮鞋,致趾缝损伤,此为人身与大自然绝缘之故。同样之理,修理电器工人,如穿用木屐胶鞋,不致有触电之顾虑,以绝缘故;否则穿用导电体之鞋,则反是。由此类推,双单跏趺之坐,目的在使两涌泉穴绝缘,免使已经净化之气点、精华,缘此流失。道家更用毡球或脚■,抵塞海底穴,亦此理也。故习静坐者,如端坐椅中,两脚垂直以踏地上,甚为不宜。

乙、单跏趺︰单跏趺是将左脚小腿置右股上,右脚置左股下便是。其缺点是左脚膝盖不能紧贴坐垫;久坐,身体会向左边歪斜,虽稍事改正而无妨,但以之较双跏趺坐则较逊。以初期双脚不易盘屈,可先用单跏趺,脚部如仍未能全部安放平稳,可用软垫,将空隙处垫实,务求坐得安稳。其能使上下气点能得循环,及能令下行气摄入中脉,则与双跏趺同之也。

跏趺坐还能使人产生一种不可捉摸之植根于大地之感觉。最大好处,是交叉髓与两膝平贴席上,底盘广大而坚实,可以四平八稳,安然而坐。如此身体不动,便不会有任何身内之活动而激起思潮;心意亦更容易平伏安宁。

(2)手等持置脐下︰安坐后,将两手放松垂下,左右手掌相叠,应将掌心向上、手背向地,以左掌置右掌上,或右掌置左掌上,均可随意,不必执着。掌■而后顺自然之姿势,放于肚脐之下,微微放于腿上,或顺自然,倚托于小腹外边亦可。其要点必须将两拇指尖微微接触,触后略向掌心内收。以两指笔直,自觉有一股内劲自然发出,互相接触为标准。必须自然,万勿作意。两拇指尖轻轻相抵,于心理产生一种平衡与宁静,且能令平住气摄入中脉。如是两指尖微触,并使两手臂呈环状,其功效是使左右动力交流,左右气点能得循环,作轻安之前导,若用力顶触,将会使身体紧张,而生相反不良之效果。

(3)脊直︰须将背脊骨调整笔直,不可驼背弯腰,前俯后仰;但又要放松,不能硬劲强直,才合标准。其方法是将两肩一字平外,而向前张开,则每一脊椎骨,自然重叠笔直,松紧合度,不会硬劲强直。若背脊弯曲,会使心情弛缓,头脑失去活力与清明,妄念纷飞。脊骨挺直则能集中心力,减少妄念,加速得定。妄念祛除后,脊骨会不挺而自挺,毌须故意着力。以此之故,能令遍行气摄入中脉。脊骨上达头部,下至尾闾,为支持全身骨骼、神经系统,主要五脏器官之主干。若能直脊,精神必旺盛。因脊骨是运行精神灵力所经。脊直使精力易于进行而畅通。故跏趺坐于垫上,使脊骨直,以致血气运行灵活。但脊直后甚易挺胸而呈紧张,姿势便不佳,故不必太将胸部挺起。

(4)头微俯,颔压喉结︰头微俯者,即将头部向前微俯,目的在令脊直,因脊在颈项部份,其生理略向后弯曲,若将头部向前微俯,则此一弯曲亦呈直线。颔压喉结者,即将下颚向下,微将喉结压着,此为顺着头微俯之姿势,以令脊直,并压伏静坐中之妄念,能令上行气摄入中脉。

(5)舌抵上齶,适宜视量︰舌抵上齶者,为闭口,不可张开,并将上下两唇吻合闭拢,牙齿密扣,舌尖自然微抵上齶与上牙龈,久之舌尖当会自动卷折则更佳。如是津液自生,俟津液多时,可缓缓分小口咽下。道家对此非常重视,有‘玉液还丹’及‘炼津成精’之称。以上四支,主要在调摄身之粗脉。舌抵上齶,主要是调摄细脉,且使前后气点能得循环。舌部有许多微细神经,十分敏感,所以舌抵上齶时,不可用力,否则反应剧烈,易生毛病。如果适当运用,久坐不会唇干舌燥。

适宜视量者︰眼睛是最敏感、易受外物吸引,而影响情绪之器官。如果控制得宜,对静坐有大裨益。双目不外乎开、合及垂帘三种。可由自己选择。例如︰容易打瞌睡者,不能用合眼;开眼多妄念,或倦意易生者,可改用垂帘。此一姿势,虽无硬性规定,但亦要留意,看自己采用何者为宜,而适量选用之,能令命根气摄入中脉。五种业气入中脉故,即成无分别智。

(6)姿势严谨︰上例五支,均是身之姿势,务须非常严谨,才得效绩,否则易生过患。《祝拔宗大手印》有云︰‘身倾右,虽觉受明相,不久即失,反生嗔恚。倾左,虽觉受乐相,不久即失,反生贪欲。前俯,虽觉受心不散乱,不久即失,反生痴愚,且与人交往,易生疑嫉,心不欢喜,并有妨于命根气。以此气通心,前俯则脊椎曲,能令气不舒畅故;后仰虽觉受空相,易落顽空,反增骄慢,且使念念迁流,必难得定。’此虽指资格深厚者言之,但就初业者而言,脊骨不直,头俯太过,而至陷胸,甚者可致胃病;若舌抵颚过于用力,易致喉痛。此皆历年经验所得,略举一二,祈留意及之。

(7)放松︰姿势依照规格,检查严谨而后,即须加以放松。古人所谓‘全身要柔,有似婴儿’,是说四肢百骸、关节肌肉,均需柔软有如婴儿。亦即是将全身筋骨皮肉,全部放松,不可带一点硬性,及使用一丝之气力。务须善为运用,此非矛盾之动作也。


调息

人之呼吸,以短而浅,不能尽肺部胀缩之力量,故不能尽量吸入氧气,呼出碳酸气,以致血液不清,易致疾病。调息之法,约分为五︰①呼吸气息之出入,应极轻极细,以自己两耳亦听不见为佳。②气息应逐渐加长,使能达至小腹,纯任自然,不可用力。耐心练习,自然达到。③人之胸中,在肺之下,胃之上,有横膈膜在焉。初习呼吸者,以未能通过横膈膜之故,常觉胸中气闷。推动之法,是在吸气时,从鼻中徐徐吸取新鲜空气,使肺底舒张,膈肌运动,因而灵活。于是遂觉胸部空松,毫不气闷矣。④腹中之大小肠,最为柔软,血液容易到此滞留。如呼吸之气,渐渐深而长,达到小腹,腹部遂有弹力,能将滞留在腹腔内之血逼出,达于四肢。⑤呼吸必须用鼻出入,不可用口,以鼻为专司呼吸之器官。缘鼻孔有毛,可以阻止灰尘与微生物,进入呼吸道。如呼吸时,将口张开,一则侵夺鼻孔之功用,二则灰尘及微生物,容易入口,发生疾病。故不论静坐与否,均以闭口为是。

(1)禁语︰人之呼吸,最细为息,较粗为气、为喘、为风;再粗则发为音,成为单字,即最原始之‘阿’字及‘妈’字;再粗而为复音,即成为双字;再粗而成为语。故呼吸而至为语,其粗可知。静坐以调息为主,必须禁语;否则气动至极,安能得定。西藏密宗,虽重视诵咒,但在诵咒当中,仍不作为静坐之时限也。

(2)辨息相︰调整呼吸,由细、由慢、而长,有如春蚕吐丝,吐纳连续,无有穷尽。古人所谓‘呼吸要柔,绵绵不断’是也。天台宗智顗大师《摩诃止观》有云︰‘息有四伴︰有声曰风,守之则散;结滞曰喘,守之则结;出入不尽曰气,守之则劳;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守之则定。’依西藏密宗所说业气,每日为二万一千六百息。如此息相之不可不辨也。

(3)肺呼吸︰呼吸初期是用鼻孔,而实在是从肺部之自然胀缩以成呼吸,故肺呼吸者,乃一般人自然之呼吸。

(4)脐呼吸︰有称之为‘深呼吸’。以呼吸之深长,能通过横膈膜,能将大小肠及腹腔内积留之血逼出,而达于四肢,故其效用极大,此深长之呼吸,直达脐下,故称脐呼吸。

(5)涌泉呼吸︰静坐至久,已得初步轻安,是时气息细微,已不觉鼻之呼吸,亦不觉肺之呼吸,甚至脐部亦不有微微之跳动,则脐之呼吸亦不复觉。再进一步,只觉两脚蹠中央,略为凹处,此涌泉穴作细微之跳动,名涌泉呼吸。为由浅入深之活动状态,初业者未易领略,资深者才能加以体验;且全部出于自动,不须着意,否则反生毛病。

(6)毛孔呼吸︰毛孔呼吸,任何人皆有之,而不易察觉。当运动之后,稍事休息时,全身毛孔排出汗水。由此可知,若非有气外呼,汗水何能排出。静坐时,用毛孔呼吸,易受外感,又不容易控制,故此,西藏修行人,用牛骨油涂擦皮肤,以减少毛孔呼吸,其身因此发出酥味。如果不是全日修习静坐,不必用此方法封密毛孔。释尊在雪山修行,曾用观想以封闭毛孔,此则非我等所可企及矣。

(7)数息︰静坐到相当纯熟,而妄念仍觉繁多,何以止之?莫如数息。其法是两眼轻轻闭合,而用数息方法。一呼一吸,名为‘一息’。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使精神自然集中,是为‘心息相依’,并须‘守生法宫’也。禅门数息之诀︰{1}学数出息,不急不胀,身则轻利,易入三昧。{2}学数入息,随息内敛。{3}学出入无在,但取所便。又不许出入俱数,恐生病故。


调心

初学静坐者,常说未习静坐时,妄念还少,入座而后妄念反多,不知何故?此实误会。须知人之妄念,随时均有;平时因与外境接触,致注意力分散,故不觉多。习静坐后,精神向内集中,便觉妄念忽起忽灭,不可捉摸。斯为初步之自觉,从此入手,返观自心,妄念如何生起,久之自然减少矣。

(1)任︰《圆觉经》于处理妄念之法︰有作、止、任、灭四者。作者,是于妄念之生,努力加以提起;止者,是努力加以遏止。此二者,是从积极言之。任者,是于妄念之生,任其自然提起;灭者,是听其自然消灭。此二者,是从消极言之。兹遵其意,于消极积极各取其一,举例以说明之,习静坐者,举一反三可也。大手印之诀要︰为‘过去不思,未来不引,现在不理。’由此可见,妄念来时,听其自生自灭,不加干涉,也不驱除。此任之法也。

(2)作︰人之妄念,恒转如瀑流。前念刚灭,后念便生,川流不息。佛法所谓提起正念,是名为观。若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等五停心观及弥陀十六观。若密宗之观想更多,不能殚述。兹就世出世间较显浅者陈述,庶易领会。虽所引述,非专指静坐而言,而静坐者,可从之借镜。孟子所说︰‘专心致志。’庄子所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释迦牟尼佛所说︰‘系心一处,无事不办。’故习静坐者,应专心致志,系念于拙火。

如是身心统一,意志集中,情绪振奋,反应敏感而纯净,且能转变性格与风度。于枯燥呆板、自私等陋习,转成温暖、随和、慈悲。于任性与恐惧之行为,变为自约与勇气。由此进而集中力量,以致拙火生起,气入中脉,则成佛之阶梯也。


{返回 刘锐之上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敦珠法王史略
下一篇:心经密义阐述
 敦珠法王史略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二章 大手印之分类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七章 大手印之愿文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五章 大手印之造者传授者与译者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十四章 大手印之修持时间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一章 大手印之命名与摄义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十二章 四瑜伽分析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十八章 大手印之道地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六章 大手印与禅宗之比较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十章 果大手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铸造菩萨的人格 做生活的大丈夫(明尧居士)[栏目:其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