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佛法」第二章 方便道之施设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02

第二章 方便道之施设

第一节 四不坏净(四证净)
  中道──八支圣道的修行,是以正见samyag-dr!s!t!i为先导的。从众生身心自体去观察,通达缘起prati^tya-samutpa^da:「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而苦蕴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而苦蕴灭。苦蕴集是生死流转,苦蕴灭是解脱涅槃。如实知缘起的集、灭而修行,达到悟入真谛,就成为圣者。圣者的悟入,是「远离尘垢,法眼生,谓所有集法皆是灭法」(1)。或说:「于四谛如实知」;「知见四谛得漏尽」;「于四谛如实现等觉」(2)。总之,于缘起、四谛catva^ry-a^rya-satya^ni的体悟,是初果的预入圣流,到阿罗汉究竟解脱,如来现正等正觉的不二法门。 [P41]

  中道正行的修证,对一般根性来说,到底是难了一些。因为众生无始以来,一直系缚在「乐阿赖耶,欣阿赖耶,!6槱阿赖耶」中,成为众生──人的特性。核心是自我,表现为(情感的)「我我所爱」;在知识开展中,成为「我我所见」;而更根深柢固的,是(意志的)「我我所慢」。要彻悟缘起无我,离见dr!s!t!i 、爱tr!s!n!a^、慢ma^na而究竟解脱,不能不说是「甚深」了。释尊大慈悲心,不舍众生,所以有方便道的施设。契入甚深法的初果,名为须陀洹srota^^panna──预流,意思是预入圣道之流,成为圣者。佛弟子中,确有「言下顿悟」的,但约一般根性来说,总是次第渐入的。入预流位,有必备的条件,名为四预流支catva^ro-srota-a^panna$n%ga^ni。经中有两类四预流支,有属于如实道的,正见为先的预流支,如『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三一四)说:

   「诸比丘!有四预流支,何等为四?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3)。

  预流支是证入预流果的支分。先要亲近善士:佛及圣弟子是善士;佛弟子而 [P42] 有正见、正行的,也是善士。从善士──佛及弟子听闻正法,不外乎四谛(一切法门可统摄于四谛中)。这是古代情形,等到有了书写(印刷)的圣典,也可以从经典中了知佛法,与听闻一样,所以龙树Na^ga^rjuna说:「佛法从三处闻:从佛闻,从弟子闻,从经典闻」。无倒的听闻正法,能成就「闻慧」。如所闻的正法而审正思惟,如理作意能成就「思慧」。如法随顺法义而精勤修习,法随法行能成就「修慧」。闻、思、修──三慧的进修,能见谛而得预流果。这是般若prajn~a^ ──慧为先导的,为上一章「中道正法」的修行阶梯。

  经中说到另一预流支,就是四证净catva^ro-vetya-prasa^da,如『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五三──二五四)说:

   「诸比丘!汝等当劝彼等(亲族、朋友)修习安住四预流支。何等为四?谓于佛证净劝导修习安住……,于法(证净)……,于僧(证净)……,圣者所乐……能发三摩地之戒劝导修习安住」。

  证净avetya-prasa^da,在『杂阿含经』中,译为不坏净abhedya-prasa^da [P43] ,这是胁(Pa^rs/va)尊者所传,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三(大正二七‧五三四下)说:

   「胁尊者曰:此应名不坏净。言不坏者,不为不信及诸恶戒所破坏故。净谓清净,信是心之清净相故,戒是大种清净相故」。

  佛buddha,法dharma,僧伽sam!gha──三宝,是佛法开展中形成的全体佛法。信s/raddha^是以「心净为性」的(4);对三宝的证净,是对三宝坚定不变的信心。圣者所爱乐戒s/i^la,是佛弟子必不可缺的,如法的正常戒行。有信与戒为基础,能深入佛法。本来这是对三宝的净信,及「圣(所爱)戒成就」,以后才合名证净。名为四证净,那是证智相应的信与戒;不坏净可通于深浅 ──圣者的证净(即证预流果);还没有证入者的净信。这是以信为主,能由浅易而深入的法门。

  预入圣流,一定是有慧有信,缺一不可。经说以信为先或以慧为先,只是适应根性的方便不同,所以佛法所说的两类预流支,都可以依之而成为圣者。经上 [P44] 说:佛弟子的根性,利钝不同,有随法行dharma$nusa^rin与随信行s/raddha$nusa^rin 二类,如『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四0上──中)说:

   「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于五法增上智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法行」。

  「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5)。

  随法行人,于信等五法中,智慧增上,是慧力特强,以慧为主而信等为助的。随信行人,于五法中是「少慧」,慧力差一些,是以信为主而慧等为助的。信等五根,因根性而可能有所偏重,而其实五根都是具足的。甚深法是智慧所觉证的,以闻思修而入的预流支,是利根随法行人。在佛法的开展中,方便适应,又成立证净(重信)的预流支,那是钝根随信行人所修学了。

  「法」,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界」的。释尊在菩提树下,彻悟 [P45] 正法而被尊称为「佛」。释尊说法教化,出家与在家的,很多人从佛修行。佛为弟子们制立戒法;出家者依戒律而成立僧伽。在家与出家弟子中,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四果、四向的圣者,称出家圣者为圣僧。佛法流布人间,佛、法、僧──三宝,就出现于世间(6)。佛法与一般神教,有本质上的差异,但三宝住世,就有类似一般神教的情形。佛,如一般宗教的(最高神或)教主。法,如一般宗教的教义与教规。僧,如一般宗教的教会、教团。佛弟子归依时说:「归依佛,两足尊」;佛是人类(两足的)中最伟大、最可尊的圣者。「归依法,离欲尊」;在离烦恼、离罪恶的教义中,佛的法是最彻底、最可尊的。「归依僧,众中尊」;佛弟子的僧伽,在一切教团中,是最可尊敬的。「归依三宝」,表示出对三宝的无限信敬。这种(不离智慧的)信,清净的、纯洁的信心,类似一般宗教的信仰。在佛教中开展起来,成为一般通俗易行的法门。对三宝的崇敬,是信;真正有信心的,一定有戒。戒,不是外道的种种邪戒,是人类的德行,构成人与人间和谐安乐的行为与生活,这是圣者所爱乐(离此是不能成为圣者 [P46] 的)戒。四不坏净,就是依此(不离慧的)深信,及完善的戒行,而能契入圣法流的。这是「佛法」时期,适应随信行人的方便,近于一般宗教,所以是通俗的易行道,为出家的钝根初学说,更多的为一般在家的信众说。如『杂阿含经』说:四不坏净成就,「于此命终,生于天上」(7)。「若堕地狱、畜生、饿鬼者,无有是处」(8)。如是「福德润泽,(善润泽),为安乐食」(9)。「四种福德润泽,善法润泽,摄受称量功德不可称量」(10)。是四种「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11)。修四不坏净而深入的,能得预流果;但重视福德,善法,不堕恶趣而生于天上,表示了趣向解脱,而又通于没有成圣的善道(12)。

  
注【5-001】『相应部』(五六)「谛相应」(南传一六下‧三四二)。
注【5-002】『相应部』(五六)「谛相应」(南传一六下‧三二九);『杂阿含经』卷一六(大正二‧一一二上)。又「谛相应」(南传一六下‧三六0);『杂阿含经』卷一五(大正二‧ 一0四下)。又「谛相应」(南传一六下‧三五八──三五九);『杂阿含经』卷一五(大正二‧一0七下)。 [P47]
注【5-003】『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五中);又卷四一(大正二‧二九八下)。
注【5-004】心净与信,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三(大正二七‧五三四下)。
注【5-005】参阅『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六九)。
注【5-006】三宝的次第成立,大乘经也有说到的,如『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 五三七下)说:「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三转*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注【5-007】『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四上)。参阅『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九0)。
注【5-008】『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四中)。『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五三──二五四)。
注【5-009】『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四下)。
注【5-010】『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五上)。『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三0五──三0九)。
注【5-011】『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六中)。『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九五)。
注【5-012】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五章(三0七──三0八)。二类四预流支 [P48] ,参阅舟桥一哉『原始佛教思想之研究』(一九四──一九五)。

  

第二节 六念法门
  释尊安立的方便道,是四预流支catva^ro-srota-a^panna$n%ga^ni: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圣所爱戒成就。然经中还有二说:一、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施舍(1)。二、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智慧(2)。这二类都名为四预流支,可见(方便道的)四预流支,是以佛、法、僧──三宝的净信为本的;在三宝的净信外,加入施舍,或者戒,或者智慧,而后来以加入「圣所爱戒成就」为定论的。以信为基本的修行系列,是在佛法开展中次第形成的。或重在忆念不忘,有「六(随)念」s!ad!-anusmr!taya。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舍,念天。法门的次第增多是:初修与四不坏净相关的四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3)。其次念五事: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舍(4) 。末后再加入念天,就是六念了(5)。如综合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为净信而修行,那就有信,戒,施,慧──四法(6);信,戒,闻,施,慧 ──五法的施设 (7)。四法与五法,是为在家弟子说的,可说是三类(方便道)预流支的综合。

  六(随)念法门,也是以信为先导的方便。说到念smr!ti,是忆念,明记不忘,是修行、特别是修习定慧所必要的。依「念」的专心忆念,能趣入定境,所以说「念为定依」(依定才能发慧)。六念的修习:系念三宝而信心清净,如昏夜的明灯,荒漠中发见甘泉一样,内心清净,充满了幸福、平安的充实感。忆念(重自利的)所持的戒行清净,忆念(重利他的)如法施舍的功德。有信心,有善行,无论是成为预流(圣者),或还是凡夫,都会上升天国,享受福乐。所以能「于诸世间,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当受持纯一满净诸天天道」(8)。在『增一阿含』中,六念以外,增列念身,念休息(寂止),念安般,念死,共为十念(9)。但后四念的性质,与六念是不同的。

  六念的内容,如『杂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一四五中)说: [P50] 「当念佛功德:此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念法功德:于世尊正法律,现法,离诸热恼,非时,通达,缘自觉悟」。 「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如是四双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供养、恭敬、尊重之处,堪为世间无上福田」。 「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毁、不缺、不断、不坏,非盗取戒,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戒,不憎恶戒」。 「念施功德:自念布施,心自欣庆舍除悭贪,虽在居家解脱心施,常施,乐施,具足施,平等施」。 「念天功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 [P51] 在天。清净信戒(闻施慧),于此命终,生彼天中,我亦如是清净信、戒、施、闻、慧,生彼天中」(10)。

  六念的前三念,是三宝功德的忆念。如不了解三宝的内容,佛、法、僧所以值得尊敬的所在,那就徒有三宝的忆念,并不能增长正信的。依经上说:念佛是忆念佛的十号。这些名号,从多方面表示了佛的功德。如「如来」,是真理的体现者,如实的宣说者。「应」(阿罗诃)是离一切烦恼,值得尊敬供养者。「等正觉」是正确而普遍的觉悟者。这样的顾名思义,从佛的名号而忆念佛的功德。念法是忆念八圣道(甚深法,依八圣道而如实知见与证得)。如「现法」,佛说的正法,依圣道而可以现见的。「离诸热恼」,是离一切烦恼的。「非时」或作「不待时节」,是说依法修行,随时都可以成就的。「通达」,是说依圣道而引导而契入的。念僧是忆念圣僧──从预流(须陀洹)向到阿罗汉果,四向、四果的功德。这些圣者,「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或译为:「妙行,质直行,如理行,法随法行,和敬行,随法行」。表示圣者的持行,有戒、定 [P52] 、慧等功德,所以是应受恭敬供养的无上福田(施僧得大果)。念戒是忆念自己的戒行清净,没有缺失(如有所违犯,依法忏悔,就回复清净),是圣者所称誉爱乐的。念施是忆念自己的施舍。「虽在居家,解脱心施」,是在家弟子,不求世间福乐果报的清净施(如出家,行不求名闻利养的法施)。念天是念六欲天。有信、有施、戒功德的能生天;得预流果的,死后也上生欲界天。

  「六念」,「四不坏净」,「念佛法僧」,「念佛」,这一类的行法,是适应随信行人,特别是在家弟子的方便道。有一般宗教的共通性,有安定内心,除忧怖的作用。一、病而到死亡边缘,身体大多数是「苦痛逼切」,而眷属、物欲、自我的爱恋,会引起内心的焦急、忧伤、恐怖,比身苦更严重得多。对在家弟子,劝他不要恋念眷属、恋念物欲(11) ,应该修六念(12),四不坏净(13) 。如平常念佛、念法、念僧的,不论什么情况下去世,决定上升而不会堕落,所以不用为此担忧(14)。二、离别,即使与释迦佛别离,也不用忧悲;修六念,就等于与佛及圣弟子同在了(15)。三、修六念的,「处凶崄众生中无诸罣碍」 [P53] (16)。四、贾客远行,「于旷野中有诸恐怖,心惊毛竖」的,应念佛、念法、念僧(17);「比丘住于空闲、树下、空舍,有时恐怖心惊毛竖」的,应当念佛,并举一譬喻,如『杂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二‧二五五中)说:

   「帝释语诸三十三天言:诸仁者!诸天与阿修罗共斗战时,若生恐怖,心惊毛竖者,汝当念我伏敌之幢!念彼幢时,恐怖即除」。 「如是比丘!若于空闲、树下、空舍,而生恐怖心惊毛竖者,当念如来: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彼当念时,恐怖即除」(18)。

  这一譬喻,似乎是神话,而其实是的确有此情形的。「伏敌之幢」,是军旗。在古代,如帅旗屹立,军队望见了奋勇作战。如帅旗倒下,那不是主帅被杀、被俘,就是逃走。部队不见了帅旗,当下会士气丧失而溃败的。如战斗中的军士,想到了主将的才能,武器精良,那部队会士气高昂,不会惊怖而奋战的。依外在事物而增强自身的心力,是确实存在的(「怕鬼唱山歌」,也是这种作用,虽然听到外来的声音,其实是出于自己的)。「六念」……「念佛」,不外乎应用 [P54] 这一意义(如能导入预流,那就性质不同)。原则的说,这是一般神教所共有的。六念等有安定内心,除忧怖的作用,经文,大抵属于(九分教中)「记说」部。

  
注【6-001】『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三0一、三0八)。
注【6-002】『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三0九)。
注【6-003】『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六中──下)。参阅『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九六)。
注【6-004】『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八中)。
注【6-005】『杂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一四三中──一四四上)。又卷三0(大正二‧二一八中──二一九上)。『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四六──五二)等。
注【6-006】『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九九)。『杂阿含经』卷四(大正二‧二三中──下)。
注【6-007】『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五九──二六0)。『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六中下、二三七下)。
注【6-008】『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六下)。『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九六)。 [P55]
注【6-009】『增一阿含经』(二)「十念品」(大正二‧五五二──下五五三下)。『增支部』「一集」(南传一七‧四四、六二──六三)。
注【6-010】参阅『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四六──五二)。
注【6-011】『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二九八上)。『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三二一──三二三)。
注【6-012】『杂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一四五中──下)。
注【6-013】『杂阿含经』卷三七(大正二‧二六九中──下)。『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 (南传一六下‧二八二──二八五)。
注【6-014】『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七中──下)。『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 (南传一六下‧二五八──二六0)。
注【6-015】『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八上──下)。『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 (南传一六下‧二二九──二三四)。『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八中──下)。『增支部』「一一集」(南传二二下‧三0三──三一0)。
注【6-016】『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八中)。『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一0──一四)。
注【6-017】『杂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二‧二五四下──二五五上)。
注【6-018】『相应部』(一一)「帝释相应」(南传一二‧三八二──三八六)。 [P56]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佛法」第三章 方便道之发展趋向
下一篇: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佛法」第一章 中道正法
 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一四 带业往生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
 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佛在人间 十四、发扬佛法以鼓铸世界之新文化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二章 圣典结集与部派分化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七章 边地佛教之发展
 华雨集第五册 三五、致乐观老法师函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一章 「佛法」
 华雨集第五册 一二、访印顺老法师
 如来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来藏学之主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王呼吁--救助青海玉树地震受难者[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麦克尔·罗奇格西——赚钱也是一种修行[栏目:名人说佛·名人佛缘]
 五百罗汉 060、金山觉意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伪造玺书骗金佛[栏目:圣像灵异篇]
 《净土决疑论》讲记 十一[栏目:传印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51La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