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华雨集第四册 一、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二 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分判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26

二 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分判
  现在世界各地所传的佛法,目标与修行、仪式,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大体的说,都是从印度传来,因时地演化而形成的。印度的佛教,从西元前五世纪,释尊成佛说法而开始,流传到西元十二世纪而灭亡。千七百年(大概的说千五百年)的印度佛教,我在『印度之佛教』中,分为五个时期:一、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二、菩萨倾向之声闻分流;三、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四、如来为本之菩萨分流;五、如来为本之佛梵一如。这五期中,一、三、五,表示了声闻、菩萨、如来为主的,也就是修声闻行,修菩萨行,修如来行,有显著不同特色的三大类型;第二与第四期,表示了由前期而演化到后期的发展过程。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自序」,又以「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 [P7] 佛法」──三期来统摄印度佛教。「佛法」中,含摄了五期的初期与二期,也就是一般所说「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大乘佛法」中,含摄了五期的第三与第四期,我通常称之为「初期大乘」与「后期大乘」。约义理说,「初期大乘」是一切皆空说,「后期大乘」是万法唯心说。「秘密大乘佛法」有显著的特色,所以别立为一类。三期的分类,正与秘密大乘者的分类相合,如『摄行炬论』所说的「离欲行」,「地波罗蜜多行」,「具贪行」;『三理炬论』所说的「谛性义」,「波罗蜜多义」,「广大密咒义」。因此,我没有一般人那样,统称后三期为「初期大乘」,「中期大乘」,「后期大乘」,而在「前期大乘」、「后期大乘」外,把末后的「秘密大乘」独立为一期。这是约思想的主流说,如「大乘佛法」时期,「部派佛教」也还在发展中;「秘密大乘佛法」时期,「大乘佛法」也还在宏传,只是已退居旁流了!

  在「大乘佛法」中,我在三十年所写的『法海探珍』中,说到了三系:「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后来也称之为三论。「后期大乘」是 [P8] 真常本有的「如来藏,我,自性清净心」,与说一切法自性空的「初期大乘」,都是起源于南印度而流传北方的。西元三、四世纪间兴起的「虚妄唯识论」,却是渊源于北方的。真常──「如来藏,我,自性清净心」法门,融摄「虚妄唯识」而大成于中(南)印度,完成「真常唯心论」的思想系(如『楞伽』与『密严经』),所以叙列这样的次第三系。向后看,「真常唯心」是佛德本有论,正是「秘密大乘」的理论基础:众生本有如来功德,才有成立即生成佛──「易行乘」的可能。向前看,声闻部派的所以分流,主要是一、释尊前生的事迹,以「本生」,「譬喻」,「因缘」而流传出来,也就是佛的因行──菩萨大行的成立。二、大众部分出的部派,思想接近大乘,如被称为「诸法但名宗」的一说部,与『般若』法门的「性空唯名」,是非常接近的,这是从声闻为本的「佛法」,进展到「大乘佛法」的过程。还有,第五期的「梵佛一如」,应改正为「天佛一如」。因为「秘密大乘」所重的,不是离欲的梵行,而是欲界的忉利天,四大王众天式的「具贪行」。而且,「天」可以含摄一切天,所以改名为「天佛一如」, [P9] 要更为恰当些。我对印度佛教史所作的分类,有五期说;三期说;也可分三期的「大乘佛法」为「初期大乘佛法」,「后期大乘佛法」,成为四期说。大乘佛法的三系说,开合不同,试列表如下:

图片
      五期                  三系          四期            三期

      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
                          ├───────佛法──────佛法
      菩萨倾向之声闻分流─┴┐
                             |
      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性空唯名论──初期大乘佛法─┐
                           |                            ├大乘佛法
                          ┌虚妄唯识论─┐              │
                          │            ├后期大乘佛法─┘
      如来倾向之菩萨分流─┴真常唯心论─┘
                             |
      如来为本之天佛一如──┴──────秘密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


[P10]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雨集第四册 一、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三 从印度佛教思想史论台贤教判
下一篇:华雨集第四册 一、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一 探求佛法的信念与态度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四章 中观大乘──「性空唯名论」
 华雨集第五册 七、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三章 波罗提木叉经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
 华雨集第五册 二七、『太虚大师选集』序
 学佛三要
 中国禅宗史 第七章 荷泽神会与南宗
 佛在人间 八、佛法是救世之仁
 以佛法研究佛法 三、「法」之研究
 华雨集第五册 二三、『谛观全集』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镇江冠城国学堂心灵讲座[栏目:传喜法师]
 有人用荤食拜祭,怎么办?[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细致理解前行基础扎实的标准[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要相信因果轮回很难,佛菩萨为什么不能示现神通,让大家亲见,而度化更多的众生?[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论玄奘译传有相唯识学的意义——唯识根本义理辨(肖永明)[栏目:唯识学研究]
 下定决心改造生命[栏目: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二[栏目:法藏大师]
 福报的由来 十一、为什么施孤寡的人功德大[栏目:福报的由来]
 Be as a dragon is when guarding its pearl[栏目:The Chan Hand book]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九五二)[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