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华雨集第四册 二、法海探珍 一 正法的本质及其体系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10

二、法海探珍

一 正法的本质及其体系
  佛陀正觉的正法之流,适应人海思潮,展开了自由与谨严、自力与他力、平常与奥秘、浑括与严密等多种不同的风度;大、小、空、有,提示了种种不同的行解。在这万有不齐的法海潮中,波谲涛骇,也还有它内在的关联与条理。这吐纳百川,影现万象的法海,确乎使人惊叹它的伟大、高深,但错综复杂,也常使人茫然、偏执,不理解演化中的关联与条理,笼统融贯,使佛教的真义晦昧。现在的佛教教理,需要整理,但整理的工作是艰巨的,不是某一人的智力所能完成;这虽是出力不讨好的,但总得去做,那末,让我来一个试探!

  宇宙人生的真相,虽可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去理解说明,但这观点的适中正确 [P72] 与否,却大可讨论。「牵衣一角」或者「摘网一目」,即使能达到把握衣网的全体,但比之「振领提纲」,到底不同。释尊在生死大海里,在最适中最正确的观点,就是宇宙的中心──众生本位的生命据点上,竖起不共世间的法幢,开显人生实相,成为人生的指针。这生命中心的世间,佛陀的正觉是「我说缘起」。但「缘起甚深,难见难觉」,它不离我们的认识,我们却不认识它。譬如这个:

图片
               ╭╮
               ╰╯

 

  这是一个圆圈,一般人总觉得这样,其实则不尽然。读者或许发生疑惑,这是甚么呢?仔细再看,居然发现两个,一是内圈,一是外圈。真是越看越糊涂,非凝心细看不可!再看,再看,不觉豁然大悟,哦!原来是三个:一是圈外,一是圈内,一是圈。其实孤立着的一,是神的化身,从来不曾存在过;有了独立的一,才想到对立着的二,中间两边的三。这一而二,二而三,或者看为竖的发展 [P73] ,或者看为横的组合,这一切是神的,不属于佛法。佛法呢?佛陀否定了一异为本的或横或竖的十四戏论、六十二种邪见,竖起佛教的正法,「我说缘起」。

  诸法的缘起真相。在我们习以成性的根本无知没有被消融以前,是无法理解的。释尊大悲善巧,拿出彩画虚空的手段,「内心不违实相」,「外顺世俗」,给我们指出一条活路来。它也说一说异,说横说竖,但不同一般人的用心。凡是认识上的存在,是必然相待的,相待就是二,就是这个那个(这是缘起的差别,缘起的彼此)。释尊所开显的,是一切法,一切法的中心──众生;那末,这个就是众生现实的苦痛世间,是生死,是无常;那个就是圣者现实的安乐出世间,(勿望文生义),是涅槃,是寂灭。「诸行无常」与「涅槃寂静」,在无可说处说出来。这还是相对静止的观察。动呢?从这生命无常,进入那涅槃寂静,须粉碎我们的根本无知,这叫「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释尊用这三者,印定一切佛法,就是缘起正法的基本法则。诸法无我是更适中更主要的,不但佛法的不共在此,佛法实践的特色也在此。离了这遍通一切法的无我,无常不是灰断 [P74] ,就是世间演变的俗见;涅槃更只是形而上的拟想,或神世界的别名。静止的观察是二,动的观察是三,还有非动非静一句吗?自然可以说有,却要另换一付眼光来。某人落在海里,逐浪浮沉,在生存线上挣扎。他忽然发现海岸在东方,离自己的所在地不远。(二)于是乎他开始前进,冲破海浪,渐渐的远离西方,接近东方的海岸。(三)好了!他一翻身滚上沙滩,躺在那春风拂拂的阳光里休息。正在那个时候,他究竟在东方呢?西方呢?是动还是静?(一)

  释尊在那漫无边际的生死大海,这么一下,居然有话可说,说一说二说三。二是静止的,一是触着即犯虚位而不用的(经上都称为不二);想掀翻苦海,创造正觉的庄严净土,那动的三法印的理解与实践,是最适中的了。这三法印是缘起的,不要呆想它是一,是异,是横,是竖,说得明白一点,那只是缘起正法的三相(一实相印即是三法印),也不纵,也不横,如∴三点而不是三角的。佛陀建立起这样的体系,启示学佛者的途径。 [P75]

图片
                         涅槃寂静印
                            
    诸法无我(空)印   实相 
                            
                         诸行无常印

 

  释尊为甚么要建立这三法印呢?我们要知道:佛法不是甚么神秘,它只是适合众生的机感,给予正确而适当的指导。众生所要求的是真实(我体)、美满(乐趣),善存(常在);所厌恶的是虚妄(无我)、缺陷(苦)、毁灭(无常) 。但它们所认为真实的,含有根本上的错误。它们的真理,在不断的否认过程中。宇宙人生的大谜,闹到今天,依旧是黑漆一团。它们心目中的快乐,没有标准,也缺少永久性,跟着心情的转移而变。它们适应的善存,自体与境界的贪恋、追求,结果还不是归于毁灭。在释尊的正觉中,真(我)美(乐)善(常)不是不可能,不过,世间一般人,因着认识上的根本缺陷,引起行动上的错误,却是再也走不通,这非要别开生路不可,一般人所认为真美善,先给它个一一勘破,是无我,是苦,是无常。 [P76] 倘能「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一个翻身,才能踏上真美善的境地,这是真美善,依印度人的名字,叫它做涅槃。依这样的见地,没有通过无我(第一义的),那无常、苦、无我(对治的)是正确的,一般人心目中的常乐我是颠倒。通过了无我,那常乐我是正确的,无常苦无我反而是颠倒了。因此,佛法的体系,是这样:

图片
    常(正)──────       ─────────常(倒)
                         \  /
                          /|\
                ╭─╮  /  |  \   ╭─╮
                │圣│< 无|我  >│凡│
                ╰─╯  \  |  /   ╰─╯
                          \|/
                         /  \
  无常(倒)──────       ─────────无常(正)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雨集第四册 二、法海探珍 二 三期佛教概说
下一篇:华雨集第四册 一、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一0 向正确的目标迈进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十章 「秘密大乘佛法」
 华雨集第五册 八、『昙鸾与道绰』阅后
 佛法是救世之光
 如来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来藏佛性之抉择 第一节 楞伽经的如来藏说..
 华雨集第五册 一五、我与东老的一段往事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一章 序说
 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六章 念佛(及菩萨)三昧
 宝积经讲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栏目: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圣者言教 第四课(三)衡量见解增长的标准[栏目:圣者言教]
 安居第二十四日(一):不求其本,大道无成[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是否应该主动向上师要求传授密法,或者放生等等?还有什么可以做的?[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报恩与息怨[栏目:人生佛教语录]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栏目:衮却格西]
 以忍圆满人生[栏目:禅林衲子心]
 皎然意境论的内涵与意义─从唯识学的观点分析(彭雅玲)[栏目:唯识学研究]
 劝兼念观音[栏目:净土宗文集]
 第四篇 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 有什么值得自夸的呢?[栏目:找回自己]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