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华雨集第五册 二、研究佛法的立场与方法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11

二、研究佛法的立场与方法

  诸位(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同学:我这四年来人都病瘦了,大家的好意,到这里来,虽然心里非常欢喜,但是因身体不好,头脑大概也差了,没有什么好的可以讲来贡献给诸位。

  诸位现在是在学院里修学,是研究佛法的阶段。至于我自己,一般人看来,也是研究佛法的人。我是只有从太虚大师和法尊法师那里,看看他们的文章,或者是随便谈谈,这样子有了一点启发。我是没有福报像诸位这样能够长期在学院里修学,可以说是东翻西翻自己学来的。有人问我怎样学的,我也说不出来,因为自己没有好好的跟人学过,所以我也不会教别人。诸位今天来,我也只有将我从前学的,和我的想法,为什么要学佛,我想学什么样的佛法等问题,随便向大家报告,不一定合用,这总是从我过去修学的构想和过程而来的。 [P62]

  我在家乡的时候,在偶然的因缘中,知道有佛法。我们海宁家乡的佛法非常衰微,没有台湾这么好,只是赶经忏。我知道佛法后,就找几部经、论看看,看了以后,我生起两种感想,一是佛法的理论很高深,佛法的精神很伟大;另一方面我觉得佛法是一回事,当前的佛教又是一回事。代表佛教的,如我家乡的出家人,好像与我经上看到的佛法,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是我没有像虚大师和你们院长那样要来改善佛教,有振兴改革佛教的心。只是想探究:佛法这么好,这么高深,为什么同我们实际上的佛教距离这么远?这问题在那里?

  我在没有出家以前,就有了一个反省:佛法这么好,是一切智者之学,最高深的;为什么佛教会成这个样子,只是民间习俗的信仰。像现在还有大学生在研究,从前是没有的,至少到那个时期为止,佛教与佛法不太一致,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我自己看经,东翻西翻,总之也不好懂。后来父母去世了,自己也没有什么挂碍,跑出来出家。我修学佛法研究经论的意念,除了想要了解佛教究竟是什么以外,还想了解佛法怎么慢慢演变,其原因何在?这是存在我内心当中, [P63] 推动我一直研究下去的力量。

  本来在佛法上讲,出家人应该只有三条路:上上等是修行,第二等才轮到学问,第三等才是修福,如广修塔寺之类的事情。在佛法里修学,说佛法好,总要对我们有点好处才好;若自己学了佛法,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那么我们叫人家学是不对的。我自己很惭愧,没有能够真正向修证的路子走。不过对佛法方面,还是为了真理的追求,追求佛法的根本原理究竟是什么样?佛法如何慢慢发展?在印度有什么演变?到中国来又为什么发展成现在的现象?我是基于这个意义来研究。

  因此,我的学佛态度是:我是信佛,我不是信别人,我不一定信祖师。有人以为中国人,就一定要信中国祖师的教理,我并没有这个观念。假使是真正的佛法,我当然信,假使他不对,那就是中国人的,我也不信。我是信佛法,所以在原则上,我是在追究我所信仰的佛法,我是以佛法为中心的。

  我对世界上的学问懂得不多,虽然也写许多文章,我所说的主要是在追究佛 [P64] 法的真理。我要以根本的佛法,真实的佛法,作为我的信仰。了解它对我们人类,对我个人有什么好处,这是我真正的一个根本动机。

  所以自己虽然没有能够在修证方面用功,但是这和有些人研究佛法的动机不同。有的人研究佛法,好像把它看成什么学问一样,在研究研究,提倡提倡,与自己毫不相干。原则的说,这不是我们学佛之人的态度。学佛的人,佛法要与我们自己发生关系,没有关系你为什么要学呢?你都不晓得好处,为什么要叫人信呢?所以,我们越是能知道佛法的好处,越知道佛法超出世间的特质,越是能够增加我们的信心。

  有人问我是什么宗,我不晓得应该怎么说。照一般人的想法,总该归属什么宗才对。在我觉得,「宗」都是以佛法适应时代,适应特殊文化思想而发展成一派一派的。好像我们到山上,有好几条路一样。我没有什么宗,不过有人以为我是三论宗,有的称我论师,我也不懂他们为何如此,其实我不是这样的。怎么叫都可以,我自己知道不是这样就好了。 [P65]

  我是凭这一种意念来研究,渐渐发现到佛法最重要的根本原理,逐渐的了解一派一派的思想之间,有些什么不同。诸位一定以为一派一派复杂得很,据我慢慢的研究起来,才晓得没有那么复杂。大概一个问题提出来的话,不是这样,就是那样,顶多两三个看法。不过问题多了,错综起来,就好像有很多很多不同。我不是从事纯宗派的研究,虽然各宗派也写一点,都是粗枝大叶,没有深刻研究,我不想做一宗一派的子孙,不想做一宗一派的大师。

  我走的这条路子,可能有人说,是不合潮流,不合时宜的。我写东西时,不管这些,写出来有人看也好,没有人看也好,写好了就印在那里,有人看没人看我都不加考虑。只觉得我对佛法有这么一点诚心,我要追究佛法的真理,想了解佛法的重要意义。在三宝里面奉献这一点,是好是坏,我也不太考虑,长期以来,我对佛法研究的态度就是这样。

  在这意义上,我学佛法和那开铺子的不太同。像百货公司,样样都有,你要什么就有什么卖给你。我没有这个观念,我之所以东摸一点,西摸一点,只是想 [P66] 在里面找到根本佛法,与它所以发展的情形。这个发展,可能是相当好的,也可能不太好的。佛法有所谓「方便」,方便是有时间性,有空间性,在某一阶段好得很,过了时,时代不同了,也许这个方便会成为一种障碍。

  『法华经』有一句话,我总觉得非常好:「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怎么舍呢?就是达到了某一阶段,有更好更适合的就提倡这个,不适合的就舍掉。所以我研究的,不是样样都在提倡,我也不专门批评。我这个人,生来是不太合时宜的,我觉得某些只是方便,不是究竟的东西,我不讲是可以的,你要我讲,我就这样讲,要我讲好听话奉承奉承,那我是不会的。我在原则上,带点书呆子气,总是以究竟佛法为重。自己这个样子,能够怎样发展,能够得到多少的信众,我都不考虑。这许多就是我学佛的动机与态度──甚至可以说是,我就是这样的人。

  经过好多年以后,大概在民国三十年前,我对佛法有了大概的认识。佛法这样演变发展,对现代来讲,有些是更适合的,更适应现代的;某些,顶好不要谈 [P67] 他,即使过去非常好的,但现在却不太适合。我有了这个认识,当初我就写了一本书叫做『印度之佛教』。这本书我想到就写,只表示自己的意思而已,虽然引证,引证得很简单,不像现代人写书,受了近代文化的影响,你说的虽能表现你的思想;但总要把你的证据拿出来。所以我就想,把这本书改编写成几本大部的书,详细引证,一切合起来,就可以表示我个人对佛法完整的看法和了解。

  不过,对印度佛教的研究,我到现在只写了两本,一部是『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一部是『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其他的,都是有别的因缘,不是我想写的东西。现在病了以后,过去虽然有愿要写,大概也写不成。不过,以我的想法,也没有什么遗憾,我们在这个无边生死当中,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尽自己力量去做就好了。能做多少,要靠福德因缘,以及时代种种关系配合,不是自己想做多少,就能做多少。我没有什么遗憾!假使身体还可以的话,我现在想写最重要的一本书,说明从最初的佛法,演进到大乘佛法的过程。大乘佛法的本来意义是什么?究竟什么叫做大乘?我们不要口说大乘,实际上不是 [P68] 这么一回事。不过能否写成,自己也不晓得。人命无常,没有几天的时间也说不定。以上只是象征性的谈谈自己的研究而已。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以佛法研究佛法』,有的人也许看过。怎样来研究佛法呢?当然是研究经,论,各宗派里面许多的道理。但研究时要有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方法论」。我的想法很顽固,我是一个佛教徒,我们要用我们佛教的方法。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佛法呢?佛曾经说出一种现实世间的普遍真理,也可以说是,凡事实上的一切存在是离不开的普遍法则。这个法则,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我觉得,我们研究佛法的时候,应该要引用这一方法来处理一切问题。

  简单的说,诸行无常,是说明现在世间所存在的东西,都是不停的在变化的。比方佛说出来的某句话,经后来佛弟子慢慢宏扬,它自然而然多多少少有了演变。又如佛所订的制度,我们称为戒律,这套戒律也会因区域而慢慢演变,你说完全不变,还是从前那样,是不可能的。就是现在的泰国,他们的出家制度,人 [P69] 人可以出家,有的出家七天,有的出家十五天。严格讲,出家受比丘戒,是要尽形寿受持的。没有说,我发心去受七天的,或两个月的比丘戒,这样发心根本是不能得比丘戒的。那么他们现在的办法,你说好吗?这不是好不好的问题,只要懂得这就是变化中的方便就是了!

  说到「诸法无我」,是一切没有独存的实体,如一种制度,要考虑到时代因素,考虑同时的环境,如把时代,环境抛开了,讲起制度来是抽象,不实际的。假如有了这个观念,研究什么问题,必须顾虑同时代的其它很多问题。这许多问题,你多一点了解,对研究问题的看法,也就会更加正确一点。

  有人问我自己研究内容,我说不出来,我只是本着自己的理解去研究。不过,我看别人的书,多数是小范围研究,其他什么也不管。专门研究一个问题,有时候研究得很精细,好得很,可是从整个佛教来看,也许并不正确。我以为要扩大视界,研究才会有更多的成就。

  如果不管其他的,缩小范围,那么研究出来的只是小问题,对整个佛教的意 [P70] 义,不可能有好的成就。我的研究,是从「无常」「无我」着眼的,无常是时代先后的演变;「无我」是同时的影响关系。将时间空间结合起来看问题,看它为什么演变。所以,我告诉大家没有别的研究方法。世间上的方法很多,我没有看过,我不懂,我只用我们佛法的基本方法──无常、无我,做为我研究的方法论。

  诸位都还在学,将来不一定人人能继续研究,有的出去弘法,或者修行,不过也许有人仍继续研究佛法,所以我提到这点。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有一点我看的很重要,佛法究竟有什么不同,比世间其他的更好,可以分二方面来讲。

  一、释迦牟尼佛时候,有一种完善的制度──戒律。传到中国,后来有丛林制度,到现在也许有新的制度。不要以为制度都是一样,佛的制度,实际上研究的人很少,我自己也没有研究。中国现在讲戒律是什么样的呢?晚上不吃饭,到厕所里去要换鞋子,以为这是最要紧的。对戒律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好像不知道 [P71] 一样。所以戒律的真正意义,我们出家人要有人发心去研究。

  据我的了解,佛教的戒律是一种集体的生活,修行也就在集体生活中去锻炼。依戒律的观点,佛法并不重于个人去住茅蓬修行──这是共世间的,虽然一般都很尊敬这种人。佛教戒律有什么特色?它是道德的感化和法律的制裁,两者统一起来。犯了错误,戒律中有种种处罚的规定,但不止于此,而是在充满道德精神感化之下,有一种法律制裁的限制。所以在佛的时代,真正出家的一个个都了不得,就是动机不纯正的人,在这里面多住几年,经过师友的陶冶,环境的熏习,慢慢也会成为龙象的。在这个集体生活里,大家都有共同的信念,净善的行为,彼此和睦,这就是佛教戒律的特质,而发生伟大的作用──正法住世。

  这种组织,与社会上的组织不太相同,它是道德感化与法律制裁相综合的。在这里面,是很平等的、是法治的。每一律制,不是对某些人而订的。如在学院的话,如果是学生不许可,老师也绝对不许可。佛的制度是平等的,即使释迦牟尼佛在世,佛也一样的依法而行。佛的律制,是真正的平等、民主。在这道德感 [P72] 化、法律制裁之下,人人都修持佛法、研究法义,各尽其力去发挥。

  当然,严格的说,现在并没有这个东西──依律而住的僧团。假使我们去研究,把这里面真正精神原则拿出来,用现在的方式去实践的话,我想会比照着自己的想法,搞一套组织,或是参照政治或其他组织,照人家的办法也来一套,我想会更合于佛法。这是佛法伟大的特质,在我认识释迦牟尼佛不像世俗一般那样,我在研究中加深了我的信心。

  二、另一方面,是理论的。佛一方面用制度,一方面开示,用法来指导。在当时,没有现在那样,研究『法华经』、『华严经』,一大部一大部的。不过在义理上,或在修行的方法上,作简单的指导。佛所说明的,着重在什么地方呢?那些与世间不同呢?依我的了解,佛法确有不共之法,与世间法不同。我想,诸位读了好几年,应该对佛法与世间法不太相同的有所了解。我们必须确认佛法的不共之法!世界上的宗教很多,中国的、印度的、西方的,佛教至少有一种与他们不同的地方。又如哲学,从东方到西方,哲学家不晓得有多少?但佛法至少要 [P73] 有与他们不同的地方。假如自以为佛法伟大,而佛法所讲的与他们所说的一样,那就糟了,因为既然一样,有了他的,更何必再要佛法?

  就世间法所没有的──不共世间的来说──当然就是「缘起性空」。空,这就是佛法的不共之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都是依此而显示出来。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无论是天文、地理、自然界、动物界,乃至我们个人生理上、心理上的现象,都是依缘而存在的。佛说「缘起」,是最通遍的法则。从这里才会了解佛的制度与其他的所以不同。理论与制度有关,佛法称为「依法摄僧」。把握缘起的原则,在思想上、制度上,及实际的修持上,都会有与世间不同处。世间上有许多进步的思想,有的近于缘起,但他们不能够彻底的完全的达到目标。

  我们为什么信佛?是因为佛是大彻大悟了的。佛的大彻大悟是怎样呢?你不晓得,我也不晓得。既然不晓得,那怎么生信呢?佛坐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以后,为了使人也能彻悟,所以说法。佛所说出来的法义,来指导出家人应做的生活轨范──律制,与世间不同;这表示了他证悟的内容与别人不同,这是可以了解的 [P74] 。在心里我们不知道,说出来、做出来,总可以看到一点。研究佛教制度的根本原则,从理论事实的统一中,我发觉佛法义理超越世间特殊的地方。佛老人家的证智,我们都不知道,但从他表现出与世间不同的,特别伟大,我是从这些上,深深信得佛真正的证悟。

  我有很多看法,与别人的看法不大相同,譬如说,某人在修行,某人开悟了!修行、开悟当然是好事情,不过,不只是佛法讲「修行」。世界上的宗教都要修行的,道家有修持的方法,中国儒家也有一点,印度婆罗门教,六派哲学都有修行的方法,西洋的神教也有啦!他们的祷告也是修行的一类。如真的修行,自然会身心有些特殊的经验,这是信仰宗教的人所应相信的,不管你自己有没有得到,这是绝对可信的。在内心当中或身体上得到特殊经验,宗教的终点,就是要靠这种特殊经验。在佛法当中,神通就是其中的一类。

  所以,单讲修行,并不一定就是佛法,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修行呢!你说你看到什么东西,经验到什么?这并不能保证你经验的就是佛法。那么用什么方法 [P75] 来区别呢?这有两个方法:一、与佛法的根本义理是否相合。二、行为表现是什么样子。且举一件事来说,我们中国人有时候真自觉得骄傲,美国西皮有很多人要学禅,寒山也很吃香,简直崇拜得不得了。然在我的想法,若以此为典型,作为我们学佛的模范,大家这样学,这成什么样子!因为佛教也好,其他宗教也好,都要教你正常,修行的人也要正常。中国佛教过去许多大师,能够组织佛教,能够发扬都是平淡正常的。又如释迦牟尼佛教化,有所谓「神通轮、教诫轮、记心轮」,身业、语业、意业都可以教化,可是佛法的重点是教诫轮。用语言来引导你,启发你,使你向上。现在有些人,稍为修行,就说前生后世,说神通,这不是真正的佛法。从佛的证悟以后,佛所表现出来,对弟子之间的活动的历史事实,不是那些怪模怪样的──寒山式、济公式、疯子喇嘛式的。佛老人家,生在我们人间,主要用教诫来引导,不是侈谈神通。因为外道也有神通,从神通来建立佛教,佛教就和外道一样了。我对佛法的研究着重在这两方面,这两方面的了解,能使我信心增强,推动支持我很衰弱的身体,在佛法之中,多少奉献自己的 [P76] 一分心力。

  我研究的重点是重在根本,假使你们请我讲唯识学,我是讲不好,但若讲唯识的「基本」思想,我倒是知道一些。我读书还有中国人的习性;读书贵识大体。我现在写作,也要引证,那是适应这个时代罢了!

  我们研究佛法,当然要看古代的书,印度翻译的经论,中国古代的注解。第一步,要读懂他讲些什么,但这是不够的,孔子说:「温故知新」,我们不是看古典的书,不只懂了就好,那就停止了,永远不进步,你要从「温故」中、从古典中,要有一种新的了解。当然不一定每一个人看书,就能写出心得,而且写出来的心得,不一定是正确的,也不一定要去发表,你放在心里,只是你看书的感受。这样研究,我们佛法才能进步,才能发扬起来。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从前怎么讲,我还是这么讲,一点不错,一点不错算得了什么?「没有进步了」。这个世界永远在变,诸行无常,你停止了,就等于退步,学问也是这样。 [P77]

  诸位读书,有的人不会读,死读,死记,老师这么讲我也把他记下来,将来我好照着讲。假如研究学问的话,这样连入门都谈不上,岂止没有进步而已。我们读书的时候,要有点新的领会,最初看书的时候,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后来知道自己想错了,知道错,就是进步了。假使三年以前以为这样,到现在还是这样,说明你没有进步。我们一定要自己时常想,使理由更充份,这个地方错误在那里?我们在不断的纠正过程当中,不断的纠正我们认识上的错误,那么对佛法的认识就越来越正确,越来越有好的贡献大家。所以,我们要培养温故知新的精神,不仅是看懂,记住,会背会讲。

  另一点,佛法是宗教的,我们学了以后,你觉得这个理论在你的心里起些什么作用?有没有一点用处?佛法总是要我们减少烦恼,叫我们增长慈悲心,叫我们对佛教有热心,来护持圣教;觉得众生非常苦恼,应该如何救度……。假使我们学了这些,学了以后,自己不起这些观念,那是你纯粹在书本子看见些「概念」,没有变成自己的。 [P78]

  不必谈真正的修证,即使我们在研究学问,或是帮助佛教,从事福德事务,我们也要时常用佛法来指导自己,把佛法的基本原理时常放在心里,时常拿来指导自己,警策自己,那末虽然深的没有,至少对自己仍有点好处。如果你越学越烦恼,一天到晚苦苦恼恼的。或者你学了自己觉得了不得,瞧不起人,看看师父、师兄、师弟都不如我,那你这个人就越来越增加困恼。真正学佛的人,要谅解人家的苦痛,要用佛法来熏陶自己,应该时常在佛法里改变气质,向来时常发脾气,脾气慢慢少发了,向来懒懒的不肯做事,慢慢肯发心了,这至少就有一点好处了!佛法究竟是宗教,不是世间的知识,希望诸位在学习当中,不要忘了这点,忘了这点,就与研究世间的学问一样,变成非佛教的。即使你研究得很好,写了几大部书摆在图书馆里,仍不得用处。

  『华严经』善财童子到处参访,他去参访的人,大都不会讲别的,总是讲自己所作的。并不是你想要听禅,就讲些禅给你听,你要什么就讲什么……。我向来没有能够好好做修证的工夫,只是在研究佛法,我也只能在这一方面,讲一点 [P79] 给诸位参考。希望我们学习,研究,能在佛法的领域上研究,能使所研究的,对自己有好处,对佛教有贡献,不只是做学问而已。希望大家记住!学佛是长期性,学菩萨需要经过三大阿僧袛劫,至少我们这一生学佛,也不只是几年的事情,希望大家要继续精进!(依光记) [P81]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雨集第五册 三、从复兴佛教谈研究佛学
下一篇:华雨集第五册 一、游心法海六十年
 华雨集第五册 二四、『律宗教义及其纪传』序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一章 有关结集的种种问题
 印度之佛教 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
 中国禅宗史 自序 目次
 佛法是救世之光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二章 结论
 如来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来藏佛性之抉择 第一节 楞伽经的如来藏说..
 摄大乘论讲记
 华雨集第四册 一0、谈佛法的宗教经验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八章 如来藏与「真常唯心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妈妈——上帝的孩子,我的佛[栏目:佛网文摘]
 开悟的那个当下[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心法]
 佛教高僧大德禁绝食色二欲,是否违反人性?且为了健康与营养人应吃荤。[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四[栏目:增一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