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小部与杂藏
第一节 总说
第一项 各部杂藏的部类
铜鍱部Ta^mras/a^t!i^ya的「经藏」,在「长」、「中」、「相应」、「增支」外,有「小部」,总称为「五部」。『善见律毗婆沙』说:「除四阿鋡,余者一切佛法,悉名堀陀迦经」(1)。掘堀迦Khuddaka译义为「杂碎」、「小」,所以「小部」也就是「杂部」。化地部 Mahi^s/a^saka『五分律』,法藏部Dharmaguptaka『四分律』,大众部 Maha^sa^m!ghika『僧祇律』,凡「四阿含」以外的「杂说」,都称为「杂藏」(2)。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没有「杂藏」,因为经上但说「持吾三藏」,或说「持素怛缆,及毗奈耶、摩呾理迦」(3)。早期的结集,可见是没有「杂藏」或「小部」的。铜鍱部立「五部」,但在铜鍱部学者的著作中,如Samantapa^sa^dika^说:「通四部者」Catuneka^yika(4);Suman%galavila^sini^ [P794] 说:「四部阿含」Catunnam% a^gama^nam%(5);『岛史』说第一结集时,「阿含藏」的内容是:「品,五十集,相应,集」,也只是「四阿含」(6)。所以「经藏」的「四部阿含」,是早期集成,是部派间的共义;而「小部」或「杂藏」,是多少要迟一些。但也不太迟,西元前二世纪,Bha^rhut的铭文,已说到「五部」Pachaneka^yika了。『小部』或『杂藏』,比「四部阿含」要迟一些,这是约最初总集为一大部,称为「小部」或「杂藏」,如约现在所传的内容来说,那是也有更早的,也有更后起的,不可一概而论。
『小部』或『杂藏』,完整而流传到现在的,只是铜鍱部本。其他部派的,没有传来,或仅传一分。从传说中,可略见各派「杂藏」的一斑。1.铜鍱部所传(依日译本)的『小部』,内容分为一五部:『小诵』、『法句』、『自说』、『如是语』、『经集』、『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义释』、『无碍解道』、『譬喻』、『佛种姓』、『行藏』。第五部『经集』,内分五品:「蛇品」、「小品」、「大品」、「义品」、「彼岸道品」(波罗延那)。「经集」,是铜鍱部所集;在其他部派中,「义品」等都是自成部类的。第一三部『譬喻』内分四品:「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长老譬喻」、「长老尼譬喻」。 2.『四分律』的「杂藏」,共一二部:「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7)。从『生经』到『优波提舍经』 [P795] ,共七部,与「十二分教」中的「本生」、「本事」、「因缘」、「方广」、「未曾有」、「譬喻」、「优波提舍」的名义相合。这七部,在法藏部中,应有「四阿含」以外的独立部类(铜鍱部仅有「优陀那」、「如是语」、「本生」、「譬喻」──四部)。此外,「句义」是『义品』;「波罗延」是『彼岸道品」;「法句」是『优陀那』;「圣偈」是『牟尼偈』,铜鍱部编为『经集』「蛇品」第一二经。「杂难」,是「杂问」的意思。『僧祇律』说:「八群经、波罗延那经、论难经、阿耨达池经、缘觉经」(8)。在这一类属于『杂藏』的部类中,有『论难经』,显然的与法藏部的『杂难经』相当。现存支谦所译的『惟曰杂难经』(9),这当然是惟曰vaipulya ──方广)的「杂难经」。然在这部经中,如除去萨陀波仑Sada^prarudita,!6嗀须蜜 Vasumitra,文殊师利Man~jus/ri^事,其余名实相当的「杂问」,与法藏部所传的『杂难经』,大众部所传的『论难经』,极可能是同本别诵。支谦的译本,除大乘外,法义都用说一切有部,可能是说一切有部所传的。由于『四分律』所传的『杂藏』,恰好为十二部,而部分的名义,又与「十二分教」相合;宇井伯寿这才有以『杂藏』十二部,拟配「十二分教」的构想。以『本经』为「修多罗」,『句义』为「祇夜」,『法句』为「优陀那」,『杂难』为「记说」,『圣偈」为「如是语」,『波罗延』为「伽陀」(10)。但这一拟配,是不免牵强的!3.化地部的『杂藏』,仅说「自余杂说」,内容不详。别处仅提到「十六义品」(11)。4.传为雪山部Haimavata [P796] 的『毗尼母经』,先举『法句』、『说义』(『义品』)、『波罗延』──三部,其次又说:「如来所说,从修妒罗乃至优波提舍,如是诸经与杂藏相应者,总为杂藏」(12)。这与『四分律』相近而实不同,这是以『杂藏』为通于「十二部经」的。5.大众部的『僧祇律』说:「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起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13)。「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起因缘」,与『小部』『譬喻』的「辟支佛譬喻」、「长老譬喻」部分相当。在『僧祇律』中,除说到各种「本生经」以外,还说到:「八群经、波罗延那经、论难经、阿耨达池经、缘觉经」(14)。又:「若波罗延、若八跋耆经、若牟尼偈、若法句」(15)。『八群经』──『八跋耆经』,是『义品』。『论难经』与『四分律』的『杂难经』相当。『阿耨达池经』与『缘觉经』,就是「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起因缘」。依汉译『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及『药事』所说(16),是在阿耨达池说的。大众部末派──『分别功德论』所传,说到「三阿僧祇菩萨所生」(17),是『本生』,也通于「佛譬喻」。6.说一切有部不立『杂藏』,而与『杂藏』部分内容相当的,有『优陀那』、『波罗延那』、『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上座尼所说偈』、『尸路偈』、『牟尼偈』、『义品』──八部(18)。『尸路偈』,与『小部』『经集』「大品」第七经相当。『见真谛』── 『谛见经』,在『十诵律』中,与『波罗延那』、『义品』并列,为『十八大经』的一经(19)。这是说一切有部中重要的一部,但没有传译,内容不明。此外,在『药事』中,有与「佛譬喻」、 [P797] 「长老譬喻」相当的部分(20)。今总为对列如下:
图片
〔铜鍱部〕 │〔法藏部〕〔化地部〕〔雪山部〕〔大众部〕〔说一切有部〕
──────┼─────────────────────────────
小诵 │
法句 │法句 法句 法句 优陀那
自说 │
如是语 │本(事)
经集 │
蛇品 │(圣偈) 牟尼偈 牟尼偈
小品 │
大品 │ (尸路偈)
义品 │句义 十六义品 说义 八群 义品
彼岸道品 │波罗延 波罗延 波罗延那 波罗延那
天宫事 │
饿鬼事 │
长老偈 │ 诸上座所说偈
[P798]
长老尼偈 │ 上座尼所说偈
本生 │生 菩萨所生
义释 │
无碍解道 │
譬喻 │譬喻
佛譬喻 │ 药事
辟支佛譬喻│ 缘觉经
长老譬喻 │ 阿耨达池经 药事
长老尼譬喻│
佛种姓 │
所行藏 │
│善因缘
│方等
│未曾有
│优波提舍
[P799]
│杂难 论难
│ 见真谛
注【85-001】『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五中)。
注【85-002】『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85-003】『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一(大正二八‧三三0中)。
注【85-004】Buddhaghos!a所作Samantapa^sa^dika^(律藏注)(三‧五)。
注【85-005】Buddhaghos!a所作Suman%galavila^sini^(长部注)(一‧二)。
注【85-006】『岛史』(南传六0‧二六)。
注【85-007】『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85-008】『摩诃僧祇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
注【85-009】『惟曰杂难经』,一卷(大正一七‧六0五上──六0九中)。
注【85-010】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卷二(一五二──一五四)。
注【85-011】『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一(大正二二‧一四四中)。
注【85-012】『毗尼母经』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P800]
注【85-013】『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85-014】同上(8)
注【85-015】『摩诃僧祇律』卷二七(大正二二‧四四七下)。
注【85-016】『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大正四‧一九0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六(大正二四‧七六下)。
注【85-017】『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注【85-018】如本书第七章第一节第二项所列。
注【85-019】『十诵律』卷二四(大正二三‧一七四中)。
注【85-020】『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五──一八(大正二四‧七三下──九四上)。
第二项 杂与偈颂
在这里,想阐明圣典集成史上的一项事实:偈颂与「杂」Khuddaka的关系。
关于『杂藏』,『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这样说:
「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
大众部Maha^sa^m!ghika以辟支佛及阿罗汉自说本行为例,而指这一类的偈颂(诵)(1) [P801] 为『杂藏』;『杂藏』,是各种偈颂集的汇编。依据大众部的启示,去观察现存铜鍱部Ta^mras/a^t!i^ya 的『小部』,确乎多数是偈颂集。长行的,如(一一)『义释』,(一二)『无碍解道』,锡兰大寺派Maha^viha^ra-va^sina^h!──铜鍱部,虽作为「经藏」的『小部』,而属于无畏山寺派Abhayagiriva^sin的『解脱道论』,引用这二部,每称为「毗昙」或「阿毗昙」(2),可见是作为「阿毗达磨藏」的。这是南传的早期论书,比『小部』的成立更迟。也就因此,其他部派的『杂藏』,都不曾提到这两部书。『自说』,是偈颂,而附以长行的缘起。『如是语』是重颂。现存的『本生』,虽是长行,但「主文」的核心,本来是偈颂;这是依古代传诵的偈颂而改编成的(3)。这么看来,『小部』与『杂藏』的原始部类,确是属于偈颂的。
偈颂,对佛法的表达来说,有他独到的特色。长行,以相应「修多罗」为本,展开而成立的圣典,是「四部阿含」。甚深法义的阐述,或事缘的叙述,严密而意义明确。这是佛法的宗本,为僧团所传受、宣说的契经。在法义的开展上,是偈颂所万万不及的。然而偈颂,有韵,是便于记忆传诵的。文句简要,容易普及流通。这是文艺作品,每每一唱三叹,富于感化的力量。所以在佛法的普及流传中,这是比丘们日常吟咏的(不许过分的长音抑扬,流于歌唱)。尤其是初学,或一般信众,这是更适合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依律部所传:1.亿耳S/ron!a-kot!ikarn!a 来见佛,在佛前诵经,所诵的是『义品』(4);『十诵律』作:『波罗延』、『萨遮陀舍』 [P802] (5);『根有律皮革事』(依梵本),所诵的是:『优陀那』、『波罗延那』、『谛见』、『上座偈』、『上座尼偈』、『尸路偈』、『牟尼偈』、『义品』(6)。2.比丘们「布萨」时,如有贼来,不能让他听到「波罗提木叉」;大众部说:应诵「波罗延、八跋耆、牟尼偈、法句」(7)。3.商人在大海中航行,昼夜常诵:「嗢陀南颂、诸上座颂、世罗尼颂、牟尼颂、众义经」(8);4.教出家而没有受「具足戒」的受学佛法,所诵的是:「八群经、波罗耶那经、论难经、阿耨达池经、缘觉经」(9)。经上也说:阿那律Aniruddha夜晚诵经,是『法句』(10)。『别译杂阿含经』作:「法句偈、波罗延、大德之偈」(11)。『杂阿含经』作:「优陀那、波罗延那、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12)。凡称为「诵」的,大抵是偈颂,这可以想见古代对于偈颂传诵的普遍!
『小部』的偈颂,大略可以分为二类:一是法义的表达,一是事缘的传述。法义的表达,也可为二类。或是直抒所见的:这其中,或是有感而发的,如『法句』、『自说』等;或是表达修持历程,证悟境地的,如『长老偈』、『长老尼偈』等。或是问答法义的,如『义品』、『波罗延那』等。事缘的传述,如『本生』、『譬喻』、『佛种姓』、『行藏』,都是佛与弟子们,过去世中的事缘。不但佛与弟子们的宿生事缘,是由偈颂的传诵而流传下来;释迦佛现生的行迹,也应该是先有偈颂的传诵,而后编集成的。如佛的涅槃,或称为「盘涅譬喻」(13)。在『长部』( [P803] 一六)『大般涅槃经』,从如来舍寿起,长行中夹有偈颂;这是事缘与言说合叙的。这些偈颂,实为『大般涅槃经』主体部分的根源。又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前九卷,是佛传。存有不完全的内摄颂:「我降生时,四天守护,如明月珠,诸物缠裹。亦如宝线,智者明了。自持五戒,无诸欲念」(14)。又说:「四种触池,父子和合,释迦出家,护河神礼」(15)。次偈,与长行不完全相合。总之,有关佛的事缘,弟子的事缘,尤其是过去生中的事缘,大都是通过宗教的情感,向往不已,从吟!2狊中表现出来的。这些偈颂,是佛说的?佛为谁说的?还是弟子们说的?在传说中,有些是佛说的,弟子说的,也有是诸天说的。这与相应「修多罗」相比,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小」、「杂」,同为Khuddaka的义译。『小部』与『杂藏』,原本是偈颂的总汇,这是明显的事实。『相应部』或『相应阿含』,「相应」是sam!yuktasam%yutta的义译,然在汉译中,都译为「杂阿含」,这是值得注意的事!「杂阿含」的「杂」,与「杂藏」的「杂」,有什么关系么?『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九,引「世尊于杂阿笈摩中,为婆罗门婆柁梨说」(大正二九‧一五四中):
「婆柁梨谛听!能解诸结法,谓依心故染,亦依心故净。我实无我性,颠倒故执有。无有情无我,唯有有因法,谓十二有支,所摄蕴处界。审思此一切,无补特伽罗。既观内是空 [P804] ,观外空亦尔;能修空观者,亦都不可得」。
真谛Parama$rtha所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作「于少分阿含中,为波遮利婆罗门说此偈言」(16)。「杂阿含」可译为「少分阿含」,「少分」显然是Khuddaka的义译。为婆柁梨(「杂阿含」译为跋迦利,或薄迦梨,原语似为Vakkali^n)说偈,与『别译杂阿含经』大意相合,仅是长行与偈颂的不同(17)。这样,「相应阿含」,的确也被称为「小阿含」──「杂阿含」了。『别译杂阿含经』,是以「众相应」的偈颂,及「如来所说一部分」(「大迦叶」、「聚落主」、「马」、「释氏」、「生死众多」、「婆蹉出家」、「外道出家」)所合成。被称为「少分阿含」──「杂阿含」的,与偈颂有着密切关系;这与『杂藏』由偈颂所集成,意义完全一样。如果说,「小」、「杂」,因偈颂的杂说而得名,该不是想象的吧!
对于『杂藏』的说明,如『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说:
「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颂),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
「宿缘」,是「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是「本生」。「诸天赞颂」,对上说,是「佛说」、「弟子说」以外的诸天所说。对下说,「诸天赞颂」,应另有部类。大众部的「杂阿含」与「杂藏」,没有传译过来;对于古代「杂阿含」与「杂藏」,同 [P805] 名为「杂」的意义与关系,当然不可能作明确的决定。然依『僧祇律』说:「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18),可知大众部的「杂阿含」,是以「道品」开始的。「众相应」的偈颂,「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部分,在大众部中,是否也与上座部Sthavira一样,集入「相应部」,也还不得而知。现在,试从三点去说明。
1.「诸天赞颂」:『相应部』的「有偈品」,即「众相应」,主要为「天相应」、「天子相应」、「夜叉相应」、「林神相应」、「魔相应」、「帝释相应」、「梵天相应」。这些佛与诸天的问答,多数以赞佛而结束。尤其是「梵天相应」,完全是梵天对佛的赞颂(19)。「魔相应」与「比丘尼相应」,以不受魔众的娆乱为主。「婆耆舍长老相应」,以赞佛及大比丘众为主。「众相应」──偈颂的大部分,不妨称之为「诸天赞颂」的。除却这些,大众部『杂藏』的「诸天赞颂」,就没有着落。2.「记说」:『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说:
「记说云何?谓诸经中,诸弟子问,如来记说;或如来问,弟子记说;或弟子问,弟子记说。化诸天等,问记亦然」。
在如来记说、弟子记说以外,佛与诸天的问答,也是「记说」。在佛教初期,「分教」还没有部类分明时,诸天问答,也可能被称为「记说」。如「帝释众」中,明白说到:「帝释大自在,天王之所问,于耆阇崛山,大师为记说」(20)。如来记说、弟子记说、诸天记说,『大毗婆沙论 [P806] 』与『分别功德论』,都有着共同的传说,看作同一部类的。3.「八众」:称「偈颂品」为「八众相应」,是『瑜伽论』所说。现存的偈颂部分,无论是『相应部』与『杂阿含经』,都是次第参差,没有「长者众」,与「八众」不能完全相合。「中阿含」与「长阿含」,都说到八众,八众的内容是: 人(四众)──剎帝利众‧婆罗门众‧长者众‧沙门众天(四众)──四王天众‧帝释天众‧魔天众‧梵天众
天众,是以天、魔、梵为次第的。「剎帝利」Ks!atriya是王族;「婆罗门」bra^hman!a 是祭师;「长者」s/res!t!hin,与居士gr!hapati相近,是「吠戌」Vais/ya中的「豪族也,富商大贾」(21);佛法平等,所以略去「首陀罗」s/u^dra,代之以出家的「沙门」s/raman!a。这人类的四众,如『中阿含经』(一五四)『婆罗婆堂经』 所说(22)。在「长阿含」中,「八众」已成为「无方普应」的奇迹;然「八众」的合为一聚,应有事实上的依据。『别译杂阿含经』,合「众相应」的偈颂,与「如来所说」部分(这里面有长者众)为一部。从『大毗婆沙论』、『分别功德论』传说的类似,在古代圣典的成立过程中,「如来所说」、「弟子所说」、「诸天所说」──三部,应曾有独立的组合。现存的『别译杂阿含经』,就是这一组合形式的残存。当时分类,应为八众,「八众」就由此而得名。现存的参差,与八众的次第不合 [P807] ,是由于次第增补而成的。这部分的集为一部,其原始部分,都以偈颂为主。在现存「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中,也含有多少偈颂。如佛为婆柁利说偈,就是一例。这部分的偈颂集,称为「杂」,为「杂阿含」,「少分阿含」名义的来源,也就是「小部」、「杂藏」得名的来源。
上来三点:「诸天赞颂」,说明『杂阿含』的偈颂部分,与『杂藏』有着密切的关系。「记说」与「八众」,说明了偈颂与「弟子所说」、「如来所说」,曾组合为一类,『别译杂阿含经』,就是这一事实的证明。据此而加以论断,原始结集的过程中,起初是:长行的「修多罗」,随类相应而编为四部:「道品相应」、「蕴相应」、「处相应」、「因缘(界等)相应」。「修多罗」的「录偈」──录十经的名目为一偈,这种「结集文」,名为「祇夜」。接着,以「天」为主,而含得人类四众,八众偈颂的集成,也称「祇夜」。长行的「修多罗」,是「相应」;偈颂的「祇夜」,名为「杂」。这可以律部的结集为例:佛制的「学处」,是长行,结集为「波罗提木叉」,是称为「修多罗」的。其次,集录僧团的「行法」等,标目的类集,名为「摩得勒伽」。在大众部中,也是偈颂,而称为「杂跋渠」或「杂诵」。『十诵律』的『杂诵』(『根有律』的『杂事』),还存有这古义的形迹。「修多罗」与偈颂的「杂」,成为原始结集的二部;这在经与律的集成中,完全一致。此后,以长行为主的「弟子所说」、「如来所说」,逐渐集成而名为「记说」。这部分,也曾与偈颂相组合,如『别译杂阿含经』。将「修多罗」、「祇夜」、 [P808] 「记说」,合编为一大部──『相应部』,『杂阿含经』,为上座部的圣典。在大众部,偈颂部分──「诸天赞颂」,极可能是与其他的偈颂合编,成为『杂藏』的一分。以「修多罗」部分得名,名为「相应部」,「相应阿含」;从「祇夜」部分得名,称为「小阿含」──「杂阿含」。「相应」与「杂」的不同名称,实依原始结集的二类而来。在契经──「四部阿含」的集成中,都是继承「修多罗」,以长行为主的。如『义品』、『波罗延那』等偈颂集,在体例上,也不适于合编。于是继承「祇夜」──「杂」,综合种种偈颂集,「伽陀」、「优陀那」等,成为『小部』或『杂藏』。『小部』的原始组合,是「四部阿含」成立以后的事了。长行与偈颂的分别发展,如下:
图片
修多罗(相应)──┐
祇夜(杂)────┼─相应(杂)──中──长──增一
┌─┘ │
│ 记说───────┘ 伽陀‧优陀那──────────小(杂)
└────────────┘
注【86-001】「诵」,「圣语本」作「颂」,见大正藏校刊(大正二二‧四九一注)。
注【86-002】水野弘元译『大义释』,文前略叙所说(南传四二‧目次一)。
注【86-003】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三七──七三八)。
注【86-004】『摩诃僧祇律』卷二三(大正二二‧四一六上)。『铜鍱律』「大品」(南传三‧三四七)。『弥沙塞部和 [P809] 酰五分律』卷二一(大正二二‧一四四中)。『四分律』卷三九(大正二二‧八四五下)。
注【86-005】『十诵律』卷二五(大正二三‧一八一中)。
注【86-006】N.Dutt:Gilgit manuscripts Ⅲ part 4,P.188。
注【86-007】『摩诃僧祇律』卷二七(大正二二‧四四七上)。
注【86-008】『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三(大正二四‧一一中)。
注【86-009】『摩诃僧祇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
注【86-010】『相应部』「夜叉相应」(南传一二‧三六五)。
注【86-011】『别译杂阿含经』卷一五(大正二‧四八0下)。
注【86-012】『杂阿含经』卷四九(大正二‧三六二下)。
注【86-01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86-014】『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大正二四‧一0七中)。
注【86-01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大正二四‧一二四下)。
注【86-016】『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二二(大正二九‧三0六上)。
注【86-017】『别译杂阿含经』卷八(大正二‧四三一上)。佛为跋迦利说偈,出于有名的『化迦旃延经』。文分二段:初,佛为诜陀迦旃延Sandha-ka^tya^yana-gotra说;次,为跋迦利说。『杂阿含经』卷三三,也有此二段,但为跋迦利说,文义简略,与『俱舍论』所引不合(大正二‧二三六上)。据『俱舍论』,犊 [P810] 子部Va^tsi^putri^ya是没有这部经的(大正二九‧一五四下)。铜鍱部『增支部』「一一集」,与此经相当,但没有为跋迦利说一段(南传二二下‧二九四──二九八)。『瑜伽师地论』卷一六,「胜义伽陀」的前四偈,与此偈相合(大正三0‧三六三上)。可见这「少分阿含」,近于『别译杂阿含经』,不是说一切有部,而近于说一切有部的部派所传。
注【86-018】『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86-019】『杂阿含经』卷四四(大正二‧三二一下──三二五下)。
注【86-020】『杂阿含经』卷四六(大正二‧三三四上)。
注【86-021】『翻译名义集』卷二(大正五四‧一0八三中)。
注【86-022】『中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一‧六七六中)。
第二节 法句‧义品‧波罗延那‧经集
第一项 法句──优陀那
『法句』、『义品』、『波罗延那』,为部派佛教所重视,最普遍流行的偈颂集。在『小部』中,这是第二『法句』;第五『经集』的四‧五──二品。这是集成极早的偈颂集。 [P811]
『法句』Dhammapada,为策励学众,精进向道,富有感化激发力量的偈颂集,受到佛教界的普遍重视。传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1)。在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法藏部Dharmaguptaka中,『法句』又称为『优陀那』uda^na(2)现存的『法句』,汉译的有四部,铜鍱部Ta^mras/a^t!i^ya 传巴利语Pa^li的一部,藏译的两部,及近代发见的梵文sam!skr!ta本,犍陀罗语Ga^nbha^ri^本,如『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3)。吴支谦作『法句经序』(西元二三0顷)说:「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五部沙门,各自钞釆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文,条别为品」(4)。西元三世纪初,就我国所传而说,『法句』是因部派而有不同诵本的:组织不同,偈颂的多少也不同。
现存『法句』的不同诵本,完整无缺的,有二六品本、三三品本、三九品本。二六品本,从(一)「双要品」到(二六)「婆罗门品」,共四二三偈,是铜鍱部所传,巴利语本,编为『小部』的第二种(5)。有『法句注』Dhammapada-At!t!hakatha^,附以二九九种譬喻。
三九品本,从(一)「无常品」到(三九)「吉祥品」,为「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所译」,共二卷,名『法句经』。三九品本与二六品本,有亲近的关系,可从『法句经序』,而明白出来。如『出三藏记集』卷七「法句经序」(大正五五‧五0上)说: [P812] 「始者,维祇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 「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校往(注?)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
依序文所说,维祇难所传的是五百偈本。次从竺将炎,补出一三品,成为七百五十二偈。比对『小部』的『法句』,与这部三九品本的『法句经』,二六品的次第相合,只是插入了一三品。三九品本,显然是在二六品的基础上,扩编而成。五百偈原本二六品,及增编情形如下:
图片
〔小部法句〕 〔法句经〕
(一)无常品……(八)言语品(一四六偈)
(一)双品……(二四)爱欲品 (九)双要品……(三二)爱欲品(四三0‧五偈)
(三三)利养品(二0偈)
(一五)比丘品(二六)婆罗门品(三四)沙门品(三五)梵志品(七二偈)
(三六)泥洹品……(三九)吉祥品(九二偈)
从「双要品」到「爱欲品」,又「沙门品」、「梵志品」──二段,二六品,与二六品本的次第相合,共五0二‧五偈。维祇难所传的「五百偈本」,应该就是这一部分。其余的一三品, [P813] 分列在前(八品)、中(一品)、后(四品),共二五八偈。全部共七六0‧五偈,与序说的「七百五十二章」,略有出入,这可能现存本已有过增补了。所增补的一三品,从品名来说,如(一)「无常品」,(三)「多闻品」,(四)「笃信品」,(五)「戒慎品」,(六)「惟念品」,(八)「言语品」,(三三)「利养品」,都与说一切有部诵本──三三品本相同;以「无常品」为第一品,也与三三品本相合。从内容来说,『法句』本为出家众所常诵,而三九品本中,有几品是重于在家的。如(三九)「吉祥品」,与『小部』『经集』的『大吉祥经』相近,而更富于为在家说法的特征。(三八)「道利品」,是君王(轮王)治国安民的法门。(四)「慈仁品」,说仁慈不杀及慈心的功德。所以,维祇难的五百偈本,与铜鍱部同出一系──分别说部系Vibhajyava^din;而增出的一三品,可见与说一切有部有关,而是重于世间善法的学派。水野弘元推定为无畏山寺派Abhayagiriva^sin所传(6),也许是的。支谦传说:「近世葛氏传七百偈」(7)。「葛氏」,不知是天竺,还是中国人?如据语音而加以推论,「葛氏」与「迦叶」相近,也许七百偈本是迦叶遗部Ka^s/yapi^ya所传。迦叶遗──饮光部,正是分别说系的一支,而又接近说一切有部的学派。三九品本,汉译还有『法句譬喻经』,「西晋法矩、法立等译」,四卷。品名与次第,都与『法句经』相合,但偈颂不全,仅一九七偈。这是属于同一部类,是无可疑的。『法句』,有注释事缘(譬喻),支谦『法句经序』,早就说到:「章 [P814] 有本句,有义释」(8)。『法句譬喻经』,就是『法句』义释的一种,引有六八譬喻。偈颂及义释不全,可能是译者的略译本。
三三品本,从「无常品」到「梵志品」,汉译现有二本。一、『出曜经』,罽宾僧伽跋澄 Sam!ghabhu^ti执梵本,姚秦竺佛念译出(西元三九九年译)。全部三0卷,约九三0偈(9);这也是『法句』的譬喻集。据僧睿『出曜经序』说:「录其本起,系而为译,名曰出曜。出曜之言,旧名譬喻,即十二部经中第六部」(10),出曜,是「阿波陀耶」(譬喻)的义译。然据『出曜经』卷六(大正四‧六四三下)说:
「六者出曜。所谓出曜者,从无常至梵志,釆众经之要藏,演说布现以训将来,故名出曜」。
据此,「出曜」是「优陀那」的义译。『出曜经序』说:「集比一千章,立为三十三品」(11) 。一千章,当然是大数。明说「三十三品」,而现存经本作三四品。与同类译本『法集要颂经』相对比,可见是将(四)「不放逸品」,误分为「不放逸」、「放逸」二品了。这应是一品,才符合三三品的旧说。二、「法集要颂经」(「法优陀那」的义译),是赵宋天竺三藏明教大师天息!6蛲(西元九八0──九八七年间)译出的。全经四卷‧九三0,五偈。除文前二偈,及「录经偈」四偈──「正信品」末偈,「瞋恚品」末偈,「乐品」末偈,「梵志品」末偈,实为九二四 [P815] ‧五偈。这是纯粹的偈颂集,与『出曜经』颂,为同一诵本。『大毗婆沙论』卷一(大正二七‧一中)说:
「一切邬陀南颂,皆是佛说。谓佛世尊,于处处方邑,为种种有情,随宜宣说。佛去世后,大德法救展传得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集梵志颂,立为梵志品」。
从「无常品」到「梵志品」──三三品本,是说一切有部所传,传说为大德法救Dharmatra^ta 所撰集。法救为西元前一二世纪间人;他是扩编『法句』(也许附于譬喻),而不是创编,是说一切有部诵本的编集者。支谦所传的「九百偈本」,大概就是说一切有部诵本。在印度西北,法救撰集『法句』的传说,极为普遍。现存三九品本的『法句经』,题作「尊者法救撰」,从传译者的误传而来,其实是不对的。说一切有部本,以梵语写成,现有梵本存在。西藏译本,也属于三三品本,名「优陀那品」Uda^navarga,是偈颂;还有名为Uda^navargdvivaran!a 的,是『法句』的义释,而附以譬喻的(12)。
在这三类的完整的诵本外,近代又有发现。西元一八九二年,在于阗Khostan附近发见的古写本,以佉卢虱咤文Kharos!t!i^写成,有西北印度方言Prakri^t的特征。近代学者推定为西元二世纪写本,称之为犍陀罗语Gandha^ri^本(13)。这部『法句』,是残本;推定为 [P816] 全部二六品,原本约五四0偈左右(现存三五0偈)(14)。没有见到刊本,当然不能作精确的论断。然觉得近人的推论,未必尽然。这部『法句』的品目次第是:(一)「婆罗门品」,(二)「比丘品」,(三)「爱欲品」,次第与二六品本,恰好相反。以部派的组织不同来说,这是不属于分别说系的;当然也不能推论为二六品。在叙列的品目中,如「多闻品」、「戒品」,这都是二六品本所没有的,却见于三九品本及三三品本。又从各品偈颂的数目来说,在三三品本与三九品本之间,如:
图片
〔二六品本〕 〔三九品本〕 〔犍陀罗本〕 〔三三品本〕
婆罗门品四一偈 四0 五0 六三
比丘品二三偈 三二 四0 六四、五
不放逸品一二偈 二0 二五 三四、五
双品二0偈 二二 二二 五0、五
犍陀罗语本,次第与二六品本相反;品目也有非二六品所有的;偈数在三九品本与三三品本间,所以推定为二六品等,是值得怀疑的。这也许是不属于分别说系,也不属于说一切有系,而是另一系部派的诵本。
『法句』,可说是佛说感兴语(优陀那)的最早集成,因而法藏及说一切有部,就称『法句 [P817] 』为「优陀那」;「优陀那」更被沿用为一切偈颂集的通称(15)。原始的『法句』,在部派分流中,「各釆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16)。大家相信,「一切邬陀南颂,皆是佛说」,只是各为新的类集,新的组织而已。从组织的体裁来看,三九品本,是依二六品本,而受到三三品的重大影响。论成立的先后,应为二六品本、三三品本、三九品本;不可想象为五百偈本、七百偈本、九百偈本的次第扩编。犍陀罗语本,是另成系统的。总之,在部派分流中,各有『法句』的传诵;语文与诵本,是不止于现存各部的。
注【87-001】『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五0上)。
注【87-002】「十二部经」中的「优陀那」,法藏部的『四分律』卷五四,作「法句经」(大正二二‧九六八中);『长阿含经』卷三,同(大正一‧一六下)。『四分律』卷一,作「句经」(大正二二‧五六九中) 。说一切有部梵本,『法句经』名Uda^navarga。
注【87-003】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九九──七00)。
注【87-004】『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九下)。
注【87-005】『南传大藏经』卷二三(一七──八三)。
注【87-006】水野弘元『佛教圣典与翻译』(应庆大学『语学论丛』第一辑七一)。
注【87-007】『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五0上)。 [P818]
注【87-008】『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五0上)。
注【87-009】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说(七0八)。
注【87-010】『出曜经』卷一初(大正四‧六0九中)。
注【87-011】『出曜经』卷一初(大正四‧六0九中)。
注【87-012】梵、藏本,并如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0七)。
注【87-013】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0五)。
注【87-014】同见上书所引(七0五──七0六)。
注【87-015】『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七中)。
注【87-016】『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九下)。
第二项 义品
『义品』Arthavargi^yaAt!t!hakavagga,内含一六经,编入『小部』『经集』的第四品,共二一0偈。与『义品』相当的汉译,有『佛说义足经』,二卷,一六品,吴支谦译(西元二三0年顷)。第十品以下,次第与『义品』略异。『义足经』附有说偈因缘;这些因缘,『义品』的注释也有,但或大同小异,或完全不同。在部派传承中,『义足经』近于『义品』, [P819] 而属于不同的部派。
「义品」,在上座部系Sthavira中,称为「义」。如铜鍱部Ta^mras/a^t!i^ya名『义品』。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也名为『义品』或『众义品』(1)。大乘的『智度论』与『瑜伽论』,也称为『义品』或『众义经』(2),化地部Mahi^s/a^saka名『十六义品』(3) 。法藏部Dharmaguptaka名『十六句义』,或『句义经』(4)。『毗尼母经』作『说义』(5) 。总之,都是以「义」为名的。然在大众部Maha^sa^m!ghika的『僧祇律』中,名为『八跋祇经』、『八群经』(6),以「八」为名。「八」,原语as!t!aat!t!ha;而「义」的原语为 arthaattha,语音相近。今巴利『义品』,原音为At!t!haka-vagga,实为「八品」的意思。『义品』的第二「窟八偈经』,第三「瞋怒八偈经」,第四「净八偈经」,第五「第一八偈经」,都是八偈为一经。这可见大众部作「八跋祇经」、「八群经」,以「八」为名,更近于原始意义。『八群经』,是众多的八偈经。原始结集,每经都应为八偈,这才称为「八品」。或者就是现存的八偈──四经。据『大毗婆沙论』说:菩萨为王说「义品呵欲偈」后,王为菩萨说:「儒童贤寂静,能益于世间,有智能遍知,贪爱生众苦」。菩萨又为王说:「有智言应作,不作不应言;智者应遍知,有言无作者」(7)。这样,说一切有部所传,「欲经」也是八偈。『义足经』所说「桀贪王经」(即「欲经」),仅有六偈,而又说:「汝说八偈」(8)。「欲经」也有八偈的传 [P820] 说,可推论『义品』的原始本,都是八偈为一经的,名为「八品」。后来有所增补,也不限八偈,这才「八」的古义淡忘了,而转名为「义品」,或与「法句」对称的「义句」──「义足」。这是上座部诵本的特色,所以『义(八)品』是古老的,而现存一六经的『义品』,是上座部独立(西元三00年顷),没有再分化以前所形成的。
『义品』,受到大乘学者的重视。如『智度论』明第一悉坛,引『众义经』三偈(9),同于『义品』(『经集』全部偈颂的数目)七九六、八八0、八八一偈。明无诤法,引『阿他婆耆经』(「义品」的音译)四偈(10),大同『义品』的八三八──八四一偈。明法空,引佛为梵志说五偈(11),大同『义品』的「波须罗经」。明一切法,引『佛说利众(利众即众利,利是义利的利)经』二偈(12),同『义品』的九0九、九一0偈。又引『利众经』不着一切法(13)。『瑜伽论』也这样,明一切法离言法性,引『义品』偈,即『义品』八九七偈(14)。又引『义品』「诸欲颂」六偈 (15),即「欲经」。『义品』所重的,是离「欲诤」与「见诤」,于不着一切的胜义空,有深切的关系。
『义足经』与『义品』的注释,都传有说经的因缘。『义品』一六经,分三类:1.直说法义的,是「欲经」、「窟八偈经」、「瞋怒八偈经」、「净八偈经」、「第一八偈经」、「老经」、「波须罗经」、「执杖经」──八经。2.问答分明,记有问者名字的,是「帝须弥勒经」、「 [P821] 摩健地耶经」、「舍利弗经」──三经。问答体而不知是谁所问的,是「死前经」、「斗诤经」、「小积集经」、「大积集经」、「迅速经」──五经。问答而不知是谁问的,『义足经』作「化佛」问;『义品』释──『大义释』作「化人」问。『大毗婆沙论』卷一(大正二七‧一上)也说:
「诸佛法尔,所知法性,于诸世间定应开示,然无问者。尔时,世尊化作苾刍,形容端正,众所乐见,剃除须发,服僧伽胝,令彼请问,佛世尊答,犹如征问义品因缘」。
『义品』的问者,如有明确的人事,也就不用解说为化人问了。所以,『义品』偈,本为传诵中的一群(起初也未必有一六章);除三经外,根本不知是为谁说的。而传说『义品』的问答因缘,也就每因部派不同而传说纷歧了。
注【88-00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四(大正二七‧一七上);卷三四(大正二七‧一七六上)等。
注【88-002】『大智度论』作『众义经』,如卷一(大正二五‧六0下──六一上)。又作『利众经』,利为义利的利,利众就是众利,如卷三一(大正二五‧二九五下);卷二七(大正二五‧二五九中)。『瑜伽师地论』译作『义品』,如卷一九(大正三0‧三八七中);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九上)。
注【88-003】『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一(大正二二‧一四四中)。
注【88-004】『四分律』卷三九(大正二二‧八四五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P822]
注【88-005】『毗尼母经』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注【88-006】『摩诃僧祇律』卷二二(大正二二‧四一六上);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
注【88-007】『阿毗达磨大毗娑沙论』卷三四(大正二七‧一七五下──一七六中)。
注【88-008】『佛说义足经』卷上(大正四‧一七五下)。
注【88-009】『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六0下──六一上)。
注【88-010】『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六三下──六四上)。
注【88-011】『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二二‧一九三中)。
注【88-012】『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正二五‧二五九中)。
注【88-013】『大智度论』卷三一(大正二五‧二九五下)。
注【88-014】『瑜伽师地论』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九上)。
注【88-015】『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三0‧三八七中)。
第三项 波罗延
『波罗延』Pa^ra^yan!a,或译为「波罗耶那」、「波罗衍拿」;或译义为「过道」、彼岸到」,是早期集成的问答偈颂集。现存铜鍱部Ta^mras/a^t!i^ya诵本,编入『小部』『 [P823] 经集』的第五品──「彼岸到品」。内容共分一八章:一、序偈;二到一七──一六章,为一六学童所问;一八,结说。全部共一七四偈;一六学童所问,凡九二偈。据序偈所说:大婆罗门婆和利Ba^vari^,到南方出家,教授五百学众。因为不明「顶与顶堕」的意义,听说释迦子成一切智者,特命一六位学童来见佛;佛也就为他们解说了「顶与顶堕」的意义。其次,学童们一一发问,成一六章。结说为:一六学童,都出了家,得到解脱。年老的宾祇耶Pin~giya,受持佛的教授,回南方去复命。
波罗延的一六学童,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传说相近,如『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说:「十六婆罗门,阿逸、弥勒是其二」(1)。『出曜经』也说:「十六!1庉形梵志,十四人取泥洹;二人不取,弥勒、阿耆是也」(2)。这正与『中阿含经』 (六六)『说本经』相合:佛记阿夷哆Ajita未来作转轮王,弥勒Maitreya成佛(3)。一六学童事,说一切有部与铜鍱部所传一致,只是说一切有部,以二人不取涅槃,与铜鍱部的传说小异。
这部偈颂集,极为古老!在『杂阿含经』(『相应部』)已说到:「波罗延耶阿逸多所问」 (4);「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5);「我于此有余说,答波罗延富邻尼迦所问」(6);「我于此有余说,答波罗延忧陀延所问」(7)。但不要以为,比「杂阿含」的任何部分为早。在圣典的成立中,「杂阿含」为「修多罗」、「祇夜」、「记说」(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三部分所合成。 [P824] 说到的「波罗延」四经,都属于如来所说、弟子所说部分──「记说」。「波罗延」虽没有编入「祇夜」(八众诵),也是祇夜所摄,是不了义,是有余说;要经如来与弟子的决了,意义才能明了。这就是『瑜伽论』所说,以「祇夜」为不了义,「记说」为了义的意义(8)。所以,这虽是古老的,但比「杂阿含」的「修多罗」相应部分,要迟一点。约与「祇夜」(「有偈品」)集成的时代相当(9),而为「记说」所决了的对象。这是依『波罗延』主体──一六学童的问答而说。说一切有部的传说相同,『波罗耶那』也是大众部所共传的,所以可想见为早期集成的。但各部所传,次第与文句,当然会有多少出入。如「优陀延学童所问」的末后问答(『经集』一一一0、一一一一偈),在『瑜伽论』中,属于「阿氏多所问」(10)。在意义(识灭)上,『瑜伽论』所传,似乎更为恰当!
主体一六章,大体相同,而序偈与结说,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序偈中,有关「顶与顶堕」,铜鍱部的传说是:无明是顶;与信、念、定、欲、精进相应的明,是顶堕(11)。说一切有部所传,如『发智论』所说:信三宝为顶,退失三宝的信心是顶堕(12)。在修行过程中,这是不退转与退转的意义,所以顶是四加行位之一。二部的传说,完全不同。『波罗延』以超越生死为主题,能越生死而达寂灭,所以名为「波罗延」(彼岸到),本指答一六学童所问部分。在『波罗延』的传诵中,虽有为波罗延摩纳婆说顶与顶堕的传说,而并没有公认的一致意见。所以现有的序说与结 [P825] 说,都是属于部派的附录。说一切有部说:「为波罗衍拿摩纳婆说」,顶与顶堕,是泛说为学童们说的。而今『小部』的『波罗延』,以一六学童,阿耆多在先,就说顶与顶堕,佛为阿耆多说。宾祇耶在后,就将结说部分,归于宾祇耶说。而且序偈所说的南方地名,可解说为与序偈编集者的区域有关。序偈与结说,称宾祇耶为「大仙」,也似乎不适当。总之,序偈与结说,是属于部派的(13)。
注【89-001】『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二(大正二八‧七三七上)。
注【89-002】『出曜经』卷六(大正四‧六四三中)。
注【89-003】『中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一‧五一0上──五一一上)。
注【89-004】『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二‧九五中)。『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六七──七一)。
注【89-005】『杂阿含经』卷四三(大正二‧三一0中)。『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一五八──一六一)。
注【89-006】『杂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二‧二五五下)。『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二一六),所引「波罗延中富邻 尼迦所问偈」,不同。
注【89-007】『杂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二‧二五六上)。『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二一七)。
注【89-008】『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下)。
注【89-009】『杂阿含经』卷三六(一0一0经),为天子说,与「优陀延学童所问」中二偈(『经集』一一0八、 [P826] 一一0九经)相当(大正二‧二六四中)。
注【89-010】『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三0‧三八六中──下)。
注【89-011】『经集』「彼岸到品」(南传二四‧三八四)。
注【89-012】『阿毗达磨发智论』卷一(大正二六‧九一八下──九一九上)。
注【89-013】参阅水野弘元『经集』译出所附的注解(南传二四‧三八六──三八七)。
第四项 经集
『经集』Sutta-nipa^ta,为『小部』的第五部。分五品,除上面所说的 (四)『义品』,(五)『彼岸到品』外,还有(一)『蛇品』Uragavagga,(二)『小品』Cu^lavagga ,(三)『大品』Maha^vagga。前三品,是一二、一四、一二──三八经的类集。有名的『麟颂』,是『蛇品』第二『犀角经』;『牟尼偈』是『蛇品』十二『牟尼经』。『麟颂』、『牟尼颂』、『义品』、『波罗延』,这些有名的偈经,在其他部派中,都是独立的。『经集』为铜鍱部Ta^mras/a^t!i^ya独有的编集。『小部』的『义释』Niddesa,为『义品』、『彼岸到品』、『犀角经』作解说,而没有说到其他。『经集』的集为一部,还在『义释』成立以后(1)。 [P827]
『经集』所集的五品,大体说,都是比较古的。『义品』与『彼岸到品』,上面已经说到;这里只论前三品。三品三八经,性质复杂,不可一概而论。近代学者,依语文而加以推断,自有其重要意义(2)。然从内容来说,似乎还有值得商榷的。1.三品的经文,与『杂阿含经』中,「八众诵」──「有偈品」有关的,共一五经,占十分之四。其中可分为二类:
Ⅰ与『杂阿含经』大同,或主体(除序说)相同的,集成的时代,可推定为与「祇夜」集成的时期相当。如:
图片
〔经集〕 〔杂阿含经〕 〔附注〕
蛇品(六)败亡经 一二七九(3)
小品(五)针毛经 一三二四 『相应部』一0‧三
蛇品(九)雪山夜叉经 一三三九 「杂含」有序文
蛇品(一0)旷野夜叉经 一三三八 『相应部』一0‧一二
蛇品(四)耕田婆罗堕阇经 九八 『相应部』七‧二‧一
蛇品(七)贱民经 一0二 「杂含」末段小异
小品(一二)婆耆舍经 一二二一
大品(三)善说经 一二一八 『相应部』八‧五
[P828]
Ⅱ『杂阿含经』简略,而『经集』增广的;或『杂阿含经』别行,而『经集』合为一经的;或因缘不同而主体一致。这都是成立于「祇夜」成立以后,传诵于「祇夜」(『杂阿含经』的一部分)以外的,如:
图片
〔经集〕 〔杂阿含经〕〔附注〕
经末二颂相同
蛇品(二)陀尼耶经 一00四
『相应部』一‧二‧二
初偈相同
小品(一0)起立经 一三三二
『相应部』九‧二
大品(四)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经 一一八四 『相应部』七‧一‧九
大品(五)摩伽经 一一五九
一一九四 『相应部』六‧一‧六
大品(一0)拘迦利耶经 『相应部』六‧一0
一二七八
『增支部』一0‧八九
小品(一一)罗!7亩罗经 一二一四 『相应部』八‧四 后三颂相同
小品(三)惭愧经 九七八 『相应部』四‧三
[P829]
2.与「中」、「长」阿含有关的,如「大品」(七)『施罗经』,(九)『婆私咤经』,也编入『中部』,而是『中阿含经』所没有的。『婆私咤经』的因缘──二学童共论,与『长部』(一三)『三明经』相同。『婆私咤经』的偈颂中,有二八颂──『我说彼为婆罗门』,与『法句』「婆罗门品」相合(4)。这是以传诵的婆罗门偈为主体,结合婆私咤Vas/is!t!ha的问答因缘,扩编而成。「小品」(七)『婆罗门法经』,与『中阿含经』(一五六)『梵波罗延经』大同。「小品」(六)『法行经』,后四偈与『中阿含经』(一二二)『瞻波经』,及『增支部』八集一0经相同。『法行经』与『婆罗门法经』,前后次第,都被编入『中阿含经』,而是『中部』所没有的。这四部经,在「中」、「长」二部成立时,已经集成。由于部派(传承的,区域的)釆录不同,而成为四部阿含以内的,或流传于四部阿含以外的偈经。
3.与佛传有关的,如「大品」(一)『出家经』,(二)『精勤经』,(六)『萨毗耶经』,(一一)『那罗迦经』,「小品」(九)『何戒经』,都有关于佛及弟子的传记。「蛇品」(五)『淳陀经』,为『长阿含经』(二)『游行经』的一节(5),本从「涅槃譬喻」中来(6)。佛与弟子的传记,起初以偈颂为主,后来才结合而以长行叙述出来。『淳陀经』的成立,比『大般涅槃经』更早。『大品』五经,与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佛本行集经』,说出世部 Lokottarava^din的『大事』相近。法藏部与铜鍱部,同出一系。在部派发展中,分别说系 [P830] Vibhajyava^din比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更接近大众部系Maha^sa^m!ghika 。这由于阿育王As/oka以后,说一切有部向西北发展;恒河Gan%ga^一带与南方,都属分别说系与大众系的化区。凡佛传偈颂,与『大事』相近而不同说一切有部的传说,大抵为成立于阿育王时代以后。
从上三类二五经,可以大略看出:「蛇品」各经的成立,是较早的。(二)『犀角经』,(一二)『牟尼经』,是有名的偈经。(一)『蛇经』,约有半数偈颂,为『法句』所釆录。「蛇品」多数起于「祇夜」时代,到「中」、「长」集成的时代为止。「小品」诸经,要迟一些,『宝经』说到了「四恶趣」,「六重罪」(7),显然已到了僧治强固的时代。「大品」诸经,大多数是成立于部派分裂以后的。虽成立的时代,先后不一,而从多数来说,『经集』所集的诸经,是可以看作原始佛教时代的圣典的。
注【90-001】水野弘元日译『经集』解题(南传二四‧二)。
注【90-002】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七二七──七三二)。
注【90-003】依『大正藏』编目。
注【90-004】『经集』六二0──六四七偈(南传二四‧二三四──二四二),与『法句』三九六──四二三偈相合(南传二三‧七九──八三)。 [P831]
注【90-005】『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缺。『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一‧一八中──下)。
注【90-006】『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七(大正二四‧三九0中──下)。
注【90-007】『经集』「小品」(一)『宝经』(南传二四‧八五)。
第三节 自说‧如是语‧本生
第一项 自说(优陀那)
「九分教」,是有不同部类的。「修多罗」、「祇夜」、「记说」,集合为原始的「相应」。其他的「分教」部类,如「方广」与「甚希有」,编入「长」、「中」、「增一」部中。保留分教的部类,留传到现在的,『小部』有『优陀那』、『如是语』、『本生』三部。
『优陀那』uda^na,译为(无问)「自说」,为『小部』的第三部。全书分八品:「菩提品」、「目真邻陀品」、「难陀品」、「弥酰品」、「输那长老品」、「生盲品」、「小品」、「波咤离人品」。每品十经,共八0经。每经前有缘起,末了以「优陀那」作结。现存本是后起的,原始集成的「优陀那」,就是『法句』,这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与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一致意见。在大众部Maha^sa^m!ghika中,有『法句』,也就没 [P832] 有『优陀那』。称『法句』为「法优陀那」(法集要颂),并泛称一切偈颂集为「优陀那」(1),可以推定为:『法句』是「优陀那」,是偈颂类集的开始,所以后代的偈颂集,就沿用这一名称。铜鍱部Ta^mras/a^t!i^ya学者,忘了『法句』是「优陀那」的类集,在『法句』以外,又编集『优陀那』。当然,无问自说的,如来的感兴语,流传于教界的,不在少数;类集为『优陀那』,是没有什么不合的。但以此为「九分教」的「优陀那」,如觉音Buddhaghos!a所说 (2),那就不对了。
在『小部』的「优陀那」中,如「生盲品」一经,「波咤离人品」五‧六经,引用了『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3)。「弥酰品」一经,引用『增支部』九集(三)『弥酰经』(4)。「菩提品」一──三经,「目真邻陀品」一经,与『大品』「大犍度」相同(5)。「弥酰品」五经,与『大品』「拘睒弥犍度」相合(6)。「输那长老品」六经,与『大品』「皮革犍度」相同(7)。「目真邻陀品」一0经,「输那长老品」八经,与『小品』「破僧事」相同(8)。「输那长老品」五经,与『小品』「遮说戒犍度」相同(9)。不但事缘相同,文句也(除简略外)一致:所以这是「犍度部」集成以后所编集的。此外,与『杂阿含经』(部分与『相应部』相合)相同的,也有几则,但事缘与「优陀那」,有了多少的变化,如:
图片
〔优陀那〕 〔杂阿含经〕〔附记〕
[P833]
菩提品七经 一三二0 杂含有多颂
菩提品八 一0七二 杂含有二颂
目真邻陀品二 四一三 杂含没有颂
弥酰品四 一三三一
输那长老品三 一二二三 『相应部』一一‧一四『优陀那』偈异
生盲品二 一一四八 『相应部』三‧一一『优陀那』偈异
小品五 一0六三 『相应部』二一‧六『优陀那』偈异
波咤离人品九
一0七六 『优陀那』分为二经
波咤离人品一0经
『杂阿含经』(『相应部』),是最早集成的。『优陀那』与『杂阿含经』不合,还可说是部派不同。与『相应部』也不合,这不能不说是晚出而忽略古义了!从『优陀那』的内容,可以论断为:摭拾传诵于教界的「优陀那」(可能是早就有了的古偈),参考『长部』、『增支部』,及『大品』、『小品』而成;当时是没有注意到『相应部』的。四部阿含的集成,早在部派分立以前。而律部的『大品』、『小品』,如本书第五章的论证,这是分别说Vibhajyava^din 与说一切有系分立以后才完成的。分别说系的法藏部、化地部Mahi^s/a^saka,在『法 [P834] 句』以外,都没有『优陀那』。可见这是分别说系再分化,铜鍱部成立以后的事,不能早于西元前二世纪;这是成立于锡兰的。
注【91-001】『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七中)。僧伽罗剎Sam!gharaks!a的 『修行道地经』颂,也是称为「优陀那」的(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四0一)。
注【91-002】『一切善见律注序』(南传六五‧三八)。
注【91-003】『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七0──七六、一0三──一一九、四五──五三)。
注【91-004】『增支部』九集(南传二二上‧六──一二)。
注【91-005】『铜鍱律』『大品』「大犍度」(南传三‧一──六)。
注【91-006】『铜鍱律』『大品』「拘睒弥犍度」(南传三‧六一0──六一二)。
注【91-007】『铜鍱律』『大品』「皮革犍度」(南传三‧三四三──三四八)。
注【91-008】『铜鍱律』『小品』「破僧犍度」(南传四‧二八二──二八四、三0三──三0四)。
注【91-009】『铜鍱律』『小品』「遮说戒犍度」(南传四‧三五三──三五八)。
第二项 如是语
『如是语』Itivuttaka,是『小部』的第四部,为重颂而以增一法编成的,共分四集。 [P835] 「一法品」二七经,「二法品」二四经,「三法品」五0经,「四法品」一三经。这在经初,表明从佛及阿罗汉的传闻而来,是「不显说人、谈处、说事」的,所以称为『如是语』。玄奘所译『本事经』,是同一原本,不同部派的不同诵本。『本事经』仅一法、二法、三法,共一三八经。『小部』的『如是语』,为「九分教」中「如是语」的铜鍱部Ta^mras/a^t!i^ya诵本。在部派流传中,当然不免有多少变化,但这是以增一法编集(体裁划一,是依据材料而重新编写的),没有完成的古典。如依「九分教」的次第来说,「修多罗」、「祇夜」、「记说」,集为『相应』。「伽陀」是『义品』、『波罗延』、『牟尼偈』等。「优陀那」是「法句」。「如是语」就是这一部了!在「九分教」的研究时,已有详细的论列(1),可以参阅。
注【92-001】本书第八章第四节第一项。
第三项 本生
『小部』的第十部,是『本生』Ja^taka。在『小部』中,这是最长的一部,也是完成较迟的一部。这部『本生』,分二二编,是以偈颂的多少而次第分编的。一偈到一三偈的,是一编到一三编。一四偈以上的,是一四编。二0偈以上的,是一五编;三0偈以上的,是一六编;这样的,直到九0偈以上的,是二二编。二二编全部,共五四七「本生」(1),这是铜鍱部 [P836] Tamras/a^t!i^ya所集成的『本生』。西元四0九──四一一年,法显在锡兰(师子国)时,见到:「佛齿常以三月中出之。未出十日,王庄校大象,使一辩说人,着王衣服,骑象上,击鼓唱言:菩萨三阿僧祇劫苦行,不惜身命,以国妻子及挑眼与人,割肉贸鸽,截头布施,投身饿虎,不 !6腇脑髓,如是种种苦行,为众生故。……王便夹道两边,作菩萨五百身已来种种变现:或作须大拿,或作睒变,或作象王,或作鹿马,如是形像,皆彩画庄校,状若生人」(2)。在西元五世纪初,「五百本生」,已成为锡尔非常流行的,宣扬佛教的主要资料。齐武帝时(西元四八三──四九三),外国沙门大乘,在广州译出『五百本生经』(佚失)(3),这应该与铜鍱部所传的『本生』有关。
据Gandhavam%sa说:巴梨文的「本生」,原本只有偈颂,长行部分,是由锡兰语而转译为巴利语的(4)。铜鍱部学者,称『本生』偈本为Ja^taka;长行与偈颂合本为Ja^takat!t!hakatha^,看作『本生』的注释。然从「本生」的一般情形来说,这是未必如此的。本书第四章第三节第二项,第八章第四节第二项,已一再说到「本生」。「本生」有二类:经师所传的本生──菩萨本生,如集在『长部』中的,是没有偈颂的。律师所传的本生──佛与弟子的本生,主要是有偈颂的(也有没有偈颂的)。凡举例以证成的「本生」、「譬喻」,在对话中,通常采取「说偈」的形式。早期的,「九分教」时代的「本生」(简要的只有「叙过去事」、「结归现在」二分)部类 [P837] 的原形,已无法考见。这二类「本生」的结合,着重于佛的前生──菩萨本生;具足三段的形式(一、序当前的事缘;二、说到前生事,对话中有偈颂;三、结归现在事):这样的「本生」,是部派分流以后,才盛行起来的。依各部派所传,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本生,或是有偈的,或是没有的。大众部Maha^sa^m!ghika的『杂藏』,是『诸偈颂』(5),「本生」是有偈的;然律部(「波罗提木叉分别」)所引本生,却多数是没有偈的。所以,以菩萨「本生」为主,有偈的「本生」,是大众部与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阿育王As/oka时代(西元前三世纪)以后的共同倾向。完成的「本生」形式,都有序分、主体(说偈在内)、结说──三部分。没有偈,还可以成为「本生」;但有偈颂,却不能表明为「本生」。所以铜鍱部的『本生』,偈为巴利语,长行为锡兰语,不应把长行看作锡兰的后起的注释。这应该是:「本生」被用作通俗教化的范本,所以长行转为锡兰语;而偈颂有音韵等特色,在宏化当中,仍保留印度传来的原形。「本生」对于大乘,有深切的影响;「本生」的广泛流行,是在大乘兴起以前的。作风保守,严守声闻佛教立场本色的铜鍱部,所传『本生』的集成,论理是西元前的事。
五四七则「本生」,大概可称为「五百本生」。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大毗婆沙论』,都说到「五百本生」(6),但并不是同一的。说一切有部的「五百本生」,是因提婆达多 Devadatta破僧而说「五百本生」(但实际上,并没有叙述这么多)。在说一切有部中,「五百 [P838] 」是虚数,形容很多的,如「五百罗汉」(7)也是这样。在说一切有部看来,本生到底有多少,是难有一定的数目,只能说是「无量」。也就没有广泛搜集,成为一大部,如铜鍱部所传的那样。五四七──「五百本生」,是铜鍱部一派所传,不可误会为佛教界共传的数目。
『小部』『本生』的集成,在初期圣典的成立史中,不能说是早期的。但部分内容,是早就有了的。如『本生』四二八──长生太子Di^gha^yu,在说一切有部的经、律,『铜鍱律』、『四分律』、『五分律』,都是譬喻;而在『本生』中,却与『僧祇律』相同,化为「本生」了。如『譬喻』三八──欢喜牛,上座部系Sthavira各律,都是譬喻,但在『本生』中,与『僧祇律』相同,化为「本生」。所以,这部『本生』的完成虽迟些,而部分的内容,或本来是「本生」,或「譬喻」而转化为「本生」,是与经、律同时成立的。
「本生」集而传译来中国的,以吴康僧会(西元二二七──二三九)所译的『六度集经』八卷为最早。晋竺法护(西元三00年前后)译『生经』五卷。东晋失译的『佛说菩萨本行经』三卷等。在宏化的实用中,「譬喻」、「本生」、「因缘」,在北方佛教界,都融和了,所以都不是纯粹的「本生」集。而且,传译来中国,时间更迟,部分又与大乘相融合了。
附编在『小部』『本生』前的,有『因缘谈』Nida^nakatha^,是佛的传记。
注【93-001】『本生经总说』(南传三九‧附三──五)。 [P839]
注【93-002】『高僧法显传』(佛国记)(大正五一‧八六五上──中)。
注【93-003】『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一三中)。
注【93-004】 Ganbhavam%sa,JPTS.1886,P.59.
注【93-005】『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93-006】『十诵律』卷三六(大正二三‧二六四中)。『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93-007】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二二一)。
第四节 长老偈‧长老尼偈‧譬喻
第一项 长老偈与长老尼偈
「长老偈」Theraga^tha^,『长老尼偈』Theri^ga^tha^,为『小部』的第八、第九部,是偈集,传为佛的大弟子──比丘、比丘尼所说。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也有这二部(1);依梵本『毗奈耶皮革事』,原文作Sthaviraga^tha^,Stahaviri^ga^tha^,也就是「上座偈」、「上座尼偈」(2),但没有翻译出来。
『长老偈』,共一二七九偈(摄颂作一三六0偈)(3);另有「序偈」三首,似为后来附入的 [P840] 。全部为二六四位长老,分二一集,是以长老偈的多少──一偈、二偈而分类的。『长老尼偈』共五二二偈,七三位长老尼,分一六集。这两部偈集,充分表达了古代的出家精神。少欲知足,厌离尘俗生活,而实现解脱自在的境地,有点近于中国禅者的诗偈。在表达精勤的修证中,也有对佛与大弟子的赞仰;对同道或弟子,谆谆的诲勉策励,又表达了对僧伽清净的愿望。
『长老偈』与『长老尼偈』,误传为长老与长老尼所说;其实,是与长老及长老尼有关的偈集。这些偈颂,部分是长老、长老尼所说;有些是叙事诗,如阿那律Anuruddha偈(八九二──九一二偈),是阿那律一生,五十五年修行的记录。也有对话,如鸯掘魔An%gulima^la 偈(八六六──八九一偈),为佛与鸯掘魔的对话。古代的伽陀,多数是连叙带说的。叙述部分,不能不归于偈颂的传诵者、集成者。这些偈颂,近代学者K.E.Neumann,R.O.Franke等,推论为出于一人的手笔(4),这是我们所完全不能同意的!两部偈集的内容,有的与「杂阿含」、「中阿含」相同;与『法句』相同的也不少:决不能说,这些偈都出于一人的手笔。与比丘、比丘尼有关的偈颂,不断的传诵出来。除集入「杂阿含」的部分而外,传诵于教界的还很多。从「九分教」的次第来说,「修多罗」、「祇夜」、「记说」而后,「伽陀」与「优陀那」,就是『义品』、『波罗耶』、『法句』、『上座偈』、『上座尼偈』的集成了。两部偈集与「阿含」有关的,『长老偈』有: [P841]
图片
〔长老偈〕 〔汉译阿含〕 〔巴利四部〕
相应部六‧一五
阿难一0四六偈
长含游行经 长部大般涅槃经
杂含一一九七经 相应部六‧一五
阿那律九0五
长含游行经 长部大般涅槃经
优波摩那一八五‧一八六 杂含一一八一 相应部七‧一三
跋耆子一一九 中含侍者经 相应部九‧五
三弥提四六 杂含一一00 相应部四‧二二
左奴四四 杂含一三二五 相应部一0‧五
婆耆舍一二0九──一二七九 杂含一二0八──一二二一相应部八‧一──一二(5)
鸯掘魔八六六──八七0 杂含一0七七 中部鸯掘魔经
杂含二五四
二十亿耳六四0──六四四
中含沙门二十亿耳经
目犍连一一八七──一二0八 中含降魔经 中部梵天诗经
优陀夷六八九──七0四 中含龙象经 增支部六集‧四三
[P842]
赖咤!6嗀罗七六九──七八八 中含赖咤!6嗀罗经 中部赖咤!6嗀罗经
阿那律九一0──九一九 中含说本经
『长老尼偈』与「阿含」相同的,有:
「长老尼偈」 「汉译杂阿含经」 「巴利相应部」
世罗五七──五九 一一九八经 五‧一(6)
莲华色二三0──二三五 一二0一 五‧五
苏摩六0──六二 一一九九 五‧二
遮罗一八三── 一八八 一二0七 五‧八(7)
尸罗遮罗一九七──二0三 一二0六 五‧七(8)
孙陀利三一二──三三七 一一七八(9)
『长老尼偈』,见于「杂阿含」,而不见于其他的三部,这是佛灭后,尼众受到上座的贬抑,不再像佛陀的时代了。二部的偈颂,部分与『法句』相同。这可能为根据「杂」、「中」、「法句」的古传偈颂,从不同的立场,釆录当时传诵的偈颂,而更为不同的组集。从名为『上座偈』、『上座尼偈』来说,分别说系Vibhajyava^din与说一切有系的共同传诵来说,可推定为:上座部Sthavira独立,而说一切有与分别说部,还没有再分化时期(约西元前三0 [P843] 0顷)所集成的。『上座偈』中,有些是误传的,如二五六、二五七偈,是阿浮多Abhibhu^ta 长老。阿浮多是尸弃S/ikhi佛弟子,这二偈是阿浮多在梵天说的(10),而今作为释迦弟子了。有些是较迟的大德,如一四三、一四四偈,是树提陀娑Jotida^sa。树提陀娑是优波离 Upa^li的再传,陀索迦Da^saka的弟子(11)。如二九一──二九四偈,是三浮陀^Sambhu^ta 。三浮陀,就是北传的商那和修Sa^n!ava^si,为阿难A^nanda的弟子。树提陀娑与三浮陀,都是七百结集时代的大德。又如三八一──三八二偈的Tekicchaka^ni,一六九──一七0偈的Vi^tas/oka,五三七──五四六偈的Ekaviha^riya,都是阿育王As/oka时代的人(12)。所以「偈」的内容,部分虽是极古的,而编集成部的,是上座部学者。而阿育王以后,(铜鍱部学者)又有过多少的增编。
『长老尼偈』的内容,古老的部分太少。表达自己修证境地的不多,而却有长篇的叙事诗。如善慧尼Sumedha^七五偈;伊师达尼Isida^si^四八偈;尸跋尼Subha^三四偈;翅舍憍答弥尼Kisa^gota^mi^一一偈:这些,都是据传说的事缘,而改作为偈颂的。长篇的叙事偈,成立迟一些吧(13)!
说一切有部所传,有『世罗尼偈』Selaga^tha^。『长老尼偈』也有世罗尼的偈,但在『杂阿含经』及『相应部』中,作阿!6畦毘Al!avika^尼的偈(14)。别有尸罗尼偈五偈半(15),这是最 [P844] 有名的偈颂。『世罗尼偈』,不知是否就是『杂阿含经』的尸罗尼偈;说一切有部本没有传来,现在也无法确定的了!
注【94-001】『杂阿含经』卷四九(大正二‧三六二下)。梵本『毘奈耶皮革事』(N.Dutt:Gilgit manuscripts Ⅲ,p art 4,p.I88)
注【94-002】『杂阿含经』卷四九(大正二‧三六二下)。梵本『毘奈耶皮革事』(N.Dutt:Gilgit manuscripts Ⅲ,p art 4,p.I88)
注【94-003】『长老偈』「大集」(南传二五‧三三0)。
注【94-004】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三三)。
注【94-005】内容相同,次第不完全相合。
注【94-006】『杂阿含经』与『相应部』,都作阿!6畦毘尼。
注【94-007】『杂阿含经』与『相应部』,都作尸(利)沙(婆)遮罗。
注【94-008】『杂阿含经』与『相应部』,都作优婆遮罗。
注【94-009】后分长行,在『长老尼偈』,化为偈颂。
注【94-010】『相应部』「梵天相应」(南传一二‧二六五)。
注【94-011】『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三上)。
注【94-012】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三四)。 [P845]
注【94-013】后分长行,在『长老尼偈』,化为偈颂。
注【94-014】后分长行,在『长老尼偈』,化为偈颂。
注【94-015】『杂阿含经』卷四五(大正二‧三二七中)。『相应部』「比丘尼相应」(南传一二‧二三一)。
第二项 譬喻
『小部』的第一三部,是『譬喻』apada^na,skt.avada^na。全部分「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长老譬喻」、「长老尼譬喻」──四部分,以偈颂写成。虽有四部分,而主要是「长老譬喻」。体裁为长老们──佛弟子「自说」,叙述往昔生中的因行(种善根),经历多生多劫(成熟),终于在释迦佛的法会中,出家修行,证得究竟的漏尽解脱。现生的事缘,简略而又一般化。往昔生中,见佛或见辟支佛等,布施、礼拜等功德,将来决定能得解脱。在三宝功德的坚信中,不用忧心忡忡的怕堕落;也不用急求现生的证得,而心安理得的度着幸福的一生。这一佛化世间的精神,与大乘他力思想的原意,完全吻合。
铜鍱部Ta^mras/a^t!i^ya但立「九分教」,而在『小部』中,却有「十二分教」的『譬喻』,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譬喻」,本书已一再说到(1),在圣典的(部类)成立中,比「九分教」的成立要迟一些;而现在属于『小部』的『譬喻』,是更迟的!『本生』五四七则,而『譬 [P846] 喻』的主要部分──「长老譬喻」,也恰好是五四七人。五四七则『本生』的集成,已不太早;而『譬喻』的五四七人,无疑是模拟『本生』而编成的。「五百」,本来是虚数。「五百譬喻」,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也有同一的传说。汉译有『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西晋竺法护(西元三0二年)译;「本起」是「譬喻」的义译。标名「五百弟子自说本起」,而内容为:从大迦叶Maha^ka^s/yapa到摩头和律Madhuva^sis!t!ha,共二九(人)品,是佛弟子自说的。第三0品──「世尊品」,是佛说宿业而感今生的果报,共十事。这部「本起」,是佛与五百弟子,在阿耨达池Anavatapta说的。这一譬喻,出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 (2)。『药事』叙述佛与五百弟子,在阿耨达池,自说本起因缘。从大迦叶到奎宿Prabha^kara ,共三十五弟子自说。接着,佛自说宿业因缘,共一一事(3)。又「佛在阿耨达池,告五百阿罗汉」,而举婆多竭梨自说因缘一则(4)。在中亚细亚发见的梵文残本Anavataptaga^tha^(『阿耨达伽陀』),与『药事』相近,从Ka^s/yapa(迦叶)到Revata(离婆多),共三六人(5)。这可见「五百弟子本起」、「五百譬喻」,是传说中的成语,而实际只是三0位左右的著名长老。叙述著名大德的往因,作为宏化的教材。三0位左右的长老譬喻,在教团内传说成立,号称五百譬喻,时代是不会太迟的。铜鍱部与说一切有部,有此同一传说,可能还是阿育王时代。『小部』的「长老譬喻」,共五四七人,而知名人士,仅六十余人(连『波罗延』十六学童在内)。有些 [P847] ,以供香、施果立名。这显然是根据旧说(与说一切有部相同,而传说中不免差异),模拟『本生』五四七则,而编成「长老譬喻」。有了「长老譬喻」,与「长老偈」及「长老尼偈」相对应,补作「长老尼譬喻」。尼譬喻中,如瞿昙弥Gautami^譬喻,长达一八九偈,是叙事诗(6),与一般譬喻的体裁不合。依「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的旧说,敷衍、扩大而成『小部』的『譬喻』,比『药事』中的譬喻更迟。
「辟支佛譬喻」,共五八偈。从九偈到四九偈──四一偈,与『经集』「蛇品」(三)『犀角经』相合。『犀角经』,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名「麟(角喻)颂」(7)。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 的『大事』,也有类似的一二偈(8)。这虽是各部派共传的古偈,却没有说是「辟支佛譬喻」。「辟支佛譬喻」是在三乘(佛、辟支、长老)思想的兴盛中,以『犀角经』为依而改编成的。如犀角(独角犀)的独自游行,, 本是通于佛及弟子的。如『杂阿含经』的「弟子所说」、「如来所说」,『根有律』也还只是分为「声闻品」、「佛(语)品」;而『瑜伽论』就别出「大迦叶相应」,而分为「如来乘相应语」、「独觉乘相应语」、「声闻乘相应语」了(9)。「辟支佛譬喻」的成立,显然是很迟的。
「佛陀譬喻」,共七七偈。首先问譬喻多少,三十波罗蜜,归依(一──二)。叙述「诸佛国」土的庄严清净(三──一七)。佛与辟支佛、诸弟子,在这里受用法乐(一八──三0)。 [P848] 再举佛土的庄严──花香、池莲、鸟音、灯光、舞伎(三一──四二 )。诸天来问生天的善业,修种种的天供养。倾听法音,得到果证(四三── 六八)。十波罗蜜满足,得无上的觉悟(六九 ──七二)。末举「诸佛教」,而归于三宝的不可思议(七三──七七)。从初问「佛譬喻有几」?「三十波罗蜜满」,及末举十波罗蜜来说,「佛譬喻」的原形,是以佛的往昔修行为主的。但现存的「佛譬喻」,却成为清净佛土的叙述,与大乘有什么差别呢!『药事』所说的「佛譬喻」,往昔业报而外,重在历劫修行(也重于布施)。先以长行,说明贤劫修行布施(三二事)(10) 。次以偈颂──五言偈七三,七言偈二五,说往昔修行,以六波罗蜜多满成佛为结束(11)。可见「佛譬喻」的原形,二部是一致的。与『法句经』、『义足经』的传译有关的支谦,曾译出『佛从上所行三十偈』一卷(12)。虽译文已经佚失,但这显然是佛在过去生中所行的譬喻。当时(西元二二二──二五二)所见的,还是三十偈本。觉音Buddhaghos!a的『长部注』Suman%galavila^sini^l 说:长部师Di^ghabha^n!aka的『小部』,是没有『譬喻』的(13)。从种种方面来看,『譬喻』的完成为现有形态,可能为西元一、二世纪的事。
注【95-001】本书第四章第三节第二项,第八章第五节第二项。
注【95-00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二──一八(大正二四‧五六中──九七上)。
注【95-003】前有毡遮Cin~ca^外道女带盂谤佛事(大正二四‧七六上──中),应为错简,合为十二事。 [P849]
注【95-004】『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上(大正三‧一一二中)。
注【95-005】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六七)。
注【95-006】『譬喻』「长老尼譬喻」(南传二七‧三八二──四0三)。
注【95-00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95-008】水野弘元『经集』「蛇品」『犀角经』译注(南传二四‧二五)。
注【95-009】『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
注【95-010】『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二──一五(大正二四‧五六上──七三下)。
注【95-01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三下──七五下)。
注【95-012】『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七上)。
注【95-013】Suman%galavila^sini^(I,P.15)
第五节 其他各部
第一项 天宫事‧饿鬼事
『小部』的内容,已说到八部,还有七部,是『饿鬼事』与『天宫事』,『佛种姓』与『所 [P850] 行藏』,『无碍解道』与『义释』,『小诵』。
『天宫事』Vima^navatthu,是『小部』的第六部,分七品,共八五事。『饿鬼事』 Petavatthu,为『小部』的第七部,分六品,五一事。这两部偈颂集,体裁与意义,都非常一致。形容生天的幸福,叙述饿鬼的悲惨的苦报;在善因乐果,不善因苦果的信仰中,勉以道德的训诲,布施供养的鼓励。
印度民间,有着普遍的信仰,就是天(神)与饿鬼,是人类所能见到的,在我们住处的远处,或山间河边。在行路时,可能因迷路而见到了天与鬼。北方所传:僧护Sam!gharaks!ita 从海道归来,因迷路而见饿鬼(1),亿耳S/ron!a-kot!ikarn!a也是这样的,因迷道而见到饿鬼(2)。『饿鬼事』也说Pin%gala 王,因迷道而见饿鬼(3)。『天宫事』说:摩竭陀Magadha 与央伽An%ga的商人们,在辛头Sindhu、输毗罗Sovi^ra地方,见到了属于毗沙门 Vessavan!a的Serissaka夜叉(4)。见鬼与见天的传说,与业报的思想相结合。『杂阿含经』中,见天子、天女而互相问答,或佛弟子生天而来人间见佛,为「八众诵」(「祇夜」)的一部分。关于饿鬼,在『杂阿含经』中,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见到许多鬼,因勒叉那 Lakkhan!a问,而在佛前记说饿鬼的业因(5)。这一类饿鬼事,也被记入『铜鍱律』「经分别」的第四波罗夷中(6)。『杂阿含经』的天事、鬼事,或是长行(饿鬼都是长行),或有问答的偈 [P851] 颂。如『天宫事』、『饿鬼事』那样的偈颂集,没有传译到中国来,但有长行的饿鬼事三种。一、传说为安世高译的(大概是两晋的失译本)『佛说鬼问目连经』,凡一七事(7)。二、晋法显(西元四一六顷)译『佛说杂藏经』一卷。「杂藏」,显然与『小部』相近,但可能属于化地部 Mahi^s/a^saka等。『杂藏经』中,鬼问而目连答的,一七事,与『鬼问目连经』相当。次天事四:一与三,目连问而天答。二与四,体裁略有不同。末后,还有些不同体例的问答(8)。『佛说杂藏经』,是以饿鬼事为主的,更附以其他的问答。三、东晋失译的『饿鬼报应经』,凡三五事;前二部的一七事,大多包含在内(9)。这三部,都是饿鬼事,体裁简明。此外,如僧护所见的饿鬼──五六事,佛为他解答往昔的业因;亿耳所见的饿鬼,都已成为「譬喻」,重于业报的「譬喻」了。
『饿鬼事』的成立,比『天宫事』要早些。鬼与低级的天──属于四王天下的夜叉等,也称为鬼;「有财鬼」的富乐,与天福是相近的,是可摄属于鬼的。鬼趣的业报,(阿含)经律中早有部类的传述;而天(神),如「八众诵」──「有偈品」,重于问答法义,只偶然的叙述他的容色与福乐。如『饿鬼事』的一七、三七、三九事,与『天宫事』的八三、八四、五二,完全相同。而『饿鬼事』二八──「造车鬼」,也应该是天(神)。法显译的『杂藏经』,也附说天事四则。所以,「饿鬼事」是早成部类,而「天事」起初是附属于「饿鬼事」的。经律所传的(巴 [P852] 利文所传的相同)饿鬼事,是长行,业因是目连说的。汉译与饿鬼有关的三部经,也都是长行,都是目连说的,这是继承原始佛教的传说而集成的。铜鍱部Ta^mras/a^t!i^ya所传的『饿鬼事』,有些是有古老传说作依据的(10)。然作为偈颂,更作成与『饿鬼事』相对的『天宫事』,不能不说是后起的。在『小部』诸圣典中,与『譬喻』的情形相近。
注【96-001】『因缘僧护经』(大正一七‧五六五下──五七二中)。
注【96-002】『十诵律』卷二五(大正二三‧一七八上──一八0中)。『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卷上(大正二三 ‧一0四八下──一0五一中)。
注【96-003】『饿鬼事』(南传二五‧八七──九四)。
注【96-004】『天宫事』(南传二四‧五五0──五五八)。
注【96-005】『杂阿含经』卷一九(大正二‧一三五上──一三九上)。『相应部』「勒叉那相应」(南传一三‧三七七 ──三八七)。
注【96-006】『铜鍱律』「经分别」(南传一‧一七五──一八0)。
注【96-007】『佛说鬼问目连经』(大正一七‧五三五中──五三六中)。
注【96-008】『佛说杂藏经』(大正一七‧五五七中──五六0中)。
注【96-009】『饿鬼报应经』(大正一七‧五六0中──五六二中)。 [P853]
注【96-010】『饿鬼事」六「食儿鬼」,二四「无耳犬鬼」等,都与汉译所传的相同。
第二项 佛种姓‧所行藏
『佛种姓』Buddhavam!s/a,可译为「佛史」,为『小部』第一四部。全部二八品:一,「宝珠经行处品」。二──二五品,次第叙述释迦佛以前的二四佛。二六,「瞿昙品」,即释迦佛。二七,「诸佛品」,明诸佛出世的时代,共二八佛(1)。二八,「舍利分配品」。二到二六品,叙述菩萨因中,从然灯佛Di^pam!kara授记起,到释迦成佛止。叙述这二五佛的国土、父母、二!6虎侍、在家上首弟子、三会说法、寿命等,可说是『长部』(一四)『大本经』的延长。『所行藏』Cariya^pit!aka,为『小部』第一五部,共三品,三五行。这是释迦佛前生的大行,分布施(一0行)、戒(一0行)、出离(五行)、决定(一行)、真实(六行)、慈悲(二行)、舍(一行)──七波罗蜜。这二部,都是偈颂集。
这二部,应与另外二部──『譬喻』中的「佛譬喻」,『本生』前分的「因缘谈」,作综合的观察。这四部,内容是相关的,而立意不同。一、佛的譬喻──释迦佛往昔生中的菩萨大行:「佛譬喻」以「佛譬喻有几」,及「三十波罗蜜满」开端,以八种波罗蜜(布施‧戒‧出离‧精进‧忍‧真谛加持‧真谛‧慈‧平等舍)圆满成佛,及「精勤」、「无诤」,「不放逸」──「 [P854] 佛之教诫」作结。「佛譬喻」广说诸佛净土,意味着这是广说菩萨大行的场所。叙述菩萨所行大行的『所行藏』,正是这样。三五所行,以七波罗蜜分类;而末后的摄颂(四──一0颂),与「佛譬喻」的末颂相合。「佛譬喻」与『所行藏』,所说的波罗蜜,都没有说到智慧,这是可注意的一点。「佛譬喻」的日译本,「真谛加持」,与『所行藏』的「坚固决定」相当,「加持」是「决定」的同词adhit!t!ha^na异译。摄颂有八波罗蜜,与『佛譬喻』相同;而所举的菩萨行,却没有「忍」的大行。比对『佛种姓』的「宝珠经行处品」,「佛譬喻」是『所行藏』的序分,而被编入『譬喻』中。
二、释迦佛的史传:『佛种姓』的「宝珠经行处品」,是序分。佛以宝珠化作空中的经行处,诸天云集,五百比丘也来了。宝珠经行处的化现,为了说明释迦的广大功德 「四阿僧祇」以来,决意志求佛道,修行十波罗蜜多的场所。这与「佛譬喻」的佛净土,意趣相同。『佛譬喻』的「诸佛土」,如『华严经』的佛土庄严;『佛种姓』的化作经行处,如『大集经』的空中化作「宝坊」一样。在第二品中,提出了「四阿僧祇又十万劫」,然灯佛出世的时代。那时,释迦佛的前生名善慧Sumedha^,布发掩泥,得到然灯佛的授记。从然灯佛授记以来,一佛又一佛的,直到迦叶佛Kassapa,skt. Ka^s/yapa,都受记作佛。到「瞿昙品」,完成了释迦佛从发心、受记、到成佛的历程。经过了「四阿僧祇十万劫」,二四佛前的供养受记。『佛种姓』的 [P855] 集成者,承『大本经』的风格,广叙二五佛的父母、弟子等。有在家的上首弟子二人,暗示了当时的佛教普及,在家弟子在佛教中的重要性。『本生』前分的「因缘谈」,分三部分:1.「远因缘」,这是根据『佛种姓』的,引述了『佛种姓』的二四六偈,以说明二四佛,次第为释迦佛前生授记;并举十波罗蜜的「本生」。2.「次远因缘」,从兜率天降诞起,到菩提树下成佛。3.「近因缘」,从成佛到成立祇园止。远因缘是根据『佛种姓』的;后二分是取材于经律中的佛的传记。这是佛的传记,作为宣说「本生」的因缘。「因缘谈」是西元五世纪,觉音Buddhaghos!a 所作的。『佛种姓』与『所行藏』,一说明释迦发心授记以来的传记;一说明菩萨所修的广大行。这些传说,并不太迟。如七佛,是『长部』(一四)『大本经』所说:释迦佛在菩萨因位,见然灯佛而蒙佛授记,都是佛教界所公认的,原始佛教的旧有传说。「九分教」中「本生」的形成,还在「中」、「长」二部成立以前。阿育王As/oka以后,部派佛教就专重于释迦佛的「本生」了。「本生」的广泛传布,引起了两类的条理:一、从菩萨「本生」大行的类别,归纳为种种波罗蜜。佛教所传的十波罗蜜、八波罗蜜、六波罗蜜、四波罗蜜,都只是「本生」大行的分类。『六度集经』,是最好的例证。大乘初期,也有『六波罗蜜经』(2)。二、将菩萨种种修行,从先后的观点而加以次第,这就是『佛种姓』等的成立。
说一切有部的菩萨「譬喻」,也有这二类,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所说。全文分 [P856] 二:一、佛为胜光王Prasenajit说,是长行,说释迦佛前生的广大修行。先广说菩萨的大行,从顶生王Ma^ndha^tr!到鹅王,共三一事(3)。次略叙发心,三阿僧祇志求正觉(4)。二、佛为阿难A^nanda说,是偈颂,说释迦从发心到成佛的经历。其中1.光明王因醉象而发心。2.从(古)释迦佛S/a^kya到护世佛Lokapa^la,一僧祇劫满。3.从然灯佛到帝释幢佛 Indrabhvaja,二僧祇劫满。4.从安隐佛Ks!ema到迦叶佛,三僧祇劫满。5.略举六波罗蜜本生。6.发心以来,到涅槃以后,都能利益有情(5)。『药事』这两大段,与『所行藏』、『佛种姓』的意趣,完全相合,只是部派传诵的不同而已。论内容,铜鍱部所传的,比较简略。而从『佛种姓』的化作宝经行处,「佛譬喻」的示现佛净土来说,铜鍱部传诵的部分,与大乘的意境相同,成立的时代,大概是西元前后。「长部师」对于『佛种姓』、『所行藏』,与『譬喻』一样,不承认是「经藏」的『小部』所摄(6),正说明了这几部是后起的,多少与铜鍱部的旧传说不合。
注【97-001】在然灯佛这一劫中,还有三佛,所以共有二八佛。其实,然灯佛以前的三佛,不在释迦佛往昔的传记之 内。
注【97-002】『大阿弥陀经』卷下(大正一二‧三0九下)。『遗曰摩尼经』(大正一二‧一八九下)。
注【97-003】『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二──一五(大正二四‧五六中──七二中)。 [P857]
注【97-004】『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二下──七三下)。
注【97-00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三下──七五下)。
注【97-006】Suman%galavila^sini^(I,P.15)
第三项 无碍解道‧义释
『义释』Niddesa,是『小部』的第一一部。分『大义释』与『小义释』二部。『大义释』是『义品』的解释。『小义释」有二部分:初是『波罗延』(彼岸到品)的义释;序颂部分,没有解释,也许在『小义释』成立时,序偈还没有成立。次是『犀角经』的义释。『大义释』与『小义释』,都是逐字逐句的解释。『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是『小部』的第一二部。分三品:「大品」、「俱存品」、「慧品」,每品十论。这是以止观实践为主的论书。
论书,以「阿毗达磨」Abhidharma为主流,而佛教界还有「释经论」(1)、「观行论」 (2)的存在。『义释』的性质,是「释经论」;『无碍解道』的性质,是「观行论」。与「经师」的「释经论」,「瑜伽师」(禅师)的「观行论」,风格多少不同;这是铜鍱部Ta^mras/a^t!i^ya 阿毗达磨者所作,有阿毗达磨的气味,但到底不是阿毗达磨论。阿毗达磨的渊源很早,内 [P858] 容也是多方面的。但从促成阿毗达磨的开展,成立阿毗达磨论的根本来说,论题是「自相」、「共相」、「相摄相」、「相应相」、「因缘相」──五门。阿毗达磨的母体,是成立于上座部 Sthavira没有再分化以前;此后发展分化,成为各派自宗的阿毗达磨论(3)。成为「论藏」的阿毗达磨的特质,是这样的,所以只能说这两部,与阿毗达磨论的某一阶段相当,而不能说是阿毗达磨论的先驱,或说是后期的(阿毗达磨)论书。
这两部,在铜碟部的论义中,如七十三智(4)、六十八解脱(5)、二十五种空(6)等,都可以看出:到了定义精严,繁琐分别的阶段。在法义的分别中,可想见其他论书的存在;比阿毗达磨六论,应该迟一些,而与『论事』Katha^vatthu成立的时代相当。传说:阿毗达磨六论,是佛所说,而『义释』与『无碍解道』,是佛弟子舍利弗S/a^riputra所造,正表示了这一意义吧!
注【98-001】『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七一(大正二九‧七二八上)。
注【98-002】『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五九(大正二九‧六六八中)。
注【98-003】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六四──八九)。
注【98-004】『无碍解道』(南传四0‧五)。
注【98-005】『无碍解道』(南传四0‧三七一)。
注【98-006】『无碍解道』(南传四一‧一一四)。 [P859]
第四项 小诵
『小部』的第一部,是『小诵』Khuddakapa^t!ha。内容是:「三归文」、「十戒文」、「三十二身分」、「问沙弥文」、「吉祥经」、「三宝经」、「户外经」、「伏藏经」、「慈悲经」──九种。前四种,从经律中集出,文句简略,是初学所应该诵习的。「吉祥经」、「三宝经」、「慈悲经」,为『经集』的一经(1)。「户外经」,出于『饿鬼事』(2)。「伏藏经」说明可保信的财富。这些,都是佛弟子所应有的基本信解;南传佛教重视这一部分,是不无理由的。
『小诵』,是念诵仪轨,都是平常所应用的。『善见律毗婆沙』,列举『小部』的内容,却没有『小诵』(3)。也许觉音Buddhaghos!a著作的时候, 『小诵』还没有编入『小部』!『小诵』的内容,都是从别处集录而来的,本没有独立的内容;编入『小部』,也只是为了实用,一般人所常用而已。现代的南传佛教区,除「户外经」、「伏藏经」,其他七种,为因病因死… …,为信众消灾植福的念诵之用。一般信众,有这样的要求。而锡籣、泰国等,过去都曾流行过大乘与秘密大乘。佛教生活的祝愿化,也许是受有这种影响。如以『小诵』的内容来说,与他力祈求,是没有一定关联的。
『小诵』的内容,并不迟,而集录成一部,作为『小部』的一部,也许是『小部』一五部中 [P860] 最后的一部。「后来居上」,也以「小」Khuddaka为名吧!
注【99-001】「吉祥经」为『经集』「小品」四经。「三宝经」为『经集』「小品」一经。「慈悲经」为『经集』「 蛇品」八经。
注【99-002】「户外经」,为『饿鬼事』「蛇品」五经。
注【99-003】『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
第六节 小部与杂藏的次第集成
第一项 铜鍱部的小部
铜鍱部Ta^mras/a^t!i^ya所传的『小部』,为『小部』现存的唯一圣典,所以上面是专就铜鍱部的『小部』来说。现在作一综合的叙述。「小」Khuddaka,这一名称,起源于「祇夜」──偈颂的杂说。四部阿含集成,没有被编入的,也就称为「小部」、「小阿含」。Bharhat 铭文,说到了「五部」Pachaneka^yika,可见西元前二世纪,在佛教的某些角落,『小部』已与「四部」相合,而总称为「五部」了。不过,『小部』的早已存在,并不等于巴利『小部』的现存部类,早已存在;因为「小部」的内容,是在不断集成中完成;部派间是并不一致 [P861] 的。
巴利『小部』各部分的集成,可分为五期(细分为八):1.「相应教」集成时期:『义品』与『波罗延』,被看作「祇夜」,而为「记说」所决了。这二种,应与「祇夜」(为八众杂说)的成立同时。在「祇夜」、「记说」,集入「相应修多罗」,而成『相应』时,『义品』与『波罗延』,被称为「伽陀」而独立起来。接着,集录佛(与弟子)的感兴语,名为「优陀那」,那就是『法句』。『经集』中「蛇品」、「小品」的一部分,也是那时期成立的。所以大概的说,『经集』的内容与『法句』,在『小部』中是最古的。
2.「四部阿含」集成时期:「相应」的发展,再编集为「中」、「长」、「增一」;加上原始的「相应」,称为「四部阿含」。那时,『如是语』已经成立。上来二期的圣典,是原始佛教的圣典。
3.上座部时期(约为西元前三00──二五0年):上座部Sthavira独立,上座的地位强化。『长老偈』、『长老尼偈』,虽部分早已在传诵中,而集成部类,应属于这一时期。上来,是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与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共有的圣典。
4.分别说部时期(约为西元前二五0,传说为第三结集;到二00年):「本生」的部分偈颂形成。 [P862]
5.铜鍱部时期:分别说部的佛教,移入锡兰。在锡兰盛行,形成一派,与化地部Mahi^s/a^saka 等分立(西元前二00以后)。这一时期很长,可分为:A「五百本生」成立,体裁为长行而杂入偈颂,作为「九分教」的『本生』。以长行叙述因缘,以偈颂作结,作为「九分教」的『优陀那』。这二部,都是拟古的。『经集』的集成;具有论书性质的『义释』、『无碍解道』,都在这一时期,先后成立。『饿鬼事』与『天宫事』,大概也是成立于这一时期的。
B西元前二九──一七年中,Vat!t!aga^man!i王时,开始以文字记录传诵中的三藏圣典。长部师所承认的『小部』,就是上面所说的一一种。此后,『譬喻』中,佛弟子的「譬喻」,以长老譬喻原形而扩编;对「五百(四十七)本生」,而成「五百(四十七)譬喻」,是「长老譬喻」。又成「长老尼譬喻」;改编『犀角经』为「辟支佛譬喻」。佛陀的譬喻,成『佛种姓』(除第一品),『所行藏』。「本生」与「譬喻」,多少与说一切有部的传说相关联。铜鍱部成立的独有部类,充满了模拟的特色。如『本生』与『优陀那』,是拟古的。模仿『本生』五四七则,而成「长老譬喻」。模仿『长老偈』与『长老尼偈』,而在「长老譬喻」外,别立「长老尼譬喻」。
C『佛种姓』初品──「宝珠经行处品」;『譬喻』初分──「佛譬喻」,以庄严的佛土‧ 为宣说释迦往昔生中的经历,菩萨往昔大行的场所,与大乘思潮相呼应,应为西元后所附编。 [P863]
D『小诵』,虽是早就流行,而编入『小部』,还在西元五世纪。『本生』前分的「因缘谈」,是西元五世纪的觉音Buddhaghos!a所作。以偈颂为主的『小部』,在长期的编集中,完成现有的形态。
第二项 其他部派的杂藏
在传说中,铜鐷部Ta^mras/a^t!i^ya 以外的部派,与『小部』相当的,称为「杂藏」。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不立「杂藏」(1),但也有相当的部类。如所说的『优陀那』(法句)、『波罗延』、『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上座尼所说偈』、『尸路(尼)偈』、『牟尼偈』、『义品』(2),除『见真谛』、『尸路偈』不明外,都与铜鍱部的『经集』(一部分)、『法句』、『长老偈』、『长老尼偈』相当。此外,『本事经』也与『如是语』相合。这些,虽因部派而传诵不同,但有共同的古典为依据,所以大致相近。『本生』与『譬喻』,是说一切有部主流──阿毗达磨者所不重的,所以部分编入律部。与铜鍱部所传的『譬喻』、『佛种姓』、『所行藏』,差异是很大的。
法藏部Dharmaguptaka『四分律』所说,『杂藏』共一二部(3),可分为二类: Ⅰ(本)生经‧本(事)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 [P864] Ⅱ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
Ⅱ类五种,是早期成立的。『法句』、『波罗延』而外,『句义』是『义品』;『圣偈』是『牟尼偈』;而『杂难』与大众部Maha^sa^m!ghika所传的『论难经』相合。虽不能确知内容,而属于古形的部类,却可以断言。Ⅰ类,是「十二分教」中的后七部。『生经』与『本经』,与铜鍱部的『本生』、『如是语』相同。『因缘』、『譬喻』、『优婆提舍』,法藏部也是别有部类的。铜鍱部依据古义,但立「九分教」,而在圣典的集成中,早已有了「十二分教」的内容。『譬喻』,是「十二分教」的一分,那是不消说了。『义释』与『无碍解道』,是「优婆提舍」。 『义释』的原语为Niddesa;缅甸的『小部』,有『藏论』Pet!akopades/a,那是更明显的「优婆提舍」了。『本生』前分的「因缘谈」,是「因缘」。这三部,法藏部为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的一派,与铜鍱部所传相当的部分,应有某种类似性。『未曾有』,大致为佛与弟子希有事的类集。值得注意的,是『方等经』;在「四部阿含」外,别有独立的『方等(广)经』,应为菩萨大行,成为大小共同的原始大乘部类。据真谛Parama$rtha所传,(晚期的)法藏部立「五藏」:经、律、论外,有「咒藏」与「菩萨藏」(4)。『杂藏』所有的『未曾有经』、『方等经』,应该就是「咒藏」与「菩萨藏」的渊源了。
大众部的『杂藏』,『僧祇律』的传说,极简略,只说:「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起因缘, [P865] 如是等比诸偈颂」(5)。别处还说到:『波罗延』、『八跋祇经』、『牟尼偈』、『法句』、『论难经』、『阿耨达池经』、『缘觉经』(6)。『波罗延』等,都是古形的偈颂。『阿耨达池经』,就是『阿罗汉自说本起因缘』,与说一切有部的传说相合。『缘觉经』,即『辟支佛』,或就是『犀角经』的别名。『分别功德论』说『杂藏』是「菩萨三阿僧祇所生」;这是「本生」,也是菩萨大行。晚期的大众部,别立「大乘藏」,也是从『杂藏』而开展出来的。
「小部」──「杂藏」,确是相当杂碎的。这是偈颂的,有文艺性。是通俗的,为一般(初学)信众而说法,是易于传诵的。是宗教的:天宫、饿鬼,过去(或现在)的佛与菩萨,过去生中的行业。从佛教史来看,「小部」──「杂藏」,是直通大乘的,不自觉的倾向于佛菩萨,铜鍱部也不能例外呢!
注【100-001】从说一切有部流出的经部Su^trava^din,也不立「杂藏」。
注【100-002】如本书第七章第一节第二项所引。
注【100-003】『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100-004】『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大正七0‧四六五中)。
注【100-005】『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100-006】『摩诃僧祇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又卷二七(大正二二‧四四七下)。 [P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