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自序 目次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755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自序
  大乘佛法的渊源,大乘初期的开展情形,大乘是否佛说,在佛教发展史、思想史上,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根本而又重要的大问题!这一问题,近代佛教的研究者,还在初步探究的阶段。近代佛教学者不少,但费在巴利文、藏文、梵文圣典的心力太多了!而这一问题,巴利三藏所能提贡的帮助,是微不足道的。梵文大乘经,保存下来的,虽说不少,然在数量众多的大乘经中,也显得残阙不全。藏文佛典,重于「秘密大乘佛教」;属于「大乘佛教」的圣典,在西元七世纪以后,才开始陆续翻译出来。这与现存的梵文大乘经一样,在长期流传中,受到后代思想的影响,都或多或少的有了些变化,不足以代表大乘初期的实态。对于这一问题,华文的大乘圣典,从后汉支娄迦谶Lokaraks!a,到西晋竺法护Dharmaraks!a,在西元二、三世纪译出的,数量不少的大乘经,是相当早的。再比对西元二、三世纪间,龙树Na^ga^rjuna论所引述的大乘经,对「初期大乘」(约自西元前五0年,到西元二00年)的多方面发展,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是可以解答这一问题的主要依据。而且,声闻乘的经与律,华译所传,不是属于一派的;在印度大陆传出大乘的机运中,这些部派的经律,也更多的露出大乘佛法的端倪。所以,惟有重视华文圣典,研究华文圣典,对于印度佛教史上,根本而又重要的大问题,才能渐渐的明白出来!
 
  民国三十一年,我在『印度之佛教』中,对这些问题,曾有过论述。我的修学历程,是从「三论」、「唯识」,进而研究到声闻的「阿毗达磨」。那时,我是着重论典的,所以在『印度之佛教』中,以大乘三系来说明大乘佛教;以龙树的「性空唯名论」,代表初期大乘。然不久就理解到,在佛法中,不论是声闻乘或大乘,都是先有经而后有论的。经是应机的,以修行为主的。对种种经典,经过整理、抉择、会通、解说,发展而成有系统的论义,论是以理解为主的。我们依论义去读经,可以得到通经的不少方便,然经典的传出与发展,不是研究论义所能了解的。龙树论义近于初期大乘经,然以龙树论代表初期大乘经,却是不妥当的。同时,从「佛法」而演进到「大乘佛法」的主要因素,在『印度之佛教』中,也没有好好的说明。我发现了这些缺失,所以没有再版流通,一直想重写而有所修正。由于近十年来的衰病,写作几乎停顿,现在本书脱稿,虽不免疏略,总算完成了多年来未了的心愿。
 
  大乘──求成佛道的法门,从多方面传出,而向共同的目标而展开。从『阿含经』以来,佛弟子有了利根慧深的「法行人」,钝根慧浅的「信行人」──二类,所以大乘兴起,也有「信增上」与「智增上」的不同。重信的,信十方佛(菩萨)及净土,而有「忏罪法门」、「往生净土法门」等。重智慧的,重于「一切法本不生」,也就是「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净」,「一切法本来寂静」的深悟。大乘不是声闻乘那样,出发于无常(苦),经无我而入涅槃寂静,而是直入无生、寂静的,如「般若法门」、「文殊师利法门」等。直观一切法本不生(空、清净、寂静),所以「法法如涅槃」,奠定了大乘即世间而出世间,出世间而不离世间的根本原理。重信与重慧的二大法门,在互相的影响中。大乘是行菩萨道而成佛的,释尊菩萨时代的大行,愿在秽土成佛,利济多苦的众生,悲心深重,受到净土佛菩萨的无边赞叹!重悲的行人,也在大乘佛教出现:愿生人间的;愿生秽土(及无佛法处)的;念念为众生发心的;无量数劫在生死中,体悟无生而不愿证实际的。悲增上行,是大乘特有的。不过初期大乘的一般倾向,重于理想的十方净土,重于体悟;重悲的菩萨道,得不到充分的开展,而多表现于大菩萨的慈悲救济。
 
  从「佛法」而发展到「大乘佛法」,主要的动力,是「佛涅槃以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佛弟子对佛的信敬与怀念,在事相上,发展为对佛的遗体、遗物、遗迹的崇敬;如舍利造塔等,种种庄严供养,使佛教界焕然一新。在意识上,从真诚的仰信中,传出了释尊过去生中的大行──「譬喻」与「本生」,出世成佛说法的「因缘」。希有的佛功德,慈悲的菩萨大行,是部派佛教所共传共信的。这些传说,与现实人间的佛──释尊,有些不协调,因而引出了理想的佛陀观,现在十方有佛与十方净土说,菩萨愿生恶趣说。这都出于大众部Maha^sa^m!ghika,及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到达了大乘的边缘。从怀念佛而来的十方佛(菩萨),净土,菩萨大行,充满了信仰与理想的特性,成为大乘法门所不可缺的内容。
 
  「大乘佛法」,是从「对佛的永恒怀念」而开显出来的。于十方佛前忏悔,发愿往生他方净土的重信菩萨行,明显的与此相关。悲愿行菩萨,愿在生死中悲济众生,及大菩萨的示现,也是由此而引发的。直体「一切法本不生」的重慧菩萨行,也有密切的关系。「空」、「无相」、「无愿」、「无起」、「无生」、「无所有」、「远离」、「清净」、「寂静」等,依『般若经』说,都是涅槃的增语。涅槃是超越于「有」、「无」,不落名相,不是世俗「名言」所可以表诠的。「空」与「寂静」等,也只烘云托月式的,从遮遣来暗示。释尊入涅槃后,不再济度众生了,这在「对佛所有的永恒怀念」中,一般人是不能满足的。重慧的菩萨行,与十方佛、净土等思想相呼应,开展出「一切法本不生」的体悟。「一切法本不生」,也就是「一切法本来寂静」,涅槃不离一切法,一切法如涅槃,然后超越有、无,不落名相的涅槃,无碍于生死世间的济度。所以「佛涅槃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为通晓从「佛法」而「大乘佛法」的总线索。
 
  由于「对佛的怀念」,所以「念佛」、「见佛」,为初期大乘经所重视的问题。重慧的菩萨行,「无所念名为念佛」,「观佛如视虚空」,是胜义的真实观。重信的菩萨行,观佛的色身相好,见佛现前而理解为「唯心所现」,是世俗的胜解观(或称「假想观」)。这二大流,初期大乘经中,有的已互相融摄了。西元一世纪起,佛像大大的流行起来;观佛(或佛像)的色身相好,也日渐流行。「唯心所现」;(色身相好的)佛入自身,经「佛在我中,我在佛中」,而到达「我即是佛」。这对于后期大乘的「唯心」说,「如来藏」说;「秘密大乘佛教」的「天慢」,给以最重要的影响!佛法越来越通俗,从「观佛」、「观菩萨」,再观(称为「佛教令轮身」的)夜叉等金刚;「天慢」──我即是夜叉等天,与「我即是佛」,在意义上,是没有多大差别的。所以,「原始佛教」经「部派佛教」而开展为「大乘佛教」,「初期大乘」经「后期大乘」而演化为「秘密大乘佛教」,推动的主力,正是「佛涅槃以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在大乘兴起声中,佛像流行,念佛的着重于佛的色身相好,这才超情的念佛观,渐渐的类似世俗的念天,终于修风、修脉、修明点,着重于天色身的修验。这些,不在本书讨论之内;衰老的我,不可能对这些再作论究,只能点到为止,为佛教思想发展史的研究者,提贡一主要的线索。
 
  本书的写作时间,由于时作时辍,长达五年,未免太久了!心如代为校阅书中所有的引证─ ─文字与出处,是否误失;蓝吉富居士,邀集同学──洪启嵩、温金柯、黄俊威、黄启霖,为本书作「索引」;性滢、心如、依道、慧润,代为负起洽商付印及校对的责任。本书能提早出版,应该向他们表示我的谢意!近三年来,有马来亚继净法师,香港本幻法师;及台湾黄陈宏德、许林环,菲律宾李贤志,香港梁果福、陈兆恩、胡时基、胡时升诸居士的乐施刊印费。愿以此功德,回向于菩提!中华民国六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印顺序于台中华雨精舍。
 
  凡 例 一、本书所引经名,如名为『佛说某某经』的,「佛说」二字,一概省略。二、古译的经文,有的与后代译语不同,如支娄迦谶的译文中,「法身」是「法界」的异译,为了免读者的误会,写作「法身﹝界﹞」。凡本书旁加小字的,都是附注。不过,如小注在()号中的,是原注。三、南传佛教,自称上座部,或分别说部。其实是上座部分出的分别说部,从分别说部所分出的「赤铜鍱部」,今一律称之为「铜鍱部」。南传的『律藏』,为了与其他部派『律藏』的分别,称之为『铜鍱(部)律』。四、本书引用藏经,如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今简称『大正』。『卍续藏经』,简称『续』,但所依据者,为中国佛教会之影印本。『缩刷大藏经』,简称『缩刷』。日本译的『南传大藏经』,简称『南传』。五、本书所引『南传大藏经』,并译为中文,以便读者。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目次
自序…………………………………………………………………1──5 凡例
第一章 序说…………………………………………………… 1──42
第一节 大乘所引起的问题………………………………………… 1
 第一项 大乘非佛说论…………………………………………… 1
 第二项 大乘行者的见解………………………………………… 3
 第三项 解答问题的途径…………………………………………10
第二节 初期大乘经…………………………………………………21
 第一项 初期大乘与后期大乘……………………………………21
 第二项 初期大乘经部类…………………………………………24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 43──108
第一节 佛陀遗体的崇敬……………………………………………43
 第一项 佛涅槃与舍利建塔………………………………………43
 第二项 舍利‧驮都‧塔‧支提…………………………………49
 第三项 阿育王大兴塔寺…………………………………………52
 第四项 塔的建筑与供养…………………………………………58
 第五项 佛塔与僧伽的关系………………………………………68
 第六项 舍利塔引起的问题………………………………………76
第二节 佛陀遗物与遗迹的崇敬……………………………………84
 第一项 遗物的崇敬………………………………………………85
 第二项 遗迹的崇敬与巡礼………………………………………89
 第三项 供养与法会………………………………………………93
第三节 佛教的新境界………………………………………………98
 第一项 微妙庄严的佛地…………………………………………98
 第二项 新宗教意识的滋长………………………………………102
第三章 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109──174
第一节 与佛菩萨有关的圣典…………………………………… 109
 第一项 九(十二)分教的次第成立………………………… 109
 第二项 本事‧本生‧譬喻‧因缘…………………………… 113
 第三项 传说──印度民族德行的精华……………………… 120
第二节 菩萨道的形成…………………………………………… 125
 第一项 菩萨的意义…………………………………………… 125
 第二项 菩萨修行的阶位……………………………………… 133
 第三项 菩萨行──波罗蜜多………………………………… 140
 第四项 菩萨的身分…………………………………………… 145
 第五项 平实的与理想的菩萨………………………………… 148
第三节 佛陀观的开展…………………………………………… 152
 第一项 三世佛与十方佛……………………………………… 152
 第二项 现实佛与理想佛……………………………………… 159
第四章 律制与教内对立之倾向……………………………175──232
第一节 依法摄僧的律制………………………………………… 175
 第一项 僧制的原则与理想…………………………………… 175
 第二项 律典的集成与异议…………………………………… 179
第二节 教内对立的倾向………………………………………… 184
 第一项 出家与在家…………………………………………… 184
 第二项 男众与女众…………………………………………… 190
 第三项 耆年与少壮…………………………………………… 196
 第四项 阿兰若比丘与(近)聚落比丘……………………… 200
 第五项 出家布萨与在家布萨………………………………… 216
 第六项 佛法专门化与呗!2塱者………………………………… 224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之趋势……………………………233──314
第一节 法与结集………………………………………………… 233
 第一项 法与方便施设………………………………………… 233
 第二项 法的部类集成………………………………………… 244
第二节 中‧长‧增壹的不同适应……………………………… 253
 第一项 中阿含经……………………………………………… 253
 第二项 长阿含经……………………………………………… 261
 第三项 增壹阿含经…………………………………………… 275
第三节 信心与戒行的施设……………………………………… 286
 第一项 戒学的三阶段………………………………………… 286
 第二项 信在佛法中的意义…………………………………… 302
第六章 部派分化与大乘……………………………………315──396
第一节 部派分化的过程………………………………………… 315
 第一项 部派分化的前奏……………………………………… 315
 第二项 部派分裂的谱系……………………………………… 330
 第三项 部派本末分立的推定………………………………… 341
第二节 部派佛教与大乘………………………………………… 354
 第一项 部派异义集…………………………………………… 354
 第二项 部派发展中的大乘倾向……………………………… 358
 第三项 声闻身而菩萨心的大德……………………………… 369
第三节 部派间的交往…………………………………………… 380
 第一项 律藏所说的别部与异住……………………………… 380
 第二项 部派间共住的原理与事实…………………………… 387
第七章 边地佛教之发展………………………………………397──462
第一节 佛教的向外发展………………………………………… 397
 第一项 佛教中国与边地……………………………………… 397
 第二项 阿育王与佛教的隆盛………………………………… 404
第二节 政局动乱中的佛教……………………………………… 417
 第一项 政局的动乱…………………………………………… 417
 第二项 边地佛教在政局动乱中成长………………………… 426
第三节 塞迦族与佛教…………………………………………… 438
 第一项 北印度的塞迦族……………………………………… 438
 第二项 罽宾(塞族)与北方大乘佛教……………………… 449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463──532
第一节 佛菩萨的仰信…………………………………………… 463
 第一项 十方佛菩萨的出现…………………………………… 463
 第二项 文殊师利‧普贤‧毗卢遮那………………………… 465
 第三项 阿!B粊‧阿弥陀‧大目………………………………… 474
 第四项 观世音………………………………………………… 483
第二节 净土的仰信……………………………………………… 491
 第一项 未来弥勒净土………………………………………… 491
 第二项 地上与天国的乐土…………………………………… 494
第三节 神秘力护持的仰信……………………………………… 503
 第一项 音声的神秘力………………………………………… 503
 第二项 契经的神秘化………………………………………… 517
 第三项 神力加护……………………………………………… 525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533──590
第一节 部派佛教所传…………………………………………… 533
 第一项 本生‧甚希有法‧譬喻‧因缘‧方广……………… 533
 第二项 三藏以外的部派圣典………………………………… 539
 第三项 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 546
第二节 大乘佛教所传…………………………………………… 553
 第一项 原始大乘与最古大乘………………………………… 553
 第二项 六度集──重慈悲…………………………………… 559
 第三项 道智大经──重智慧………………………………… 562
 第四项 三品经──重仰信…………………………………… 570
 第五项 佛本起经……………………………………………… 578
 第六项 菩萨藏经与佛诸品…………………………………… 587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591──758
第一节 般若经的部类…………………………………………… 591
 第一项 般若经部类的次第集成……………………………… 591
 第二项 现存的般若部类……………………………………… 599
第二节 原始般若………………………………………………… 620
 第一项 原始般若的论定……………………………………… 620
 第二项 原始的般若法门……………………………………… 627
第三节 下品般若………………………………………………… 640
 第一项 般若的传宏…………………………………………… 640
 第二项 般若的次第深入……………………………………… 647
 第三项 下品的增补部分……………………………………… 668
第四节 中品般若………………………………………………… 675
第五节 上品般若………………………………………………… 692
第六节 般若法义略论…………………………………………… 704
 第一项 菩萨行位……………………………………………… 704
 第二项 空性…………………………………………………… 715
 第三项 法性‧陀罗尼‧佛…………………………………… 741
第七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752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759──872
第一节 东西二大净土…………………………………………… 759
 第一项 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759
 第二项 阿!B粊佛妙喜净土……………………………………… 774
 第三项 东西净土的对比观察………………………………… 784
 第四项 法门传出的时代与地区……………………………… 797
第二节 净土思想的开展………………………………………… 806
 第一项 净土与誓愿…………………………………………… 806
 第二项 大乘经所见的二大净土……………………………… 827
第三节 念佛法门………………………………………………… 839
 第一项 念佛见佛的般舟三昧………………………………… 839
 第二项 念佛法门的发展……………………………………… 854
第十二章 文殊师利法门……………………………………873──998
第一节 有关文殊菩萨的教典…………………………………… 873
第一项 文殊教典略述………………………………………… 873
 第二项 论集出的先后………………………………………… 918
第二节 文殊法门的特色………………………………………… 928
 第一项 文殊及其学风………………………………………… 928
 第二项 佛‧菩萨方便行……………………………………… 945
 第三项 法界…………………………………………………… 961
 第四项 诸法是菩提…………………………………………… 969
 第五项 弹偏斥小……………………………………………… 981
 第六项 女菩萨‧四平等……………………………………… 992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 999──1150
第一节 华严经的部类与集成…………………………………… 999
 第一项 汉译的华严经部类…………………………………… 999
 第二项 华严经的编集…………………………………………1011
第二节 毗卢遮那佛与华藏庄严世界海…………………………1026
第三节 菩萨本业…………………………………………………1038
 第一项 在家与出家菩萨………………………………………1038
 第二项 塔寺与塔寺比丘………………………………………1055
第四节 菩萨行位…………………………………………………1071
 第一项 十住与十地……………………………………………1071
 第二项 华严十地……………………………………………1087
 第三项 十地说的发展…………………………………………1099
第五节 善财南参…………………………………………………1110
 第一项 善财与福城……………………………………………1110
 第二项 善财参访的善知识……………………………………1119
第六节 普贤行愿…………………………………………………1132
第十四章 其他法门………………………………………1151──1256
第一节 鬼国与龙宫………………………………………………1151
第二节 宝积与法华………………………………………………1164
 第一项 不着空见‧兼通声闻的宝积…………………………1164
 第二项 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的法华…………………………1175
第三节 戒‧定‧慧………………………………………………1189
 第一项 大乘戒学………………………………………………1189
 第二项 大乘定学………………………………………………1210
 第三项 大乘慧学………………………………………………1227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经之集出与持宏……………………1257──1330
第一节 从大乘经自身去探求……………………………………1257
第二节 初期大乘的持宏者………………………………………1260
第一项 出家菩萨与在家菩萨…………………………………1260
 第二项 阿兰若菩萨与塔寺菩萨………………………………1286
第三节 初期大乘的集出者………………………………………1301
 第一项 大法的传出与声闻教团………………………………1301
 第二项 法门传出的实况………………………………………1312
第四节 大乘是佛说………………………………………………1322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一章 序说
下一篇: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二章 结论
 中国禅宗史 自序 目次
 华雨集第五册 三一、『竹云斋文集』序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自序 目次
 华雨集第五册 二三、『谛观全集』序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二章 大乘「念法」法门
 以佛法研究佛法 三、「法」之研究
 华雨集第五册 三七、答慧空尼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五章 往生极乐净土
 华雨集第四册 二、法海探珍 二 三期佛教概说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四章 中观大乘──「性空唯名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行主要靠什么?[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金刚精要引导文——初学悦耳·宝藏库之前行引导 第二十四讲[栏目:金刚精要引导文讲记]
 人间佛教实践与中国公民社会[栏目:李向平教授]
 在禅定中[栏目:万行法语]
 准提佛母慈悲泽被赤子[栏目:准提菩萨感应篇·生活]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序·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栏目: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Why Religious Tolerance?[栏目:Dr. K. Sri Dhammananda]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