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部派佛教与杂阿含
 
{返回 水野弘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04
部派佛教与杂阿含
 
[日]水野弘元
 
 
一、各部派对于阿含的分类
 
        佛教诸部派均各有自派传承奉持的三藏圣典。其中经藏名为阿含或尼柯耶(部),可分为四类或五类。所谓四阿含与五部,则指此而言。其中,长、中、杂(相应)、增一(增支)等四阿含,则似为所有部派之所共传。第五阿含之小部(杂藏)则不一定,有的部派将其摄入经藏中,称为第五阿含;有的则不收入经藏中,而视为三藏以外别出之杂藏。
 
        其中,以小部(杂藏)为第五阿含,而列入经藏者,有南方上座部之巴利佛教,大众部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化地部五分律卷三○、法藏部四分律卷五四、法藏部所属毗尼母经卷三、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等,其中巴利佛教与法住记称之为小部或杂类阿笈摩。相对于尼柯耶(部)或阿含(阿笈摩)等称呼,其他则皆视为杂藏(Ksudraka Pitaka),而不称阿含或尼柯耶。
 
        其次,将杂藏视为三藏之外,而不列入经藏者,为说一切有部与经部系之成实论等。说一切有部,于其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萨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均仅举四阿含为经藏;惟说一切有部之其他文献,却常引用杂藏及杂藏所收诸经典之文。换句话说,说一切有部内亦有杂藏之存在,但不视为经藏而视作杂藏,别立于三藏之外。这可征诸采用说一切有部说之大智度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得以证明。在其中阿含仅揭示四阿含而已。但大智度论卷一一则举三藏说与四藏说,其中四藏说即在经、律、论三藏之外,另立杂藏。此四藏说可能是就说一切有部之立场而来的。
 
        又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如其名所示,在三藏外立杂藏,于说明三藏之后言及杂藏,本书系亦立于说一切有部之立场,此从后来之考察可知之。
 
        又受说一切有部影响之成实论卷一四,则在四藏之外,另立菩萨藏;但亦常引用杂藏(如卷五、卷七)。分别功德论卷一(被视为增一阿含之注释书)则以四阿含说明经藏,且于三藏之外,另加杂藏与菩萨藏,合称五藏。
 
        四阿含的顺序亦因部派而异。在巴利佛教中,常依长、中、相应(杂)、增支(增一)之顺序。大众部之摩诃僧祇律与化地部之五分律则同按长、中、杂、增一之顺序。
 
        在说一切有部之系统下,大别有古有部与新有部二类。属于古有部者为大智度论,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分别功德论等,系按增一、中、长、杂(相应)之顺序。与其稍有不同者为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即依增一、中、杂、长之顺序。又上述分别功德论或许非说一切有部之典籍,但与大智度论等同受有部之影响。
 
        属于新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之有部毗奈耶杂事,其四阿含之列举顺序与其他部派完全不同,即:相应(杂)、长、中、增一。与此极其相近者,为受有部影响之瑜伽师地论,即:杂、中、长、增一。由上可知有部之古有部与新有部是大不相同的。
 
 
 
二、诸部派之杂阿含 (相应部)
 
        关于杂阿含(相应部)的内容,诸部派互有出入。现存杂阿含有巴利相应部、汉译杂阿含五十卷、别译杂阿含十六卷,及一卷本杂阿含。属于上座部的巴利相应部,与属于说一切有部之汉译杂阿含十分相似,唯就内容而言,汉译杂阿含若除去非本来所有之卷二三、卷二五(即阿育王譬喻,Awokavadana),则两者大体一致。至于约占两者份量三分之一的别译杂阿含,可能系抄自大部之杂阿含,或是其他部派之杂阿含之全本或未完全写就者,此诚为问题所在。然一卷杂阿含系抄自大部之杂阿含,殆无疑问。
 
        别译杂阿含究系完本,抑或抄略本?欲研究此一问题,首先必须检讨诸文献所传杂阿含之内容。若由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所揭杂阿含等内容入手,则较为方便。
 
        法藏部四分律卷五四以「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等作为杂阿含的内容;法藏部毗尼母经卷三以「比丘相应、比丘尼相应、帝释相应、诸天相应、梵王相应」等为杂阿含,其内容与四分律之说明大致相同。
 
        其次,化地部五分律卷三○,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之说」为杂阿含之内容,与法藏部之说相似。大众部所属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则认为杂阿含是「根杂、力杂、觉杂、道杂」等,其说法与诸派完全不同,前者系就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帝释、梵天、魔等说者或闻法者之关系而分类;后者则含摄就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教理而分类之经典。
 
        说一切有部之杂阿含,或巴利佛教之相应部可能包含上述二种杂阿含。现存相应部与汉译杂阿含,有属于化地部、法藏部的依「说者或闻法者」而分类之经典,亦有以大众部的依教理内容而分类之经典。说一切有部之杂阿含,除上述内容之外,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则认为相应阿笈摩之内容为「五蕴相应,十二处、十八界相应,缘起、圣谛相应,声闻所说,佛所说,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分相应,伽陀相应」。又同受有部说影响之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则以为杂阿笈摩之内容是「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又依八众说相应(能说──如来、如来弟子,所说──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及道品分,所为说──诸苾刍、天、魔等众)。」
 
        上述二者,内容大致相同,亦与现存之巴利相应部与汉译杂阿含相类似。又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以杂阿含为「欲断诸缘……是修行地,禅智所趣、等见诸法……部外之杂经,诸天之赞偈皆入此中。」其内容亦大体雷同。
 
        由上可知诸部派所传持之杂阿含(相应部),内容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如法藏部、化地部等系由说者与闻法者分类,并将通俗经典集录而成。第二、如大众部系由修道与教学等第一义教理之经典某录分类而成。第三、如巴利佛教与说一切有部则将第一与第二双方之内容并收而成。
 
        若由此而综览汉译之别译杂阿含,则其内容有比丘(四八经)、比丘尼(一○经)、优婆塞(四一经)、沙门(二○经)、婆罗门(三七经)、天(一○二经)、天子(二○经)、梵天(一○经)、帝释(二○经)、魔(一○经)、夜叉(一二经)、马(九经)、长夜无明(二一经)等,由三六四部通俗经典所构成;很显然的,现存汉译别译杂阿含是属于第一类型之杂阿含。
 
 
 
三、别译杂阿含之所属部派
 
        现存别译杂阿含十六卷三六四经为三秦失译者。在本经卷十五第三二六经中,其细注有「毗 秦言雄也」,可见本经为秦代译出者。而三秦系指前秦(A.D. 351~394)、后秦(A.D. 384~417)、西秦(A.D. 385~431),故知别译杂阿含早于杂阿含五十卷之译出(A.D. 433)。
 
        关于别译杂阿含之资料,不载于僧佑(~A.D. 519)之出三藏记集中(现存最古经典目录),至隋法经录(~A.D. 594)卷三等,始载有别译杂阿含二十卷。其后之诸经录皆载为失译经。至开元录(A.D. 730)始确定为三秦失译,直至今日。至于将本经视为别译,乃因其内容系自五十卷大部杂阿含个别译出,且知在五十卷杂阿含之外尚有二十卷(今经整理为十六卷)者,以致将其命名为别译杂阿含。又求那跋陀罗所译五十卷本杂阿含,系于华中译出。当时,并不知华北另有别译杂阿含,故由两者文中译语之比较可知,两者并无翻译之关系。
 
        杂阿含与别译杂阿含之关系,古来即不被重视。直至日本德川时代,法幢始着「俱舍论稽古」,认为别译杂阿含即小本杂阿含,属饮光部之经典,但未提出有力论据。不过,由上述内容可知别译杂阿含乃属于法藏部、化地部之杂阿含,或与此相近者。
 
        由别译杂阿含与汉译杂阿含之比较,得知别译杂阿含并非说一切有部之经典。又别译杂阿含共三六四经,除八七、一三九、二九九等三经之外,均可在杂阿含中找出内容相当之经。其中,相当者彼此之间,或是经典长度、所说内容互有出入;或是说法地点不同。关于说法地点,有时别译本与巴利本相应部相同,与杂阿含本则不同;有时则巴利本与杂阿含相同,而别译本与此不同。
 
        又别译杂阿含经所引用之经典,别译三二○经作为「法句偈及波罗延大德之偈」,但与其相当之杂阿含一三二一经,则增广为「忧陀那、波罗延那、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修多罗」。反之,在巴利相当之经(S. X. 6)则仅言「诸法句」。凡此种种,皆基于部派之不同所致。
 
        别译一一三经列有十二部经之顺序,而与其相当之杂阿含一一三八经所列顺序,则与之不同。杂阿含所列十二分教之顺序,与说一切有部之顺序相同。别译杂阿含则与化地部之五分律卷一所揭示者极为相近,此可令人思及别译杂阿含与化地部二者较为接近。
 
        又就别译杂阿含之音译语而言,与巴利语Savgāmaji相当之语音译为「僧钳」,Uttiya译为乌带、优陟,Channa译为阐陀,Sīvaka译为尸卜,Kokāliya译为瞿迦梨,Vendu(Sk. Visnu)译为毗纽,Kāmada译为迦默,Vavkaka译为朋迦,由此译语之不同,足见别译杂阿含之原典并非巴利语,亦非梵语,而为另一种俗语。若推想它是法藏部、化地部等圣典所用之犍陀罗语,此种说法不能指为无理。但关于此点,尚须详加研究,始能确定。
 
        综上所述,别译杂阿含可能为西北印度地方所流传之化地部或法藏部之经典。(日本国译一切经第一册)

{返回 水野弘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原始佛教的特质 一、合理性、客观性
下一篇:中阿含经解说
 长阿含经研究
 原始佛教的特质 七、修行道——三学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
 原始佛教的特质 四、十二缘起
 原始佛教的特质 八、神通奇蹟——三明六通
 有关业的若干考察
 原始佛教的特质 二、三法印、四法印
 原始佛教的特质 五、四谛说
 中阿含经解说
 部派佛教与杂阿含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九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五卷[栏目: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深心之所欲[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提不起恭敬心,别人提醒还烦,应该怎么做?[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斋天祈福与学佛[栏目:传喜法师]
 弥勒慈尊礼赞文(玄奘大师)[栏目:弥勒菩萨专题文集]
 什么是四依四不依?[栏目:高月明居士]
 无死的金刚心 第20章 无身空行母的体性[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禅宗与净土(一诚)[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长阿含经(卷第二十)白话[栏目:凡夫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