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骆海飞)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81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骆海飞

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已历二千余年。在这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佛祖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与演变,时至今日,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三法印的原始佛教,早已为烦恼即菩提、世法即佛法的人间佛教取而代之。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今的寺院,不论规模大小,不论历史深浅,十之八九皆以人间佛教为寺院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原则,皆以实现人间佛教为寺院建设与发展的终极目标。那么,何谓人间佛教?其倡导者又是谁?人间佛教与现代社会又是怎样的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对人间佛教的倡导者太虚大师及其人间佛教的思想做一番简要的回顾。

一、太虚大师及其人间佛教思想
太虚大师是二十世纪我国著名的佛教改革家、实践家。太虚,法名唯心,字太虚,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890年1月8日),1947年圆寂于上海玉佛寺。1904年,16岁的太虚在苏州小九华寺披剃为僧,自此以后,太虚许身佛门,为中国佛教的振兴与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佛教发展至清末民初,已是积弊缠身,发展更是举步维艰。而新文化运动以及西学思潮,也给中国佛教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内忧外患交相逼迫的境遇下,一批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为佛教的振兴与发展出谋划策。而太虚及其人间佛教思想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太虚之所以会提出人间佛教的思想,也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佛教自身密切相关的。“末法时期佛教的主流,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男信女向上增进,即人成佛的人生佛教(人生佛教也即人间佛教)。”[1] 因为,“小乘之究竟,惟在取得无余涅槃,所谓灭尽是;大乘佛教之究竟,则在随顺世间,利乐有情,尽于未来。”[2]佛教发展的人间化与世俗化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纵观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包涵甚广,其思想特色,要而言之,大致如下:
1、以人为本
一般人都认为,佛法是非人生的,而在太虚,大乘佛法就其本义而言,是“发达人生的”,是一种“究竟的人生观”。它不是离开人类的故弄玄虚者,而是为化善入世的实际生活而设。基于这种思想,太虚认为,学佛应当先从做人开始,“若人都不能做好,怎么还能去学超凡入圣的佛陀呢?”[3]

太虚的这种思想,把传统佛教中那种远离人间、高高在上的佛直接根植于人间,改变了过去佛教与人生脱节,佛教自佛教,人生自人生的现象,使人认识到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先做一个完善的、有人格的人,然后再迈步向上,便可增进成佛、进化成佛。至于人与佛之间隔阂着天、声闻与缘觉三个阶段,太虚则指出,“人类得到最高觉悟的就是佛”,“把人的本性实现出来的就是佛”[4],因此,以人为本、人成即佛成,是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思想基础。

2、入世精神
太虚人间佛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主张亦出世亦入世。与小乘佛教强调超凡离俗、注重出世求解脱不同,大乘佛教提倡佛法不离世间,世法即是佛法,世法与佛法一而不二,世间与出世间融通无碍。太虚说:“世法皆是佛法,佛法不是佛法,善识此意,任何经论,皆可读也。”[5]学佛者应对国家、社会知恩报恩,做正当的事业。太虚甚至号召凡欲实行菩萨行者,应参加社会各部门的工作。

与此同时,强调济世,注重利他,是人间佛教大力提倡与弘扬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太虚看来,所谓菩萨,虽是超凡入圣之超人,但绝非远离尘俗、不食人间烟火,而应该同时是“社会的道德家”、“社会的改革家”。不论菩萨之入俗或佛陀之应世,其所本者乃“能舍己利他耳”。因此,人生佛教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释为爱他、悯他、赞他、助他,一言以蔽之——利他,并以此作为整个佛法的理论基础。

太虚所以会提出人间佛教是有其思想渊源的。首先,太虚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思想,受到了儒学人本主义伦理思想的影响。太虚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之底蕴,对儒家的伦理学说尤为精通并深为赞赏,曾指出孔子是人乘之至圣,儒学可作为人生佛学之基础。其次,人间佛教中体现出来的入世精神,与儒家积极入世、努力用世的哲学思想,也是遥相契合,受其影响的。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太虚的人间佛教原本于释迦遗教,是对释迦遗教的继承与发展。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教时期,已经大讲慈航普度、利生济世,而中国历史上的禅宗则更注重人生、强调入世,提倡“即世间求解脱”。因此,从佛教自身的思想渊源说,人间佛教实远承大乘佛教,接近中国禅宗,是大乘佛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二、人间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
1、台湾人间佛教的发展状况
20世纪40年代末,一批大陆佛教高僧已经受到太虚人间佛教思想的熏陶与影响,以太虚之志为己任,努力推动人间佛教在台湾的发展,促进佛教的人间化与现代化。其中不乏像印顺法师、慈航法师、星云法师等德学兼具之士,这些人也成为台湾佛教发展的新生力量。

印顺法师是太虚的得意门生,入台之后,便以负荷如来家业,承续师恩遗志为己任,殚精竭虑,弘扬践行人间佛教。基于对佛教教义教史之系统研究,印顺为台湾人间佛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印顺意识到当今时代是“青年时代”、“处事时代”,故积极培养人才,绍续法脉,为人间佛教的推行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慈航法师1948年来到台湾,积极推行其佛教改革理论。慈航继承太虚的事业,提出了振兴佛教“要靠兴办教育、文化和慈善(事业)这三大救命环”的口号,影响了台湾大批青年。这批青年成为20世纪70至90年代台湾人间佛教建设之中坚。他们创建的“释慈航基金会”及其所做的事业,在台湾佛教界内外有相当影响。

在印顺、慈航等人的积极倡导与实践下,台湾佛教的人间化与现代化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成为近六十年来台湾佛教发展的主流,一批能绍续、领导佛教发展事业的高僧大德,诸如星云法师、证严法师、圣严法师、传道法师、净耀法师、宏印法师、昭耀法师等人也应运而生。其中影响最大、成效最为卓著者,当推星云法师和其佛光山事业、证严法师和其慈济功德会、圣严法师和其法鼓山事业。

星云法师自幼出家,曾就读于南京栖霞山佛学院和镇江定慧寺焦山佛学院,1947年先后任宜兴大觉寺和南京华藏寺监院,从那时起,星云就接受了人间佛教理念,之后,坚持佛教的人间化与现代化就成为星云的一贯主张。他说:“不管佛教有大乘、小乘,有显教、密教,不管它怎么分,也该要有人间性,这是很适应时代潮流的。不仅要继承传统,而且是时代所趋,人间佛教必然是未来的一道光明。”[6]

1949年星云赴台,1967年5月,佛光山寺始建,经过近20余年的经营,佛光山成为台湾最大的佛教圣地。佛光山以人间佛教为旗帜,“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朝圣净化人心”为宗旨,具有人间性、大众性、文化性、教育性、国际性、慈济性、菩萨性、喜乐性、包容性十大性格[7]。其根本目的在于倡导人间佛教,建立喜乐、丰足、现世的人间净土。

数十年来,星云领导下的佛光山,始终以人间佛教理念为指导,积极关怀社会、服务社会,从多方面、多角度践行人间佛教,并努力将人间佛教思想推向全世界。在文化方面,佛光山以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佛光净土文教基金会及一些期刊杂志社、佛光出版社为依托,创办有《觉世旬刊》、《普门》杂志、《佛光日报》、民众图书馆,并编辑出版了以《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辞典》为代表的大批佛学、文化书籍,以化导世俗、净化人心,推行人间佛教理念,繁荣佛教文化。在教育方面,创建幼稚园、普门中学、中国佛教研究院、都市佛学院、国际佛学院英文和日文佛学班以及其他适应各种行业、不同年龄、性别的讲座、讲习会、夏令营,普摄僧伽教育、信徒教育、儿童教育等。在慈善事业方面,本着佛陀“贫穷者教以大施,病瘦者给予医药,无护者为作护者,无所归者为受其归,无救者为作救者”以及《礼运大同篇》之“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之慈济理念,开办了云水医院、佛光精舍、仁爱之家、大慈育幼院等慈善机构。此外,星云还在世界各地创办弘法中心,将人间佛教推向海外。随着1992年“国际佛光会”的成立,如今,星云已将佛光事业推向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并依托其在各地所办的教育机构,举办各种学术交流会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间佛教理念在全世界的普及。

证严法师及其慈济功德会在践行佛教的人间化发展方面则以兴办慈济事业见长。作为印顺法师的女弟子,在继承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基础上,证严从女性特有的同情心出发,提出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人间佛教思想,并将其倡导践行的人间佛教的重心置于慈善与环保两个方面。1966年,慈济功德会创建,证严自任会长,初以“济贫、济病、济急”为主旨,后又贯入环保理念。在证严法师的领导下,慈济功德会本着“慈悲济世、救助贫苦众生”之大乘菩萨精神,以“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四大原则服务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济急救助方面,除采取以捐送衣食等实物济助、医疗济助、义诊济助、孤贫丧老济助等形式对低收入户及贫穷落后地区给予长期济助外,还有赈灾济助。如今慈济功德会已经走出台湾,其资助范围泽及大陆、孟加拉、蒙古、泰国、卢旺达、柬埔寨、南非、几内亚比绍等地。在医疗方面,慈济功德会先后创建了慈济综合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展康复中心等医疗机构。在教育文化方面,慈济功德会除了有慈济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慈济医专等医学院外,还广办幼稚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积极参与资助世俗教育,关怀社会、服务社会,践行“教育”利生原则。此外,证严法师还将“同体大悲”理念贯彻到慈济事业中,提出“心莲万蕊,造慈济世界”的口号,以“预约人间净土”为号召,发掘世人爱心,关注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圣严法师和其创办的法鼓山事业在台湾佛教界内外也极富声望,颇具影响。圣严曾师事太虚弟子释东初多年,对人间佛教思想多所称扬,多年以来践行不辍。圣严除了立足于弘法利生、兴办慈善公益事业外,着力兴办佛教高等教育,创办了中华佛学研究所、法鼓人文社会科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探索佛法与世法融合的问题。而圣严践行人间佛教最具特色之处,莫过于其“心灵环保”、“人间净土”等思想内涵了。“心灵环保”的理念以传统佛教“境由心造”、“心净则佛土净”的基本教义为依托,以“人间净土”为终极旨归。在这里,“心”既为逻辑之起点,也是诸行之落点,也就是说,在“人间净土”的建设途径上,应遵循这样一个逻辑,即由改造、净化自心入手,推己及人,名“心的净化”;改造人间环境,满足人生依持受用,名为“器(世间)的净化”;再将此净化设想,推广到整个宇宙,名谓“众的净化”。其中之关键,在于自心之净化,所谓“只要一念心净,念念心净,念念见净土;一人心净,一人见净土,人人心净,人人见净土”[8]。其具体行法之要在于“从人心的净化、行为的净化而实现环境的净化,以戒律规范达成清净的生活,以禅定安定繁乱的身心,以智慧指导人生的方向”[9]。此外圣严及其法鼓山事业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如放生、护生、植树造林、回收垃圾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2、大陆人间佛教的发展情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大陆佛教重获发展机遇。经过近三十年的恢复与发展,大陆佛教也逐渐呈现出人间化的倾向,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思想,也为佛门内外有识之士推崇备至并身体力行。当然,较之于台湾佛教高度的人间化与现代化,大陆佛教在这一方面,尚处于起始阶段。以寒山寺为例,这些年来,寒山寺始终以人间佛教为寺院的发展指针与发展方向。比如,寒山书院始终以培养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纯正、从事佛教学术研究、佛教文化交流和寺院管理综合性佛教人才为办学宗旨,坚持“学修并重”的教学理念,秉承“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的办学模式,养成学僧“勤学、求真、崇善、净意”的良好学风,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佛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绍隆佛法,关怀苍生。青年佛学社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讲经说法、参禅打坐等来熏陶和培养青年居士们,帮助他们接触佛教、了解佛教。而寒山寺慈善中心,不但建立了固定的帮困对象、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慈善超市,而且,正着手筹建寒山寺安养院、申办寒山寺慈善基金会。这些举措不但惠及了寒山寺周边的不少百姓,而且,也正是这些举措将佛教与人间联系起来,将佛法与世法对接起来。现大陆佛教也日益人间化、世俗化。

参考资料:
[1][4]太虚:《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2]太虚:《海潮音月刊出世宣言》
[3]太虚:《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
[5]转引之赖永海:《中国佛教与哲学》
[6]星云:《人间佛教基本思想》
[7]星云:《佛光山的十大性格》
[8][9]圣严:《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道只在目前(蒋谱成)
下一篇:印顺人间佛教思想在台湾造成的冲击与回应(孙玲)
 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与和谐美好生活(清净)
 随业(林清玄)
 愿与行(月妙)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陈觉晓)
 对儿女需要执着吗?(肖尧)
 融汇东西方文化的石窟艺术(刘浩)
 修学佛法究竟为了什么
 慧学的进修次第(黄国达)
 富贵如烟(果尊)
 佛印禅师和东坡居士的故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天天都应该观想无常[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净空法师说故事(一) 贰 在家篇[栏目:净空法师说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