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拥有一颗平常心(阿莲)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27

拥有一颗平常心

阿莲

  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九十二岁高龄时曾作一首《宽心谣》: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喜欢,女也喜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赵朴老虽已驾鹤西归,但是他的这首《宽心谣》却仍然极具生命力,在市井巷陌中广为流传,深受大家的喜爱。尤其是为许多老年人所深爱,奉之为座右铭,视之是健康长寿的秘诀。全文共有十个组合句,均以一个“宽”字之旨贯穿其间,字里行间透露出赵朴老淡泊、达观的人生态度。

  细细品味后,我们可以发现,这首宽心谣,不光是为老年人写的,同时也是为我们所有人写的。从这首《宽心谣》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难能可贵的淡泊的、淡然的为人处世的人生理念,同时也感受到了那种知足常乐的豁达和大度的心态。虽是“谣”,带有一种民间的随编随唱的随意性,但这“谣”的精神内涵却无比的丰富,既有对世俗生活的一种委婉的调侃,又有作为一个佛教居士的人生感悟。对愁与喜、为人处事、钱财的多少,吃穿、』乙孙、忙闲等雅事、俗事、琐事均作了直接而深刻的阐释,并最终让人明了在生活中拥有一颗宽心的重要性。这首“宽心谣”虽然浅白如话家常,但个中意味却是深长,耐人寻味。犹如一缕清新的风,一束明丽的阳光,沐浴着人的心灵,净化着人的心灵。

  其实做一个人就应知足常乐。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当今社会,诱惑太多,想发财,想拥有丰厚财富;想升官,累得人是心力交瘁;如果用不正当手段来获取,最后只能身败名裂,毁了一生。

  《宽心谣》所带给我们的就是:用一颗平常心来生活,凡自己能力能达到的就去努力,凡自己能力达不到的就不要苛求自己,须知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唯有拥有了好的心态才能心宽体健,生活才能幸福。

  住在我家对面的老王,前一段时间单位里开始评定职称。老王已经在单位里兢兢业业地做了十五年,论能力有能力,论人缘有人缘,按说此次职称定是能够评得上了。谁知,天不遂人所愿,该着他的那个名额,偏偏被一个新宋不久的新人给拿走了,究其原因不言而喻,这位新人的父亲是位大人物……。单位的领导为着此事,曾经专门找过老王谈话,做他的思想工作。没想到老王把手一挥,说了句:

  “没啥大不了的,该着咱的,咱高兴,不该着咱的,咱也不强求。咱是老职工,应当给新人多做铺路工作。”之后,老王在单位依旧认,真工作、恪尽职守,闲暇之余还是喜欢游山玩水,心态依旧从容淡定。

  我很欣赏老王的这种处世风格,也为他的宽阔心胸而叹服。事实上,我们在世间生存,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之中,的确都是需要有一颗“宽心”来善待自己和他人,从而减少几多烦恼,平复身心的浮躁。

  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晚年时,有一次到普陀山游览时,捡到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里面写了一幅对联: “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

  “春在哪里?”,再往后翻,还有一首“绝命诗”,诗的旁边署着当天的时间。郭老非常着急,赶紧寻找失主。最后在一处悬崖前发现了一位神情忧郁的姑娘,经过老人耐心的询问,姑娘终于向老人敞开了心扉。原来这位姑娘三次高考落榜,爱情也受到挫折,于是想魂归普陀。郭老听完她的经历后,耐心开导她说:

  “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只不过是太消沉了,这样好不好,我给你改一下,让它表达另一种心情。”于是郭老将对联改成:

  “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是:

  “春在心中。”这一改,令姑娘深受感动,就将心中的苦闷全都倾诉给了郭老。郭老又写了第二联,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下署:蒲松龄落第自勉联。姑娘听后,深受启发,精神一振,稍加思索,也作了一首诗谢郭老。诗云:

  “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加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还会遇到很多类似于这样的“不公平”、

  “不顺利”、“不如意”……等等逆缘,面对这样的逆缘,我们要做的是让心在得失、取舍、是非中饱受煎熬,还是让心安定下来,不为烦恼所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依然故我地保持一种安详宁静的心境?我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对身边的事事非非和长长短短,关键在于应该用一种怎样的心态去看待,去面对,去思索,去作为。这种心态也可以反应出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在面对金钱、职位、利益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时,我们的态度,所做的决策,其实也正是一个人修养程度的外在表现。

  俗话说: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的是人的,L,灵。”一个人心灵的宽阔,不光反映在他待人接物的态度上,也同时反映在他面对顺境、逆缘时泰然与否。因为生活不论如何磨人,如何将你压缩在一个四方的小盒子里,但思维的空间是不受限制的,心灵的疆域不设围栏,无比宽广。

  生活就象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禅宗里有一个“哭婆”变“笑婆”的故事: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卖布鞋的,小女儿是卖雨伞的。每当下雨的天气,她就为大女儿发愁,鞋卖不出去怎么办呀!可是天晴了,她又为小女儿发愁,伞卖不出去怎么办呀!一天到晚就是愁呀愁,哭呀哭。有个禅师知道这种情况后,对她说:

  “下雨天你小女儿的伞不是好卖了吗?大晴天你大女儿的鞋不是好卖了吗?”老婆婆一听,对呀,愁什么呢!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从此以后“哭婆”变成了“笑婆”,每天高高兴兴、笑容满面。

  这就如同桌子上有半杯水,有一个人看到了,心想: “太好了,还有半杯水,我可以喝。”他看到的是水,这是一种“正性情绪”。另外一个人,同样看到这杯水,心想:

  “怎么就只剩下半杯水了,眼看就没有了,真糟糕!” 他看到的是空杯子,体验到的是一种“负性情绪”。唐朝诗人白居易曾说:

  “自净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飞对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人生中的磕磕碰碰,仕途升迁中的得失成败,要看得淡一些。用“清静心看世界,欢喜心过日子,平常心有情味,柔软心无怨尤。”这样我们才能宁静、淡泊,善良、热忱地为人做事。

  一个宽心的人,必然也是一个快乐的人,而快乐是心灵的一剂良药,经常快乐的人就会身心健康。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

  “快乐是养生的唯一秘诀。”快乐与健康是天然相连的。快乐必然促进健康,因为它能给人以心理上的愉悦和舒适,是“心理上的享受”。最近网络上不是很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吗一一“心对了,人就对了,人对了,这世界就对了。”

  佛家更是注重“调心”,认为一切源于心,心安则一切安。

  当年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禅时,神光慧可禅师翻山越岭来拜谒达摩祖师,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时值风雪漫天,神光于是在门外伫候,过了很久,雪深及膝。达摩看他确实求法虔诚,才开口问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道:“惟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说:

  “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公以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神光听此诲励,即以刀断臂在达摩座前。

  达摩说: “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神光答道: “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达摩喝道: “把心拿来,我为你安!”神光愕然地说:

  “我找不到心!”达摩微笑说道: “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于是找不到着落处,而在一个转身时,终于豁然大悟。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虚幻的现象而已,并没有什么是能够永远的存在。所以,我们那颗在世俗中不安分的心其实就是世俗妄心,是杂念,并非我们自己本来具有的。既然本来不曾具有,那就如同石头入水激起的涟漪一般,我们只要把心安定下来,不在世俗的染缸里受到污染,就不会在心中生出许多妄想,就不起烦恼、执着,那就一定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也基于此,禅宗六祖慧能在其《坛经》中指出:

  “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古德亦言:“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

  《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由是之故,知道善恶一切皆是由于自己的心,所以心是根本。如果想求解脱,首先必须认清根本。要是不能通达这个道理,必定是徒劳无功,著相外求,无有是处。

  宽心,即意味着要我们打开心胸,对世之善恶、美丑、长短等等世态能容、能纳,以己立场,为他人着想,不计较,不介意,也不张扬,不得意忘形。黄蘖希运禅师有一句著名的禅语:

  “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这里讲的就是不着相、不住相的意思。我们能否不被世间的相牵着鼻子走呢?是否会依旧自由自在,不成为相的奴隶呢?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会遇到很多事情,这就是世间的相,有的让人高兴,有的让人失望,有的让人郁闷,总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我们的心情,一旦为世相的好而欢喜不能自禁,或者为世相的坏而忧虑、愤懑,那就是着了相,住了相。

  那么怎样才算是不着相,不住相呢?诚如马祖道一禅师所言:

  “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这就是一颗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

  禅宗六祖慧能在《坛经·付嘱品》里用“一相三昧”来说明这种平常心。他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心平则自有般若现起,通达任何一法,都无大无小,无高无低,无优无劣,无善无恶,无净无不净,无有少法可起分别。所分别既无,则分别心与五分别智亦无所得,而一切五分别,平等共如,心不住一切相,惟有一清净相,相续而转,故名一相三昧。至于行直,其具体表现,应知即六祖所说的“一行三昧”相。六祖说:

  “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由于心乎,不住诸相,如如不动,与境相接,自不起思虑分别,而随感随应,直往直来,其心仍然是清净无相,如如不动,故名一行三昧。这就是说:心平行自直,行直心必平。如果用“寂照”义去理解平直义,则一相三昧是寂而常照,慧在定中;一行三昧是照而常寂,定在慧中。把这两种三昧结合起来,就是平常心的全貌。

  所谓的平常心,就是指一种待人处事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的安之若素的心态,就是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而不是在睡觉的时候百般思索,在吃饭的时候千种索求。同样,热了的时候就乘凉,寒的时候就取火,这是一种没有分别矫饰,超越染净对待的自然生活。是人本来清净自性的一种天然本真的面目,古人称之为道,今人奉之为禅。故明人范仲淹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现代成功人士李嘉诚说:“好景时,决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过分悲观”,这都是平常心的真实写照。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亦是具有一颗平常心的人。大师晚年把生活与修行统合起来,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来拜访他,吃饭时,他的面前只有一碗咸菜。夏丐尊忍不住问他:

  “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丐尊又问:

  “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着说: “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咸菜的咸,开水的淡都是一种味道,这代表弘一大师已经视一切为寻常,恢复了一种素朴自然的人生取向。这种淡然的平常心也正和大师所提倡的生存第一法则相应: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同样,人生的旅途上,很多时候是没有选择的,因此应该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聚与散、得与失、快乐与悲伤、失望与希望……样样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假如你学会品尝,样样都有它的滋味。生命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味道;爱情中的离别是咸的,咸即有咸的味道;

  日子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味道。

  当然,在生活中如果想要达到大师这样的境界,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宽阔的胸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欲望也随之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就难免会造成一部分人产生了一种依赖于物质的心理,一味地追求享受,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就使得人心开始浮躁,急功近利,最终丢失了平常心,而沉浮于一失一得的不安宁状态中。不过,在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真实能力,尊重客观规律,不高估自己亦不看轻自己,凡事顺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但求尽力而为。具有一种淡定从容的信心,以一颗平常的心,看淡名利,不执著于染境,既珍惜当下,努力生活,亦有足够的力量承担挫折和不幸。诚如世人传诵的六然歌所言: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坦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这才是真正的平常心,不单是一种心胸豁达的表现,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可以让我们直面人生时消除偏狭和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更加淡定和从容。 

摘自《寒山寺》2009年第4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白居易的佛教信仰(陈荃)
下一篇:刘禹锡《佛衣铭》解析(思齐)
 佛教故事系列(佛蕊)
 浅谈合十(李豫川)
 昙花菩提(达亮)
 尘缘可断 亲恩难报(果严)
 纯善的心(林清玄)
 在动用中修炼(虚云)
 大穷人的布施和大贵人的布施
 从容生活(安小悦)
 惭愧也是德行(荣霞)
 弘一法师传略(文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违逆了性德,身体就不健康[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金刚经》中的四相真义(二)[栏目: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
 努力救渡自己[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同具如来藏[栏目: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二集[栏目: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The Eye of Discernment - From Frames of Reference[栏目:Ajahn Lee Dhammadharo]
 高处的智慧,低处的心(达真堪布)[栏目:福慧修行]
 桃树[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栏目:苏行三博士]
 法句经 35 梵志品[栏目:法句经·白话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