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经中的本生文学
菊花茶
佛陀在出世前,作为菩萨,经过历世轮回,曾为鹿、为罴、为金翅鸟等,以至为国王、修道者等等,做无数善事,积累功德。记录这些善行的故事,赞美佛的过去世,就构成了《本生经》。
《本生经》,也叫做“本生谭”,是佛典翻译文学中艺术价值最高、也最普及的部分之一。
在南传佛教的巴利文佛典里,保留有完整的《本生经》,计有547个故事。这部经典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曾经传译过,但后来散失了。在汉译佛典里,本生故事散见于各种不同的经、论之中。比较集中地保存在《六度集经》、 《生经》、 《菩萨本行经》、 《大方便报恩经》等经典中;此外各种不同类型的譬喻经及《贤愚经》、 《杂宝藏经》里面也包含有不少本来出于《本生经》的部分。大乘经和论藏里也有不少本生故事。总之,虽然汉译佛经不存在完整的名为《本生经》的经典,但本生故事在其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流传广远。; 《本生经》最早是在古印度民间的文艺的传统中形成的。应在佛灭后不久的部派佛教时期,佛教徒根据.“三世佛”的观念,汲取当时的神话故事传说,附会到佛陀前世的行事中去,创作出本生故事。 《本生经》里有许多菩萨曾为动物的故事,就是取自民间传说的。根据历史家的考察,如“顶生王本生”、 “大善见本生”,本来是古印度先王事迹的传说。 《六度集经》里的“国王本生”和《杂宝藏经》里的“十奢王缘”,情节合起来就是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的提要。
《本生经》的体裁多种多样,包含有神话、传说、寓言、传奇故事、诗歌、格言等等。它具有固定的结构,一个故事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佛陀现世的情况,这一部分比较简单。另一部分是他过去世的行事。他在过去世是菩萨(在早期的典籍里, “菩萨”专指前世的佛陀。),他示现为动物如鹿、猴、兔、鸽等,或示现为国王、贵族、商人、平民、穷人、婆罗门等等,表现他精勤修道的善行。最后是关联语,由现世的佛陀出面说明过去世的事情与现世的关联,指出当初行善的某某就是佛陀自己,作恶的某某就是现在加害或反对佛陀的人,从而表现出教训的喻意。在以上三层意思构成的故事时,人物(有些是以动物形象出现的)的性格相当鲜明,善恶十分分明,情节比较曲折复杂,表现富于情趣。在世界譬喻文学的历史上,《本生经》的水平是鲜有其比的。
汉译佛典里的故事特别突出地表现了大乘佛教慈悲为怀、自利利他、信心坚定、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三国时译出的《六度集经》是集中搜集本生故事的经典,从名称就可以知道它是按大乘的“六度”排列的,分为布施度无极、戒度无极、忍度无极、精进度无极、禅度无极、明度无极等六章。这也表明在汉传佛教里,突出地以大乘精神发挥了《本生经》的思想观念。
《大涅架经》里的雪山童子“舍身闻偈”是《本生经》中最为动人的故事之一。故事是说当初世尊在世修菩萨道,作婆罗门,在雪山苦行,叫做“雪山大士”或“雪山童子”。天帝释为了试验他的诚心,变成罗刹,向他说过去佛所说半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童子听了心生欢喜,四面观望,只见罗刹,就对他说: “善哉,大士,假若能说余下的半个偈,我终身做您的弟子。”罗刹说: “我现在实在太饿了,不能说。”这时候童子说: “您只管说,我以自己的身体供养您。”罗刹就说出后半个偈: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童子听了这两句偈后,就在石头上、墙壁上、树木上、道路上,到处书写这个偈,然后就爬到高树上,投身地下,施舍给罗刹。这时候罗刹现出天帝释的形象,接住童子的身体。雪山童子以此功德超生十二劫。这里所说的偈就是“雪山偈”,又名“无常偈”,它与“缘起偈”和“七佛通戒偈”是表现佛教基本教义的三个偈。在这个故事里,歌颂了雪山童子为了求法而不惜身命的大无畏品格,也就是“舍身求法”精神。这也是为追求真理、不畏牺牲的精神。
引日杂譬经·鹦鹉》说;过去有个鹦鹉飞到一座山里,它看到山上的百鸟群兽相互亲善,不相残害。虽然如此,鹦鹉也没有久留,它后来就离开了那座山。几个月后,那座山上失火了。恰巧鹦鹉看见了,它就飞到水里,用翅膀上的羽毛沾水,然后飞到天上,洒下羽毛带的水,想扑灭大火。这样来来去去,飞个不停。天神见了,对它说: “鹦鹉,你太愚蠢了,这样的大火,是你用羽毛上的那点水能扑灭的吗?!”鹦鹉说: “我知道这样灭不了大火,可是我曾在这座山上作客,山上的百鸟群兽都很善良,我不忍看它们被烧啊。”天神很受感动,就下雨灭了大火。这个故事赞扬鹦鹉的仁德,表现了弱小的生命竭尽全力去解救众生的志愿和勇气,让人肃然起敬。
《本生经》的另一个常见的主题是:舍己救人、舍生取义。其中最著名的是尸毗王以身代鸽的故事。
据《大庄严经论》说:有个国王n叫尸毗,生性仁慈,爱民如子,因而他的国家富庶和平。其时三十三天的天帝释,即将命终,很是忧虑。有近臣叫毗首见了,问他: “您为什么忽然面有忧色?”天帝释答: “我快要死了,可是想到世间佛法已灭,诸大菩萨又不出世,不知道皈依到哪里。”毗首就对他说: “现有一位尸毗王,志行精进,乐求佛道,您若去投归,一定会解脱灾难。”天帝释听了,决定去考验一番。他让毗首变成一只鸽子, 自己变成一只鹰,然后以鹰追鸽子的方式到了国王面前。鸽子十分惊恐地躲到国王的身边。鹰站在国王前作人语说:“现在这只鸽子就是我的食物,请国王还给我。”国王说: “我已立下志愿,要救度一切,现在鸽子绝不能还你。”鹰说: “大王您仁爱一切,可是如果您不给我鸽子,我就会饿死的。”国王说: “假如有剩余的肉,你可以吃吗?”鹰说: “只有血腥的鲜肉才可以。”国王想:害一条性命,救一条性命,不合道理,不如以我的身体来代替鸽子,这样所有的生命都可以保全了。于是他就取来锋利的刀,割自己腿上的肉,拿这些肉去替换鸽子给鹰吃。可是鹰说: “国王,您是大施主,现在您拿自己身上的肉代替鸽子,要称一称,使份量相等才公平。”国王就拿来秤,把自己身上割下的肉和鸽子分别放到秤的两端,眼见腿上的肉快割没有,但是鸽子那头还是低低的,直到把胳膊、两肋的肉全都割下, 肉还是轻,最后国王奋力把自己压到称盘上,勉强立住,心里十分欢喜。天帝释说: “您现在一定很痛,难道不反悔吗?”国王说:“不!依我看来,你的身体就是大苦。”天帝又说: “您说不反悔,怎样才表明呢?”国王发誓说: “我立下心愿,直到现在,没有丝毫反悔的意思。依我所求,必定作佛,真实不虚。如果得我所愿,我的肢体,一定会立即平复。”当他发这一誓愿时,他的身体即恢复如初。这时候天神、世人,都赞为稀有之事,欢喜不已。故事的最后,佛告诉大众: “往昔之时,尸毗王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这个故事把佛陀的舍己为人、救度众生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生故事里也常常描写到恶人恶行,和佛陀的善行做对比。其中经常出现的是提婆达多,又翻译为“调达”。他本是佛陀的从兄弟。但人心术不正,是佛陀的反对者,教团的叛逆者。在本生故事里,表现他在过去世就是极恶之人,干尽了罪恶勾当。如《法句譬喻经》里的“雁王”故事:从前有个国王,他喜欢吃大雁的肉,经常派人去捕雁。有一个雁王,带领五百只雁,飞来求食,不幸落入猎人的网里,其余的大雁都吓得飞走了,只有一只雁追随着被捕的雁王飞翔,也不躲避弓箭,号叫直到吐血, 日夜不停。猎人见了,被这只雁的道义所感动,就放了雁王,让它们相随着飞走了。雁群得到雁王,十分欢喜,围绕着它飞翔。这件事有人报告给了国王,国王也受到感动,从此就不再捕雁了。这个故事,是佛陀对当时的国王阿阇世王说的(阿阇世王是摩竭陀国王,结交调达,囚禁父母,他后来受到报应,到佛陀处忏悔,遂皈依佛陀。)故事说完后佛陀对阿阇世王说: “那时的雁王,就是我;那只追随不去的雁,就是阿难;五百群雁,就是五百罗汉;吃雁的国王就是大王您,当时的猎人,就是调达。”佛陀又说: “前世以来,调达总想害我,我以大慈大悲之力,得以解脱,不念旧怨, 自己努力成就佛道。”当佛陀说到这里,国王开悟了。这个故事颂扬了佛陀不念积恨、以德报怨的功德,用调达来做衬托。另外《佛说九色鹿经》、 《杂宝藏经·六牙白象缘》等也都是反映这一思想的代表作品,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述了。
总之, 《本生经》是赞佛文学的一种。在内容上它们体现了统一的精神,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类似的结构。它们分开来是单个故事,合起来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赞佛文学,这些作品生动活泼,富于情趣,起到巨大的教化作用。许多故事更体现着普遍的伦理意义,发挥广泛的教育作用。这样, 《本生经》又是世界文学史上民间传说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