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病性空求解脱
曹溪
学习心经的人一定更容易体会我的学佛经历。
佛教讲的人生八苦,最大的就是生命无常和老病之苦,生命无常易逝,人生若梦,嗟老伤悲,这是老年人最大的精神负担和沉重的压力。那么应该怎样去寻求解脱和找到生存的方向呢?
三年多以前,我对佛教与佛法的认识比较模糊,知识特别肤浅,对于六道轮回,人有灵魂,有西方净土之说,有一定怀疑,口说信仰佛教实际都是在表面做文章,根本不是真正信仰,也就是把佛教当成精神支柱和心灵的寄托而已。
在迷茫当中,由于境遇多变,颠沛流离,又加上年老体衰,严重的骨外伤和其它严重疾病不断地折磨着我。因此,造成我心灰意冷的心态,对有限的余生,失去信心和希望。在这种情况下,我有缘接触了有关佛法的结缘资料如佛经,咒语,各种佛学刊物,使我感觉到佛法是最高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对人生有很大的启迪。特别是我读了《心经》之后,感触颇深,得到了更大的启示,经过了无数遍的阅读,琢磨,使我见到了人生的希望。面对逆境与痛苦,我得到了一定的解脱。
在这之前,我认为:这有形有相之色身,就是本我。既然是我的身体,我时刻担心这所房子会被破坏,病痛苦受,死亡寂灭,使我时刻想到生老病死,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般若心经里面说到:色,受,想,行,识,五蕴当中的空性,和色法本空的色身本体以及它的构成形式。它是一种因缘和合而成,因缘一尽,就分散了。受也好,想也好,一切都在变化当中,真的找不到一个永远不变的主体。我们不须对这个有形有相的色身这么执着。
我是个年逾七旬的老人,由于没有上乘根基、智慧,对佛法的认识和修为不好,所以更要深入学习。在那疾病不断侵袭的三年内,卧床看了一些佛法资料,阅读了印光大师的“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和“净土圣贤录”,以及“法语要选”、《心经》和《金刚经》等。特别是印光大师的菁华录更加奠定了我修净土法门的信心,并增加了我对佛法的信念,并了解到在修为上究竟应该怎样去认识?对佛法如何释疑、增信和修行?
在这当中,有亲朋提到修行对我的病体康复收效不大,说你这样修净土法门,为什么你的病不见起色?我自己是这样想的:这是前世今生的业障深重,应予受报,无怨而无悔,我认为这种苦受还是轻的,否则还要加重。
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国)。由宿业故,身婴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由汝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大唐国有僧,名玄奘,当过三年,来此受法。戒贤论师闻之,遂忍苦忏悔,久之遂愈。至三年后,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说其病苦之状。其说苦之人,哽咽流泪,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或将谓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无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及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文钞续编》卷下复周颂尧居士书)
我渐渐认识到娑婆世界人生是苦,感到只有西方极乐净土殊胜,才是学佛的归宿。
这时我有幸学到了《寒山寺》杂志所登载的往生论点,使我意识到:欲往生极乐净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仅是念佛就能往生,还有最重要的观点,就是需要做到修行,那就是“往生论”中特别提到的:如何开发心志?首先要开发出离心,意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必须以放弃现世享乐为前提。如果我们仍贪著现世安逸,是无法摆脱凡夫心的,这也是古德特别强调的舍弃今生。其次是开发菩提心,希望出离,不再贪著世间五欲六尘,再去念佛修行便能与道相应。为什么修行不得力?都是因为对娑婆世界贪恋太深,故此是极大障碍。
因此我才明确了往生的观念,想着如何才能放下,说时容易做时难,因为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几十年,习惯了很多的业力及习俗,都特别贪恋,这个舍不得,那个放弃不下,都养成了一切凡夫的观念,特别是那些境遇好,财运大,养尊处优,又没有病苦,享受人间之乐的人,他们是不喜发出离心的,只想念佛修福修寿,谁还想轻易离开娑婆世界呢?
我虽然有出离心欣求心之条件,但是由于修为不好,检查一下自我,贪著心、难舍心还是有的,有些事情还是放不下。所以必须认识到:有形有相之色身就是一个空壳,没有意思,人生如梦幻空花,一切无常,何必贪恋,应该放下无求才是。所以我要认真学习佛法,尽量克服病苦而精进,逐步去掉人的积习,贪欲心,发出离心,欣求心,要不断念死无常,不断思维恶道之苦,才能产生对佛强烈的依托感。珍惜现有的分分秒秒,去认真修行,特别我们老年人更要珍惜最后的一刻时光,精进修习佛法。
我的做法措施归纳如下:
一、转移注意力,不要专注病处,不管乐受还是苦受,心念不要跟着感觉走。只要精神不跨,身体就能维持下去,以便于修炼。
二、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念与毅力相结合,对佛法要深信不疑。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选择了净土念佛法门,因为这样行,住,坐,卧,都可以修。
三、学习参禅日记中的金满慈,长期记日记,从不间断,在日常生活中,和一切事物相结合,比如:有感悟,错与对,做得好和坏,都有记载。它利于自省心行和忏悔,以不断改进。
四、我选择的修法格言,是: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我时刻提醒对病苦心念不可执着。
下面以我写的一首“病中感悟”,来收束全文吧:
宿生曾作积业,今日终还苦受。
因果不虚是实,不须郁闷泪流。
数年久病沉疴,只因修为不够。
对外言语障碍,只能内视心头。
如不历经苦劫,焉能看破去修?
贪恋红尘是苦,应该放下无求。
人生如露如电,一切无常堪忧。
舍弃五欲六尘,厌离娑婆悟透。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