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浅谈佛教与社会(今良)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93

浅谈佛教与社会

今良

  佛教是由教主、教徒、组织、场所和佛陀所说的法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他与社会是密切联系的,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

  释迦牟尼佛在出家之后,经过五年的参访,六年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他在成道时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于是释迦牟尼佛决心把他觉悟的真理告诉世人,让世人都在佛法的恩泽下得到解脱。这样就开始了他度化众生,建立佛教僧团的决心和行动。

  佛陀为了救度众生,经过四十九年的教化,说法三百余会,直到八十岁时,快要进入涅槃了,还在涅槃的那天晚上为弟子讲法。他的这种精神不正是为众生而奉献的一种宝贵精神吗?佛教就是为了利益社会,为了服务于社会才出现在这个社会上的,佛教是把众生运到解脱彼岸的一只船。有人认为佛教的思想是消极的,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宗教,这个人是因为不了解佛教才会这么说的。佛教的进取精神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比的,佛教处处为真理而教化众生。佛教对社会的贡献是很大的。

  一、佛教的世界观与社会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因缘而生,又因缘而灭。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如此。这种生灭现象和事物的起因合在一起就是因缘法。譬如一棵树,需要把种子种在土壤里才可长出小树。种子就是因,土壤和浇水就是缘,因缘合和才会有这棵树。

  一个社会也是如此,他是由因缘合和而成,不是凭空而有,所以这个社会就是要大家共同来创造。佛教说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因此佛陀广开方便门,使众生破迷开悟,解脱烦恼的缚束。自利利人,这是菩萨的修行目的,自己解脱,也让众生都能得到解脱。这是佛教对因缘所生法有深刻认识,才会对众生同佛一样看待。

  《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是行愿品中第九愿中的话,是佛陀教化菩萨要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已任,这也是佛教对社会的认识。经中又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这里佛告诉菩萨,众生是成就佛道的根本。这与佛教的缘起论是符合的,因缘是互相的,你所愿所行是善是美,将来的果报也是善是美,是相互作用的。

  佛教把利益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把众生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正是佛教对世界认识的反映。这也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写照。

  二、佛教戒律与社会

  佛教的戒律是佛陀四十九年说法的一部分,也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法,都离不开戒这个根本。对修行者而言,戒是无上菩提本,长养菩提诸善根,是解脱的根本;对社会而言,佛教的戒律,对社会的安定起到了保障作用,为人心的净化,道德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佛教的不杀生这条戒,正是佛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具体体现。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一切众生从无绐以来都曾互为父母,那么杀害众生,等同于杀害父母,就与儒家的不孝相同。

  不杀生是天下安定的因,是保障社会的先决条件。因此佛教提倡放生,放生不但使生态环境得到净化而走向平衡,同时使人心向善。元末明初时,天下刀兵四起,国无宁日,生灵涂炭,有人因此向一位隐居山林的修行人问,有何办法可使刀兵诸灾消除。修行人告诉他,欲知天下刀兵之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众生都在因果轮回之中,今生你杀他,来生他杀你,这样怨怨相报无有了期。若天下人都不杀生,那么刀兵之灾就会消除。

  其次佛教的不偷盗这一条戒,对于国家的富强有着保障作用。不偷盗的人将来会得到富裕的果报。偷盗不但会对社会造成损害,而且自己也会触犯法律,受到法律制裁。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

  阿含经有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戒律对社会的贡献很多,今就其杀生戒与偷盗戒略述其对社会的贡献。

  三、佛教的科学艺术与社会

  佛教的智慧如大海一样广阔无边,他对社会的贡献是无限的。佛法在世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广设方便,让众生在佛的恩泽下得到解脱。

  《六祖坛经》中的“般若品第二”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这是六祖慧能禅师开示佛子修行的法宝。菩提是在每一处都具备,只是修行人自己知见正与邪,就有出世之说。本性是没有出入的,因知见的邪正而说出入。佛教并非是脱离社会,而是离开烦恼无明的染缚。

  佛教对社会的贡献,说明了佛教并非脱离社会,佛教思想也不是空洞的玄谈。唐代科学家僧一行,他不但是一位道德高深的僧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他组织并领导了在全国十二个点对北极高度和日影长短的测量。这种测量也就是对子午线的实测。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的科学家。

  在艺术方面,佛教的寺院建筑把印度与中国传统风格相融合,对于今天建筑业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中国通史纲要》记载:洛阳的龙门石窟,现存石窟1352个,佛龛750个,造像97000余尊,而奉天寺的石雕佛像是最著名的代表作,这些都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敦煌的莫高窟,现存有彩画的石窟计492个,这些龙门和敦煌的作品,是艺术家们把印度与中国传统手法相结合的高度创作,是举世的珍宝。

  佛法是为利益一切众生的,而要众生接受佛教,就要有种种方便法门教化众生。佛教在社会中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他对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佛教僧团与社会

  佛教中有三宝,僧人就是其中一宝,可见僧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佛法的住世,要依靠僧人来传承和弘扬,因此僧宝在没有佛陀住世的时代显得非常重要。

  僧团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佛教的“六和敬”精神,是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相呼应。中国人提倡“以和为贵”的美德,而佛教也有“六和敬”的精神,这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所谓“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六和敬”是僧团共修的一个规约,也是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

  僧团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部分,为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上有许多爱国爱教的僧才,他们对国家的和平发展作出了光辉的贡献,对佛教也有相应的贡献。唐代就有少林僧兵救唐王李世民的传说;近代弘一大师,印光大师他们为国家的强大与和平尽了自己应有的力量。社会上许多名人志士曾接受过佛教的教育而成为一代名人。隋文帝杨坚年轻时代曾受一位比丘尼的教导,使他在日后统一中华的伟大壮举中有了坚实的基础。清代顺治皇帝曾拜玉琳法师为国师,终使自己成为一代明君。中国武术冠军赵常军,曾在海灯法师座下学习过武术。

  佛教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正因为佛教的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进取精神,所以僧人在人们的心目中有一种引导作用,激发人们奋发向上。

  种种事实证明,佛教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他对社会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有佛法的社会才是一个完美的社会。佛教与社会是协调发展的,佛教并非是与社会脱离的世外桃源,而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的一个良好药方,也是把世人引到解脱轮回的彼岸的一只船。

  把佛法介绍给社会,是每一位出家人的义务,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佛教的需要。佛法兴盛,国家才会更加兴盛。当知在这距佛灭度二千多年的末法时期,僧人的责任是多么艰巨。让每一位佛弟子都发出光和热,把世人的心照亮,把社会建设得更美好,人人都能在佛的恩泽下解脱生死。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的人生观(闻杰)
下一篇:今日弘法琐谈(道学)
 慈悲对象(乐根)
 “ 无我”与“当下”的语境(张坚心)
 不可生是生非(虚云老和尚)
 姚兴及其佛学思想(王静磊)
 低头便见水中天(一钵云水)
 人间佛教的历史(文珠)
 如何找到真正的快乐(达摩难陀法师)
 性善论考辩(达亮)
 佛法与生活(邹相)
 藏传佛教死亡观的主要内容(杨丽)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九卷[栏目: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问13:尊者,观照“起与伏”就是要仅仅觉知腹部自身的起与伏吗?[栏目:马哈希尊者访谈 An Interview with Mahasi Sayadaw]
 From the Storyteller to the Reader[栏目:Buddhist Tales For Young & Old]
 略说忏罪——2007年金刚萨埵法会开示[栏目:索达吉堪布]
 企业家的修行[栏目:贤崇法师]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五下 十 不明真相的虚惊[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了凡四训 第一篇 立命之学[栏目:袁了凡居士]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N 第301经(迦旃延经):本经叙述何谓正见。[栏目:界定法师]
 大乘菩萨的行修——四无量心[栏目:白云禅师]
 心识活动[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心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