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宗语录的特色(远尘)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26

禅宗语录的特色

远尘

  中国禅宗在弘传演变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祖师的语录。这些语录或为师徒问道对答,或阐释佛法大意。这些看似平常的禅语,蕴含了深刻的佛理禅意。后人将这些禅语汇编成册,从而形成特色独具的禅宗语录。如《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祖堂集》等。本文现就禅宗语录的特点作一简要阐释。

  禅宗语录的第一个特点是多为师生问答。在师徒之间的问答中,禅师往往将佛法深意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展示给弟子,使他们破迷开悟,心开意解。

  《景德传灯录》载: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慧海禅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慧海禅师将禅描绘成日常生活,该怎样就怎样,认为人只要积极地生活,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即睡觉,自然进入禅境。

  又如《五灯会元》中的一则语录:(僧人)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从谂)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师曰:“洗钵盂去。”其僧猛然省悟。赵州从谂禅师指点弟子,禅的境界就像吃过饭之后洗碗一样平常。

  禅宗语录第二个特点是多用方言俗语。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禅宗语录多是用方言俗语写成,将深刻禅悟境界融入俗语方言之中,使弟子能在日常生活中激发悟性。

  《五灯会元》卷一五: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勤禅师)曰:“一寸兔毛重七斤。’勤师的回答似乎与所问毫不相干,而问答的语句却是日常俗语,他展示与人的是一种只能诉诸直觉的意象,以此来启发学人的直觉顿悟。

  著名的“呵佛骂祖”公案,全文均为方言俗语,有些语句甚至很粗俗。德山禅师上堂:“我先祖见处即不然,这里无佛亦无祖,达摩是老躁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五灯会元·卷七》)这段俗语旨在告诉世人,学禅必须亲身体悟,任何人都帮不上忙,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并且只有打破凡圣、迷悟之间的对立,才能获得彻底的解脱。

  禅宗语录的第三个特点是简短而有机锋,诡怪离奇,不可理解。禅宗祖师在传法或是验证弟子的证悟境界时,多用充满“机锋”的语句来探测弟子。

  《景德传灯录》卷七: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法常禅师)云:“蒲花柳絮,竹针麻线。”《云门广录》卷上:僧人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师(云门禅师)云:“蒲州麻黄,益州附子。”这些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机锋话语,使人捉摸不透其内涵。而禅师却将无法用语言描绘的禅机以形象化的日常现象来展示,促使弟子在电光石火之中有所启发,当下顿悟,赵州禅师的“庭前柏树子”也是这种类型的著名禅宗公案。

  从以上对禅宗语录特点的分析可看出,历代禅师多是在日常轻松的交谈中接引弟子,促其开悟,他们的语言多采用大众熟知的方言俗语,而且这些语言多简单而有机锋,有的语言甚至是不可理解,正是这些与人们正常思维截然不同的语言,使禅宗师徒在相互默契中达到证悟之境。

摘自《正觉》2005年第5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不执著真好(侯秋东)
下一篇:不屈的生命(释梵果)
 莫辜负人好(常静)
 佛教心理学(周宏)
 生命粗糙 菩提如是清凉(李艺泓)
 验证功夫的三个标准(元音)
 僧寺无尘意自清(陈从周)
 将安祥美注于佛印艺术(远阳)
 弘扬佛法是僧人永恒的使命(静波)
 学习地藏菩萨的孝亲精神(演培法师)
 三界唯心(依昱)
 安心二法(本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满地跑[栏目:我的人间佛教性格]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六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不可救药的人[栏目:永海法师]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六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五卷[栏目:净界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