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何认识自己(释显如)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11

如何认识自己

释显如

编按:本篇是整理自1997年7月18日“嘉义之音广播电台”“妙云飘香”节目邀请显如法师的说法。

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的题目是“如何认识自己”。大家多多少少可以说对自己有所了解,其实了解多少?真的是有所了解吗?这就不一定了,因为常常遇到人们提出一个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人生没有意义?在我的看法,那是对自己没有真正的认识,也就是对自己没有了解所造成的问题。

佛法的基本目的是要对治或消除人的烦恼,但是要消除烦恼之前,要先发觉烦恼在哪里?你要是无法发觉你的问题、你的烦恼在哪里,你要如何对症下药呢?所以,要消除烦恼就要针对根源,也就是自己面对自己,发觉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才有办法进一步来解决问题。

一般都这样认为,同时也是目前流行的观念,就是:你的烦恼就是业障啊!要消业障啊!其实按照我的理解,佛陀在世的时候他教育弟子,并非就是教导他们要忏悔业障,而是直接观察自己的烦恼在哪里?进一步来对治烦恼。并不是说:你过去的业障很重啊!要忏悔业障啊!不是如此的。因为这种业障就是你的烦恼没有袪除,你只是忏悔,但是你的无明还在。你一方面忏悔一方面造业,所以变成在那里循环,永远没有解决的时候。所以佛法的重点应该是针对自己、观察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这是重点。不是说先忏悔。这是我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烦恼,一般说是贪、嗔、痴,要断贪、嗔、痴,要如何断?各人贪、嗔、痴的内容不同,每个人都得要面对自己、面对自己贪、嗔、痴的内容才有办法解决;不是只是喊口号,发愿断贪、嗔、痴而已。结果问你:“你的贪、嗔、痴在哪里?”“不知道!”这就是未直接面对自己,许多人只知道要造福,造福就是种善因,以后会结善果。这只是得一些福报而已,无法根治自己的烦恼。在我看来这是极普遍的现象。

今天要讲的就是“如何真正面对自己、认识自己”。佛陀教导过一些法门,其中一个法门是“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因为四念处在中国佛教中被认为是小乘法,大家都要学大乘,小乘法便不受重视,反而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却忽略了。如果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烦恼,其实是没有分大小乘的必要。“大乘”、“小乘”是在佛教历史的发展中所产生的两个名词,佛陀在世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大乘、小乘之分,他只教导人们如何对治烦恼而已。

四念处是呼应五蕴;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前四蕴:

观身—观我们的色蕴,生理方面。

观受—受蕴即是情绪的苦乐。

观心—在五蕴中叫做想蕴。

观法—观察我们的行蕴,比较偏重意志的部分。

四念处的心、受、法,用比较现代的说法就是我们的知、情、意。“心”就是念头、观念、知识方面。“受”就是苦乐方面,“法”就是我们的意志方面。所以四念处可以说是观察我们生理的状况之外,就是观察我们的知、情、意,我们的知识、感受、意志这三部份。

佛教说五蕴,为什么只观察前四蕴呢?因为《阿含经》说,第五蕴识蕴表现在前四蕴中。识蕴很微细,无法直接观察,你要观察识蕴就是去观察四蕴。佛陀说过:前四蕴叫做“四识住”,前四蕴是识所住着、执着的地方,所以要观察我们的执着要从前四蕴来观察。观察我们的识蕴或“心”,就是观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面对色声香味触的反应。观“受”就是观察我们在境界中顺就欢喜,逆就嗔怒、嫉妒等等,这就是面对种种境界所引起的苦乐反应。观“想”或“心”是知识方面的,就是我的种种见解;我见的内容包括有“身见”,就是对“自我”的执着,认为有一个灵魂、有一个不变的“我”。

观“行”是意志方面,另外一个名词叫做“我慢”;“我慢”是什么?就是主宰欲,以我为尊的傲慢表现,想要主宰一切,“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也就是自尊或自卑等种种心理上的问题。要做这些观察之前有一个前提就是“面对自己”,不需要去掩饰自己,好比你面对镜子照一照自己是什么模样。

前面解释四念处和五蕴的关系;四念处在以往的解释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它变成一种的公式,利用这个公式来观察我们自身,在我认为这个用途并没有那么普遍、那么实际。现在我所讲的是:观身、观受、观心、观法,也就是先不做判断,先来观察到底有什么现象,再来做进一步的分析、改善。

现在我要对四念处每一个念处来举例给大家做参考。其实前四蕴是人的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有互相影响,你内心想什么就表现在行动上面,所以你观察到行动的表现不是单纯地就是身的问题;你观察到心理的变化不单纯地只是心理问题,因为可能你生理上有一些不舒服,影响了你心理的想法也不一定,这是有连带关系的。以下的例子不是绝对的孤立是相对性的例子,只是偏重某一方面来说而已;每一个例子其实是有互相牵连的关系。

观身

第一“观身”,要观察我们的六根。观身就是观察我们自身日常的活动、生理现象或是行为等等。观察它干什么呢?因为它可以说是最粗的部份,你内心微细的心理活动无形中表现在行为上面,透过观察,可以进一步追踪你的行为动作是从哪里而来?来做进一步的认识自己。有一些习惯性动作你不知不觉,但是它表现出某种意义,你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你自己也不知道,习惯性自然而发出,别人若没有提醒你,你永远就是那种态度、行为,让人对你有某种印象,停留在那里无法改变。

“观身”就是观察我们是不是紧张、懒散,还有姿势的问题。紧张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一般人可以注意到的就是紧张时胸口碰碰跳,你自己发觉到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紧张是没有什么用处、没有帮助的,你自己可以做一个深呼吸来调整自己。就一般来说,紧张不是“快”,快与紧张是没有对等的。快是动作迅速,紧张则是由种种挂碍、惊惶引起的不安的心理状态。紧张另外一个现象是有的人会冷汗直流,有的人想则跑厕所,每个人的紧张现象不同,你自己觉察到时,可以让它调整过来。另外一个现象是,你走路的姿势、坐的姿势,在不知不觉自己未曾去发觉,旁人也没有提醒你,你坐久、行久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姿势出来。若是你坐的姿势不好,走路不端正,影响了你的骨架,无形中身材就会慢慢变形。

你自己如何走路,是否曾经留心注意?偶尔当你在路上走路的时候,可以观察别人如何走路。每个人的势都不一样,有一种人垫着脚指尖走路,有的内八、有的外八、有的高低脚。你看他的走法、他的姿势,可以看出他身体上有什么毛病。反之,来看自己也可以发觉自己有什么问题;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目的?这是一种细心的训练。好比修行要打坐,但是预备动作是什么呢?那就是你要有细心,你要培养这种的细心才能观察内心,所以“观身”是一种细心的培养。平时你在穿衣服是否曾经留心过你的手是先从哪一只袖口伸进去?你如何刷牙?如何与人谈话?平常与人讲话时会不会抢话?听话的态度如何等等?都可以说是习性的表现。你如果想知道你的习性是什么样子,便要如此观察。好比说,当你听到好听话心很欢喜,听到难听话,脸色就变了,或看到喜爱的颜色、讨厌的颜色,会有什么反应出来?这些都与我们的习性有关,你要注意它,你可能会受色彩的影响,无形中受到环境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某种习性,这个时候你要有自觉来挣脱这个外在的影响。

再来,你心态上的不同,你讲话的口气也不同;你讲话的口气不同,对方的反应也不同。举一个例子来说:当你丢掉一件东西,你怀疑是某人拿走,你虽然怀疑,但是你没有证据,你的反应会有什么变化呢?你开始怀疑之后,你与他讲话的态度就不一样。你跟他讲话的态度,好像已经把他当做真的偷拿你东西的态度。讲起话来似有所顾忌、不自然,无形之中就“疑心生暗鬼”。你如果未曾有所觉,在无形中会破坏了你与对方的关系。这是观身的部份。

观受

下面举“观受”,感受的部份。“观受”就是在观察我的爱着、我的好恶在哪里?爱这种颜色、爱那种颜色,这种的好恶;我爱听哪一种音乐、我讨厌哪一种音乐。我们受到好恶的束缚,看到我们喜欢的、接触到我们喜欢的东西,我们的心情就产生变化;不喜欢的环境又是另外一种变化。好恶心太强的时候,就表示你对好恶这方面的执着性太重,这是你的问题所在。你执着重时,连带着我慢也跟着跑出来,因而造成冲突也说不定。

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中有一句话:“触境系心”。当你面对境界时,心被境界束缚住,随境界转生出喜怒哀乐,“观受”就是要来观察种种的喜怒哀乐在什么情形下发作。我们的缺点在什么情形下表现出来?举一个心理现象─嫉妒的问题。嫉妒心是普遍存在每个人当中,并不是女人就比较容易嫉妒,男人就比较不容易嫉妒,我不这么认为,只是表现的不同而已。嫉妒就是看到别人的优点或长处,自己产生不舒服的心理,如果觉察到这一点,你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为什么我心里不痛快?别人加薪、发财、买新车种种,为什么我不痛快?看到别人得到好处,或看到别人有优点,比我能干,为什么我不痛快?可以自己分析。心里不痛快又有什么用处呢?别人有优点而我起嫉妒心会使得我变得更有用处吗?我起嫉妒并不会使我变得更加能干。我嫉妒,何必嫉妒呢?我的意思是:世间上的事情很多,需要大家来分工合作;他有的专长就让他来发挥嘛!是不是?并不一定都要我来做。好像别人称赞他、没有称赞我,心里就不痛快了,不需要如此。因为别人能干就不需要我出面来处理,这样不是比较轻松吗?你作为一位修行者、佛教徒,不是希望这个社会清净吗?别人能干,对社会有益,又有什么坏处呢?不一定要我出头。要洋洋得意的样子?不需要!所以嫉妒是一种毛病,不是好处,尤其对于男女问题来说,有的说嫉妒可以保护你的爱情,可以保护你的感情,其实是这样吗?比如说: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正和另一位女性或男性谈天说笑,你看了心里不痛快。你不痛快的反应又如何呢?你会去扯人家后腿,或去拆散人家。但是你这样的表现对你和对方的朋友之间并没有改善的效果,反而产生反效果。

保持两者之间的优良关系就是要相互体谅对方,为对方设想或改善自己的缺点,而不是老是紧跟着对方,一步也不分开;或是看到对方做了某些事情不合己意而摆出一副脸色。有的妇女生气的原因就是因为丈夫的工作耽搁了时间,回家得比较晚,便起了疑心,丈夫回家之后便搜他的口袋。这种行为对对方的自尊心或信心是一种打击,短期之内还没有多大的影响,长期如此,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对于彼此的关系没有帮助,反而起了坏的影响,会刺激对方做出你不喜欢的事。这是粗略地提出有关“观受”的问题。

观心

我再举“观心”的例子,心就是指念头,就是观念。我们自小到大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或是电视媒体的教育的影响,无形中形成种种的观念,我们的行为受到这些观念所左右。但是,不知不觉地认为这样就是对的。这样是对的吗?这是一个问题。这是我们学佛的人要注意、要观察的地方。

观念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很大。举一个例子,有的时候一个观念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可以影响全世界。好比中国人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在中国大陆现在限制只能生一胎,它是重男轻女的国家,生出女胎如何处理呢?不是淹死就是想办法弄死她,之后再生小孩。为的就是想生一个男胎。这个观念、这个法令影响很多人的生命。在台湾没有这个限制,没有这种限制造成有的人家有所谓七千金、八千金,生好几个,为的就是要生一个男孩。无形中也影响到了女性或是家庭的经济问题;小孩子多,也产生教育的问题等等。一个观念就影响了家庭,而且不只是一个家庭问题而已,到最后也会造成社会负担的问题。所以观念很重要,也就是排除不正确的观念很重要。因为烦恼也是由于这些错误的观念在那里绕来绕去,被这些错误的观念所左右。比如说,不可以送时钟,就好像北京话说的“送终”,有这样的禁忌;如果遇有人家结婚喜庆你不可以送梨子,那叫“送离”,分开、分离;或送手帕也不可以,这些都是不吉祥、是禁忌。其实真是如此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因为送了以上这些“禁忌”的物品而遭受破坏。难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不堪?但是一般就是有这样的禁忌。

在佛教中或印度有一些“戒禁取”:就是不必要的那种禁忌。如婆罗门者认为到恒河中沐浴恒河水可以让心获得清净、死后可以升天。佛陀批评这种观念说:“如果依照这样的道理,恒河中的鱼不就是最清净了吗?”这种说法在佛教中可以说是一种的邪见、不是正知正见。其实佛教中也有某些在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如燃指供佛,佛陀要你的指头吗?其实这是摹仿外道的东西。

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批评与毁谤。佛教徒向来有这样的观念:不要乱造业、不要说人是非、不要说人长短。但是他们没将批评与毁谤搞清楚,佛教徒或一般人往往将批评当做毁谤来处理,所以遇到别人有某些不对的地方,你不敢讲出来怕变成毁谤、造口业。其实批评是对某种事实的行为提出你的看法、提出你的意见,你同不同意?对或不对?提出你的看法并没有毁谤的嫌疑在里面。无中生有才是毁谤,他人没有做的事、没有说过的话,却经由你的口中传出许多事端,这才是毁谤。批评与毁谤是两回事。如果我们不批评,比如道友之间同样都是佛教徒,你发现对方有问题,你却不敢讲出来,这样并没有尽到佛弟子、道友之间的责任。因为他有问题你不敢讲!你怕造口业啊!你怕对方不高兴。换个角度来说: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会认为对方跟我过不去、和我对立、让我颜面无光。如此一来,别人也不敢讲你,你有问题别人也不敢提醒你,到最后你变得没有改善的机会。

比较适当的态度在我认为要将他人所讲的话,对我的看法当做是一面镜子;不管这个镜子是平的或是凸的,还是凹的,总是一个参考点,可以了解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让我们有一个检讨的参考点。你如果怕别人说,别人也就不再敢多说你什么,你会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完美的。其实世间没有完美的人,你只是怕被别人说你这个、说你那个的,就为了面子问题。其实他人只是不愿明讲出来而已,都看在眼里。你错误的地方别人早已看得清清楚楚,只是没有讲出来而已。哪来的面子问题?就好像西方的一个故事,“国王的新衣”,自己骗自己,这是我对批评与毁谤的一种分别。

还有另外一个就是面子问题:前面已经提过,批评是一种;有的爱逞强、比谁面子大、有缺点不承认,以为承认了就失去面子;其实自己有缺点不承认才是没有面子。因为有哪一个人是完美的?你认为你自己是完美的吗?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所以承认自己的过失、缺点,并不是面子的损失,而是你可以自己担当自己的责任,这才是令人钦佩的地方。并不必用借口为自己辩护。有的因为工作的低贱、职位低,其实这根本和面子毫无关连。

观法

由于时间关系,我要跳到“观法”的问题。“法”是我们的意志,意志是我慢的部份,主宰欲。举一个例子:有一对夫妇、做丈夫的早上起床早餐要吃什么呢?他规定他的太太,要吃多少份量的食物先得用磅秤秤量,还规定家中大小一律遵守这个规定,不可丝毫有异。家中的太太如果有意见,他会反问:你要跟我争着做一家之主吗?这都是一种主宰欲。还规定他的太太不可以和谁来往,某个未婚者他有问题禁止来往,某个人衣服打扮得很抢眼不可以来往,离过婚的也不可和他来往,种种束缚,以自己的标准来限制对方。这个主宰欲弄得整个家庭气氛极差,家人一致希望他能出门,他如果出门去,全家人好像得到解脱、暂时放假一样。但是这位当事者不知不觉,并不认为他的行为是错误的,这个主宰欲盖住了他一辈子。

还有一种就是任性。任性不一定是脾气硬,也有性格懒散者,或者闻过则怒,或是随着自己的习性,自己明了自己性格有缺陷,还硬是强辩着:“我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的人!”不认为这样的个性是不好的、不肯去改善,这就是任性。任性的结果是漠视所行,结果演变成为漠视他人,耍自己的牛脾气而已,不管他人的苦乐、状况。类似这种的性格在无形中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有的人会怀疑自问:“我如此地努力辛勤为大众做事,为什么大家这么不欢迎我呢?”这其中必有问题在,为什么你态度热心还是不受欢迎呢?这需要你自己去检讨去观察,不然就是去请教他人对你的看法如何?这是意志的部份。这四种的观察就是认识自己的基本修行方法。

《杂阿含经》(619经)说:“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也就是要有慈悲心来同情对方叫做“护他自护”。要如何学呢?“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所以自利利他都要修四念处,可见四念处不是小乘;四念处是净化自己,更进一步净化他人,净化社会的基本法门。以上简单说给大家做为参考。(编按:关于“四念处”的详细内容请参考《大念住经》。(《嘉义新雨杂志》第29期)

如何认识自己(二)

编按:本篇是整理自“嘉义之音广播电台”“妙云飘香”节目邀请显如法师的说法。本篇原未编入《嘉义新雨杂志》第29期。

今天我所要讲的题目以前也讲过,暂时将它取名为“如何认识自己”。

要认识自己之前,先要确立一个观念──人生有什么意义?很多人探讨过这个问题,比如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孙中山曾经说过这句话。这不是一个普遍性的答案,有的人并没有服务付出是不是?所以这句话不是人生的意义的标准答案。我的看法是,人生的意义没有绝对的答案。

回过头来看一看,人生有千百种的人;有聪明的、有憨笨的、有健康的、有身体患病的、有顺利的、有不顺利的种种。一个理论无法去解释万种的现象;所以在我的看法,人生的意义没有绝对的目的,如果要寻求出普遍性的答案是不可能的。换个角度来看,人生是每个人的人生!也就是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想一想︰我要如何来度过这一辈子?这是比较实际的角度来看、站在每个人的立场来看,而不是规定你们每个人这辈子都要做些什么!不可能!换个角度来说︰大家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想︰我这辈子要做什么?要如何过?要找这个答案之前再有一个前题就是︰人有什么能力?人能够做些什么?这也是千百种;但是总括来看︰人有破坏的能力,人也有建设的能力。

换个角度来看人生有两种︰快乐的人生和痛苦的人生,端看你如何来选择;我所要追求的是快乐的人生,亦是痛苦的人生?当然,一般的景象也就是一般的人当然要追求的是快乐,哪里有人要追求的是痛苦!所以一般人的人生目标都希望可以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这是就现象来看一般的心理就是如此。如果这是每一个人的理想目标要如何来追求呢?也就是快乐要如何来追求?要快乐就是去除掉痛苦的因素不是吗?痛苦的因素在哪里?是不是钱多就是快乐?是不是地位高就快乐?

以前一位外国人继承了一大笔财产,但是他并不快乐;他告诉他的心理医生说︰他整天都在烦恼正在和他交往的朋友是觊觎我的财产,还是真心爱我?他有了不信任感,整天都在烦恼着这件事,所以有钱反而让他烦恼。现在社会不安定,有钱反而害怕让人家知道怕遭到恐吓,不是吗?反而没有安全感。所以这是相对的︰有钱并不一定快乐、有权利也不一定快乐;你站在高高的地位,就会有人要把你“拉下来”;你整天地烦恼要如何来巩固地位。所以有权有势也不一定快乐;有名也不一定快乐。就拿印顺导师来说吧,他那么有名气,大家争相着去看他一整天,老人家哪里受得了?出了名,麻烦也跟着来了不是吗?所以你追求名声,可能名声后面的副作用也跟着来;虽然老人家并不是特意去追求名声,可是大家都慕名而来,摆明了名声背后的副作用就在那里等着。有名气的人如果遇到生病更加累人,住院时人们争相着去探病。人已经生了病应该需要多休息,为了表示敬意反而大家一窝蜂去看他,很累人的。所以,以上种种并不是快乐的因素。所以财富、权利、地位或是名反而带来你的苦难,变成了造成你苦恼的原因之一。所以不论你遇到什么事,你认为你是出于善意而去干涉了这件事,结果事情都会变得很遭。对你而言,因为你人格的不健全,无法妥善的去处理这些现象、无法处理这些因素,一般认为是“好”也变成了“不好”了。

所以今晚要讲的重点在哪里呢?今晚要讲的重点是︰“如何认识自己”;也就是找出我们的不健全到底是哪里不健全?佛教的佛就是“觉”的意思,不一定要说到“觉悟”的地步;第一点要先自觉,不一定自己觉悟、自己觉察,每个人要先发现自己有问题,才有办法去解决问题,不是吗?

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问题,我就是如此、我很好啊!没有问题。没有发现问题,你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改善问题,如此一来,你一辈子就是那副德性。认为自己待人不坏,为什么惹大家讨厌?做任何事都是出于好意,为什么还遭到大家的嫌弃?无形中自己认为好心没好报,无法去了解好心要如何去表现,表现出来的是对的,还是不对的?你如果没有去觉察这个问题时,就会变成了所谓的好心没好报,好像世间上的事管不得;其实问题是你自己,不一定是别人,好像别人都待你很苛薄对你不友善似的。第一个要检讨的是你本身,不是别人不是对方,如果有问题先检讨自己,我的看法是如此。

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外国女士是教育界的人士,曾向我的一位朋友抱怨说,她以前以工作所得供她的丈夫读书(从事律师的工作),结果她的丈夫却将她抛弃了,虽然她的丈夫曾经回来一次,但是终究还是跑了,她抱怨她的丈夫很无情。但是经过我的朋友的观察,发觉了这位外国女士很喜欢讲话,按照我的朋友的推察︰她有这种习性,但是她没有去觉察到它;一天到晚要黏着她先生说话会让人受不了。她对待她的第二任丈夫也是这样,不论什么事都是任性而为,好像一个独裁者,也不事先取得丈夫的同意便私自做决定。所以,你只说出单向的问题,你本身的问题没有说出来。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以前她的丈夫并不像现在这样,他最近跟她讲话总是很凶;我的朋友也观察了这位女士讲话很急,她讲起话来都带给人一种压迫感。就这个情形来看,一般人如果讲话的时候语气上压制你,你一定感到不好受是吗?忍受不住的时候就会一句话反弹回去、回应回去了。

要了解自己有哪一些问题才有办法去改善它。佛教讲的“因缘法”,因缘的各种条件配合;一个条件的改变时整体跟着改变。一般人认为我爱的人,我将来可以改变他(她),并不是这样的,你(你)改变她(他)不是下命令改变他(她)。一般人幻想有爱情可以改变一切,这种看法很危险;因为爱情是“包装”起来的一面,大家都将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坏的一面掩盖住了。但是结婚之后,在一起生活的每一个二十四小时,那坏的一面便遮掩不住了,所以好坏统统出现了。慢慢地,彼此之间的坏的因素如果扩大而没有去改善,就会变成为一种障碍。

一般所认为的“我爱他,我就要包容他的一切”,这样的理论很危险;“我爱他,我整天应该被打而没有抱怨?”没有这种理论的是不是?我爱他,他作坏事我也应该帮着作坏事吗?他卖吗啡我也应该帮着他去卖吗啡?不管是“爱”或是其他一切都要有理智;佛教中说的智慧,你要有一个判断,爱也是要有一个程度、有一个原则,而不是闭着双眼就跟着他走不是吗?

所以,人生若要以快乐为目标就要减少人生痛苦的因素;痛苦的因素来自何处?在我们本身做起。要如何去觉察呢?佛教中的基本的“四念处”,就是四种自我观察的方法︰观身、观受、观心、观法。但是今天我只讲观察自己有哪一些习性。人与人之间相处,痛苦的因素大多数不是来自物质上,彼此之间的关系产生冲突矛盾不是来自物质上的,都是精神上、心理上的。你如果没有去觉察它,彼此之间的习气在那儿循环,彼此之间时常存在着不快乐的气氛。

你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可能会认为是彼此八字不合、或是前辈子造的孽;其实,问题是重大的部份要从今生来下手改善,而不是改变过去;过去已经造成了,你要改的是这一生;举一个例子︰你所讨厌的颜色,你存在着这样的习气不管过去如何,你没有去觉察,你一看到便要发脾气,难道你要追究到你的前生吗?那是你现在的习气,“色”有好丑的分别吗?“颜色”分明出现在你的眼前,你见了不喜欢,那是你本身的问题不是吗?所以改善问题是要找出自己的问题在何处。

自己的问题要从四个方向来下手也就是观察。“观身”,生活的例子,你的饮食习惯如何?或是你的行住坐卧的习惯如何?一般人会认为它与快乐有何关系?因为如果遇到心情郁闷、或运气不好的时候,走路的姿势可能也不一样,一副颓丧不振的模样,你如果没有去觉察它,别人看到你一副倒楣样也会知道你的情形是怎么样的;久而久之,你的姿态便固定住;你如果没有去自我觉察因而养成了一种习惯,就变成了不好的姿势。

或是没有觉察到因为吃了某些食物而感到不舒服,一不舒服就要找医生,自己也不知道原因,一再反覆犯着这种错误没有去检讨自己的饮食问题,造成了令自己苦恼的因素无法解决。但是佛法说你要先检讨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去检讨,到底这当中的过程有什么问题。

“观受”指的是感受、情绪︰心情的好恶、好恶之心。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好恶之心很强,这些都是使人不快乐的因素。你的不快乐不只是你自己不快乐而已,还会影响周围的人。举个例子︰做丈夫的在公司受到了委屈心情不好,回到家之后平白无故也会发作的。妻子与子女不明白状况认为丈夫无缘无故乱发脾气,这是迁怒的一种,也是彼此之间产生摩擦的因素。如果太太没有发觉先生的真正状况;丈夫也没有觉察,这种摩擦关系会一直轮回,这个家庭也变得不快乐。

观受就是观察我们的好恶是什么,有的人喜欢别人对他拍马屁说些好听的话;做完一件事之后认为自己这么辛苦为什么没有得到他人的称赞?于是自己心里感到不痛快,找到机会就耍耍小脾气。你要自己觉察为什么你一定要别人来称赞你呢?

当然!换个角度来说,我们并不是不要去称赞他人,别人有所努力应该得到我们的肯定。但是转个角度,我们要自觉自己检讨︰为什么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得到他人称赞?如果是你心甘情愿或是你的本份事,为什么须要他人的称赞?你如果存在这种心理,你希望他人来满足你这种心理,假如得不到满足你心理便要不快乐,你的不快乐就好像是手榴弹要不就是地雷,一不小心踩到你就跳了起来!

观心︰“心”在这里的解释是念头或有散乱等等;但是在此我所要着重的是“思想的问题”。思想︰什么是思想?也就是一些“观念”—什么是好的观念?什么是坏的观念?何者是对?何者不对?举一个例子︰在中国文化当中最普遍的“重男轻女”的问题。一般认为至少要生一个男孩子才能安心,因为自小被灌输这种观念,长大成人之后便受到这个观念的指使,成为它的奴隶。

中国大陆因为人口过多政府实施人口管制,一家一户只能生一胎,如果生了女胎即将她淹死或想办法弄死她,为的就是要得到一个男孩子;这种现象所得到的副作用就是男多女少,男孩子长大之后找不到新娘子。这个问题所要表达的就是︰一个观念影响了十几亿人口,连带着死了一大堆无辜者—那些被弄死的女胎;刚开始遭殃的是女孩子,到最后男孩也受到波及,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在印度“法”普遍存在每一件事物当中,可以说无处没有法、无事不是法;但是在此是着重在人的意志方面、主宰的欲望、种种固执的习气︰佛教的名词叫作“我慢”;自卑也是属于这个部份,也就是你并没有比别人优越而自我矮化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这是相对的。

我慢的习气有哪些呢?面子问题也是属于这部份,或是好强,硬是要争到自己的观念得到他人的认同,不承认自己不对等种种的习气。

以下再就这四方面作综合的举例︰

观心方面︰我们人有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五尘,简单地讲也就是外境。我们摸得到、听得到、闻得到、吃得到等等,对外境有何好恶,我们要去观察出来。因为这种好恶︰你对酸.甜.苦.辣的喜好,如果摄取过多会造成身心的影响,所以你要矫正这个习气;有的人喜欢抽烟,甚至染上吸毒的瘾。

再举一个例子,人说话的方式很重要,彼此之间互相沟通的技术很重要;举一个例子︰我要剃头向他人借一面镜子,问他说︰你有没有镜子,结果他搬出来一个大镜子需要两只手去拿。你说︰我要的是小镜子;他说这是这里最小的;在他的观念中他的“小”和我的“小”不一样。这尚是一般的情形,如果是紧急严重的情况没有听懂对方的意思,彼此会错意会产生摩擦或误会,造成很大的问题,所以言语的交通很重要。

再者,自我观察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你愿意检讨自己、你欢迎别人的批评;批评不是毁谤,批评就是别人提供你意见说出你有哪些问题。别人的意见不一定完全正确,而是提供你一个参考不是吗?某人对我有某些看法,我是不是有这些现象?第一个原则就是你要欢迎别人发表出对你的看法;并不是对你提出批评就代表对你怀着恶意跟你过不去找你的麻烦,你的自我防卫的心理作用马上跑出来,就算是恶意也好,也应该听一听,基本的态度应该如此。

听话是一种立场,讲话是一种立场;并不是他有错我就直接讲出来,要视当时的场合恰不恰当,如果在旁有其他的人你没有顾虑到他的面子问题就直接说出来,令他下不了台,他会怨恨你一辈子;他没有改善反而怨恨了你一辈子。有的时候你应当私下跟他讲,而不是当场说出来,这都是一种技术需要去研究。

除了听话、讲话,还有一种传话。我们基本上的了解是人与人彼此之间互相沟通之时难免会产生误差,没有百分之百完全了解对方的意思;再转述的话也没有百分之百是正确的。“话”经过多方的转述难免都会变形,所以你听来的“话”也不能百分之百完全相信,你自己要有一个弹性、有一个尺寸,才不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出来。

批评与毁谤有何不同?一般人说不要批评别人才不会得罪人!但是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观念。不管是对批评的人或是被批评的人来说。被批评的人会认为被批评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一个前题是︰人是完美的吗?人都会有缺陷不是吗?你如果不知道你就没办法改正。所以人如果有缺陷,别人批评你又有什么不对呢?你觉得这样就失去面子?你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评才是没有风度、没有面子。批评与毁谤的差别是,批评是根据某种事实来发表他的看法,有根据的意见;毁谤就是没有根据的恶言。所以我们听话时要小心,如果听到对方说︰“某某人很自私。”你不能听了就相信对方的话,你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原因你说他很自私?”你要追究,要对方提出证据;你在批评他人时也是要有根据才可以。

意志方面,比如有时人们喜欢互相诤吵;如果真的无法克制住自己要发出诤吵之前,先想想我跟他斗来斗去、吵来吵去有什么意义没有?谁也不肯退让一步的,只会让情况更糟,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你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一个和谐的家庭或团体,保持彼此之间良好的关系;如果对方正火冒三丈你又何必跟着他头上冒火呢?

要了解自己有什么问题,要改变对方不如改变自己!你本身的态度不好,怎么去调整对方呢?你的态度给对方的印象一向不好,又怎么能去改变对方?降低自己的品质去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吗?这是不正确的方法,所以有问题要去追究原因,不是追究结果;这是处理问题的重点的关系。

大乘佛教所传的最普遍的法就是—忏悔业障;忏悔业障的方法并不是只有念佛或种种忏悔的仪式。导师曾经说过忏悔业障或消业障有两个基本的原则—一个是改过,一个是行善。因为你光是忏悔,不知道习气在哪里,忏悔完之后习气又现又造业,永远也忏悔不完。所以忏悔的第一个重点是要“改过”,忏悔是忏悔过去,未来如果没有去改善,那些不好的习气就会继续下去。第二个重点是“行善”,因为你过去的业已经造成如何去消除它呢?一个方法就是增加你的善业、增加你善的力量、善缘,利用这个善缘来抵消掉过去的不善缘,让过去的恶缘不能发生。导师还说︰“自净其意,利他为先。”净化自己的身心还努力去帮助别人,如此才有办法去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要不然的话过得苦苦恼恼的永远都是那些“执着”,你有种种执着存在心中即使跑到天堂也是一样,看别人都觉得不顺眼,心里就会不快乐。所以你本身的问题没有改善,不管去到哪里都不快乐,提供你再好的条件你都不快乐。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心灵的净化(释显如)
下一篇:学佛者的苦闷
 梵书时代神格的升沉(于淩波)
 净口业真言的功能
 佛教文学的奇葩--佛教楹联(阿莲)
 唐太宗《百字铭》解读(慎独)
 动静皆修一心三观
 初学者不宜闭关(智海)
 念珠长短的意义
 佛法改变了我的一生(冰人)
 浅谈二谛哲理(慈峰)
 圆融之难(星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瑜伽菩萨戒要义 一、四重 2、悭不惠施戒[栏目:瑜伽菩萨戒]
 为欲由上海往峨嵋者告[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