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之法—一 海涛 辑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1.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2.若不修慈悲,能行瞋害心;虽行诸善行,死入于泥犁。
3.若欲为众生,作诸归依处;令生无畏心,忍辱最第一。
4.能行忍辱者,见者皆欢喜;怨家舍毒心,皆生亲友想。
5.一切诸如来,成就平等心;众生所归依,皆由行忍故。
6.是故诸佛子,欲求无上道;为物作依止,当坚固忍辱。
7.菩萨若欲住,一切佛菩提;当观诸法空,众生不可得。
8.如是行忍者,能具佛功德;是故诸菩萨,常应修忍辱。
9.菩萨若修忍,当远离二边;不见自他身,能有损益者。
10.如来大慈悲,赞叹如是观;是故诸菩萨,常应修忍辱。
11.若欲得尽智,灭诸使烦恼;不怯弱修忍,常无分别心;如是观诸法,成忍波罗蜜;是故诸菩萨,常应修忍辱。
12.菩萨欲庄严,如来相好身;复生梵世界,出离诸魔道;乐行忍辱行,一切皆成就;是故诸菩萨,应坚固忍辱。
13.忍辱力最上,诸行无过者;一切诸功德,住在忍行中;四魔力难敌,忍力能除灭;是故诸菩萨,常应修忍辱。
14.一切皆能忍,不生怯弱故;是故诸佛子,欲速成佛道。
◎《菩萨善戒经》
1.菩萨欲受菩萨戒时,先当调伏、柔软诸根,于生欲处不生欲心,于生瞋处不生瞋心,于生痴处不生痴心,于生畏处不生畏心。
2.瞋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若爱众生不名烦恼,瞋舍众生名重烦恼。
3.菩萨若能不惜财、命,当知则能利益众生;能行忍辱,能坏瞋恚、嫉妒之心。
4.菩萨有智,善知方便,怖畏犯瞋,不畏犯爱。
忍辱之法—二 海涛 辑
5.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菩萨戒者,能为一切众生仆使。若为众生之所瞋骂、打害、劫夺,则生慈心。
6.菩萨摩诃萨修于忍辱,破坏不忍。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忍辱。若自、若他远离怖畏,是名自利、利他。
7.以忍因缘无有瞋心,眷属不坏、不受苦恼,心无悔恨;舍是身已,受人、天乐,得道涅槃,是名大果。
8.菩萨离诸烦恼,增长善法,身受安乐,是名自利;菩萨精进,不恼众生、打掷、呵骂,是名利他。
9.菩萨摩诃萨若以瞋心教化众生,则不能得菩萨禁戒。
10.若其受者打骂、劫夺,菩萨于是终不生瞋,但责烦恼,不诃其人,于是人所深生怜愍。
11.菩萨受持菩萨戒者,至心专念,自省已过,不讼彼短。
12.菩萨见行恶者,心不瞋恨;见破戒者,心生怜愍,无有瞋恼。
13.菩萨受持菩萨戒者,若为恶人之所打掷、手拳、刀杖、恶声骂詈,于是人所不起恶心,麁言加报。
14.菩萨若起一切烦恼,为除病故,随对治之。如贪欲起,观不净相;瞋恚起时,修于慈心;愚痴心起,观十二因缘;思觉起时,观阿那波那。
15.菩萨见有瞋人、妒人、悭人不受师教,欺诳师长、父母、宿德,恶害邪见,贼栴陀罗,与共软语,不生恶心。
16.出家菩萨具足忍辱,则能受持菩萨禁戒。
17.菩萨作是思惟:「声闻、缘觉为自利益尚修忍辱,何况我今为欲利益一切众生而当不忍!我若不忍,不得具足菩萨禁戒,修八正道,得无上道!」
18.有五种知忍功德:
一者、不着恶心瞋心;二者、心难沮坏;三者、心无愁恼;
四者、死时无悔;五者、死已,受天、人乐。菩萨观忍有如是功德,教化众生,令行于忍。
忍辱之法—三 海涛 辑
◎诸经集
1.我说忍辱为最胜,无见无生为忍性;实无少法可瞋者,由是说名殊胜忍。《大宝积经•优波离会》
2.彼若发菩提心,即离欲、瞋、痴。若无欲、瞋、痴,即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集譬喻王经》
3.沙门贤者。以忍为先。当如清水。无所不净。《坚意经》
4.贪、瞋、痴法诸烦恼中而为根本,菩萨已断,无所惧故。
5.瞋病如大火,焚烧寂静心,唯甘露法药,能除诸苦恼。
6.贪欲为重担,无有解脱时,瞋痴法亦然,展转增过失。《大集会正法经》
7.诸佛.世尊说忍辱法,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8.若多修慈能断瞋恚,修悲心者亦断瞋恚。《大般涅槃经•梵行品》
9.于诸众生无忿恚者,得手足柔软、皮肤细软二相。《菩萨地持经》
10.菩萨复有四种忍辱,具足智慧。何等为四?
一者、于求法时忍他恶骂;二者、于求法时不避饥渴寒热风雨;
三者、于求法时随顺和上阿阇梨行;四者、于求法时能忍空、无相、无愿。《大方等大集经》
11.若人能净身、口、意业,众生设以大恶事加,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终不恶报。若来悔谢,实时受之。见众生时,心常欢喜;见作恶者,生怜愍心。赞叹忍果,呵责瞋恚,说瞋果报多有苦毒。
12.修施忍时,先及怨家。正观五阴众缘和合。若和合成,何故生瞋?深观瞋恚乃是未来无量恶道受苦因缘。若暂生瞋,则生惭愧、恐怖、悔心。见他忍胜,不生妒嫉。《优婆塞戒经》
13.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报怨;三、不怀恶。云何柔和?谓性贤善。由身语意将护于他令无恼害。《瑜伽师地论》
14.其有从瞋恚,怨害向他人,后生堕蛇虺,或作残贼兽。譬如竹树劈,芭蕉骡怀妊,还害亦如是,故当发慈心。《修行道地经》
忍辱之法—四 海涛 辑
15.有七法是亲友,利益慈愍故。何等七?
一、难与能与;二、难作能作;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语;
五、不相发露;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四分律》
16.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福慧之刀斧。《法苑珠林》
17.佛言:「世间一类男子、女人,常起忿恨、瞋恚之心,生诸过失。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在恶趣,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为人,在在所生相貌丑陋。净意!当知:由忿恚因,感丑陋果。
18.世间一类男子、女人不起忿恨、瞋恚之心,不生过失。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报尽,来生人间,在在所生相貌端正。净意!当知:由不忿恚因,感端正果。」
19.瞋有二种报:
一者、常为他人求其长短谓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兴嗔恨,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动辄得咎也;
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谓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隐,故感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恼害也。《毗尼关要》
20.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永嘉证道歌》
◎《大智度论》
1.忍辱有二种:生忍、法忍。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愿。
2.菩萨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愿不得!
3.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则至佛道。
4.忍辱之人,虽不行布施、禅定,而常得微妙功德,生天上、人中,后得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