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禅
 
{返回 华方田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89

大乘禅

华方田

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

色法与心法、外境与内心、能观与所观融为一体,使禅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大乘禅时期

大乘禅即大乘佛教的禅法。大乘禅是在小乘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乘禅的许多内容和方法都为大乘禅所继承和发挥。与小乘禅法相比,大乘禅的范围更加扩大,内容愈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

事实上,大乘禅法的形成与发展确实与大乘佛教理论的产生与成熟密不可分。例如,般若类经典的出现促成了观法的进步,使空观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从原来意义上对现实世界的否定和厌离转向对外境实相的认识,从观色无常转向观色是如,从色相是空(假)转向色体是实(如如不动)。这样便形成了通过禅观而证悟诸法实相之理的大乘禅法——实相禅。实相是指事物的本相,即空;实相禅是把禅法和空观联系起来,即在禅观中既要看到事物的空性,又要看到一切事物的作用。实相禅是把禅法作为证悟般若空观的方法。

涅槃类经典的出现又促成了对佛身的深入理解,使原来念佛法门的观佛色身发展成为观佛法身,观佛常恒不变的法身又与真如观、佛心观联系在一起,色法与心法、外境与内心、能观与所观融为一体,使禅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大乘禅时期。

最早的大乘禅法则是念佛禅。念佛禅的出现时间很早,小乘修行法中的“十念”之首就是“念佛”,“五门禅”中也有以“念佛”取代“界分别观”作为五门禅法之一的说法。佛教经典对解脱成佛之后的清净庄严的描述和对净土世界的赞美,是念佛禅形成的理论基础。念佛禅包括念佛、念净土两方面,念佛又分为念佛名和念佛身,念佛身又分为观佛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和观佛法身。可以说,念佛禅意味着大乘禅法的肇始。早期念佛禅主要是观念佛土(净土世界)和观佛色身,后来发展成为净土宗的念佛名号及与各种大乘思想相结合的各种念佛禅观。大乘念佛禅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般舟三昧”,“般舟”意为念佛,“三昧”意为定。《般舟三昧经》在介绍这种禅定时,一方面宣扬专心念佛可使十方诸佛现于面前,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大乘佛教“人法皆空”观点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达到般舟三昧的前提。经中还以大乘般若学的非有非无理论来解释“佛”,认为只有不执着于佛,才能最终成佛。《观无量寿经》也说通过观想念佛而见到诸佛现前,就可体悟到诸佛如来皆唯心所现的大乘佛理。《文殊说般若经》所说的通过念佛而进入“一行三昧”,更是将念佛禅观看成是证得般若空观的重要方法。

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综合印度大小乘禅法,编译成《禅秘要法经》,倡导五门禅观。他虽然在禅定的修持方法和禅观的组织方面,基本上承袭小乘禅法,但是又以大乘般若学为统帅,强调在禅观中要用般若智慧去观照诸法实相,成功实现了大小乘禅学的结合。他的这种融贯大小乘禅学的思想,架起了禅观与空观沟通的桥梁,对后来中国禅学的发展轨迹和方向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出自: 《竞争力 》 2009年11期


{返回 华方田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育王
下一篇:小乘禅
 普贤行愿与和谐社会——“普贤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默照禅:静坐守寂
 中国佛教宗派——华严宗
 弘扬佛教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以辽宁朝阳为例
 澳门佛教的现状与展望
 祖师禅
 人间佛教实践的先行者——简论慈航法师的三大理念
 中道理念与现代佛教教育
 中国佛教宗派——净土宗
 无得正观与佛教伦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观音心咒转经轮功德(恰美仁波切著)[栏目:转经轮专集]
 难念的经[栏目:禅门一念·传灯法师]
 受了五戒后破戒能忏悔得掉吗?[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五戒是如何配十善?[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月亮的启示[栏目: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
 唯识学修持参要五论(昌迦禅师著)[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我们要学佛的什么?[栏目: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济群法师)[栏目:四无量心]
 佛堂讲话 第五辑 四、以坚持四种戒法,为入道根本[栏目:道源法师]
 我家的佛堂在我房间里,我的脚对着佛龛,睡觉时,中间拉上窗帘遮挡,这样不会亵渎佛像吧?[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