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饥来吃饭困来眠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95

饥来吃饭困来眠 

释迦常教 

  《五灯会元》中说,大珠慧海禅师初学经教,即对佛之究竟见地有所领悟,后行脚至马祖道一禅师处,听其“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之语,当下歇去驰求之心,认取本具佛性。此后随侍马祖十六年,见地日益透彻,著《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被其师赞叹为:“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从此“大珠”之名不胫而走,弘法因缘日盛。

  慧海禅师直说见地,开始总开示学僧:“我不会禅,并无一法可示于人。不劳久立,且自歇去!”然而后学不能当下认可,事不得已,他只得随机问答。禅门中著名话头“饥来吃饭,困来眠”,即出于慧海。

  有一位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吗?”

  大珠慧海回答:“用功。”

  问:“如何用功?”

  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问:“所有人都是这样,他们跟你的用功一样吗?”

  答:“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一样。”

  修行人无论明了与否都会用功,但是方式不同。未明了者以分别意识听闻、思维名相文句,因之解义而渐入实修,再因实修歇却驰求之心,明了佛之见地,如此一来一往,方才契入本心。这相对于世俗人攀援外境、执着物欲,可以说为“用功”,但以明了者的眼光来看,不过是用功之前的准备。而明了者用功办道,是不假闻思、不依禅修的,只在确认佛之见地后,做个随缘人、无事人即可。若有拟议,有精进,有修有证,反而是骑马找马、头上安头。佛门中所谓“无功用道”,即是指此。

  大珠慧海也曾说:“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若是“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因此,只要随缘任性度日即是用功,即是无修之修。其“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之语,即源于此理。

  已明了者也是饿了吃,困了睡,在外相表现上与常人无异,但因对佛之见地确认坚固,心总安住于当下,再无驰求,对外境之违顺便能不拒不迎,自然随缘。如此饥来吃饭困来眠,与佛道合,才是用功。常人心思总在造作分别,不能停歇,于诸境上百种追求,千般计较。遇顺境者,则千方百计留之恋之;遇逆缘时,则费尽心机除之去之。若图谋不成,则忧上添忧,怖上加怖,乃至惶惶然不可终日。至此境地,食不甘味,寝不成眠,虽求“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亦不可得。

  在明了后,无论吃饭睡觉,乃至日常生活中种种行为,皆为修行,皆成功德,皆是随缘度化。但万不能倒果为因,将吃饭、睡觉、世俗生活本身作为明了之因,在尚未明了时,便行世俗事,以为是修行!若行世间法是修行,是明了的原因,释迦佛陀何必抛弃王位,入雪山实修?

  当今有些人,对佛之见地尚未契入,对禅宗所谈“自性”只具相似知见,一听“众生本来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等大乘极则之理,全然不顾此乃明了后之结果,反将之当作沉溺于世间名色财利的幌子,又广为宣扬,自误误他,且美其名曰:“恒顺众生,弘法度人。”

  若对法不明了,如何能指示别人而度之?既不能度,恒顺众生时,能不随之陷入世俗之人我是非否?业障现前时,能不生烦恼,对生死有绝对把握否?若不能,纵然讲得经书千本,著得文章万卷,亦不是弘法度生,而是憨山老人所谓“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亦是义玄祖师诃为“不识好恶秃奴”,“如把屎块子向口里含了,吐过与别人,犹如俗人打传口令相似”。

  更可怜者,旁人若好意提醒,此类糊涂汉不仅无反省之意,反而常以“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不要着相”、“不要执着”、“一切随缘”等语掩饰搪塞。

  持戒、修禅是为心平、行直,若心已平、行已直,自然不必再纠缠于持戒、修禅之相,而且此时虽说不持戒、修禅,亦能从心所欲而合于戒、禅。若自己心尚未平,行尚未直,烦恼习气仍旧炽盛,便不能单在“何劳持戒”、“何用修禅”字面上着眼!更不能以之为毁禁戒、废实修、弃经文、贬圣贤,种种肆意妄为的借口!

  若说“不要着相、不要执着”,着相与否只在心念,而无关行为。除非能了知他人心念,否则如何判定持戒、修禅者内心有无执着?另外,如果说持戒、修禅为“执着”,难道不持戒、不修禅便是“不执着”吗?即便真执着于持戒、修禅,然所执是解脱相、修行相,最终虽是契入心性之障碍,但对奖诱钝根初机登堂入室仍有益处,远比未明了者行“不持戒”、“不修禅”之世俗相有益。再者,若真是不执着者,又何必一定要现“在世间”、“在生活中学禅”等相?何不如世尊一般,现“雪山苦行”之相,“树下结座”之相,“托钵乞食”之相!说到底,还是放不下世间享受,不愿修行用功而已。

  若说一切随缘,却为何在因缘现起时,只选取适合己意者随之,却从不抛开一己私欲而依佛制?反以“佛当年虽如何如何,但现在世异时移,已经难以实行,所以也只好随缘”为借口,放纵欺骗自己?正因这类浑人的“一切随缘”,佛陀的正法才会被淡化、歪曲,形成了今日的末法!

  持以上诸类托辞者虽一时骗得过旁人,却骗不过自己;即便连自己都骗过,亦骗不过因果。待业报成熟之时,必“入地狱吞热铁有日在”!不如一念诚心反省,放下世俗享乐,抛却邪见而入实修。

摘自《临济棒喝》2006年第1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何拣择(星云)
下一篇:发菩提心之义利(张化蒙)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普贤行愿品》的启示(成峰)
 自己为自己负责(证严法师)
 罗云尊者修持安般法门(多吉)
 心的解脱(乐崇辉)
 怨恨的本质——沉溺于爱欲生死的轮回苦海(水莲)
 觉醒——生命的脆弱与无奈(印光法师)
 学佛是人生向上事(妙云)
 永恒的佛陀(阿姜·查)
 成佛三字明(释本愿)
 佛心的追随者(非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法大意[栏目:净慧法师]
 会供需注意哪些细节?[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出家乃是大丈夫事[栏目:宣化上人]
 从善因通向善果[栏目:达真堪布]
 心情不一样,苦乐的享受不相同[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五四)[栏目:杂阿含经]
 拘尸那与涅槃[栏目:太虚法师]
 空有二宗的有无自性观[栏目:演培法师]
 楞伽经白话解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二章 不生不灭离有无之二[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栏目:印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