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同情他人(妙云)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45

同情他人

妙云

  在佛典中,有一个故事叫(阿那律穿针)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

  他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因为过度疲劳,所以眼睛瞎了。他虽然伤心,却不颓丧,反而更勤奋学习。

  有一天,他的衣服穿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后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十分狼狈。

  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

  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佛陀教训大家说。佛陀以身作则,给大家一个好榜样。弟子们知道了,十分感动,都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为大众服务。

  助人为乐,是佛弟子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在以“和为贵”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精神所体现的道德关系上,有力地维护着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和谐统一。扬弃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夹杂的封建宗法成份,实现其中伦理关系在道德上的义务的要求,反映人们对和谐、融洽环境的追求。

  助人为乐,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互助、互爱、互帮的人际关系的情感意愿;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自己与他们良好社会关系的追求。“助人”是因,“为乐”是果。“助人”是人格价值的实现,“为乐”是人格自尊的体现。

  但是,一个人总让周围的人感到对别人的事情过分关心,也不分“份内份外”,这或多或少有“干涉他人内政”之嫌。久而久之,别人也会不分什么事情,一概对你“敬而远之”。隔阂由此而生,出力反不落好。替别人做主助人为乐本是应该大力提倡的美德,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却属大忌。自己揣度他人的心意并帮助出谋划策不失为一种高超的交往技巧,但这种情形下个体的独立性同样很重要,需要予以充分的尊重。有时过分的热心可能扭曲影响了双方正常的关系,结果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此佛教常用随机说法、观机逗教来度化人。光凭热心,没有智慧是不行的。助人之后,别人乐自己也乐是成功的。相反,助人之后,或是别人不乐,或是自己不乐,就应该反省自己了。

摘自《晋城佛教》2005年试刊号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默读伤悲(兰若)
下一篇:禅宗的境界(易中天)
 真如不守自性——析《注华严法界覌门》(孙业成)
 静坐随笔(寒香)
 大德昭千古——赵州柏林寺人物录(刘连辰)
 熟读《楞严经》(虚云)
 “成功学”背后的社会焦虑(鹿翩翩)
 修学佛法要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识(真诚)
 感受幸福是什么(张悦)
 缘起和人生观
 善待蜘蛛(肖利梅)
 家和万事兴(曙正)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藏医学的情况?[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印光大师“四论”著作时间考[栏目:余池明居士]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石家庄张孝谦居士[栏目:大音希声]
 略探《摄大乘论》中的佛学思想[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六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集]
 相应15经 生起经第二[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认识生命[栏目:仁焕法师]
 苦口婆心话放下[栏目:李炳南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