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忍则不恶无喧(杨国安)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30

忍则不恶无喧

杨国安

  十八罗汉中的第十一名罗汉叫罗怙罗,他本是释迦牟尼的儿子,后来出家修道,成为释遵十大弟子之一。相传罗怙罗以忍辱而著名,在舍卫国时,他曾被一些轻薄者打得头破血流,但他慧心能忍,因而受到佛的赞扬。
  《坛经》说:“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不恶无喧。”佛教把修行方法归为“六度”,“忍辱”就是“六度”之一,它要求对于所有有损于自己的言行都要不动心,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忍”成为佛教的行为准则。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说苑丛谈》曰:“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增广贤文》则告诚人们;“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程颐更说得深刻:“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忍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处世方法,更是一种深刻的道德准则。
  清代何绍基在外地为官,有一天他接到家里来信,得知家中因一墙基与邻人争吵,要打官司,请何绍基相助。何绍基立即修书—封云:“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只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的家人读罢家书,立即让人三尺,对方深受感动,也让了三尺,一场官司在“忍让”中化解讲和。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人发生各种矛盾、争执。有的人视“横蛮”为”英勇”,在矛盾和争执中总爱誓死争高低,使小事酿成大祸。有的人则视“忍让”为美德,做到“人善我,我善人,人不善我,我亦善人。”这两种人际关系的善恶,人们一眼即明,但要见之于行动则非易事。它需要矛盾的双方具有理智和道德,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

摘自《佛教与健康》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大堂口(妙惟)
下一篇:受钱之过患(汤敏达)
 忙碌的阿弥陀佛
 在忍辱中培养品德(达慧)
 说克服习气(陈音如)
 我的东林寺夏令营日记(张怡心)
 释迦悲愍的诞生(常惺)
 放下身心如敝帚(外一篇)
 弥陀圣号妙用无穷(陈柏达)
 千古楷模(星云法师)
 佛教是人类最高文化的产物(索达吉堪布)
 法的显著特点(达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80~89)[栏目:傅味琴居士]
 律制生活[栏目:圣严法师]
 没有完美的叶子[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寂静之道 附录 二 给聪达喇嘛的一封信[栏目:寂静之道·希阿荣博堪布]
 愚痴和爱(宣化上人开示)[栏目:戒邪淫文集]
 佛陀的行化与涅槃[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弘一法师与净土宗(于卫青)[栏目:弘一法师思想研究]
 低调是一把特别结实的保护伞[栏目:看开]
 坐船过海之喻:全是佛力[栏目:净宗譬喻·净宗法师开示集]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二、人生的四个阶段[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