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念佛的微妙的道理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9

佛的微妙道理

莲池大师

  心本来是没有念的,有念起来就乖离了心的理体。但是众生无始以来,习惯于妄想。不容易谴除,现在佛怜悯我们,教我们念佛,是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的无上微妙法门。

  众生学佛,有无量修行的方法,其中念佛法门是最直接、最便捷的一路。而念佛一法又有多门,现在只要持名一法,就可以概括无量修行法门;因为持名就是持这一心,心包括千千万万修行法门,如四谛、六度……以至八万四千恒河沙数一切法门,没有不摄收在内的。

  又因为佛有无量德性、无量功能,现在只用四字名号,足以概括这一切。为什么呢?那是由于“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的全体是一心,心包含着众德:如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 盘…百千万的名称,都是这一名所摄,包括在这一名之中。

  持名有数种:一、明持,就是出声称念;二、默持,就是无声密念;三、半默持,就是微动唇舌念,也就是咒家所说的金刚持;还有计数持和不计数持。在这些持念中又各分事和理,不断的忆念,叫做事持;不断体究,叫做理持。

  什么是忆念呢?听到佛的名号,就经常想念,用心称念,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只这一念,没有第二念,也不为贪嗔烦恼等念头所杂乱。如《成就光明定意经》所说:“在环境寂寞中是一心,在众多烦恼中是一心,甚至在称誉讪谤、利害得失、善恶等处都是一心。”这样,在事上是做到了。但在理上还没有透彻,所得到的,只是信力,因为还没有见道,所以叫做事一心。

  什么是体究呢?听到了佛的名号以后,不但经常忆念。还随念反观,体亲审究,寻究根源。体究到了极点,与自本心忽然契合。这中间,还有两种分别:一、如“真如、佛牲”智不二。能念心之外,没有佛为我所念,这是智外没有如。所念佛外,没有心能念于佛,这是如外没有智,既不是如,又不是智,所以只是一心。(译者注:而这一心是,心空真如,妙用无穷;虽妙用无穷,而性常空寂。)二、寂、照难思“不可思议”。若说是有,那末,能念的心,本体是空的,所念的佛,了不可得;若说没有,可是能念的心,灵灵不昧,所念的佛,历历分明;若说也有也没有,可是有念无念都不见;若说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但是有念无念都存在。

  不是有,所以常寂;不是没有,所以常照;不是也有也没有,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所以不寂不照,又照又寂。这一情况是言语说不蔫,思想搞不通的。没有办法来形容,只是一心罢了。到这里能所的情况消失了,有无的见解没有了,唯有清净本然之体,那又有什么能杂乱它呢?能见到这一真理的叫做理一心。

  由于事是依理而起。理是从事得到显现,所以事和理是交互为用,不可偏废的。然而着于事相,能念念相继。功夫是不会白费的。相反的,执理而还没有明心,又不重视实行,这就会受到落空的祸患。

摘自《邢台佛教》2000年第3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袁树森)
下一篇:谈谈“三密”(隆藏)
 生活在感恩的天地间(慧心)
 欲望之绳(慎独)
 佛教家庭的妇女应取的态度(心源)
 五妙供与八供的意义
 寻找自我的价值(慎独)
 
 在家与出家(黄念祖)
 论“种植福田”(明照法师)
 生活禅修习六法(法宏)
 观音菩萨的出家成道(菩提比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心称名[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60.云岩昙晟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要有反应[栏目:成功的理念·迷悟之间 ]
 丢下妄念,任心清净[栏目:在闹市中修行]
 圣者言教 第三十课(四)总说饿鬼道痛苦[栏目:圣者言教]
 2012水陆法会内坛结界[栏目:心道法师·灵鹫山佛教教团]
 文以载道,寓意深远[栏目:传喜法师]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十三、科学时代的往生实例[栏目:陈义孝居士]
 基础佛学问答[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
 关于《零极限》[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