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观照自己的苦(佛使)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43

观照自己的苦 

佛使 

  “佛”译为“智者”,佛陀的宗教肯定地被译为智者的宗教。佛陀的四众团体被译为智者的团体,佛教徒也被译为追随佛陀的行者,或称他们为归依智者宗教的行者。“佛”这个名词译为觉悟的人,佛陀觉悟些什么呢?佛陀最终所觉悟的即是真正知晓万物的真理罢了。所以我才这么解释:佛教就是一种能使人明了“什么是什么”的宗教,让人们明白真理的宗教。我们必须自修直到能完全明了之后,再也不用担心、甚至害怕各种各样的欲望烦恼,它们将完全被智慧所摧毁。当颠倒妄想的无明生起时,立刻就被智慧所观照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说各式各样的行持无非是要增长智慧,明了“什么是什么”罢了!必须应用这种修持方式来引导这心,使它坚固且确定地沿着佛教的道路前进。希望各位能尽力在“苦”这一方面观照,尽量使自己能逐渐明了“苦”的真相。 能以这种方法尽力去观照,虽是文盲如樵夫者也能真正地逐步进入佛教。若每天只顾埋首于经藏中,但却不在“苦”这方面下功夫观察,虽佛学程度不浅,却还不可能真正进入佛教。每当接触任何一种事物之后,就必须去学习它,直到彻底明了、确定那些事物到底是什么。所生起的“苦”正停留在内心煎熬着我们,使我们热恼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的?是从哪里来的?假如每一个人都提起觉念注意观照自己心中的“苦”受,在这种情形下学习,才是最好和最直接的进入佛教的方法。那些只拿着经典来学习的人,仅仅记忆语言文字是无法明了“什么是什么”的.是不能和他相比的。虽然在经藏中充满着“法”的解释,这个东西是怎样的、那个东西又是如何的,听了之后也不过像鹦鹉学话一般,只是记住罢了,但却无法进入万事万物的真相,只有在观照着身心的真理中,才能进入“苦、烦恼、大自然及所接触之事物”的真相,才是真正的明了佛教的本质。 我们试着想想现在是否已经很熟悉地认识自己了呢?是否可能类似那些每天都在触摸着经藏的人,却不知道存留于三藏经典里的宝藏——那不朽的佛法? “什么是什么”这主题告诉我们拥有我们这个自己,利用自己来修持,我们所做的都是和自己有关系,但是我们还是不能认识、了解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完全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我们依然有着苦,有着各种贪爱、欲望的“苦因”.它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和累积,这正是因为不认识自己罢了。 确定并明了三藏经典,或去了解隐藏在三藏经典里面的奥秘,比起了解其他事物更复杂。因此,我们务必要回过头来以实际的学习来认识佛教的本质,也就是从名色的和合去学习认识生命中的身心。它有着“感受”和“思考”,正处于欲望中,有意地随着欲望而行事,甚至动手去做某一件事情,其果报是在滋养那有意的“造作”,使其增长茁壮,无止境地延续下去,不可避免的,我们必定在苦海中流转不息,其主要的原因是不明了“什么是什么”罢了! 我要总结今天所讲解的题目,“佛教的原则是为了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当我们正确而又真正地明了“什么是什么”之后,不必别人来教导也能正确地去实行每一件事,习气烦恼会自然消失;能最正确又直接地明了“什么是什么”后,我们就获得生命中最崇高的宝物——悟道、证果、涅槃的境界。

摘自《彩云法雨》2009年第1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随喜的重要性(白玛多吉)
下一篇:空也是一种美(永清)
 禅武菩提
 惭愧也是德行(荣霞)
 不住于相(济群)
 善的链条(仁者)
 助念人应了解的几点(世了)
 禅诗中的故事(远尘)
 中道——符合真理的方法(济群)
 佛教与“八荣八耻”的关系(无清)
 如何面对人生的生与死(邱立屏)
 因地立名,普度群萌(魏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四二、谈信[栏目:慈航法师]
 发菩提心即至佛地[栏目:体方法师]
 惟则~小番罗帽[栏目:禅诗三百首]
 圣严法师的思想特色(温金柯)[栏目:圣严法师纪念文集]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十六章 禅定波罗蜜多[栏目:冈波巴大师]
 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栏目:花开花落·妙语禅机]
 香河老人[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福慧滋长]
 内心自治去无明[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庆生放生 增福延寿──放生之意义与功德[栏目:宽运法师]
 听禅(张倩)[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