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杂阿含经选集 十一、业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15

十一、

<<杂阿含经>>

456(335)经(上p414)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623(548)经(下p435)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尊者摩诃迦旃延,在稠林中住。时摩偷罗国王,是西方王子,诣尊者摩诃迦旃延所,礼摩诃迦旃延足,退坐一面。问尊者摩诃迦旃延:「婆罗门自言:我第一、他人卑劣,我白、余人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是婆罗门子,从口生,婆罗门所化,是婆罗门所有。尊者摩诃迦旃延!此义云何」?尊者摩诃迦旃延语摩偷罗王言:「大王!此是世间言说耳。世间言说,言婆罗门第一、余人卑劣,婆罗门白、余人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是婆罗门,从婆罗门生,生从口生,婆罗门所化,是婆罗门所有。大王!当知业真实者,是依业者」。王语尊者摩诃迦旃延:「此则略说,我所不解,愿重分别」!尊者摩诃迦旃延言:「今当问汝,随问答我」。即问言:「大王!汝为婆罗门王,于自国土诸婆罗门、剎利、居士、长者,此四种人悉皆召来,以财、以力,令其侍卫,先起后卧,及诸使令,悉如意不」?答言:「如意」。复问:「大王!剎利为王,居士为王,长者为王,于自国土所有四姓,悉皆召来,以财、以力,令其侍卫,先起后卧,及诸使令,皆如意不」?答言:「如意」。复问:「大王!如是四姓悉皆平等,有何差别?当知大王!四种姓者,皆悉平等,无有胜如差别之异」。摩偷罗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实尔,尊者!四姓皆等,无有种种胜如差别」。「是故大王!当知四姓,世间言说为差别耳,乃至依业真实,无差别也。复次、大王!此国土中有婆罗门,有偷盗者,当如之何」?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婆罗门中有偷盗者,或鞭、或缚、或驱出国,或罚其金,或截手、足、耳、鼻,罪重则杀。及其盗者,然婆罗门则名为贼」。复问大王:「若剎利、居士、长者中,有偷盗者,当复加何」?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亦鞭、亦缚,亦驱出国,亦罚其金,亦复断截手、足、耳、鼻、罪重则杀」。「如是大王!岂非四姓悉平等耶?为有种种差别异不」?王白尊者摩诃迦施延:「如是义者,实无种种胜如差别」。尊者摩诃迦旃延复语王言:「当知大王!四种姓者,世间言说,言婆罗门第一、余悉卑劣,婆罗门白、余人悉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当依业,真实业依耶」?复问大王:「婆罗门杀生、偷盗、邪淫、妄言、恶口、两舌、绮语、贪、恚、邪见,作十不善业迹已,为生恶趣耶?善趣耶?于阿罗呵所,为何所闻」?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婆罗门作十不善业迹,当堕恶趣,阿罗呵所,作如是闻」。剎利、居士、长者,亦如是说。复问大王:「若婆罗门行十善业迹,离杀生乃至正见,当生何所,为善趣耶?为恶趣耶?于阿罗呵所,为何所闻」?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若婆罗门行十善业迹者,当生善趣。阿罗呵所,作如是闻」。如是剎利、居士、长者,亦如是说。复问:「云何大王!如是四姓为平等不?为有种种胜如差别」?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如是义者,则为平等,无有种种胜如差别」。「是故大王!当知四姓悉平等耳,无有种种胜如差别。世间言说故,有婆罗门第一、(余人卑劣),婆罗门白、余者悉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婆罗门生,生从口生,婆罗门作,婆罗门化,婆罗门所有。当知业真实业依」。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实如所说,皆是世间言说,故有婆罗门胜、余者卑劣,婆罗门白、余者悉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婆罗门生,生从口生,婆罗门化,婆罗门所有。皆是业真实依于业」。尔时、摩偷罗王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3380(1041)(下p75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生闻梵志,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有亲族,极所爱念,忽然命终。我为彼故,信心布施,云何世尊!彼得受不」?佛告婆罗门:「非一向得。若汝亲族生地狱中者,得彼地狱众生食以活其命,不得汝所信施饮食。若生畜生、饿鬼、人中者,得彼人中饮食,不得汝所施者。婆罗门!饿鬼趣中,有一处名为入处饿鬼,若汝亲族生彼入处饿鬼中者,得汝施食」。婆罗门白佛:「若我亲族不生入处饿鬼趣中者,我信施谁应食之」?佛告婆罗门:「若汝所可为信施亲族,不生入处饿鬼趣者,要有余亲族知识生入处饿鬼趣中者得食之」。婆罗门白佛:「瞿昙!若我所为信施亲族,不生入处饿鬼趣中,亦更无余亲族知识生入处饿鬼趣者,此信施食谁当食之」?佛告婆罗门:「设使所为施亲族知识,不生入处饿鬼趣中,复无诸余知识生饿鬼者,且信施而自得其福。彼施者所作信施,而彼施者不失达嚫」。婆罗门白佛:「云何施者行施,施者得彼达嚫」?佛告婆罗门:「有人杀生行恶,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业迹,如淳陀修多罗广说。而复施诸沙门、婆罗门,乃至贫穷乞士,悉施钱财、衣被、饮食、灯明、诸庄严具。婆罗门!彼惠施主,若复犯戒生象中者,以彼曾施沙门、婆罗门,钱财、衣被、饮食乃至庄严众具故,虽在象中,亦得受彼施报──衣服、饮食、乃至种种庄严众具。若复生牛、马、驴、骡等种种畜生趣中,以本施惠功德,悉受其报;随彼生处,所应受用皆悉得之。婆罗门!若复施主持戒不杀、不盗,乃至正见,布施诸沙门、婆罗门,乃至乞士钱财、衣服、饮食乃至灯明,缘斯功德,生人道中,坐受其报──衣被、饮食乃至灯明众具。复次、婆罗门!若复持戒生天上者,彼诸惠施,天上受报──财宝、衣服、饮食、乃至庄严众具。婆罗门!是名施者行施,施者受达嚫果报不失时」。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去。

<<印度佛敎史>>

奥义书的重要建树有二:一、真心的梵我论;二、业感的轮回说。从『梨俱吠陀』的创造赞歌以来,一元倾向的创造神话,经理论化而成宇宙的本原,为神秘的大实在。在奥义书中,称之为「梵」;如显现为人格神,就是梵天Brahman。有情生命的本质,称之为我。在生死历程中,人类似乎是迷妄的,虚幻的,然探索到自我的当体,到底与真常本净的梵是同一的,所以说「我者梵也」。自我是超经验的纯粹主观,所以是「不可认识的认识者」;此「唯一不二的主观,即是梵界,即是最高的归宿,最上的妙乐」。至于业感轮回samsa^ra说,是在生死的相续中,依自己的行为──业karman,造成自己未来的身分,如说:「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向而有业,依业而有果」报。奥义书的业力说,与真我论相结合。「我」为自身的行为所限制、拘缚,从此生而转到他生。对照于自我的真净妙乐,加倍感觉到人生的迷妄与悲哀,因而促成以后解脱思想的隆盛。真我论,为吠陀文化的开展,而业力说却是时代的新声。有人请问死后的归宿,祀皮衣仙说:「此不可于众人中说,惟两人间可传」,所说的就是业。在当时,业是新说而不公开敎授的,所以耆婆利王Prava^hana-jaivali对婆罗门阿尔尼Udda^lolaha-a^run!i^说:「此(轮回)敎,直至今日,婆罗门未曾知之」。这一东方思想,业力与真我相结合,而后随业轮回中,首陀罗人如此,阿利安诵习吠陀,也不过如此。反之,如依智而悟真我,首陀罗也能入于不死的梵界。奥义书的精神,显然存有革新婆罗门敎的意义。这是阿利安人文化到达东方,展开温和的宗敎革新的前奏。

<<佛法概论>>

业与行

有情的流转生死,与深切的关系的梵语为「羯磨」,本为「作事」的意思。如僧团中关于僧事的处理,都称为羯磨但从奥义书以来,羯磨早已含有深刻的意义,被看作有情流转生死的动力

然在佛典中,汉译『杂含』虽偶而也有论到的,如说:「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卷一三‧三0七经)。「业报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卷一三‧三三五经)。但巴利本缺业说,为佛法应有内容,但在佛世,似乎还没有重要的地位这要到『中』与『增一』、『长阿含』,才特别发挥起来。

印度旧有的「业」说,无论为传统一元论新起二元论总是与「」相结合或以自我所幻现的──自作或以我以外的动作──他作,都相信由于业创辟一新的环境──身心、世界,「我」幽囚其中释尊的正觉,即根本否定此我,所以非自作,非他作,即依中道的缘起,说明此生死流转如『杂含』(卷一二‧三00经)说:「自作自觉(受),即堕常见;他作他觉,即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等。浮弥尊者外道论法,也否定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而说「世尊说:苦乐从缘起生」(杂含卷一四‧三四三经)。可见释尊的敎说,实以缘起说明生死的流转;即从身心关涉环境──自然、社会、身心──的展转相依次第相续活动中去说明后来业力说的发扬,由于缘起支的解说而多少通俗化

正觉的缘起观,一切是展转相依生灭相续大活动,也可说「大用流行活动的一切,为无限活动过程与活动过程的形态不断的在发生、安住、变异消灭中推移,总名为「」。

诸行无常」。这一切,没有不变性、主宰性的,所以说:「眼(等世间诸行),常恒不变易法,我(我)所。所以者何?此性自尔」(杂含卷九‧二三二经)。

原来,有为、业、作(力用)等字,字根是同一的。正在活动着的;有为活动所作成的;活动的见于事相活动的力用

是世间的一切,佛法以有情为本,所以世间诸行,不外乎情爱为中心的活动五蕴中的行蕴即以思心所为主。经上也说:「五受阴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杂含卷一0‧二六0经)[43]。缘起支中的行支,也解说为「身行、语行、意行」,思心所为中心的身语意的活动展转相依、生灭相续诸行中抉出(爱俱)思心所为中心的行支、行蕴,五蕴现起的动力。由于这是相依相续的活动,所以当下能开示无常无我的深义。后代学者每忽略行业缘起性,从静止、孤立的观点去思考,所以通俗化业报说,每流于肤浅

【业感说的价值】

奥义书以来的新发见,曾经给人以非常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起初,业与我相结合。到释尊,从缘起无我观中,使他净化完成,契于情理这是沈浸耶、回文化者所难得理解的,所以略为解说。

一、自力创造非他力:人类在环境中,虽从来就在自己努力的情况下,获得自己的一切。但对于不易改转自然现象社会局势身心积习,最初看作神力、魔力(魔是神的相对性)的支配,觉得可以从自己对于神、魔等的信虔、服从等中得到改善。这或者以物品祭祀,祷告即祭祀的愿词、赞词;或者以咒术遣召。进一步,觉得这是祭祀与咒术力量,是自己身心虔敬动作的力量,使神与魔不能不如此自我业力说,即从此兴起

佛陀使业力从神秘的祭祀咒术解放出来,使人类合理行为,成为改善过去开拓未来力量

二、机会均等非特殊:神敎者根源于神的阶级性,造成人为社会阶级。什么上帝选民,什么婆罗门、剎帝利、吠奢为再生族,强调现前社会的阶级性佛法业力的立埸,彻底反对他,认为人类的种种差别,一切为业所决定是在不断变迁中的,由于现生行为善恶种族优胜者可能没落劣败可以上升。所以不否定现前的事实,但并不使现前的情况神化,看作无可挽回。

三、前途光明非绝望:佛法的业力说,以一切为有情行为价值所成。既成环境的恶劣,由于过去的错误,应从现在身心合理努力中去变革。即使是此生无力自拔,但未来的惨运,并非结局而是过程。一切有情在同趋于究竟圆满的旅程中,无论是落于地狱、饿鬼、畜生,轮回而不知出路,但终究要在自己身心的改善中,完成解脱。所以三世业感说,予人类以永不失望的光明。

四、善恶有报非怀疑:现生行为与境遇不必一致,引起一些人对于道德律──为得福,为得祸的怀疑。社会的堕落与进步,确与我们的行为有关但以此为行为价值的唯一归着,即不能恰当而且,地球会毁坏,此地球的人类社会也要一切过去,我们的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善行、恶行仅招致内心的安慰与苦痛,这过于虚玄!如作恶者以恶行为快心的,岂非即大可以作恶!所以人类必需行善,不可作恶的价值肯定都不是这些所能说明的特别是行善遭遇不幸时,想以子孙、社会、内心来安慰决难以满足一般的要求。这样,惟有三世业感能说明现在行为与遭遇的不一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尽可尽自己的努力以向上,不必因现在遭遇动摇为善的决心肯定行为价值的业感说,是怎样的入情入理!?

【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

业的本质  相依相续身心活动,为有情的事实。有情的活动不已情爱为本的思心所引发一切活动,即是行业。『杂阿含经』反复的说到:「无明覆,爱结系,得此识身」(如卷一二‧二九四经)。爱结所系爱,缘起支中,即说为,如说:「无明行,行识」所以我我所的染着反应环境所起的意志推行行与业身口意的活动。这本是相依共起活动,不过从他的特性,给以不同的称呼

行与业,指思心所引发的身心动作,而又是因活动所引起的势用总之,由身心的活动而留有力用,即称为。所以古说业有「表业」与「无表业」;或说「」与「业集」。

发展过程,由于触对现境,或想前念后思心所即从审虑、决定发动身语的行为在这身语动作时,当下即引起业力。这可见经内心身语相互推移渗合了的。

所以有以为业是色,但没有质碍;有以为是心,但也没有知觉这是不能看为个体性物质或精神附属于身心的某部分;这是不离有情色心不即有情色心潜能。

古来,或者因情识有情的中枢,所以说业依于识。或者因为业从身心引发,能引发身心,所以说依于六处情识与六处,从有情的别别蕴素说,而不是从有情的和合相续说。所以应该如一类学者所说:业依有情而存在

【业的类别】

一、定业不定业故意所作的强业必定要受某种果报的,名为定业。如『中含』『思经』说:「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其实,必定不必定,还在我们自己。如『中含』『盐喻经』说:即使是重大恶业,如有足够忏悔的时间──寿长,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重业即轻受而成为不定业。这如以多量的盐,投入长江大河,并不觉得咸苦一样。反之,如故意作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忏悔,不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那就一定受报。这如盐虽不多而投于杯水中,结果是咸苦不堪。所以不必为既成的恶业担心,尽可从善业的修习中去对治恶业惟有不知忏悔,不知作善业,这才真正的决定了,成为定业难逃。

二、共业不共业:依自作自受法则,自己所作所为的,当然由自己负责。但人类生于自他共存的社会,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直接间接与他有关。对他有利或有害的行业,影响自己,也影响到他人。从影响本身说,即不共业从影响他人说,即是共业。个人不共业,同类相摄,异类相拒,业用不断的熏增削弱中大众共业,更是相摄相拒,彼此展转而构成自他间的复杂关系等到相互推移,引发出社会的共同趋势,即一般所说的「共业所感」。依共作共受的法则大众的共业,要大家起来改变他,圣人也无能为力。

三、引业与满业:从引业所感的业果说,人类的主要本质是平等的。人与人间所有的差别,如相貌不同,眷属不同,贫富不同,知识才能不同等,是过去满业现生业使然的。这种差别,不但不全过去业所规定的,更多是由于众生共业所限制,自己现业所造成引业所感的果报说,如生为人类,此生即没有变革的可能。由于共业现生业如此的,即大有改进的余地不善的,当从善业精进中变革他善的,当使他增长,使他进展为更完善的。佛法重业感而不落于定命论重视现生进修,特别是自己的努力,即由于此

从前生到后生不断身心活动中,有无数的业力增长或消灭。这些业力,由于性质不同,成为一系一系的,一系一系又是一类一类的。如五趣果报,即有人业、天业、地狱业、畜生业、饿鬼业。而每一趣业中,又有种种差别这种种业力,彼此相摄、相拒,相克制,相融和,成为有情内在极复杂的潜能

同时种种业,由于感得此生的业力,规定了此生的特性──如生在人类,即为人类的特性限制,仅能在「人类生活」的限度内活动其他的业,可能暗中活动,给此生以有限的影响,但终不能改变此生的特性规定一生的业类,从因缘和合而开展新生的活动当下即受到自身的限制,特别是不能不渐次衰退到业尽死亡──常态的死。业类所规定一期的生存能力,即是「命根」。等到这一生进入死亡的阶段,从前及现生所造的业力中,由于「后有爱」的熏发,有占有优势的另一系类业,起来重新发展和合新的身心,成为又一有情有情的生死相续,是这样的一生一生延续不己。

所以,佛敎缘起的业感论没有轮回主体的神我没有身心以外的业力,仅是依于因果法则从业受果。约发现的外表说,一身心系而移转到另一身心系;约深隐内在说,从一业系而移转到另一业系。流水的波波相次,如灯炷的焰焰相续诸行无常的生死流转绝非外道的流转说可比

<<杂阿含经>>

13381(1042)经(下p753)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住鞞罗磨聚落北身恕林中。鞞罗聚落婆罗门、长者,闻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闻已,共相招集,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有众生身坏命终,生地狱中」?佛告诸婆罗门、长者:「行非法行,行危崄行因缘故,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诸婆罗门、长者白佛:「行何等非法行、危崄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佛告婆罗门、长者:「杀生乃至邪见,具足十不善业因缘故,婆罗门!是非法行,危崄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婆罗门白佛:「何因缘诸众生身坏命终,得生天上」?佛告婆罗门、长者:「行法行,行正行,以是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复问世尊:「行何等法行,何等正行,身坏命终得生天上」?佛告婆罗门、长者:「谓离杀生乃至正见,十善业迹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婆罗门、长者!若有行此法行,行此正行者,欲求剎利大姓家,婆罗门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因缘故。若复欲求生四王(天),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行净戒者,其心所愿,悉自然得。若复如是法行、正行者,欲求生梵天,亦得往生。所以者何?以行正行、法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若复欲求往生光音(天),徧净(天),乃至阿伽尼咤(天),亦复如是。所以者何?以彼持戒清净,心离欲故。若复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悉得成就。所以者何?以彼法行、正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欲求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欲求断三结,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无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离欲,所愿必得」。时婆罗门、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455(334)经(上p41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谛听,善思,谓有因有缘有缚法经。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眼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眼因、眼缘、眼缚?谓眼,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无明,无明因爱,爱因为业,业因为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有因有缘有缚法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3386(1047)经(下p758)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恶业因,恶心因,恶见因,如是众生身坏命终,必堕恶趣泥犁中。譬如圆珠掷着空中,落地流转,不一处住。如是恶业因,恶心因,恶见因,身坏命终,必堕地狱中无住处。云何为恶业?谓杀生乃至绮语,如上广说,是名恶业。云何恶心?谓贪、恚心,如上广说,是名恶心。云何恶见?谓邪颠倒,如上广说,是名恶见。是名恶业因,恶心因,恶见因,身坏命终,必生恶趣泥犁中。善业因,善心因,善见因,身坏命终,必生善趣天上。婆罗门!云何为善业?谓离杀生,不乐杀生,乃至不绮语,是名善业。云何善心?谓不贪、不恚,是名心善。云何为见善?谓正见不颠倒,乃至见不受后有,是名见善。是名业善因,心善因,是善因,身坏命终,得生天上。譬如四方摩尼珠,掷着空中,随堕则安。如是彼三善因,所在受生,随处则安」。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3331(990)经(下p69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晨朝着衣持钵,诣舍卫城次第乞食,至鹿住优婆夷舍。鹿住优婆夷遥见尊者阿难,疾敷床座。白言:「尊者阿难令坐」!时鹿住优婆夷稽首礼阿难足,退住一面。白尊者阿难:「云何言世尊知法?我父富兰那,先修梵行,离欲清净,不着香华,远诸凡鄙;叔父梨师达多,不修梵行。然其知足,二俱命终,而今世尊俱记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于后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世间,究竟苦边。云何阿难!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后世」?阿难答言:「姊妹!汝今且停,汝不能知众生世间根之差别。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如是说已,从坐起去。

时尊者阿难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鹿住优婆夷所说,广白世尊。佛告阿难:「彼鹿住优婆夷,云何能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阿难!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阿难!或有一犯戒,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或有一犯戒,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于彼筹量者言:此亦有如是法,彼亦有是法,此则应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后世。彼如是筹量者,得长夜非义饶益苦。阿难!彼犯戒者,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当知此人是退非胜进,我说彼人为退分。阿难!有犯戒,彼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于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当知是人胜进不退,我说彼人为胜进分。自非如来,此二有间,谁能悉知?是故阿难!莫筹量人人而取人,善筹量人人而病,人筹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来能知人耳。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持戒,无余灭。若掉动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掉,无余灭。彼若瞋恨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瞋恨无余灭。若苦贪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所起苦贪无余灭。秽污,清净,如上说;乃至如来能知人人。阿难!鹿住优婆夷愚痴、少智,而于如来一向说法,心生狐疑。云何阿难!如来所说岂有二耶」?阿难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如来说法若有二者,无有是处。阿难!若富兰那持戒,梨师达多亦同持戒者,所生之趣,富兰那所不能知;梨师达多为生何趣,云何受生?云何后世?若梨师达多所成就智,富兰那亦成就此智者,梨师达多亦不能知:彼富兰那当生何趣?云何受生?后世云何?阿难!彼富兰那持戒胜,梨师达多智慧胜,彼俱命终,我说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后世亦同,是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生此,究竟苦边。彼二有间,自非如来谁能得知!是故阿难!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唯有如来能知人耳」。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3002(893)经(下p553)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生,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坏种子,种种子。此诸种子,不断、不破、不腐、不伤、不穿,坚新,得地界不得水界,彼诸种子不得生长增广。得水界不得地界,彼诸种子不得生长增广。要得地界、水界,彼诸种子得生长增广。如是(行)业,烦恼有爱、见、慢、无明而生行,若有业而无烦恼、爱、见、无明者,行则灭」。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3337(1244)经(下p703)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烧燃法,不烧燃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烧燃法?若男、若女,犯戒行恶不善法,身恶行成就,口、意恶行成就。若彼后时疾病困苦,沈顿床褥,受诸苦毒。当于尔时,先所行恶悉皆忆念,譬如大山日西影覆。如是众生先所行恶,身、口、意业诸不善法,临终悉现,心乃追悔。咄哉!咄哉!先不修善,但行众恶,当堕恶趣,受诸苦毒。忆念是已,心生烧燃,心生变悔。心生悔已,不得善心命终,后世亦不善心相续生,是名烧燃法。云何不烧燃?若男子、女人,受持净戒,修真实法,身善业成就,口、意善业成就。临寿终时,身遭苦患,沈顿床褥,众苦触身。彼心忆念先修善法,身善行,口、意善行成就。当于尔时,攀缘善法,我作如是身、口、意善,不为众恶,当生善趣,不堕恶趣,心不变悔。不变悔故,善心命终,后世续善,是名不烧燃法」。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已种烧燃业,依于非法活,乘斯恶业行,必生地狱中。等活及黑绳,众合、二叫呼,烧燃、极烧燃,无择大地狱,是八大地狱,极苦难可过。恶业种种故,各别十六处,四周开四门,中间量悉等。铁为四周板,四门扇亦铁,铁地盛火燃,其焰普周遍,纵广百由旬,焰焰无间息。调伏非诸行,考治强梁者,长夜加楚毒,其苦难可见,见者生恐怖,悚栗身毛竖。堕彼地狱时,足上头向下。正圣柔和心,修行梵行者,于此贤圣所,轻心起非义,及杀害众生,堕斯热地狱。宛转于火中、犹如火炙鱼,苦痛号叫呼,如群战象声,大火自然生,斯由自业故」。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有、时、空、动>>

于此,可有两个问题讨论:一、诸法剎那生灭,怎么过去的行业经百千劫不失?有人以灭为无无了如何还能感果?因此,有人以为灭后还是有,但为什么名为?诸行才生即灭,究如何能使业不失

这应该了解:没有未来可离过去现在成立的起有相还无相;此,不是凡外实有见、实无见依有幻现的,是有──存在矛盾性相反的幻相;如没有存在──谈不到,所以说:「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离则无,离则无并非灰断的全无不了解此义,执无常有生有灭,即成邪见

世俗的一切因而果报历然而有故无常相──生而即灭,有而还无,仅是世俗的经中依生灭无常相,即依此言其常性不可得以显示空寂,非有无常实灭

灭与无,是缘起幻相的一姿态,非是都无断灭灭与无,都不是没有,如说:现在没有抗日战争,这确是什么也没有了。如说:抗日战争已过去没有了,但历史曾有抗日战争,此项战争的影响仍在所以即生而即灭有而还无,与都无断灭不同

念念生灭剎那不住石火电光过去行业已灭而能不失予未来以作用。月称论师说:灭非无法,故业虽灭仍感生死,不须阿赖耶持种(是否有赖耶,更当别论)即是此义有而还无,才生即灭,是如幻缘起流行变动的全貌无与灭,不是没有,这与自性论者所见,确有不同但也决非自性存在于过去

又此所谓,系指无常灭,与性空寂灭不同无常灭缘起的,有为的。误会这点,把它看成性空寂灭,这即会说即诸法归于本体寂灭。又自然要说:从寂灭本体起用,那是倒见了!

中观者无常灭缘起的幻灭幻灭非都无──无见,则不失一切行业。这样,从即生即灭观点说:诸法是彻底的动彻底的静生与有而观之,即是灭与无而观之,即是即生即灭,即有即无,即极动而极静,即新新不住法法不失,此是佛法的诸「行」观变动(当体即静)观

望文生义盲目修证者,有以「见鸟不见飞」为见道的,这误解即动而静缘起如幻观以为亲证法性寂灭

佛法说:见道体见法法寂灭无自性,那里是不见(动相)而见鸟。从即般若起方便智,那应了达无自性的──即生即灭如幻行相,应该即法法不失见鸟之飞动才对。故见鸟不见飞,不过是从自性妄见幻起的神秘直觉,称之为见到了神,倒是最恰当

二、剎那生灭,如何未来能新新生灭,相似相续?如「大地劫住」,「人生百岁」,虽知道剎那不息的在变,而到底是一期相续了。

这应加以解说:凡是某一事态的存在与消失,无不由于因缘,确乎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因缘与果,有亲疏差别,有层次差别。这是说:一法存在与生起,是由极其复杂,甚至说以一切法因缘而起,但在极复杂因缘中,有主因疏缘,总是由主因(也不是唯一的)限定其特相,由种种疏缘助成他,如引业满业之类。某法的存在,即由此亲因疏缘和合的假有;只要因缘──实在是主因没有大变动,那疏缘虽有些变动,或有或无,某法的存在能延续下去。进一步,此主因与疏缘的存在本身也由于因缘决定的,也是只要主因不变,即使疏缘有些变动,还是能一期相续的。在这层层因果网中,尽管是缘在变因也在变,但在主因还能延续以前果相能延续下去。如主因所依主因变了;或疏缘变化过大影响主因的存在,由于主因的突变,那果相不能延续原有形态而走上灭无之路

延续不变,是相对的安定,实是剎那变动。要知道:果事的幻相依于因缘因缘是无常的依因缘而有者即使是延续实际还是剎那变动因与缘,即使维持原有的形态,但主因与疏缘所依的主因与疏缘层层推论不能一无所变的,近人说质变量变,即近于因变缘变。然在剎那生灭如幻观中因不变或说依主因形成的特质不变,不过相对的假说,实则此因或质,也未尝不在潜移变化

由于主因疏缘不息的变,不离因缘而有果事果相也不能不在剎那变化中。由于果相不即因缘,所以在主因相对安定下果相能一期延续剎那即灭与长时相续,毫无矛盾也可以说:绝无自性所以剎那灭不即因缘幻相宛然所以能相续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杂阿含经选集 十二、五蕴法门 无常为论端
下一篇:杂阿含经选集 十、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业?何所著?何所见我?
 佛说梵网经 十重戒 第七自赞毁他戒
 杂宝藏经白话 天女本以莲华供养迦叶佛塔缘第四十一
 杂阿含经卷第八(二二九)
 那先比丘经 第三十一问 沙门爱惜自己的身体吗?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四七)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七一八)
 百喻经 47 贫人能作鸳鸯呜喻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九三六)
 杂阿含经卷第八(二一○)
 那先比丘经 第四十七问 智愚者作恶,何人得殃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良言一句三冬暖 春风化雨润心田──爱语的力量[栏目:宽运法师]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十六课[栏目:入中论自释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八课(六)莫轻小恶 莫嫌小善[栏目:圣者言教]
 人生三十岁[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第二部 梦是觉醒的方法[栏目:西藏医心术]
 相随心转(思齐)[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广演说诸法[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福德之人,必有神护[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八关斋戒中,晚上洗澡是不是不能涂抹香皂?[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六节 报时法器 一、钟[栏目:佛教丛林观]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