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杂阿含经选集 二十八、定学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07

二十八、 定学

<<佛法概论>>

定学

离欲与定  依戒生定,是在三业清净基础修得清净的禅定(三昧、瑜伽等大同小异),为内心体验必要的修养法。印度从奥义书以来,已极其流行。释尊参学时,也曾学过。佛虽不满于一般的,但从引发真慧来说,不能不说方便;所以在佛法的德行中,还是有此一着

习定的方法,尽可不同,但大抵调身、调息、调心,使精神集中归于平静。这有一重要事实,即修习禅定,必以离欲为先贪恋一般的现实生活,那是不能得定的。

换言之非鄙视──轻视现实生活,而倾向内心──身心的理想生活不可厌人间,欣天国;厌此间,慕他方,都可以得定的

禅定的本质,不外乎厌此欣彼厌尘欲欣心乐。由于禅定的离欲,所以初下手时,先「呵五欲」──对于微妙色、声、香、味、触认识他的过患厌弃他,尤其是男女欲三界中的欲界侧重五欲及性欲非离物欲性欲,即不能得定,不能生色界天色界没有这些欲的

所以如不能依定发慧,那末厌离物欲厌离男女欲,专心修定,即是外道的天行印度一般的出家者,即是这样的。佛法的出家生活,也即适应这一类根性

禅定必须离欲到底是什么呢?微妙的五欲,不过是诱发情欲缘。内心一向受着环境的诱惑,所以呵责五欲习以成性,随境染着贪欲。所以说:「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汝则而不有」(法句经)。『杂含经』(卷四八‧一二八六经)说:「非世间众事,是则之为欲。心法觉想,是名士夫欲」。佛法的修定离欲,重于内心烦恼调伏并非拒绝世间一切否则守护根门,远离五欲,会同于外道波罗奢那的堵塞聪明了(杂含卷一一‧二八二经)。

人类有眼等五根,即不能不受用五境生存人间,即不能不衣食资生。所以佛法的离欲不是拒绝这些,是净化自心适当的──合于社会情况,合于身心需要受用这些,不为环境的爱着而牵转。所以『杂含』(卷二一‧五六四经)说「三断」,有「依食断食」;『中含』『漏尽经』说「七断」,有「从用(资生具)断」。

特别是释尊自身的生活,可作确切的证明释尊的生活,不但是粪扫衣,也有名贵的金缕衣;不但是粗食,也有百味食;不但树下坐,也住高楼重阁;不但独住山林,也常与四众共住。佛虽如此,还是被称为少欲、知足、无事、寂静(中含箭毛经)。

可见问题内心不系恋环境不追逐尘欲,那末随缘适量的享受,无不是少欲知足反之,如贪欲炽盛,那即使远离人间,粗衣恶食也算不得少欲,离欲(参杂含卷一三‧三0九经)。

同样的,如说女人为男人的戒垢──男人为女人的戒垢,而戒垢实是内心的情欲。所以犯淫戒,也不像理学者那样重视肉体的贞操。有比丘因淫欲心重将生殖器割去。佛呵责他:当断的──贪欲不断不该断倒断了

然而,人类生而有男女根淫欲不是生死根本,佛法的出家众,为什么要严格禁绝不像对于衣食资生相对节制这可以说衣食是无情的,虽与社会有关,但比较容易自由控制男女的牵制系缚力特别强;在男女相互占有的社会结构中,苦痛是无法避免的,实是障道的因缘

一般的禅定,也有观慧,如厌此欣彼的「六行观」;又如四无色的「唯心观」;「不净观」与「九想观」等,都可从定中去修习,也可修此来得定,但这不一定能解脱。

佛法常说依定发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极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以了所以不得「根本定」的,或但得「未到定」的,但是一念相应「电光喻定」的,都可以引发胜义慧离烦恼而得解脱

如「慧解脱阿罗汉」,不得禅定,但对于生死的解脱,已切实做到。否则,定心愈深愈陶醉深定的内乐中,即愈对佛法不相应因定生最高顶好的世界,也不能解脱,反而是「八难」的一难佛法修定而不重定,是毫无疑问的。

偏于禅定的,必厌离尘境陶醉于内心久而久之,生活必流于忽略世间的现实生活,思想必落于神我型的唯心论

佛法是缘起论,从现实经验有情着手立足心色依存缘起论,有自他和乐的僧制,这不是倾向独善唯心者境界

后期佛法唯心论禅师瑜伽师结不解缘,这是有他发展必然性的

禅定,要远离物欲与男女欲不知定境也同样的是贪欲。『中含』『苦阴经』中,论到「五欲」,主要的是物质占有欲。论到「」,即是男女互相占有的淫欲。论到「」,即四禅定定相应受。经中一一说明他的味着过患出离禅定离物欲性欲为主而不知禅定也还是无明贪欲的产物这对于专谈「受用」的学者,是怎样适当的敎授

<<佛法概论>>

【定与神通】 

佛敎的圣者,如「慧解脱阿罗汉」,虽究竟解脱,还是没有神通的。反之,外道得根本定的也有五通依禅定而发神通,这是印度一般所公认的。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五通,是禅定所引发的,常人所不能的超常经验。这究竟神奇到什么程度,姑且不谈;总之,精神集中禅师身心能有某些超常经验,这是不成问题的。

这不是佛法的特色不能获得正觉的解脱,是外道所共有的。古代宗敎的神秘传说,与有人利用这些神秘现象,号召人民作军事的叛变,这都是事实。

佛法所重的是漏尽通自觉烦恼的清净。佛弟子能深入禅定的,即有此五通佛也不许他们利用这些来传布佛法,更不许利用来招摇名利非特殊情形,不能随便表现。如有虚伪报道,为佛法的大妄语戒勒令逐出僧团神通对于社会,对于自己的危险性,惟有释尊才能深刻理会得。那些以神秘来号召传布佛法的,真是我佛罪人

<<杂 经>>

1042 (785 )﹙中p390﹚八正道之世俗、出世正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志?谓正志有二种: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志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正语有二种:有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语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名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贪。口四恶行,诸余口恶行离,于彼无漏远离不着。固守摄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业?正业有二种:有正业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离杀、盗、淫,是名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贪身三恶行,诸余身恶行数,无漏心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命?正命有二种: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如法求衣食、卧具,随病汤药,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于诸邪命,无漏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越时节,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种: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欲精进,方便超出,坚固建立,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忆念相应心法,欲精进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坚固,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念?正念有二种:有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为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70 (750) ﹙中p370﹚如实知则得正见,正见得正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诸恶不善法生,一切皆以无明为根本,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起。所以者何?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起于邪见;起于邪见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恚、痴;贪、恚、痴解脱已,是圣弟子得正智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89 (347) ﹙中p6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若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及余世人所共恭敬、尊重,供养佛及诸声闻众,大得利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都不恭敬、尊重,供养众邪异道,衣被、饮食、卧具、汤药。尔时、众多异道,聚会未曾讲堂,作如是论:「我等昔来,常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余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悉断绝,但恭敬、供养沙门瞿昙、声闻大众,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此众中,谁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诣彼沙门瞿昙众中出家,闻彼法已,来还广说;我等当复用彼闻法,化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令其信乐,可得还复供养如前」。时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须深,聪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门瞿昙众中出家,听彼法已,来还宣说」。时诸外道,诣须深所而作是言:「我今日大众聚集未曾讲堂,作如是论:我等先来为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诸世人之所恭敬、奉事,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悉断绝。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诸世间,悉共奉事沙门瞿昙、声闻大众。我此众中,谁有聪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门瞿昙众中出家学道,闻彼法已,来还宣说,化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令我此众还得恭敬、尊重、供养。其中有言:唯有须深聪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昙法中,出家学道,闻彼说法,悉能受持,来还宣说。是故我等故来相请,仁者当行」!

时彼须深默然受请,诣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众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经行。尔时、须深诣众多比丘而作是言:「诸尊!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时众多比丘,将彼须深,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此外道须深,欲求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尔时、世尊知外道须深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外道须深,令得出家」。时诸比丘,愿度须深出家,已经半月。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比丘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比丘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答言:「不也,须深」!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答言:「不也,须深」!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作是说已,众多比丘各从座起而去。

尔时、须深知众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诸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得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作是思惟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众多比丘,于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即问彼尊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彼答我言:不也,须深!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彼答我言:得慧解脱。作此说已,各从座起而去。我今问世尊: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须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心善解脱」。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佛告须深:「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须深!于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须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须深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须深见法,得法,觉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

(须深)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我今悔过!我于正法中盗密出家,是故悔过」。佛告须深:「云何于正法中盗密出家」?须深白佛言:「世尊!有众多外道,来诣我所,语我言:须深!当知我等先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余世人恭敬、供养,而今断绝,悉共供养沙门瞿昙、声闻大众。汝今密往沙门瞿昙声闻众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还来宣说,我等当以彼闻法,敎化世间,令彼恭敬供养如初。是故世尊!我于正法律中盗密出家,今日悔过,唯愿世尊听我悔过,以哀愍故」!佛告须深:「受汝悔过。汝当具说:我昔愚痴、不善、无智,于正法律盗密出家,今日悔过,自见罪、自知罪,于当来世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所以者何?凡人有罪,自见、自知而悔过者,于当来世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佛告须深:「今当说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譬如国王,有防逻者,捉捕盗贼,缚送王所。白言:大王!此人劫盗,愿王处罪。王言:将罪人去,反缚两手,恶声宣令,周遍国中,然后将出城外刑罪人处,遍身四体,劖以百矛。彼典刑者,受王敎令,送彼罪人,反缚两手,恶声宣唱,周遍城邑,将出城外刑罪人处,遍身四体,劖以百矛。日中,王问:罪人活耶?臣白言:活。王复勑臣:复劖百矛。至日晡时,复劖百矛,彼犹不死。佛告须深:「彼王治罪,劖以三百矛,彼罪人身,宁有完处如手掌不」?须深白佛:「无也,世尊」!复问须深;「时彼罪人,劖以三百矛因缘,受苦极苦剧不」?须深白佛;「极苦,世尊!若劖以一矛,苦痛难堪,况三百矛当可堪忍」!佛告须深:「此尚可耳,若于正法律盗密出家,盗受持法,为人宣说,当受苦痛倍过于彼」。佛说是法时,外道须深漏尽意解。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81 (684) ﹙中p314﹚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是名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识,亦如是说。若复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者,是名阿罗汉慧解脱;受,想、行,识,亦如是说。诸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种种别异」?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者,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自知,得三菩提;于未来世,能说正法觉诸声闻,所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说道,为众将导;然后声闻成就随法,随道,乐奉大师敎诫敎授,善于正法。是名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种种别异。

复次、五学力,如来十力。何等为学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何等为如来十力?谓如来处非处如实知,是名如来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转于梵轮,于大众中能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业法受、因事报如实知,是名第二如来力。如来、应、等正觉成就此力,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应、等正觉,禅、解脱、三昧、正受,染恶、清净处净如实知,是名如来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知众生种种诸根差别如实知,是名如来第四力。若成就此力,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悉知众生种种意解如实知,是名第五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悉知世间众生种种诸界如实知,是名第六如来力。若于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于一切至处道如实知,是名第七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于过去宿命种种事忆念,从一生至百千生,从一劫至百千劫,我尔时于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乐觉,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我于彼处死此处生,此处死彼处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实知,是名第八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妙色、恶色,下色、上色,向于恶趣、向于善趣,随业法受,悉如实知。此众生身恶业成就,口、意恶业成就,谤毁贤圣,受邪见业,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堕恶趣,生地狱中。此众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谤贤圣,正见业法受,彼因、彼缘,身坏命终,生善趣天上,悉如实知,是名第九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第十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如此十力,唯如来成就,是名如来与声闻种种差别」。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3266 (926) ﹙下p616﹚真实禅→不依一切、悉伏彼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那梨聚落深谷精舍。尔时、世尊告诜陀迦旃延:「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如强良马,系槽枥上,彼马不念我所应作、所不应作,但念谷草。如是丈夫,于贪欲缠多所修习故,彼以贪欲心,思惟,于出离道不如实知,心常驰骋,随贪欲缠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习故,于出离道不如实知,以……疑盖心思惟以求正受。诜陀!若真生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驾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贪欲缠住;于出离如实知,不以贪欲缠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多住;于出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如实知,不以……疑缠而求正受。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诜陀!比丘如是修禅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禅定」。

尔时、有尊者跋迦利,住于佛后,执扇扇佛。时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禅,而不依地、水、火、风,乃至觉、观而修禅定?云何比丘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禅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风想,无量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想;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觉、识,若得、若求,若觉、若观,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何所依而禅」。

佛说此经时,诜陀迦旃延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跋迦利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跋迦利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杂阿含经选集 二十九、初禅→四禅→解脱或生天
下一篇:杂阿含经选集 二十七、律仪
 出三藏记集 5 安般守意经序
 佛经概说 七、法句经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一三五四)
 中部47经 考察经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八七七)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杂阿含经卷第七(一七二)
 大日经 题解
 佛说梵网经 四十八轻戒 第三食肉戒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一三一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福德日记6月21日─心情不好,怎么办?[栏目:福德日记]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九 佛道品第八[栏目:静波法师]
 22.买果记[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中观论颂讲记 正释 观法品 第十八[栏目: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
 佛眼观生死 第三章 无常人生 无常不可怕[栏目:佛眼观生死]
 梦中梦因果问答 27 是否是因祖师佛牌的威德力,才能让我在...[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梁武帝的神不灭论新探(王玮)[栏目:佛教历史文化研究]
 一匹马一丈布一碗奶[栏目: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切]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上)[栏目:其它]
 抚慰南亚特辑之3:灾祸来临就是共业吗?[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