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即现世而出世(董群)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5

即现世而出世 

董群

  自性和西方净土的关系,在家和出家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现世和出世的关系。惠能提出的即自性而净土,即东方而西方,即在家而出家等观点,也是对现世和出世关系的解决,这种解决的结论就是:即现世而出世。
  惠能这样表述他对现世和出世关系的看法
  法原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坛经》意思很明确,佛法只存在于现世人间,所谓的出世间,也只是在现世中,没有脱离现世而独立存在的纯粹的出世间。所以,人们不应在现世之外另求什么出世间。
  佛教把众生所生存的世界称为世间,也就是指的此岸世界、现实世界、人间,把世间的法则称为世法,儒墨道法,诸子百家,都属世法;把佛教的佛国世界称为出世间,也就是彼岸世界、理想境界、佛界,把佛教的法则称为出世法。按照一般的观点,佛法和出世法,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理想境界和现实世界,佛界和人间,是二元对立的,前者是对后者的完全否定。所谓超越,就是建立在这种全盘否定的基础上的;所谓解脱,是以出离现实世界为前提的,以否定人的现世生活为前提的。这种否定,其实是否定现实世界的合理性。佛法,严格来讲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的。但是,这样离开现实的理想境界真的有其存在的意义吗?佛法本是因人而有,因人而兴的,离开了现世的人生,佛法依何而存?在惠能看来,在世间和出世间的关系上,也应遵循不二法门,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所谓解脱,乃是现世解脱。
  祖师禅的直指精神在这里也体现出来了,要实现人生的超越,必须直面现实的人生,直面无明的、充满烦恼的、处于生死轮回之中的现世人生。这一点和儒学也有相似之处。孔子有一句名言:“未知生,焉知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更有意义地生活下去的问题,而不是离开这个基本原则去空谈身后世界。生的问题解决好了,死的问题自然也能很好地解决。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生活理性,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的入世精神。惠能的禅学也继承了这一精神,所以可以称惠能的祖师禅是世俗化的、入世的。

摘自《祖师禅》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法只是平常事(夏林凤)
下一篇:光明与黑暗(释达照)
 云山之农禅(闻一凡)
 科学能替代佛法吗?(罗颢)
 修心法语--护身恶行偈语
 禅,存在的家园(杨玉昌)
 抱怨可能是无能的表现(关伯伦)
 少欲知足,美满人生(李豫川)
 浅谈无常(释本幻)
 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思齐)
 忏悔的真义——解脱(水莲)
 从吃腊八粥想到佛教的未来(净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杨仁山的学佛因缘及其对近代佛教的影响(一)[栏目:于凌波居士]
 《金刚经》内容所说的,应如是住,降伏其心,是指什么心?[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痛苦[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禅门骊珠集 第二篇 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牛头法融[栏目:禅门骊珠集]
 什么叫修行?[栏目:净空法师·微教言]
 《金刚经注解》二十一[栏目:涤华禅师]
 众生都具足佛性,为什么学坏那么容易,学好那么困难?[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第五课[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心有千千结[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Kunala[栏目:A Collection of Buddhist Stories]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