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问经略注
周叔迦
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教兴所由;二、藏乘所摄;三、教所被机;四、依文随释。
初教兴所由者,一、明行法宗要,如经中行法者不行法者故。二、明戒律开遮,如经中明衣法、钵法、受请法、饮酒法、食法等故。三、示部执纯杂,如经中说十八部执、五部律等故。四、示八部因果,如经中说八善恶业因等故。
二、藏乘所摄者,经、律、论三藏之中,律藏所摄。声闻、菩萨二乘之中,声闻乘摄。
三、教所被机者,一、正为大德比丘示戒律准则,以教导人天故。二、兼为五众示持戒仪范,以免过愆故。三、通为八部鬼神闻法殷勤,增益福德故。四、普为七众辨别邪正,如法修行故。
四、依文随释,有三:初、解题目;二、明译时;三、释经文。今初。
舍利弗问经
诸经得名有约人、约法、约事、约处、约喻之不同,今经约人立名。舍利弗者,梵名舍利,是其母之名;弗者弗多罗之略,义云子,舍利女之子,故名舍利弗。《法华玄赞》一云:“舍利云鹜,即百舌鸟,亦名春鹦。弗咀罗言子,以母才辩喻如鹜鸟。此是彼子,以母显之。”其复名婆提舍,先本为外道,后皈于佛,于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经者,凡佛所说,或佛所许可,皆曰经。亦可长行久远也,梵云修多罗,此云蜒,贯穿义理,如蜒贯花,义翻为经。此经是因舍利弗请问而世尊始宣,故名舍利弗问经。
二、明译时。
附《东晋录》
东晋者,司马炎受魏禅,国号晋,都洛阳,凡四主五十二年,为前赵刘曜所灭,是为西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即位建康,凡十一主一百三年,而禅于宋,是为东晋。此经是东晋时译,而失其译人,故附《东晋录》。
三、释经文。大科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文之中有六成就:一、信成就。
如是
佛临涅槃时,阿难受阿劣楼驮教,问佛:“一切经首当置何言?”佛言:“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聚林等六事,如《大术经》等说。后阿难结集,远依佛教,以显阿难所传与佛所说。一种不异名如,文中之理允当无非称是。又如是者信顺之辞。《大智度论》一云:“如是义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人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人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又云:“如是义在佛法初,善信相故。”
二、闻成就。
我闻,
阿难对众述佛遗旨,亲承不谬,故言我闻。
三、时成就。
一时
谓法王启运嘉会之时,说者听者共相会遇,机感应化,时分无别,故云一时。
四、主成就。
佛
佛者,梵云佛陀,义云觉者。说必有主,欲显主尊,法必殊胜,有慧之主,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称为佛。
五、处成就。
在罗阅只音乐树下,
罗阅祗即王舍城,为中印度摩揭陀国古都城,频婆娑罗王时,自上茅城迁都于此。音乐树者,《药师经古迹记》云:“微风历动,宫商雅音从而出故,名乐音树。”
六、众成就。有三:初、比丘众;二、鬼神众;三、明发起。今初。
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逸闻十方,结尽解脱。
比丘众中言与大比丘众者,标称;言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举数;言名闻十方结尽解脱者,叹德。比丘,此云乞士,或云破烦恼、除馑、怖魔,是出家受具戒律弟子之通称。一千二百五十人者,佛之常随众,依《过去现在因果经》说,耶舍长者子朋类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后承佛化而得证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会,常随不离。结者烦恼之异名,烦恼暗惑,系缚众生,结集生死,故谓之结。解脱者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涅槃已,能离彼缚,故云结尽解脱。意谓毕是大阿罗汉也。
二、鬼神众。
八部鬼神等。
八部鬼神者,如下经中自说:一天、二龙、三夜叉、四阿修罗、五乾闼婆、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也。
三、明发起。
愿闻法要。
法者法则,要者要趣。以简要之言,析繁重之义,谓之法要。
大文第二,正宗分中舍利弗次发起十六问,如来随问致答,即为十六。初一问答明闻行差别,有二,初问又二,初、赞佛。
舍利弗从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佛是法王,随众生欲散说法教,令诸天人,恭敬奉持。
佛于诸法得胜自在,故称法王。随众生欲散说法教者,谓佛应众生之机,于诸处说种种不同之法。令诸天人恭敬奉持者,若天若人,既闻法已,承奉教命,行持无违也。
二、正问。
或闻,传闻;或行,不行;云何名行法者?云何名不行法者?
闻者,亲从佛闻;传闻者,辗转传闻。行法者,既闻法已,即能信受奉行;不行法者,不遵佛诲,不守佛教也。
二、答。有二,初、赞许。
佛言:善哉善哉!汝能为诸众生作如是问,谛听谛听,吾为汝说。
善哉,梵云娑度,赞美随喜之辞,再言之者,喜之至也。由舍利弗启请,使众生得知法非法、行正邪之分,故赞美之。谛听者诫其一心听受也。
二、正答,有二,初、明行法,有三,初、标。
夫行法者,有闻而持,有传闻而持,皆名为僧。
持者忆持,领受在心,忆而不忘曰持。或亲从佛闻,或辗转闻佛之教法,忆念无违,则能处和合而无乘诤。僧伽,义云和合,是有二义:一者理和,谓证择灭;二者事和,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二、别释,有二,初、明亲闻而持。
如宝事比丘闻佛所说诸行无常,即观生灭,断诸有漏,真吾弟子,是行法者。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是诸行无常偈。三世迁流有为之法,名为诸行,如是诸行无常故苦,此是流转门。灭此生灭而得寂灭,即是涅槃,是为常乐,此是还灭门。宝事比丘闻佛说此偈,即观一切有为法生灭无常之理,得断诸有漏。漏者烦恼之异名,由诸烦恼,能令后生相续,故名有漏。断诸有漏,则生死尽,即是证阿罗汉果也。
二、传闻而持。
其传闻者,如观身比丘闻汝说,迦留陀夷说,饮酒者开放逸门,于行道者作大留难,即人无诤三昧,得见道断果。
迦留陀夷,此云黑上,是太子在宫时师,从佛出家,是六群比丘之一,后得阿罗汉果,事见《十诵律》卷十七。无诤三昧者,住于空理,内顺法相,而无违诤,外顺群心,而无诤讼。见道断果,谓生无漏智,见真谛理,断于见惑,即是须陀洹果也。
二、结。
行我法者,不行非法。
邪法违正,故名非法。凡闻持佛法者,必不奉行非法也。
二、明不行法。
行非法者,是名不行,是非法人,非吾弟子,人邪见稠林。
审虑为先,抉择事理,名之曰见。此见违理,偏执有无,拨无因果等是为邪见。邪见丛脞,譬彼稠林,交络繁茂也。
第二问答,明戒律开遮,有二,初问有三,初、总问。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世尊为诸比丘所说戒律,或开或闭?闭即是遮,开者开许。遮者禁止,佛于弟子有所行事,或时开许,或时禁止。
二、别问。
如为忽起长者设供,断诸比丘不听朝食;如为社人复听食饮板鱼肉;如为频富村人请,复不听食饮,但食薄粥;如为频婆娑罗王请,复听饱食饭食;如为阐陀师利请,复听多家数数食,皆不得饱。
同一应供受食,而有五处开遮不同。
三、结问。
诸如此语,后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云何奉持?
比丘,此云乞士,亦去怖魔,亦云破恶。出家受具足戒者,男名比丘,女名比丘尼。优婆塞,此云清信士,亦云近事男。在家奉事三宝,受持五戒者,男名优婆塞,女名优婆夷。问意谓佛在世时,诸弟子等,亲从佛教,戒律开遮,有所遵依。佛灭度后诸弟子等,无所禀承,于此不同制诫如何遵行耶?
二、答。有四,初、正答所问。
佛言:如我言者,是名随时。在此时中应行此语,在彼时中应行彼语,以利行故,皆应奉持。
随时即是随时所宜。戒律之制,本以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是以随其时处,能使众生乐向道者,即应行之,行者应善思择,故云皆应奉持也。
二、悬记,部执有八,初、五师相承。
我寻泥洹,大迦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迦叶传付阿难,阿难复付末田地,末田地复付舍那婆和,舍那婆和传付优婆笈多。
泥洹一作涅槃,此翻为灭。如来预示化缘将毕,以正法藏付嘱迦叶,续继住持,言其有力有德,堪为比丘、比丘尼作救作护、为众依赖、为众凭止也。迦叶此云饮光,是婆罗门姓,名毕波罗。其父母祷于毕波罗树神而生,家既大富,而能舍此大财大姓,修头陀大行,为大人所识,故称大迦叶,以别于十力迦叶,优楼频罗迦叶等,佛弟子中头陀第一,如来人灭后,集五百阿罗汉于摩揭陀国毕钵严,结集法藏,事悉毕已,持世尊所授僧伽黎,于鸡足山中人灭尽定。阿难是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佛之从弟,于佛成道日生,年二十五岁出家,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于佛弟子中多闻第一。佛灭度后,摩诃迦叶使阿难结集经藏,摩诃迦叶垂涅槃时,以法付嘱阿难,化度众生。阿难将人灭,由摩端陀国向毗舍离,渡恒河,泛舟中流,阿阁世王严兵追请,阿难以法付末田地,即于舟中踊身虚空,作十八变而入涅槃。分身落于两岸,二国之王各起宝塔,供养舍利。末田地,此云日中,又云水中。阿难于恒河中将欲涅槃时,雪山中有仙人将门徒五百乘空而来,到阿难所,稽首作礼,求哀出家。阿难即于水中变为洲地,与五百人出家受具。正作白时,五百人得不还果;第三羯磨时,断诸烦恼,证阿罗汉果。由其大仙出家近圆在日中时,复在水中,故以为名。阿难付以法藏,令末田地布化厨宾。舍那婆和,此云麻衣,亦云胎衣,过去生中以妙毡衣施辟支佛而发愿故,处于母胎,着舍那衣,乃至与身俱共增长。出家、受戒、得道、涅槃,是舍那衣未尝离体,故以为名。初为王舍城长者,发愿人海采取珍宝,为如来造经行处,复当建立高门楼屋,既从海还,佛已涅槃,如愿造立讫已,因从阿难出家,成阿罗汉。阿难临当灭度,付以妙法宝藏。优婆笈多,此云近护,一云小护,是摩突罗国笈多长者之子。佛涅槃后一百年出,年十二时,受舍那婆和教,渐证须陀洹至阿那含果。舍那婆和度令出家,与受具戒,羯磨已讫,得罗汉道,智慧高胜,世人号为无相好佛,为阿育王门师。如是五师相承,事详付法藏因缘传。
二、育王弘法。
优婆笈多后有孔雀输柯王,世弘经律。
孔雀者,印度摩揭陀国王朝之一,约当佛灭度后二百二十至三百十年之间。输柯王者,即阿输迦王,亦作阿育王,此云无忧,为孔雀王朝初祖旃陀掘多王之孙,宾头婆罗王之子。在位三十六年,统一全印,大张国势,盛弘佛法,派遣大德僧侣及使臣分化诸国。事详阿育王传。
三、恶王灭法,有七,初、王兴害意。
其孙名曰弗沙蜜多罗,嗣正王位,顾问群臣:“云何令我名事不灭?”时有臣言,唯有二事。何等为二?犹如先王造八万四千塔,舍倾国物,供养三宝,此其一也;若其不尔,便应反之,毁塔灭法,残害息心四众,此其二也。名虽好恶,俱不朽也。王曰:“我无威德以及先王,当建次业,以成名行。”
弗沙蜜多罗,此云星友,是阿育王四世孙,或云五世孙。《杂阿含经》卷二十五云,阿育王、三婆提王、毗黎诃婆低王、毗黎诃西那王、佛沙须摩王、弗沙蜜多罗王次第相承。《阿育王传》卷三云,阿恕伽王、贰摩留王、耆呵提王、弗舍摩王、弗舍蜜哆王次第相承。弗沙蜜多罗王迫害佛法,坏诸塔寺,杀空众僧。次到婆伽罗国,有一虫神,排挡大山,压死王及四兵,于是孔雀苗裔遂承绝嗣。事详《杂阿含经》卷二十五、《阿育王经》卷三等。或云是孔雀王朝布利哈得罗多王将军,弑王而自立,建立孙迦王朝,残害佛法。云先王者,谓阿育王也。
三、残害七众。
即御四兵攻鸡雀寺。寺有二石狮子,哮吼动地。天大惊怖,退走人城。人民看者嗟泣盈路,王益忿怒,自不敢人,驱逼兵将,乍行死害。督令勤与呼摄七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出家、出家尼一切集会,问曰:“坏塔好否?坏房好否?”佥曰:“愿皆勿坏!如不得已,坏房可耳!”王大忿厉曰:“云何不可?”因遂害之,无问少长,血流成川。
鸡雀寺一作鸡园寺,梵云屈屈吒阿滥摩僧伽蓝,在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侧,阿育王所建,见《大唐西域记》卷八。沙弥此云息慈,谓息恶行慈;又云勤策,谓为比丘勤加策励;又云求寂,谓求趣涅槃。即是出家受十戒者,女名沙弥尼、式叉摩尼,具云式叉摩那尼,此云正学女。谓沙弥尼欲受具足戒前,先以二年别学六法,以练身心之称。出家、出家尼即出家尚未受戒之男女。
三、毁坏塔寺。
坏诸塔寺八百余所。
四、囚系信士。
诸清信士举声号叫,悲哭懊恼。王取囚系,加其鞭罚。
清信士即优婆塞等,谓在家信众也。
五、罗汉现通。
五百罗汉登南山获免,山谷隐险,军甲不能至故。王恐不洗,赏募诸国,若得一首,即赏金钱三千。群徒钵叹阿罗汉及佛所嘱众流通人,化作无量人,提无量比丘、比丘尼头,处处受金,王诸库藏一切空竭,王益忿怒。君徒钵叹现身人灭尽定,王自加害,定力加持,初无伤损。
君徒钵叹是四大声闻之一。《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云:“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堪任受筹,不违禁法,所谓军头婆汉比丘是。”满富城中须摩提女设食请佛及僧,军头婆汉得须陀洹,结使未尽,未得神足。居在学地,而受筹应供,即得无学。事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弥勒下生经》云:“世尊告迦叶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余,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云何为四?所谓大迦叶比丘、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灭尽,然后乃当般涅槃。”又云,及佛所嘱众流通人,即是迦叶、宾头卢、罗云等也。灭尽定者,谓诸圣人,患心劳虑,暂灭心心数法,得一有为非色心法,领补心处,名灭尽定。
六、弥勒护法。
次烧经台,火始就燃,飚炎及经,弥勒菩萨以神通力,接我经律上兜率天。
弥勒是姓,此云慈,名阿逸多,为波罗捺国迦波利村婆罗门子,从佛出家,先佛人灭,生于兜率天,将来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等正觉。兜率天是欲界第四天,义云知足,于正欲乐知止足故。
七、王众死灭。
次至牙齿塔。塔神曰:“有虫行神,先索我女,我薄不与。今誓令护法,以女与之,使至心伏。”虫行神喜,手奉大山压王及四兵众,一时皆死,王家子孙于斯都尽。
虫行神者,《杂阿含经》卷二十五云:“名曰为虫。”《阿育王传》卷三云:“至偷罗厥吒国,护佛法神以女与禁密舍鬼,使之压死王及诸军众。”《阿育王经》卷五云:“拘瑟他歌国守护佛牙夜叉神,以女与已利履夜叉,使之取山压死王及四兵。”
四、后王兴法。
其后有王,性甚良善。弥勒菩萨化作三百童子,下于人间,以求佛道,从五百罗汉咨受法教?国土男女复共出家,如是比丘、比丘尼还复滋繁。罗汉上天,接取经律还于人间。时有比丘名曰总闻,咨诸罗汉及与国王,分我经律,多立台馆,为求学来难。
五、根本二部。
时有一长老比丘,好于名闻,极立诤,抄治我律,开张增广迦叶所结,名日大众律,外探宗所遗诳诸始学,别为群党,互言是非。时有比丘求王判决,王集二部行黑白等,宣令众曰:若乐旧律,可取黑筹。若乐新律,可取白筹。时取黑者乃有万数,时取白者只有百数。王以皆为佛说,好乐不同,不得共处。学旧者多,从以为名,为摩诃僧只也;学新者少,而是上座,从上座为名,为他俾罗也。
长老比丘,意指大天比丘。《毗婆沙论》卷九十九云,末土罗国商主之子名日大天,与母有染。后闻父还,与母没计杀父,逃于摩竭陀国华氏城,遇本所供养罗汉,恐事彰露,而杀罗汉。其后母复通于他人,大天复杀其母。深生忧悔,遂诣鸡园寺请出家,未久,自称阿罗汉。后一夜梦失不净污衣,因曰天魔所娆,阿罗汉亦不能免不净漏失,是第一恶见;又为弟子记别果证,弟子曰,如何我等都无知?大天日,阿罗汉虽无染污无知,犹有不染污无知,是第二恶见;弟子曰,如何我于四谛理犹怀疑惑?大天日,阿罗汉烦恼障疑惑虽已断,犹有世间疑惑,是第三恶见;弟子曰,如何我等不自证知,而由师令知?大天日,钝根何能自知,是第四恶见;大天中夜自悔责,数数呼苦。弟子问之,大天曰,称苦者,呼圣道也,是第五恶见;大天造偈,令诸弟子诵之,于是群众异议,遂分部党。但《毗婆沙论》云。大天是阿育王时人,行筹判决,亦即是阿育王事。摩诃僧只,此云大众;他俾罗,此云老宿,即是上座部。《文殊师利问经》卷下云:“佛告文殊师利:‘初二者,一摩诃僧只,二体毗履。我人涅槃后一百岁,此二部当起。”’
六十八部执,有二,一、上座十二部,有四,一?初分二派。
他俾罗部,我去世时三百年中,因于诤故,复起萨婆多部及犊子部。
萨婆多部,此云一切有部,又名说因部。此部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皆是实有。《异部宗轮论述记》云:“一切有者,一切有二,一有为,二无为。有为三世,无为离世,其体皆有,名一切有。因言所以,此部说义皆出所以,广分别之,从所立为名,称说一切有部也。”六足、发智、异婆沙诸论皆属此部。犊子者,婆罗门姓,原为外道,归佛出家,成立实我。此后门徒相传不绝。佛灭后二百年中,自说一切有部流出一派,称为犊子部。《智度论》卷一云:“佛法中亦有犊子比丘,说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众和合有人法。《犊子阿异昙》中说: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离五众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中所摄。,,《异部宗轮论》云:“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乃至“其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界处,假施设史”。
二、犊子四派。
从犊子部后生昙摩尉多别迦部、跋陀罗耶尼部、沙摩帝部、沙那利迦部。
昙摩尉多别迦,此云法胜,亦云法上,是部主之名。
跋陀罗耶尼,此云贤胄,部主名贤,是贤阿罗汉之苗裔,故名贤胄。沙摩帝,此云正量。刊定是非名量,无有邪谬曰正。此部自称所立刊定无误,故名正量。沙那利迦,此云密林山,从所住处立名,一作芿山部。
三、有部三派。
其萨婆多部复生弥沙塞部、目犍罗优婆提舍起昙无屈多迦部、苏婆利师部。
弥沙塞,此云化地,是部主之名。《玄应音义》卷二十三云:“此罗汉在俗为王国师,匡化土境,故名化地。今人佛法,佛法如地,又匡化之,故以名也。”优婆提舍,此云论议;目犍罗优婆提舍,即是目犍连尊者所造阿异达磨法蕴足论,此部以此为宗,故云目犍罗优婆提舍起昙无屈多迦部。昙无屈多迦,此云法藏,此云法护,是部主之名。苏婆利师,此云善岁,以此师少岁性贤有德,故嘉称善岁;又名喜雨,谓降正法雨故;或云即饮光部异名。
四、上座三派。
他俾罗部复生迦叶维部、修多兰婆提那部,四百年中更生僧伽蓝提迦部。
迦叶维,此云饮光,是婆罗门姓。上古仙人身有光明,能饮诸光,令不复现,即立为姓。今从部主姓氏立名。修多兰婆提那,此云经量。此部依经为正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援掳,以经为证。僧伽蓝提迦,此云说转。此部立诸蕴相续,转至后世,亦名说度,亦名相续,或云即经量部异名。
二、大众八部,有二,初、分五部。
摩诃僧只部,我灭度时二百年中,因于异论生起鞞婆诃罗部、卢迦尉多罗部、拘拘罗部、婆收曳多柯部、钵蜡君帝婆耶那部。
鞞婆诃罗,此云一说。此部立一切诸法无有实体,但有假名,故名一说部。卢迦尉多罗,此云出世。此部立世间之法为自颠倒惑业而生,悉是假名,无有实体。出世之法,非由颠倒而起,道与道果皆实,故名说出世部。拘拘罗,此云鸡胤,是婆罗门姓。此部唯弘对法,不弘经律,从部主姓氏立名。婆收曳多柯,此云多闻。《异部宗轮论述记》云:“广学三藏,深悟佛言,从德为名,名多闻部。”当时部主具多闻德也。钵蜡君帝婆耶那,此云说假。此部立世出世法皆有假有实,又名多闻分别部。《三论玄义》云:“佛出世时,大迦旃延造论解佛阿含经。至二百年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出,更分别前多闻部中义,时人有信其所说者,故云多闻分别部。”
二、后分三部。
三百年中,因诸异学于此五部复生摩诃提婆部、质多罗部、末多利部。
摩诃提婆,此云大天,亦名制多山部,大天住此,从所信处立名。《异部宗轮论》云:“第二百年满时,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近,居制多山。与彼部僧,重详五事,因兹乖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
七、律存五部。
如是众多,久后流传,若是若非,唯余五部,各举所长,名其服色。摩诃僧只部,勤学众经,宣讲真义,以处本居中,应着黄衣。昙无屈多迦部,通达理味,开导利益,表发殊胜,庆着赤衣。萨婆多部,博通敏达,以导法化,应着皂衣。迦叶维部,精勤勇猛,摄护众生,应着木兰衣。弥沙寒部,禅思人微,究畅幽密,应着青衣。
前十八部异执,是理论之诤。今存五部,是律行之异。摩诃僧只律即大众部律;昙无屈多迦部律即四分律;萨婆多部律即十诵律;迦叶维部广律未传,只有戒本,即迦叶禁戒经;弥沙寒部,即五分律。《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云:“萨和多部者,博通敏智,导利法化,应着绛袈裟。昙无德部者,奉执重戒,断当法律,应着皂袈裟。迦叶维部者,精近勇决,拯护从生,应着木兰袈裟。弥沙塞部者,禅思人微,究畅玄幽,应着青袈裟。摩诃僧伽者,勤学众经,敷诲义经,应着黄袈裟。”《大集经》卷二十二云:“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解义,颠倒宣说。以倒说故,覆隐法藏,以覆法故,名昙摩掬多。”“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而复读诵书说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内外,破坏外道,善解论议,说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故名为萨婆悉婆。”“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故名为迦叶毗部。”“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故名为弥沙塞部。”“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是故名为婆蹉富罗。”“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广博遍学五部经书,是以名为摩诃僧只。”
八、受种种衣。
是以罗旬喻比丘分卫,不能得食。后以五种律衣更互而着,便大得食。何以故?是其前世执性多悭,是沙门来,急闭门户,云大人不在。见他布施,欢喜摄念,发心愿作沙门。是故今身虽得出家,穷弊如此。我法出家,纯服弊帛及死人衣,因罗旬喻故,受种种衣也。
此举衣为例。佛因时因人而制宜,开受种种衣。佛灭度后诸部异执,随其情解不同,各着一色也。
第三问答,明部执纯杂,有二,初、问。
舍利弗言:如来正法,云何少时分散如是?既失本味,云何奉持?
佛法流传,有其三时:正法、像法、末法。正者证也,像者似也,末者微也。佛虽去世,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是正法时。道化逐渐讹替,有教有行而无证果,是像法时。道化转复微末,唯有教在,行证并无,是末法时。释迦如来教化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然而正法之中,又复分散诸部,不知孰为优劣也。
二、答。
佛言:摩诃僧只其味纯正,其余部中如被添甘露。诸天饮之,但饮甘露,弃于水去。人间饮之,水露俱近,或时消疾,或时结病。其读诵者亦复如是,多智慧人能取能舍,诸愚痴人不能分别。
摩诃僧只部,以理解言,即是原始结集旧律。又复勤学众经,宣讲真义,处本居中,故称纯正。其余部派各有偏执,纯驳相间,是在学者善于贯通。甘露者,诸天不死之药,食者长命,身安力大体光。杂水饮之,则或时消疾,或时结病,以喻佛法清净殊胜,令得涅槃,永断生死,然杂以偏解,则或得烦恼,或增执见也。第四问答,明衣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言:如来先云若寒国土,听诸比丘身着俗服及覆头首。迦那比丘行大林聚落,值天大寒,鸟兽死尽,村人与其俗服,世尊令其忏悔,何耶?
二、答。
佛言:听着染色,置在衣里耳。
衣者三衣,谓一僧伽梨,此云众聚时衣;二郁多罗僧,此云大衣;三安陀会,此云中着衣。佛听于寒国土中三衣之下,着俗服也。
第五问答明钵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言:云何世尊常言:“诸比丘!不传以钵布地,当擎以净物。若无净物,当以草叶、木叶。”君输柯比丘与其眷属受日难王请,行净板擎钵,云何世尊而骂之言:“是恶魔行,非行法者?”
二、答。
佛言:以清净物不受染。若无净故,乃用草木之叶,一用即弃,不得用木皮木肉。以其体中,本有胶故。若胶若漆,以受尘故。若已枯燥,本是有故,湿热更流故。
第六问答明受请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听诸比丘受施主请食及僧家常食?云何兰若提比丘受无畏长者请食,如来骂云:是土木人,不应食人食也。
二、答。
佛言:破坏威仪,行食之时,但眼视不以手受。外道梵志尚知受取,况我弟子而不受食。何况于食,一切诸物不得不受,唯除生宝及施女人。若作法者,犹应授与体上之衣。若贮金器,受则别施。
行者付与之义,施主次第奉食,谓之行食。梵者,此云清净。志求于梵,名为梵志,即是婆罗门。
第七问答明饮酒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世尊说遮道法,不得饮酒,如葶苈子,是名破戒,开放逸门?云何迦兰陀竹林精舍有一比丘疾病经年,危笃将死。时优波离问言:“汝须何药?我为汝觅,天上人间,乃至十方,是所应用,我皆为取。”答曰:“我所须药,是违毗尼,故我不觅,以至于此,宁书身命,无容犯律。”优婆离言:“汝药是何?”答曰:“师言须酒五升。”优婆离曰:“若为病开,如来所许。”为乞得酒,服已消差。差已怀惭,犹谓犯律,往至佛所,殷勤悔过。佛为说法,闻已欢喜,得阿罗汉?
葶苈,草名,亦名蕈,其子小如黍粒,言饮酒极少亦犯戒也。毗尼,此云灭,灭诸过非故。亦云调伏,调伏身语故,即是戒律。
二、答。
佛云:酒有多失,开放逸门,饮如葶苈子,犯罪已积。若消病苦,非先所断。
第八问答明杀戒,有二,初、问。
舍利弗又白佛言:云何如来常言,不得杀众生乃至蚁子。而以腊月八日于舍卫国长水河边,与输丽外道捅术,先逼以神通力,令堕负处,其生惭羞,投水自尽,眼视沉没,而不拯救,不亦杀乎?方复告众言:“输丽持此恶法,惑乱众生,前世善熟灭此恶身,转生善见,不亦快乎!我诸弟子当于此日设清净浴,洗浣身垢,念除倒见。身若清净,心亦清净。”似结使人,无有慈悲。
佛在王舍城时,汫沙王已得初果。时王有弟,敬奉六师,信惑邪惑。王数敕令请佛供养,闻佛说法,得法眼净,信敬三宝,薄贱六师。六师诣王,愿共佛拥神足以决胜负。佛乃辗转往毗舍离、拘啖弥、越只、特义尸利、波罗奈、迦毗罗卫而至舍卫国。自腊月一日至十五日,受诸供养已,佛现神变,妙难思议。六师穷缩,乃无一术,惭形愧影,投水而死。事详《贤愚因缘经》卷二《降六师品》。
二、答。
佛言:大智!汝能为诸未通达者问斯诫要。输丽外道于无量世中积习邪见,誓障正法。往者灯明佛时,我行菩萨道,遇一村落人多疠病,死者纵横,我采众药随宜救济,皆得除愈。其中一人名曰不载,是梵志学,自负多能,不肯信服。临欲终时,方复求我。我语之云:“汝先可治,与药不取,今将气尽,方复有求,如汝即时,非药能治。”不载曰:“我今不能复判优劣,愿未来世共决胜负,我若负者,当杀身求生,为汝弟子。汝若不如,为我走使。”时我报云:“善哉善哉!”故今生此土,与我相值,临终善熟悉,共契所会,发言失据,耻其眷属,投水自害。身虽死亡,心发善故,生我法中,有胜进故,我不救也。
灯明佛,即日月灯明佛之略称。过去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是相次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见《妙法莲华经》卷一《序品》。
第九问答明被衣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言:云何于训戒中令弟子偏袒右肩,又为迦叶村人说城喻经云:“我诸弟子当正被袈裟,俱覆雨肩,勿露肌肉,使上下齐平,视福田相,行步庠序,勿视胸臆。”于此二言,云何奉持?
二、答。
佛言:修供养时,应须偏袒,以便作事。作福田时,应覆两肩,现田文相。云何修供养时?如见佛时,问讯师僧时,应随事相。若拂床、若扫地、若卷衣裳、若周正荐席、若泥地作业、若楗高足下、若洒、若移,种种供养。云何作福田时?国王请食、人里乞食、坐禅诵经、巡行树下,人见端严,有可睹也。
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是以应供、乞食、坐禅、诵经、经行皆是作福田时,巡行树下即是经行。田文相者,袈裟条相如世田畴也。
第十问答明鬼神因缘,有二,初、向。
舍利弗复白佛言:世尊!八部鬼神以何因缘生于恶道而常闻正法?
二、答。
有三,初、正答,因缘有三,初、正明。
佛言:以二种业,一以恶故,生于恶道;一以善故,身受快乐。
二、别征。
又问:善恶二异,可得同耶?
善恶二性既别,何以同期一报。
三、释难。
佛言:亦可得耳,是以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
善故名人,恶故非人。
二、别明八部,有八,一、天神。
天神者,其云先身以车舆舍宅饮食供养三宝。父母贤胜之人,犹怀悭俭谄嫉妒故,受天神身,如普光净胜天神等。
光明清净,受用自然名天;能以财物施于敬田恩田,是之谓善;悭吝谄妒,是之为恶。以有我见,有所得见故,不能破除悭嫉,难行布施,不能解脱,故受天身也。
二、龙神。
虚空龙神者,修建德本,广行檀波罗蜜,不依正念,急性好嗔,受人非人身,如摩尼光龙王等。
六度四摄,以施为首,故云修建德本,是之谓善。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是以为恶。施与贪杂,故受天身。施与嗔杂,故受龙身。贪爱故能增长生死,嗔恚故障碍心身。
三、夜叉神。
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损害,後加饶益。随功胜负,故在天上、空中、地下。
夜叉,此云捷疾鬼,有其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在天也。布施是善行,损害是恶行。前云贪嗔是其意业,今云损害是身口二业。随其善恶之行轻重不同,而受报有在天、在空、在地之分。
四、乾闼婆。
乾闼婆者,前生亦少嗔恚,常好布施,以青莲自严,作众伎乐。今为此神,常力诸天奏请伎乐。
乾闼婆此云香阴,不瞰酒肉,以香为食。身恒出香,故名香阴,是天乐神。布施是善行,青莲自严,作众伎乐,是性好庄校嬉戏,贪着世乐也。
五、阿修罗。
阿修罗神者,志强,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之人作诸邪福,傍于邪师,甚好布施,又乐观他斗讼,故受今身。
阿修罗,此云无酒,以其果报无酒故。又云无端,以其容貌丑陋故。又云非天,以其果报似天故。布施是其善行;不随净福而修邪福,性好斗讼,是其恶行,故生非天,常与帝释诸天战斗也。
六、迦娄罗。
迦娄罗神者,先修大舍,常有高心以陵于物,故受今身。
迦娄罗,此云金翅鸟,是畜生中最大,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以龙为食。修舍是其善行;傲慢陵物,是其恶行也。
七、紧那罗。
紧那罗神者,共好劝人发菩提心,未正其志,遂诸邪心,故得今身。
紧那罗,此云歌神。发菩提心,谓立志趣求正真觉道。劝人发菩提心,谓是法施,是其善行。不辨邪正,颠倒因果,随相似法,是其恶行也。
八、摩睺罗伽。
摩睺罗伽神者,布施护法,性好嗔恚,故受今身。
摩喉罗伽,此云蟒神;此于诸畜龙类所摄。布施护法,是其善行。性好嗔恚,是其恶业也。
以上总举布施一行,以显善恶交杂,受报亦罪福相参之意。以例余行,可以比知。
三、辨明邪相,有五,一、示邪相。
人非人等皆由依附邪师,行谄恶道,以邪乱正。俱谓是道,以自建立。
谄者,《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为谄?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谓彼邪师掩藏己失,矫设方便,诈取他意,希图以伪乱真,以邪乱正,使他展相依附,排除异己也。
二、辨邪正,有二,一、明正。
夫出世道者,不杂魔邪谄悦之语。
魔者,梵言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
障碍善法、破坏胜行,是谓魔邪。世间者,迁流之义、破坏之义、覆真之义,是谓生死。出世间者,常住不灭,是谓涅槃。是谓涅槃之道,调伏身心,故无扰乱;通达道要,故无障碍;成就妙果,故无破坏;正真无私,故无谄悦也。
二、明邪。
谄悦之语,非出生死,是人恶道。谄悦邪人,所可言说,大观似道,细则啖铄。
谄邪诈欺,非但不出生死,抑且堕落恶道。邪师所说,乍闻悦耳,似若有理,若细分别,则是诡辩,无有实旨,故云啖铄。
三、明依止,有二,一、明依正。
当依正法及行正法者,当得佛法僧力,解脱无为。
是故当依止正法及善知识,修行正法者。正法是佛所说,依止正法,则得佛力法力;依止善知识,则得僧力;归依三宝故,则得解脱无为涅槃之果也。
二、明依邪。
若依相似法,行邪导师,系缚生死,永沦恶趣,是无知人。非求出世,人邪见网。
邪法似是而非真,故名相似法。于此相似法,或自信解,或纵他受,则堕落生死三途之中,无有出期。邪见交络,缠缚行人,犹如网罗也。
四、明邪师相。
邪导师者,虽读众经,以邪事业,矫制邪科,出邪谄法,诳惑凡人,以求敬仰。非人所知,说云我知;非人所得,说云我得。或人难日,那知那得?答曰,空界天神幽中知戏密以语我。或云某年某月有利有害,逆相开示,应防应救,此灭彼兴,我得汝失。如是欺诳薄俗之人,不能深思德本,随逐邪末,失其正见,兴造邪业。
邪师之法为在觅求名利,作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诈言神通,妄称祸福,以耸人听闻,诳惑世人也。邪科谓邪戒。
五、明邪业果。
生顾钱帛,死人恶道,拔舌吞铜。百千万岁,後作畜生。亦无量岁,复生为鬼,或在山林旷野、河海舍宅,益怀谄诳,无有休息。或迷谤行人,使失道径;或示语邪巫,示先亡形服,恐动百端,甚可恶贱,求人饮食,无有终极。
如是邪师,生时妄言,图谋财利,死人恶道,谓堕地狱。地狱罪毕,生于畜生,以偿宿债。畜生罪毕,生于鬼趣,远以宿习,假借巫觋,诳惑世人,以求祭祀。
六、申告诫。
值我弟子心怀正直,不失正念者,闻即呵叱,终敢复为。若我弟子心怀怯弱,易失心者,从其求免,逾得其便,千端万绪,求索无厌。如是之人,无丈夫相,为邪所动,死堕恶趣,甚可悲念。
佛诫弟子应当正直,叱彼邪巫,禁其邪妄,终敢复为者。呵吒之言,谓禁其不得复为之也。若佛弟子丧失正念,从彼邪师,妄求福佑,生丧财物,死堕恶道也。
第十一问答明八部依处,有二,初、问。
舍利弗复白佛言:八部鬼神依空为空神,依地为地神耶?
二、答。
佛言:别有地神,如净华光等。过去世时,好修布施,多嗔难满,嗜酒善歌舞,故作此神。着纯白之衣,洁净无垢。
第十二问答明后世护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复白佛言:云何如来告天帝释及四天大王云,我不久灭度,汝等各于方土护持我法。我去世后,摩诃迦叶、宾头卢、君徒钵叹、罗喉罗四大比丘,住不泥洹?
《阿育王经》卷六云:“佛次第行到拘尸那城,涅槃时至。”“而时世尊告帝释言:‘骄尸迦!汝当护持法藏。’帝释白佛言:‘世尊!我当如是。’”‘佛复告四天王:‘我涅槃后,汝等当护持法藏,乃至未来三贼国王,汝皆应共护持法藏。’四天王白佛言:‘如是,世尊!’”
二、答。
佛言:但像教之时,信根微薄,虽发信心,不能坚固,不能感致。诸佛弟子,虽专到累年,不如佛在世时,一念之善,其极慊主,无后二问。汝为证信,随事厚薄,为现佛像、僧像,若空中言,若作光明,乃至梦想,令其坚固。弥勒下生,听汝泥洹。
不能感致者,不能得诸果证也。慊者,满足也。佛在世时,弟子善根深厚,一念之善,克至果证,于其中间,无后疑惑,是以无后二问。佛付嘱四大比丘勿入泥洹也,弥勒下生,听汝泥洹者。《弥勒下生经》云:“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现世间。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
第十三问答明衬师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复白佛言:如来现世二十年前度诸弟子,无有常施,随有便施。自二十年后,施多定物,是义云何?
度诸弟子,无有常施者,谓诸弟子既受度已,随其所有财物,奉衬于师也。
二、答。
佛言:有长者子名曰分若多罗,宿有善根,生婆罗门家。乐于舍家,修无上道,随大目犍连于巴连弗邑天王精舍,求受具戒。目连语云:“汝可七日七夜悔汝先罪,皆使清净,无诸妨障者,我当为汝从僧中乞。”分若多罗言:“云何得知我受得戒?仰愿诸佛加我威神,令我罪灭,得见得戒之相。”佛言:“汝但勤诚,诚至自见。”分若白佛:“谨奉尊教。”恳侧日夜。到第五夕,于其室中雨种种物,若巾、若吧、若拂、若帚、若刀、若斧、若锥、若铲,次第分别,堕其目前。分若多罗生欢喜心,生得果心,具白目连。我语之曰:“是离尘相。拂割之物,当以衬师,师其缘也。夫受戒者,随其力办,可以为施,不限于此,不必备此。”
分若多罗,此云功德。具戒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僧中乞者,受戒之法,要须界内僧集,戒师白众,受者乞戒,众默许已,方得受戒。得戒者,谓具三师七证,白四羯磨,得授戒已,于自身中,发得无表色戒体,是为得戒。不发此无表色,不名得戒。
第十四问答开非时食,有二,初、问。
舍利弗复白佛言:世尊!有诸檀越造僧伽蓝,厚置资给,供来世僧。有似出家僧非时就典食僧索食而食,与者食者,得何等罪?其中檀越得体中等福?
檀越,此云施主。僧伽蓝,此云众园,谓僧众所居,即寺院之通称。非时者,戒律以自晨朝明相出时至日中为时,自日中至后夜后分为非时。律制不得过中而食,非时食者波逸提。
二、答。
佛言: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非时与者,亦破戒人,亦犯盗人。盗檀越物,是不与取,非施主意。施主无福,以失物故,犹有发心置立之善。
佛制不得非时食,今非时而食,是故破戒。施主本怀为诸僧众如法如律安乐而住,今既违戒,非时取食,非施主意,是故犯盗。施主得福,以植福田故。今此饭食既被盗用,则所植非田,是故无福,仅有发心施舍之善而已。
第十五问答明净食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言:时受时食,食不尽者,非时复食;或有时受,至非时食,后得福否?
二、答,有二,初、赞净食。
佛言:时食净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导师。
以持戒故,令施主得福,故是福田,乃至天人导师。
二、斥不净食,有二,一、明非法。
其不净者,犹为破戒,是大劫盗,是即饿鬼,为罪窟宅。非时索者,以时非时,非时辄与,是典食者,是名退道,是名恶魔,是名三恶道,是名破器,是癞病人,坏善果故,偷乞自活。是故诸婆罗门不非时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况我弟子知法得法而当而耶?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盗我法利着无法人,盗名盗食。
二、明果报。
非法之人,盗与盗受一团一撮、片盐片酢,死堕熏肠地狱,吞热铁丸。从地狱出,生猪狗中,食诸不净。又生恶鸟,人怪其声。后生饿鬼,还伽蓝中,处都圊内,啖食粪秽,并百千万岁。更生人中,贫穷下贱,人所弃恶,所可言说,人不信用。不如盗一人物,其罪尚轻,割夺多人故、良福田故,断绝出世道故。
盗与盗受僧食,故死堕地狱、畜生、饿鬼之中,罪毕为人,贫穷下贱。以盗十方现前僧物,割夺多人,施主本意如法供僧,今破戒而用,故是割夺良福田。
第十六问答释氏出家因缘,有二,初、问。
舍利弗复白佛言:如来宗亲多有出家,为自发心,为佛力耶?
二、答。
佛言:诸释侨慢着乐,何能愿乐?特是父王宣敕,宗室生二子者,一人随我。阿那律久积善根,深乐正法,携带释子跋提、难提、金毗罗、难陀、跋难陀、阿难陀、提婆达多、优婆离,澡浴清净,来至我所,欲求出家。时有上座名毗罗茶,别度阿难、阿难陀;次一上座多婆修罗别度提婆达多、跋难陀。唯阿难修不忘禅,宿习总持,于少时中得佛觉三昧。积百万川水,揽以为雨,雨水奔流,人手大海,阿难手从海中取以分别,色味不杂,还置本源,无有漏失。
佛觉三味者,依佛加被之力,觉力如佛也。《四分律》卷四云,时阿那律、跋提、难提、金毗罗、难陀、跋难陀、阿难陀、提婆达多、优波离剃发师第九,乃至相将诣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我等父母已听出家,愿大德听我出家。唯愿世尊先度优婆离,何以故?我等多有侨慢,欲除侨慢故。’尔时即先度优波离,次度阿那律,次度跋提、难提、金毗罗、难陀。优波离受大戒最为上座。时有大上座名毗罗茶,别度释子阿难陀,余次上座度难陀、提婆达多。”阿那律,此云无灭如意,依《大智度论》说,与摩诃男同是甘露饭王之子,佛之从弟,出家后于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跋提是白饭王之子,亦佛从弟。难提,此云喜,《增一阿含经》卷二云:“乞食耐辱,不避寒暑,所谓难提比丘是。”金毗罗,此云蛟龙。难陀,此云喜。跋难陀,此云贤喜。阿难陀,此云庆喜。提婆达多,此云天授。此二人是斛饭王之子,亦佛从弟。
大文第三流通分,有四,一、赞美身子。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舍利弗者,如来常言其于声闻中智慧第一,不谓小心能问要义!佛言:其久种明悟,发扬我法,以诸慧利利众生故。
二、劝报恩德。
云何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不报。又言,师僧之恩,不可称量。其谁为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报生,长与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从师学,开发初见,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人法门中,受微妙法,师之力也。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在家之人,父母恩大,师恩次之。出家之众,师恩为重,亲恩次之也。
三、结示经名。
又言:当何名斯经?佛言:当名菩萨问喻,以广大故,又名舍利弗问。
此经言声闻乘戒律基础,以义意广大故,借菩萨名显之,故曰菩萨问喻。
四、会众得益。
尔时四众闻说是经已,五十新学比丘信根成立,法眼清净。旧德天人八部等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于三宝四谛,净信不疑,是为信根成立。分明见四真谛理,
为法眼净,即得须陀洹道也。
舍利弗问经略注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