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若人静坐一须臾(宣化上人)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14

若人静坐一须臾

宣化上人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一须臾,包括无量大劫。无量大劫不离开现前一念;现前一念没超出无量大劫。能够静坐一须臾,这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没丝毫妄想,一念不生,万缘放下。这时候缩无量劫为一念,放一念为无量劫。若能静坐一须臾,或半个小时,或三、五小时,甚至七昼夜,还是静坐。这时候,真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这种功德,比你造恒河沙数七宝佛塔还大。为什么?因为建塔的功德是有形相,故终归断灭。若能达到无身心、无世界,这时自己的般若智慧现前,这种智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嗅之无味,但菩提觉性宛然存在。
    若能须臾间,在很短的时间内,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与本来佛性相应。本有佛性能照了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因为被无明遮盖,本有的太阳光(智慧)不现前,被乌云遮盖了,而天昏地暗,于是分辨不清,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认贼作子,颠倒妄想,故流浪生死,拔不出腿来。这些人也不愿拔出腿来,离开生死妄想——多苦!
    唐朝的沩山老人,在湖南沩山修道,得到静坐一须臾之定力。他将金银财宝、亲戚朋友,及一切五欲皆置之度外。沩山老人,虽不求名利,但时间久了,人人皆知,遂有很多人上山供养、亲近他,以求福求慧。这个好名誉被当时的丞相裴休晓得了,于是也上山拜谒。见到山上只有一所简陋茅蓬,连床也无,只有蒲团一个。老人常常坐在上面,人来他也不动,人走了他也不管;也不迎宾,也不送客。
    裴休想:这位老禅师连庙也无。我现在有的是钱,不如供养他盖庙吧!于是命随从拿出三百两银子。沩山老人也不接受,也不拒绝。茅蓬里有一堆草,裴休把银子置于草堆中而去。
    事隔三年,裴休想:庙大概建好了,去看看吧!上了山后,发觉还是破茅蓬一间,什么庙也没有造。裴休便打了一个妄想:“人给他钱,他也不造庙,仍然现出贫苦相来,不知把钱拿到那去了?”于是问沩山老人:“禅师!我给你造庙的银子,你放在什么地方了啊?”
        沩山老人云:“你从前放在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去找。”裴休走到草堆边,看到银子原封不动仍放在那里。裴休又打了一个妄想:“这位老禅师真是懒得要命,给他钱他也不会用。为什么愈修愈愚痴呢?”这时沩山老人告诉他:“你既然以为我不会用钱,你还是拿回去做旁的用好了,我不想造有形相的庙。”裴休始知这位禅师有来历,乃发心为他建庙。虽然造了庙,却不知培养自心智慧,不如沩山老人在里头造智慧庙。人能够不动妄念,不打五欲妄想,这才是真修道。

摘自《人生要义》第1卷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点燃自己的心灯(林佩璇)
下一篇:领悟人生的纯美(田运良)
 佛教的物质生活(星云法师)
 行脚黄梅五祖寺(明一)
 禅心、佛心、本份心——当代高僧一诚长老印象记(如是)
 如何利益众生(蒋鑫)
 做人不难(王崇良)
 学禅一定要诚心(世明)
 一只手鼓掌的声音
 智慧出自清净心(净空法师)
 直心是道场——构建和谐社会与清净道风(若宽法师)
 相随心转(思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正念之——改造意念之正念 无造法性之正念[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摄大乘论》要义 彼果断分第十[栏目:刚晓法师]
 服务大众,神人共钦[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如何把佛教的种子播种在西方的土壤里——依法法师访谈[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论北魏佛教的几个特点[栏目:业露华]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西园寺有讲经班吗?[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佛教丛林观 第四章 僧人服饰 第三节 僧人日常服饰 一、海青[栏目:佛教丛林观]
 07-047佛经偈语选辑[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楞严法会开示录(圣空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