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心
邹相
有一次,在少林寺“禅七”法会时,我作为一名记者前去采访报道。期间,按照采访流程,我需要在“禅和子”们养息香时,采访一下少林寺禅堂堂主首学师。我说:“首学师,您好!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我的话音刚落,首学师就双掌合十,打一声“阿弥陀佛”的佛号后,对我说:“惭愧惭愧!”随后,我很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而在我录制首学师为“禅和子”们开示的过程中,同样听到他不断地说“惭愧”这两个字。
我到杭州灵隐寺拜望一位僧人,临别时,向他请了一幅字,他写的是“常怀惭愧心”,落款是“愧僧了然”。看着他那样落款,我连忙说:“师兄过谦了!”怎知,他又连连说:“惭愧惭愧!”我突然感觉到,在我面前站的他,不是一位修行的僧人,而是一位忏悔的佛徒。这位僧人,在当地也颇有名气,智慧与德行均得到众人的称道。但像他这样的一位大德,竟也时时刻刻将“惭愧”一词挂在嘴边。
我突然觉得,自己其实是一名弱者,一名有愧于自己意识的弱者,渺小、可怜又可悲。我羞愧于一直以来,都把自己看成是生活中的强者;羞愧于自己曾为所取得的那些微不足道的荣誉和成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无论是在学识、德行还是在修为上,我没法和首学师、了然师相比,我们相差得太远。但是,人家都可以用“惭愧心”来护持,我却不知好歹,为自己的细微成绩而沾沾自喜。
后来,随着我与佛教寺院接触次数的不断增多,我听到“惭愧”这一词语的次数就更加频繁了。于是,我开始研究“惭愧”的意思,以及“惭愧”在佛教中的功用。经过大量的阅读和查询资料,我才明白:原来,惭愧心在佛教修行上是个很重要的阶段。如果没有生起真正的惭愧心,就不容易彻底地修正自我而解脱烦恼。
佛法讲“一切唯心造”,由心造天堂地狱,由心造善业恶业。在人类的一切行为中,心识是根源。在佛陀德化教育的实践中,惭愧心非常重要。惭愧心使人离恶向善,令人发起道德实践的意向,从而“拔根本业”、“离生死门”。如佛经中云: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世间若无有,惭、愧二法者,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大正藏》2-341上)
作为道德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惭愧心是羞耻之心,也是天地良心。常怀惭愧心,就能够持戒护生、自利利他、安定社会。如佛经中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以有二种净法,所谓惭、愧,是故世间知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之序,则不浑乱如畜生趣。’”(《大正藏》2-340下)
由此可见,要发起佛法的道德实践,必须具有离恶向善的惭愧心。所以,佛陀说惭愧心是“自增上、法增上、世间增上”。也就是说,惭愧心的生起,必须依自己的努力,依佛法的正见,依因缘因果的法则。
“惭愧心”会让我们增长清净道,对于我们迈向解脱道,会有正面的帮忙和积极的协助,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当你真正发出惭愧心之后,就会积极来脱离生死轮回,就会坚持一直向解脱道迈进,于是“永闭生死门”,生死轮回的门一旦关掉了,就会一直向解脱道迈进。所以,从我们全部修行的次第来看,惭愧心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如果惭愧心没有真正发露出来,就很难走上解脱法。
一个人惭愧心的生起,一定有它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能看到自己的不对、不足之处,才会生起惭愧心。有了惭愧心,才会有忏悔心,才会虚心学习,争取改正;才会愿意、才可能跳出狭小的条条框框,才不会有那么多的“我是”、“我执”、“我能”与“我慢”;才能觉知到“我是”、“我能”背后深层里的那一种炫耀之心,而那炫耀心里面所潜伏的,正是“慢心”。
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便不可能去敬重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就很难找到一个有助于自身修行的好老师。因为真正的修行,是在发觉自我的“贪、嗔、痴、慢、疑”等种种不正确的想法及行为后,将之去除、修正。真正的佛法是在讲“无常”、“无我”,要我们亲自去实修实证,不能执取。试想,如果一个人对功名利禄执取不舍,他又怎能心安理得地下定决心去体验修行呢?而佛法的一切真理,正好与他内心真正想要的相违背,他又怎会有精进的修行呢?就算学问再好、再会讲,也只是用来获取名利的一个工具而已。
同样,一个修行者有“惭愧心”,就会谨守“善护念”,珍惜每一个当下,将意念护持在当下,绝对不是投机取巧。一个有“惭愧心”的修行者,就能如实的观照自我、正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修正自我;就能够照见到往昔的妄念昏沉,看到过去的愚痴无知;就会远离过去的“贪嗔痴”及慢、疑之心,而一心寻求解脱之道。
有了“惭愧心”,不管是修行的人还是一般的大众,都能够珍惜现在的一切,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能够坚守自己的意念,精进勇猛,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都能够爱惜每一寸光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无限的事情;都能够发扬团结齐心的精神,与人为善,积德造福……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我们都应该发“菩提心”,有“惭愧心”,为社会、为国家、为众生、为弘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无阿弥陀佛!
(邹相,2009-06-16于郑州,刊载于《广济》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