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略说四戒具足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88

略说四戒具足

◎远尘

佛所制定的各种戒律,大多收集于律宗典籍之中。还有一些戒条则散见于各种经典之中。在《佛说尼拘陀梵志经》中讲述佛说四戒具足的因缘,经中说,尼拘陀梵志与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谈论一些世俗战争、盗贼、衣食、男女等问题。佛陀到来后,见他们都谈论世俗之事,感到他们的言行与修道相违背。为了让尼拘陀梵志迷途知返,佛陀向他们讲说了四戒具足的为持戒的标准,让他们遵照修行,以便得到清净之果。

对于四戒具足的论述,经中是这样说的:“佛告尼拘陀梵志言:如汝尼拘陀法中所修行者,我今略说。汝谓能得四戒具足,谓能修行,能得最上增胜。于前修行出离,不减诸欲。尼拘陀,云何是汝修行?所持四戒,谓不自杀生、不教他杀、不随喜杀;不自偷盗、不教他盗、不随喜盗;不自妄语、不教他妄语、不随喜妄语;不自邪染、不教他邪染、不随喜邪染。汝尼拘陀,以如是等。谓我能得四戒具足。”

佛陀在四戒具足中,分别全面细致地讲述了持守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染的深刻内涵。

一、不杀生戒

在不杀生戒中,佛陀规定不杀生不仅包括不自杀生,也包括不教他人杀生,还包括见人杀生不生起欢喜心。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不杀生,是指我们本人不亲手去杀害有情众生的生命。佛教戒律还把犯杀生戒的条件规定为三个:即故意杀生、杀他有情、明知故杀。从这些要件来看,佛教指的杀生是明知是有情众生,还故意杀害其生命。佛教是慈悲为怀,严禁杀生的。佛教认为,众生都在六道之中轮回,历劫以来,很多有情众生就相互联系,相互投生,眼前所接触的一些众生有可能是我们前世的六亲眷属。同时,杀害众生,还会使众生生起憎恨之心,导致冤冤相报,永无止期。

佛陀在不杀生戒中,对杀生戒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解说。佛陀认为,不杀生不仅包括不自杀生,还包括不教他人杀生。佛陀认为,教唆别人杀生,与杀生同罪。对于教唆他人杀生的人来说,虽然他没有亲自参与杀生,但由于他的教唆,造成他人杀生的事实。由此可见,教唆杀生者的罪过之大。

佛陀在制定不杀生戒之时,还将不随喜杀作为不杀生的戒条来对待。所谓不随喜杀生就是见到别人杀生或自杀的行为和场面,不生欢喜心、不幸灾乐祸,更不能怀有杀生的恶念。如果见其他众生自杀或被他杀,自己生起欢喜之心,就与自己杀生同样对待。

佛教认为,佛教信徒见到他人杀害众生的生命,不仅不应当生起欢喜之心,而且应当生起无限悲悯之心,并尽自己的能力来救拔众生逃离被宰杀的命运。

二、不偷盗戒

在不偷盗戒中,佛将不偷盗戒分为:不自盗、不教他盗、不随喜盗。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不偷盗戒,就是指自己不偷盗别人的财物。不偷盗戒规定,明知是别人的财物,在没有征得主人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据为己有,就属于偷盗行为。不仅外人的物品不能盗取,即便是父母、兄弟、姐妹等人的东西,在没有争得对方同意之时,不管数量多少,都不能随便拿用,否则,也犯了偷盗戒。

佛陀将偷盗的方式分为三种:一种是用暴力的方式取得他人的财物,即不告诉对方用强力索取之;一种是以隐蔽的方式取得财物,即隐藏在暗地借机盗取;一种是以欺骗的方式骗取财物,即以欺诈、瞒骗、偷窃等不正当的手段取得他人的财物。在现代商贸交易中的缺斤少两、偷税漏税、假冒伪劣等行为都属于违犯偷盗戒的行为。

佛陀在四戒具足中,认为不偷盗戒还包括不教他人偷盗。其实,在很多时候,教唆他人犯盗戒,其危害程度要比本人实施偷盗的罪过要大。因为,本人偷盗自是自己一人,如果教唆他人,就会有很多人因为受到教唆实施偷盗,其危害范围会大大增加。因此,佛制教唆他人犯偷盗戒,教唆的人也与之同罪。

不偷盗戒不仅包括不自偷盗、不教他偷盗,还包括不随喜偷盗。不随喜偷盗就是见到他人正在偷盗时,不仅不前去制止,反而生起欢喜之心,有的甚至还对其行为大加赞赏。见人偷盗生起欢喜心,会助长他人偷盗的行为和数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危害。

三、不妄语戒

佛教中的妄语是指见到说没见到,没见到说见到,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有说成没有。凡是这类用来欺瞒哄骗别人的语言,都叫做妄语。妄语有很多危害,一个人如果对人说妄语,则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即使你以后再说真话,别人也不会再相信你。而且这样的人,常常会遭到别人的非议,被人看不起。经典中还说,说妄语的人,身坏命终之后,会堕落地狱之中受到苦报。正因为妄语有很多危害,佛陀在妄语戒中规定佛弟子首先不能自说妄语。

佛陀不仅要求佛弟子不自说妄语,还要求弟子不教他人妄语。教唆他人妄语,不仅自己犯了不妄语戒,更有可能将那些本来说话诚实的人都教坏了。那些受教唆的人,不仅在平时生活中对人不讲诚信,而且还常常说话华而不实。他们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常会以各种形式的妄语欺骗别人,让人上当受骗。

对于遭受妄语欺骗的人来说,他们不仅痛恨说妄语的人,还会更加痛恨那些教唆之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幕后的指使常常会比前台的跳梁小丑更令人憎恶。

佛陀还规定佛弟子不随喜妄语。所谓随喜妄语,就是看到别人妄语,非但不去加以指责,反而生起欢喜之心。要知道以妄语欺人,不仅会使人遭受财物的损失,还会使人遭到精神的损害。见到他人妄语,我们不应随喜,而应以善巧的方式纠正其错误,把他们改造成诚实守信之人。

四、不邪染戒

佛陀在四戒具足中第四戒中规定佛弟子要做到不邪染。不邪染的范围包括身口意三业。即身不做杀盗淫,口不两舌、恶口、绮语,心不生贪嗔痴。

佛陀在不邪染戒条中,将不邪染戒条分为三个方面:不自邪染、不教他邪染、不随喜邪染。

佛陀要求佛弟子首先要做到不自邪染。所谓邪染,就是妨碍修行者清净心的思想和行为。佛教要求修行者要竖立正信正行,所有与正信正行相违背的,都属于邪染的内容,都是戒律所禁止的。要做到不邪染,必须要从自己做起,做到心不想邪染之事,口不说邪染之言,意不做邪染之想。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当遇到邪染之事的时候,做到不被邪染之事所转。当自己有邪染念头生起、邪染行为萌芽之时,当时就要让它消灭。时刻令自己保持一颗清净心。

不仅自己不自邪染,佛陀还规定不教他邪染。佛陀认为,一个人有邪染之心和行为,其影响的范围并不大,但是,如果当他教别人染上邪染的思想和行为,其影响范围便会大大增加,对他人造成的危害便更为严重。相对于有邪染行为的人来说,教他邪染的人会罪加一等。这些教他邪染的人,虽然自己没有去做邪染之事,但却有邪染之心,又因教唆他人邪染,其邪染罪过无边。所以,佛陀特别强调不教他邪染戒条的重要。

虽然你自己没有邪染之心,也没有邪染的行为。如果你见到别人有邪染的行为,非但自己不去阻止,而且还对邪染行为心生欢喜,你就犯了邪染戒。因为,对邪染行为生起随喜心的人,已经染上了邪染的思想。对于遇到的邪染行为,你没有憎恶之心,相反还会称赞他们的邪染行为。其结果会使这些人认为自己的邪染行为是正确的,从而会使他们以此为荣,更为变本加厉地做邪染之事。随喜邪染是一种犯戒的行为,因而佛陀在制戒之时,还特别提出不随喜邪染的戒条。

佛陀制定的四戒具足戒条,不仅要求佛教徒自己不做杀、盗、妄语和邪染之行,而且要求不教唆也不随喜这些行为。如果能够做到四戒具足,他不仅能成为一个戒行清净的人,而且还会成为言而有信、品行正直的人。

摘自《禅露》2010年夏之卷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境与禅诗(邹相)
下一篇:佛陀论无常(张家提)
 验证功夫的三个标准(元音)
 绝对不敢轻视老年人(索达吉堪布)
 戒定慧(圆因)
 你要得到快乐就要...
 微笑使者弥勒佛(泽道)
 香积佛
 青青杨柳枝(采云)
 感受幸福是什么(张悦)
 方便开示(虚云)
 融化冷漠的坚冰(学诚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八吉祥-右旋法螺[栏目:手绘唐卡精品图集]
 维摩精舍丛书 黄叶闲谈[栏目:南怀瑾居士]
 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栏目:慧语禅心]
 喻癌细胞[栏目:白云禅师]
 慧眼破嗔心,疏通成佛路[栏目:达真堪布]
 如何把佛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世间上什么最强[栏目:星云法师]
 格萨尔王传 第50回 朗如王行恶驱幼弟格萨尔率兵征梅岭[栏目:格萨尔王]
 佛教与人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栏目:竺摩法师]
 不过一碗饭[栏目:看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