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朱健全
东汉时期
中国五台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据传,远在西周前期,五台山就有了宗教活动。《清凉山志》载称:“周穆王时,已有声教及此。清凉山者,曼殊所居,穆王于中造庙祀之。”并说,在东汉时,五台山即有天竺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如依此说,五台山佛教在春秋战国前后就已传入了。
五台山佛教的传入,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据有关史料记载,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邀来到洛阳后,第二年就前来清凉山(即五台山),说清凉山同天竺灵鹫山相似,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于是奏请汉明帝在现今菩萨顶脚下兴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这便是五台山佛教活动的开始。
然而,汉明帝是否求佛,摄摩腾、竺法兰是否来华,目前尚有争议。而且,在我国历史上,佛道二教曾经强烈对抗,常以不可靠的引据互竞教兴之先。据有关典籍记载,后汉末期汉地对于佛教的信奉,首先起于宫廷。至于一般社会信佛,到魏嘉平2 年(公元250年),中土才有正式沙门。而民间造寺,则始于汉献帝时(公元190至 220年)。所以,东汉时佛教传入五台山的说法亦难成定论。顾炎武《五台山记》说:“余考之,五台在汉为滤泗县,而山之始见于齐,其佛寺之建,当在后魏之时。而彼教之人以为摄摩腾自天竺来此,即居是山,不知汉孝明图象之清凉台在洛阳而不在此也。……至《唐书·王缙传》始言五台山有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耀山谷,费钱巨亿。”从各方面的可靠史料考查,据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五台山佛教的传人当在后魏,而不会太早。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发展形成第一个高潮。北魏文成帝(公元452-465)嗣位后,一反北魏太武帝(公元424-451)的灭法政策,明令重兴佛法,对于五台山佛教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即文成帝接位的第二年,便在五台山五级寺给太祖以下五帝各铸释迦像一尊。这些释迦像,高达一丈六尺,均用铜和赤金铸成。北魏孝文帝时,佛教已有相当发展。那时,五台山重新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并环绕鹫峰(即今菩萨顶)置十二院。相传,不仅魏孝文帝亲临五台山礼佛,第四女诚信公主亦出家于五台山为尼。
继承东魏的北齐诸帝亦多好佛,曾割恒、定等八州之税以供五台山僧尼香火之需。某帝第三子燃身于五台山,即诏修王子烧身寺(即今寿宁寺)。全山寺庙达到200余所,五台山之名亦出现于北齐史籍。这是五台山佛教的第一个兴旺时期。
然而,就在五台山佛教十分兴旺的时刻,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的灭法事件开始了。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周武帝在七次集众讨论三教优劣之后,于五月颁布诏令将佛、道二教一并废斥。建德六年(公元577年),齐境所有八州的寺庙四万余所改作宅第,僧徒三百万人全部还俗,经像火化,财物没收。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的五台山佛教寺院一毁而光。这是五台山佛教大起大落的一段历史。
摘自《香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