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什么是识心见性?
 
{返回 洪修平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456

什么是识心见性?

识心见性,也作明心见性,是即心即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惠能南宗修行观的总原则。惠能所言之心,指的是众生当下一念之心,而佛性意义上的真心,一般都是用“性”来表示。性,不是脱离当下人心之外的东西,而是众生本具的“觉性”,因此又作“本性”、“自性”。惠能说“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于自性中,万法皆见(现)”,“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于自性中显现的万法,并不仅指万事万物,也包括一切佛理佛法在内,而且主要指自有智慧性,自能成佛道。顿现真如本性,也就是自性般若起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即是解脱。需要说明的是,惠能所说的本净的自性,主要指众生之心念念不起妄心执著的本性,一般并不具有什么实体的意义。他以般若的无相来贯通本净的心性,以般若学的遮诠方法来显自心佛性的真实性,使自心佛性不再是一个可以观、可以修的“真心”,而是体现在念念不断的无执著心中,是众生心不起妄念的一种自然状态。

心与性之间的关系如何?惠能说:“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惠能用形象的譬喻,把人比作一座城。从“心即是地,性即是王”的说法来看,似乎惠能把心性分视为二,认为二者是可以独立自存的。其实惠能是在说明身心与性相互依存的关系:心无性无以存,性无心无以在。性必依心而居,心必赖性而有。有心必有性,故惠能常叫人“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性亦不离心,故惠能又说见性“只向心觅,莫向外求”。事实上,在众生自我解脱的意义上,心与性是二而一的东西,心即性,性即心,只要“于自心常其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自性就体现在自心的“念念无邪见”之中。所不同的是,“性”一般多指无忆无念无著的心的状态,而“心”有时也用来指有执著,起妄念的心的状态。

识心与见性分别有两重意思。识心是说:一、自识本心有佛,本心即佛;二、由了知自心本来清净、万法尽在自心而自净其心,念念无著,还得本心。后世禅宗一般用“明心”来表示上述二义,似更为贴切。这里的“见性”亦有两层意思:一是了悟、彻见之义,即自见自心真如本性,自见本性般若之知;二是显现义,即通过净心、明心而使自心本性显现出来。识心即能见性,见性即成佛道。因此,从根本上说,识心和见性是一回事儿。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识”与“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见,而是一种证悟,是佛教所特有的“现观”、“亲证”,它是不以任何语言概念或思维形式为中介的直观。在这种“识”与“见”中,没有识与被识,见与被见之区分,它是一种整体的圆融,是自心自性的自我观照、自我显现。

惠能的见性解脱思想没有离开佛学发展的轨道。从历史上看,见性即得解脱,见性即能成佛,这本是佛教中早已有之的思想。《大般涅架经》中把见性作为解脱的标志,认为“得解脱故,明见佛性”,“若有知见觉佛性者,不名世间,名为菩萨”,但只有如来才能明见所有佛性:“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中则提出了自心显现自性为佛之境界的说法:“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这些经论的译出,对中国佛学界影响很大。在梁代涅架佛性论盛行之际,有些涅槊学者就提出了“见性成佛”的观点。据说菩提达摩来华传禅,亦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志,这种说法虽无确证,但禅宗五祖弘忍却是实实在在地留下了“了见佛性”、“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者,即自见佛性。……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以及“识心故悟”、“皆识本心,一时成佛”等法语。敦煌本《坛经》中也多次提到弘忍的禅法以“见性”为旨归:“(弘忍)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就此而言,惠能的思想与弘忍的东山法门是一脉相承的。

惠能的识心见性说又有着不同于佛教传统的新内容、新特点。《大般涅槃经》中所说的见性是见“常乐我净”之佛性,众生在未见性之前,并不具足佛性之功德。也就是说,《涅槃经》主要是从“当果”说“见性”的,佛性与众生心、佛与众生只是“理”无二致,而非本来不二。这与惠能所说的万法在自心,自心有佛,自性是佛,迷即众生,悟即佛等等,显然有所不同。《楞伽经》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来解说心与性:心以性为体,性以心为用,净除妄心污染,即现清净本性。可以看出,《楞伽经》是围绕着“心净尘染”展开论述的,神秀北宗的观心守心、“息妄修心”的禅法,就是由此而来。而惠能则是以“见取自性,直成佛道”相标榜,自心念念相续,念念无著,即自是真如性,即见性成佛道。从表面上看,弘忍也提出了识心见性的要求,但弘忍的“识心见性”以“真心”为核心,以“守本真心”为归趣,它要人了知自心本来清净,自心为本师,从而“守本真心,妄念不生”。也就是说,弘忍的“识心见性”是为“守本真心”服务的,是“守本真心”的理论准备,“守本真心”才是弘忍禅法的根本要求与目的;而惠能的识心见性却把识心见性作为修习的全部内容,以识心见性为解脱成佛道。

识心见性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于“念念无著”之中实现的。在惠能的禅法体系中,识心、见性与开悟、解脱具有相同的意义。由于惠能所言的心与性都以人们的当下之心为依持,识心见性只是自心的自我观照,是自心的自在任运,既没有一个“心”可以识,也没有一个“性”可以见,只有在内外无著之中才能显现本自具足一切的无相无念无住的心之本然。因此,惠能反对执著心性的观心看净,反对“时时勤拂拭”的修行,强调众生与佛的本来不二,强调凡圣的区别只在迷悟之不同,而迷悟又只在有念与无念之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识心见性,既是修行法,又是解脱境,且不离现实生活。作为修行法,识心见性要求任心自运,内外无著,行“无念”行。这里所说的“无念”,并非要人百物不思,一念断绝,等同木石,如若如此也就无所谓人的解脱了。“无念”,无的是妄念,即“不于法上生念”,至于正念,是“念念不断”的。正念是“真如自性起念”,是超越真妄的“本念”——本心之念,本然之念,亦即人的自家生命的显现。“念念自见,不失本念”,不起妄念,这样的“无念”也就是见性成佛道了。这样,修行法与解脱境在“无念”中也就合二为一了。

在惠能的禅法体系中,“见性”与“悟”是同义语。惠能说,“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可见,顿悟成佛是识心见性的修行观内在地必然要求。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返回 洪修平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什么是即心即佛?
下一篇:什么是顿悟成佛?
 原始佛学的主要思想与特点是什么?
 略论楞伽师、楞伽禅与中国禅宗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哪些区别?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
 论惠能门下的禅法特色
 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
 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
 达摩祖师西来意
 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瑜伽行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结夏安居[栏目:禅林衲子心]
 三五六 伽蓝第雅青年本生谭[栏目:第五篇]
 表面上吃亏[栏目:传喜法师·微教言]
 情缘戒[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272.成都范县君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焚荆棘[栏目:白云禅师]
 佛陀的格言---关于愁苦、待人、心境、行善、实行、省过、言行[栏目:佛教格言]
 美国恒实法师道场——斋后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包容[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禅七讲演 怎么打七[栏目:刚晓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