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怀念柳田圣山先生
 
{返回 方广锠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54

怀念柳田圣山先生

方广锠

我手头有一份剪报,是1992年5月25日柳田圣山先生发表在《朝日新闻》上的一篇随笔,名为《与自己相会》(自分と出会う)。当年柳田先生正好70岁。文中叙述他前一年初访韩国伽耶山海印寺,面对那一排排《高丽藏》版片时的感受:“面对着留存至今的《高丽藏》的版片,就好像与长久以来一直存放在另一处的另一半身躯,渐渐合为一体。版片是底片,而我的身体就是毫不走样的正片。阴阳合体,收回生机。这部书在中国出现已有1000年,在高丽雕版已有750年。那是我前生的遗体,必须竭力回归。”最后“必须竭力回归”的日文原文是“自分で引き取ねばならぬ”,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必须用自己回归”。怎么叫“用自己”回归?我想柳田先生在这里是指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全部精力、乃至不惜一切地寻求这一回归,所以翻译时用了“竭力”一词,但远不能反映出柳田先生那一刹那心灵的感受与决断。

读这段话,我受到极大的震撼。我也到过海印寺,也为那排列得整整齐齐,保存得完好无损的八万经版感动。承管理者好意,让我进入经版库,并抽出一块经版,让我拿着照相。我当时的心情,一方面是感激,另一方面也有点得意。而为什么面对《高丽藏》版片,柳田先生会产生那样一种生死相依的情感?我好像隐隐约约明白柳田先生为什么能够在故纸堆中孜孜几十年。因为这就是他的生命,既是今世的生命,也是前世的生命。

学人做学问,大约也要分为几种。等而下之者,有的因为命运的拨弄,来到这个位置上,因而不得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把作学问作为一种谋生之道,一种职业。等而上之者,有的出于兴趣,有的出于热爱。但是,兴趣可能转移,热情也会衰退。我自己是出于一种责任,一种自愿担当,因而无可推卸的责任;一种感恩,感恩诸多教育过我、关怀过我、帮助过我的人,以用我的科研成果来报答他们。柳田先生自称人文科学就是不断地将古纸翻新的过程。在他那里,学术研究是生命的一种形态,是一种不断地将古纸翻新的轮回。境界的差异,造成感受的不同。我进经版库,经版是经版,我是我。而柳田先生面对经版,则从精神上与经版化身为一。

记得1994年第一次与先生在京都花园大学国际禅文化研究所见面。我奉上我的名片,先生也给我一张名片,不知那是不是用古纸翻造的纸,四周毛糙不齐。名片上只有四个字“柳田圣山”。名片是用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但先生的名片上只有姓名,此外没有任何介绍自己的信息。中国也有一个人,使用同样类型的名片,那就是赵朴初先生。以前有人评价说,赵朴初名气太大,所以他的名片不用自我介绍。但写这篇小文章,我突然领悟,无论是柳田圣山,还是赵朴初,那除了姓名什么也没有名片,所昭示人们的是:我就是我,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不仅如此,一切外在的东西,都不是我。这是何等的智者,何等的智慧。

这就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柳田圣山先生。

2007年12月14日于北京通州皇木厂  


{返回 方广锠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敦煌遗书三题
下一篇:如何处理学术与宗教的关系的通信
 怀念柳田圣山先生
 读《瑜伽经》(二)
 敦煌文献中的《金刚经》及其注疏
 不寒而栗
 佛教大藏经史(法藏文库本)自序
 玄奘“五种不翻”三题
 重视宗教古籍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大藏经及其光电版编纂刍议
 读《方立天文集》
 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的走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要为来生着想[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法身只有一个,那这个法身到底是甲的还是乙的?[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心灵环保与人间佛教(赖永海)[栏目:人间佛教]
 做人的佛法 生命经不起等待[栏目:做人的佛法]
 简述中国佛教的涅槃思想(方立天)[栏目:涅槃思想研究]
 五二四 护螺龙王本生谭[栏目:第十七篇]
 天天向上 向快乐致敬[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五百罗汉 219、利婆多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一九、怎样转凡成圣[栏目:慈航法师]
 齿木[栏目:佛教常用器物]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