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五节 神秀的染净二心说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95
  第五节 神秀的染净二心说
  神秀(606-706),早年博览经史,后出家学佛。约50岁时随弘忍学禅,成为弘忍禅师门下的上首弟子。史载,弘忍禅师曾叹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注释: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全唐文》卷231,2334~2335页,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2。〕神秀尊奉《楞伽经》的思想传统,又以《大乘起信论》为先要,弘扬心净尘染,离念净心的观心禅法。因神秀与慧能、神会禅法的歧异,弘忍门下发生了分裂,形成了南北之争,以致有「南能北秀」之称和「南顿北渐」之说。神秀实为当时北方禅学首座,也是中国禅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关于神秀著作,史载不一。《楞伽师资记》谓神秀「不出文记」,似乎没有著作;可传世的有《北宗五方便门》,晚近又在敦煌发现写本《观心论》一卷,这些可能是神秀门下记述神秀说法整理而成的作品。据现有史料来看,神秀心性论的中心思想是染净二心说。
  神秀禅修的终极目标是成就佛果,而成佛的关键,在神秀看来是「心」。他说:「心是众善之源,是万恶之主。……常乐由自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注释:《观心论》,《大正藏》第85卷,1273页上。〕意思是心是善法恶法等一切诸法的根本,佛法和众生的善恶行为及其结果,都是由心决定、由心产生的。又说:「佛者,觉也,所谓觉察心源,勿令起恶。」〔注释:《观心论》,《大正藏》第85卷,1273页上。〕所谓觉悟成佛就是觉察自心的本原,不生起恶念。又据载,神秀还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注释:《景德传灯录》卷4,《大正藏》第51卷,231页中。〕认为自心本有佛法,不应向外求佛。这是继承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着意追求自心的觉悟,不应向外求佛。这是继承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着意追求自心觉悟,也就是超越了单纯的坐禅、冥想,转而深入探索带有形而上性和绝对性的自心,探索自心的体用及其相互关系和转化,以成就佛果。《观心论》有一段重要的话,文说:
  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了于四大五蕴,于空无我中,了见自心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其净心者,即是无漏真如之心;其染心者,即是有漏无明之心。二种之心,法尔自然,本有俱有。虽假缘和合,本不相生。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真如自觉,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随染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于是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心为五阴黑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了。」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明覆故,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智惠明了,离其所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因此而成。〔注释:此处引用《观心论》,所据版本为(伯4646)《敦煌宝藏》第134册,217~218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菩萨摩诃萨」,指求无上菩提的大乘修行者。「深般若」,指深妙的真如之理。「波罗密多」,是从生死的此岸渡至解脱的彼岸。「四大五蕴」指的是人身。「三界」,指众生所居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一段话是神秀心性论思想的基调,其思想要点有二:
  其一,自心的体用关系。神秀认为,自心是体,自心体的用为净心与染心二心。又认为,用由体起,但体与用不可混同。犹如明镜,它的体是本有清净性,它的用是一视同仁地把清净东西和污染东西都映现出来。明镜映现出污染东西并不说明镜的体也也是染污的,两者是有区别的。这也就是说,在神秀看来,净心是自心心体的作用,净心与自心二者是统一的。染心对心体则有覆障作用,若心体为染心所覆,就不能显现出来,因而也不能得到解脱。心体虽受染心覆障,但其清净本性并不受渗透、污染,并不发生变化。心体若离开染心的覆障,也就显现功德,而得解脱。前面我们论及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文中讲了心体心用,其心用是指心的恒寂作用,是完全与清净体性一致的。神秀则继承《大乘起信论》和弘忍的染净二心论,讲净染两种对立的作用,也就是由一心而展开为二心了,这种心的二元论倾向是禅学心性论思想的重要观念。
  其二,染净二心的相互关系。神秀认为二心性质不同,互不相生,二者是独自共存,而不是互相派生的关系。二心同是自心的作用,因而都是本来具有的。染心会造恶业,若随着染心造作恶业,就是凡夫,就会陷入生死轮回的种种苦难之中。净心喜造善业,若随着净心造作善业,就是圣人,就能超脱苦难而进入涅槃境界。「心为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开津。」〔注释:《观心论》,《大正藏》第85卷,1273页上。〕神秀认为,依染心而受苦难,依净心而得解脱,二心性质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也不同。
  神秀着重运用《大乘起信论》的染净二心说来建构其心性论的思想体系。上述引文表明,神秀把净心、真如心、真如体、金刚佛性、佛性、觉都视为同一层次,甚至是同一意义的概念,也就是把道德清净、智慧觉悟视为人类最深层的本质,从而为众生成佛提供了形而上的主体性根据。同时,神秀又十分重视对染心的内涵、表现、体性和危害的阐述。《观心论》述及由染心生起八万四千烦恼和如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情欲、恶念。这些烦恼、情欲、恶念,归结起来,就是贪、瞋、痴「三毒」。而三毒又和「六贼」相连相通,三毒「若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其六贼者,则名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损真如体,故名六贼。」〔注释:同上书,1270页下。〕「六根」,指眼、耳等感官和思维器官及其认识能力。「六识」是指六根的认识作用、内容。「六贼」,本指产生烦恼根源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以眼等六根为媒介,能劫夺善法,产生恶法,故譬喻为贼。由此也进而以「六识」为「六贼」。在神秀看来,人的见闻觉知都是贪着外境,犹如是贼,危害极大:「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及以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道,受诸苦恼。……求解脱者,除其三毒及以六贼,自能除一切诸苦。」〔注释:《观心论》,《大正藏》第85卷,1270页下。〕据此,灭除三毒,清净六根也成为神秀禅修的根本内容。又,染心是用,是以自心为体的。这也就是说,三毒、六识都是众生本有心灵偶然妄动所导致的结果,其根源在于自心。染心是一种作用,一种现象,它本身并非自体。《大乘起信论》和《观心论》都称,三毒、六识如同狂风,激起海面千重浪。认为三毒、六如同以海水为自体的波浪,若能观照波浪本来是海水,那么也就认识到狂风空无自性了。同样,若能洞彻三毒、六识只是自心的作用,那么也就明了三毒、六识本无自性,而不能独立自存了。由此,排除三毒、六识,追求觉悟原本自心,成为神秀禅修的基本方法。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一节 心、自心、本心与自本心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四节 牛头法融的无心与忘情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目录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四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第一节 惊世骇俗的新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第二节 汉晋禅学..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二节 性、自性..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三节 相对种与同类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五节 自心为不动..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五节 心性哲学的合..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一节 平常心是道与..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小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栏目:梦参法师]
 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尽学普贤」赞[栏目: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
 摄类学 第六章 三时[栏目:摄类学·善慧法师]
 问13 如果患上如抑郁症的情绪失调又怎样?内观禅可以治愈它吗?[栏目:宣隆内观禅修法问答]
 生活中的佛教 后记[栏目:林克智居士]
 智慧和慈悲[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5年]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二集[栏目:安乐集讲记]
 雪窦小志序[栏目:太虚法师]
 台湾经验[栏目: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集[栏目:慈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