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以佛渡生死,成禅悦人生
 
{返回 麻天祥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23

以佛渡生死,成禅悦人生

麻天祥

什么是禅悦呢?通常跟禅宗有关系,和我们的生活也有关。禅悦就是禅定以后的喜悦,就是要拿得起,放得下。佛教说“人生皆苦”,归根到底你的欲望太深,如何摆脱这种痛苦,这是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

佛教认为因和果的必然性体现在缘上,有了“因”不一定会有“果”,“果”是要具备条件的,必须要有“缘”。比如种一个棉花籽,这是因,能否结成棉花?不一定,因为一定要有阳光、水分、土壤,这在西方哲学里就是要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佛教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雷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简单地说,诸法因缘;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由因和缘生成的。

有两个人去歌伎院,他们叫大程和小程。大程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小程心里很别扭。第二天他回到家里还是想不通,就问大程,昨天我们是否不应该去歌伎院,你还在哪里手舞足蹈,丢了我们理学家的身份。但大程说:“昨天座中有伎,我心中无伎;今天书房无伎,你心中有伎。”

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一休在河边看到一个少女,不能过河,一休就背她过去。他的徒弟就问,师傅,您不是说“男女授受不亲”吗?一休说,背她对我没有什么分别,我现在已经不背她了,你还记着?你还放不下?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因缘而生,所以要随缘。无论是道家还是佛教,人生特别是在非常大的压力下,尤其要珍惜现在所有,拿得起,放得下。这就是禅悦人生。

对人生来说,如何对待生和死是一个大命题。儒家重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道家重生;佛教超越生死。儒家的思想着重表现了一种气节、一种奉献的精神,所以重死;而道家是爱护生的一切,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爱和珍惜。

而佛教是超越生死的。生生死死无非就是缘聚、缘散、缘灭,更豁达地表现了坦然面对生死。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很多。西方的基督教在死亡前做忏悔,通过忏悔来实现心灵与神的合一。中国人也做法事超度,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生和死是缘生、缘灭的关系,保持自己的尊严,保持心态的超越。

世界上的一切学说,都是追求和平安定、和谐繁荣的,可是怎么去追求和谐繁荣呢?有人用暴力和杀戮去制止,佛教讲究用爱心、用和谐。

有一个国王总觉得自己很不幸福,各方面都有问题,朝政有问题,国际关系有问题,老百姓也怨声载道。他派大臣去问一个每天都很开心的农民:“你是不是很快乐?”农民说:“我很快乐。但我也有烦恼。我没鞋穿,就很烦恼,但后来我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我就觉得自己很幸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是要拿得起,放得下;第二,要珍惜你自己所有的,不要老是跟别人攀比。这就是我要说的禅悦人生。


{返回 麻天祥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科学与理性的佛学百年
下一篇:佛教与二十一世纪
 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科学与理性的佛学百年
 道生的佛性论及其对中国心性哲学的建设
 中国近代佛教的再思考
 宗教的象征与无限
 光山净居寺考
 庙产兴学中的吴越佛教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
 僧肇与玄学化的中国佛学
 星云对临济禅的诠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试论慧能思想的特色——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提纲(净慧法师)[栏目: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六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愿您天天是好日[栏目:达亮文集]
 182.助赈饥不蓄财 Helping relieve the starving by not kee..[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法句经要义 第十三品 世品 三十位比丘 智者跨越世间[栏目:法句经要义]
 最重要的纪念册[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由何而知定入恶趣?怎样才能断生恶趣苦因?[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杂阿含经卷第六[栏目:杂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栏目:净慧法师]
 相应48经 蕴经[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