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心,和平之根本
 
{返回 佛网文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16

心,和平之根本

释观云  

  二十世纪,人类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又被朝鲜战争、美越战争、两伊战争、中越战争、马岛战争等阴影笼罩,可谓灾难频仍。世纪交替,灾难却在继续。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就遭受了“9·11”袭击,由此发起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紧随其后,又是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和印巴对峙。近年,朝鲜及伊朗的核危机等,也使人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希望。
   面对这些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威胁,人类对和平的希求,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加迫切。佛教,历来被称为和平的宗教,它又能为共建和平发挥哪些积极意义呢?
   近百年来,由于全球经济、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沟通更加深入,交流更加广泛,彼此间的互动比以往更加密切。人类已进入“地球村”的时代。与此同时,由于社会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不同,由于伦理道德、思维观念、生活方式的差异,造就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复杂化,这往往导致交流中的碰撞和磨擦。于是乎,矛盾甚至冲突的可能性也比以往大大增加。
   多元化意识形态中,若是站在自身角度认识事物,以我为中心,便会因各自的背景形成不同立场,即我(们)的信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权力、我(们)的利益、我(们)的习惯等。又因为有我(们),便有了对立的你(们)、他(们)。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争,虽有政治、民族、经济、宗教、领土、主权等诸多原因,究其根本,正是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所致。可以说,自我中心主义是一切冲突和战争的内在根源,也是唯一根源。
   佛教的修行原理,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消解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从根本上化解所有非和平的因素。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佛教对心的分析中得重要启示。
   佛教所说的心,从体上讲,是“无形无相”;从用上讲,则是“能生万法”。为方便我们简明、清晰地了解这个心,本文且从心智状态契入对心的分析。
   从佛法精神来看,自我中心主义的意识观念,需要通过修行对治、超越并升华。佛法有一重要概念——“无我”。所谓“无我”,是相对于“我”而提出的。但是,“无我”并不是对“我”的绝对抹杀和否定,只是破除人们对自我意识——“我”的执著,从而使人们从“我”的局限中超脱出来,使心灵获得自由。
   换言之,人类的心智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由个体的自我中心意识所限定、指引的;另一种,则是从前一种观点解脱出来,由超越个体自我的意识所指引。
   前一种心智状态,是执著于“我”的状态。它所认识的,被称为经验真理,即佛教所说的“俗谛”。局限于这种心智的人,将处于轮回之中。后一种心智状态,是达到“无我”的状态。它所认识的,被称为超越真理,即佛教所说的“真谛”。具有这种心智状态的人,则证得了涅槃解脱。
   对任何人来说,可以通过修行使心智从第一种状态得到升华,进入第二种状态,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觉悟、超越自我。这并不是本体论上的虚无主义,而是对“我”的超越,从自我中心的意识樊笼中解脱出来,使生命达到真正的自由。只有这样,人们才可能从国家、种族、文化的局限中超越出来,从自我中心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从第一种状态进入第二种状态,心智状态虽有变化,但面对的外部世界仍是同一个。重要的是,对外部世界的体验、认识和判断,将随心智状态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在经验真理(轮回的境界)和超越真理(涅槃的境界)之间,并没有物质意义上的差别。
   佛法认为,第二种心智状态只是对第一种心智状态的超越,而不是绝对否定,不可割裂看待两者关系。因此,达到第二种心智状态,并不是对本来具有的国家、民族,信仰、生活方式等个体性的抹杀,只是消解了其中由自我中心主义形成的意识观念。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信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复杂多元的因素,并非造成人类冲突和战争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人类处于第一种心智状态时,所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观念,才是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修学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觉悟,即升华自身的心智状态,消解自我中心主义的意识观念。其中,蕴含着深刻、睿智的精神文化资源,能彻底消除非和平因素,善巧化解矛盾冲突,有助于人类的和睦相处,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有助于世界的和平共处。
   这正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内在原理!我们深信,大力弘扬佛法,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深远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返回 佛网文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化世界,从心开始
下一篇:心,人生的导演
 我在泰国短期出家
 个人快乐的定义
 做个有境界的在家修行人
 学看花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清凉之地——正见
 心灵的品级
 佛教与中国文学
 茶道
 感悟风花雪夜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4 诗偈论道[栏目:活得快乐]
 野老迷宝(出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栏目:法海搜珍]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四章 修道 12 大机大用[栏目:元音老人]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志远与〈法华传记〉的著作时代[栏目:徐文明教授]
 摄大乘论 第42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佛堂讲话 第二辑 二、念佛与称赞如来[栏目:道源法师]
 工作繁忙修学时间少,如何才有把握往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心经讲记——《法性基础》之十三[栏目:贤清法师]
 正分13 不舍愿菩提心(2)[栏目: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