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二章 第十一节 四相(四种光明相)、穷尽法界、普贤法界、六灯、四灯
郭耀华
{返回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897

第二章 第十一节 四相(四种光明相)、穷尽法界、普贤法界、六灯、四灯

第十一节 四相(四种光明相)、穷尽法界、普贤法界、六灯、四灯

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四相、穷尽法界、普贤法界、六灯、四灯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

(一)四相(四种光明相)

1. 四种光明相

此具缘者一般在尸林、空谷、海滨、(笔者注:山顶洞穴)等非常寂静的地方进行修炼,则四种光明相即可逐次现前。此四种光明相是:法性现前光明相、证悟增长光明相、明体进展光明相、穷尽法性光明相。这样,最快三年,一般则五年,慢则七年,肉身化作一道光亮,再报身佛地、色究竟天、密严刹土观身证得佛果。[①]

2. 解脱四相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修要诀明灯”一文中说:此光明金刚藏乘真实心滴教授分三:一、上等精进者即生解脱;二、中等精进者中阴解脱;三、下等精进者自性化身刹中解脱。[②]

上等精进者即生解脱分四:

法性现量相:位于心间光脉中的大智能即本体空性与大悲觉性无二者乃是自然慧灯,自性光明霓虹室乃为法界净灯,其中央如孔雀屏羽般具五光之五部圣聚身相分为明点空灯,内相外现时瞳仁中的红黄光相外现,因此命名为明点空灯,此乃现相明点空灯。现于空中的光芒命名为法界净灯,也是现相法界净灯。同样,所命名的觉性金刚链也是觉相金刚链。如是心不外散专注于光中的金刚链而观修,内心便会显现光明离戏智能,此称为自然慧灯。如是立名的原因是本来即具足自然智能,(通过修持)已达到此境界,而并非是前所未有重新产生了自然慧灯。而且要法界五光、觉性金刚链明点之显现愈加增上。[③]

觉受增上相:是指从一寻光拇指许的明点直到出现五佛身相之间的一切显现。[④]

觉性如量相(笔者注:明体进诣相、明体进展相):对此,大阿阇黎莲花生大士认为从佛父佛母双身相到显现增上圆满是觉性如量。布玛莫札认为从最初见到身相见到圆满相之间称为觉性如量。[⑤]

法性灭尽相:一切显现增上相皆灭尽,实质身体之显现也灭尽,能动风之分别念均灭尽无余故称为灭尽。法性是指殊胜光明如来藏。此时除光中显现手指之光影外,无任何其它实质显现。[⑥]

3. 现见觉性达量境界时,身如大象陷入泥潭,是由心识已达到脉风要点而生,此为大圆满无取无舍之义入住于心,由智慧灌顶使身清净,故极无戏论之智慧自然显现。语如瓶腹小鬼,从严层中出现时,所发之音,是由智慧灌顶而集悲心之所产生,此为大圆满不可思议之义入住于语之能变,故极无戏论之义断灭于内。心如清除疫疠后不再复发,即是对过去之法,现在不去追溯,三时已断离联系,心被清净之风所摄持,此为大圆满本来解脱,再无重复之本根入住于心中,即称为“已能主宰极无戏论之智慧自现自解也”。

观见法性遍进境界时,身如脱网之鸟,是由心入光明之网而产生,此为已入住于大圆满法自解自现之所缘,故无恼、无怯、无虑、无乐、无畏。由句义灌顶使身清净,即自然显现极无戏论之智慧;语如空山谷中的回声,不可言取者,是由脉处之字,进入风之明点而产生,此为大圆满不可言说之义入住于语声,得自在于极无戏论离言说境之智慧;心如利剑穿心而刹那死亡之人,亦如流星般自身消失者,是由串习、通达而产生,此为大圆满刹那顷如风之速度入住于心之行处,即是已得自在自灭一切戏论之智慧之时也。”[⑦]

(二)穷尽法界

1. 穷尽法界

觉性法尽赤裸,此即法身本位之密意,一切法之穷尽,法净大本净界,一切法亦到究竟而归穷尽,因之此名为法亦穷尽,超过言诠而心愿已尽,此即彻悟之瑜伽师全解无住之密意,他们过现未三世诸佛所证悟之果皆同一界,一切瑜伽师离偏,出缠,皆心怀坦荡,安舒欢畅,发大欢喜,已悟不管任何要义皆不修习,如《狮子妙力圆满续》云:修静虑故不见法性义,远离自现三味思维边,离戏法性等虚空边际,不执所缘等境而分别,远离四边佛即自觉智,超越有无之边即法身,远离筹划才是唯一佛,不执是耶非耶之法身。[⑧]

2. 法界穷尽

若无所化融法界,自现报身融法身,如若无有水容器,水月融入虚空中,

若依日期月融空,如晦日月无盈亏,若有所化如前现,此乃任运自成果。

自现之报身最终也要融入内明法身界中,因此称为智慧融入法界。尔时各别自证智慧成为细微智慧,即是极入定之时刻。[⑨]

(三)普贤法界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提到:“如虚空体能含摄一切境相三有情器世间,自相自现之外五色境与自内起现解脱之心识皆含摄于自然智中,此自然智复含于空寂大本觉中,于本空之体中无有倾动,是名总摄于普贤之界。”[⑩]

(四)六灯、四灯

1. 六灯

六灯,即安住基灯:心性光明;心宝肉灯:如撑起之帐篷的心宝,光明如瓶内之油灯般安住其内;白柔脉灯:如流星般从心脏连于双目的光明脉道;远境水灯:双目之瞳仁是显现光明之门;中阴时灯:认识所现之自现光明坛城本面而送至本地;究竟果灯:智慧融入法界而于童子瓶佛身刹土中得坚地。彼等也可摄为五者,即当下舍弃幻身之蕴;立即灭尽分别动念;自然显现自现坛城;明了觉知自然智慧;平等解脱本来实相。[11]

2. 四灯

《声应成续》云:“远境水灯者,显现智慧门。”眼脉之根部连接心间与脐部。从心间连到颈部,从颈部右绕到天灵盖,分出四脉瓣,从能显现根境的每一脉瓣尖端又分出五脉瓣,分别作为五门之所依,称为净根功过脉,其上端粗大、根部微细如野黄牛角般的两支进入眼珠的两个明点中,黑白分明,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所以称为远镜水灯。依之可显现如孔雀屏羽般(笔者注:圆圈状)的明点空灯,彼之现相即出现如那弱(~)状的法界净灯,彼之妙力中出现众多慧力的自然慧灯(本觉智光)。水晶管脉实际上是光脉,净根脉是形如胡麻花的眼根所依脉。眼中真实觉性向外观,外境一切色法显现向内现,二者无障明现故。[12](笔者注:另一说法“肉团心光、白柔脉光、远通水光、界清净光、明点空光、本觉智光。”共六灯。)

二、晋美林巴尊者在《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中对四相的见解

尊者在《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中提到:依能破经(《声应成续》)提到:“此法(脱噶)行持有四地步”。

(一)法性明悟,非心能想口能说者,是为第一步。

(二)悟境日进,欲念渐衰,获得法性中阴智能(即广明诸法之智,得此智者,中阴身成就)。

(三)自心进诣,三身境界己见己明。心(妄心)之所想,目之所见者,非复世间所见事相。

(四)诸法尽入法性,六道轮回之因已断,解脱证果。[13]

三、北传佛经相关内容(请参考附录一)

(一)四相(四种光明相)

1. 有诸菩萨,皆已成就甚深智慧,于诸法性,明了通达,成就广大总持三昧,无障碍门,所行无碍,不住二法。[14]

2.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不应依止。[15]

3. 随顺思惟入正义,自然觉悟无上道,诸法无生亦无灭,亦复无来亦无去,不于此死而彼生,深解一切诸佛法,了达诸法真实性,于法性中无所著,永离诸法虚妄相。[16]

4. 明净智慧究竟法性,于念念中,明净智慧充满法界,了知一切世界成败及其庄严。[17]

5. 文殊师利,诸佛如来皆以通达一切法性清净真如。[18]

6. 善男子!如来以佛眼,观察一切有情如来藏,令彼有情欲、瞋、痴、贪、无明、烦恼藏,悉除遣故而为说法;由闻法故则正修行,即得清净如来实体。善男子!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一切有情,如来藏常恒不变。[19]

7. 佛言,法性不动故,是般若波罗蜜净,于诸法无所受。[20]

(二)穷尽法界

1. 如来上上穷尽一切法界法故,如来寂灭离戏论故,如来一切知一切见,能知过去未来现在法故,未得菩提,先已预知成菩提时。[21]

2. 平等真法界,佛与众生如,非断亦非常,大悲恒不尽。诸佛法性身,本觉自然智,是真胜义谛,唯佛方证知。[22]

3. 尔时无量寿如来,入最胜炽盛金刚三摩地,从定出已说菩提心,颂曰,法界本来无所生,寂然无性亦无相,洞达空理无边际,此即菩提真实心。[23]

4. 文殊师利言:般若波罗蜜处,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作。般若波罗蜜即不思议,不思议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不思议,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法界,无二无别。[24]

(三)普贤法界

1. 正念运心四无量,入慈遍缘于六道,有情皆具如来藏,三种身口意金刚,以我所修功德力,同入普贤法界身。[25]

2. 归命一切佛世尊,归命所说三乘法,归命一切和合众,归命普贤法界理。[26]

3. 以此普贤行愿力,于一尘端如尘佛,诸佛佛子坐其中,如是法界尽无余,[27]

4. 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故,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28]

(四)六灯、四灯

北传佛经无相关内容

四、总结讨论

(一)四相(四种光明相)

1. 大圆满法正行会逐渐产生四种光明相:“法性现前光明相、证悟增长光明相、明体进展光明相、穷尽法性光明相。”[29]又称作“法性现量相、觉受增上相、觉性如量相、法性灭尽相”,过程中配合四灯显现,出现远通水灯、明点空灯、法界清净灯、本觉智灯(自然慧灯)的现象,并出现童子瓶身特征,最后达到三身任运。这个修行过程强调法性与觉性的开悟理解,特别法性的出现与穷尽,透过菩提心觉性不断发展,了解法界实相,掌握法性特质。龙钦饶降巴尊者认为:“法性是指殊胜光明如来藏。此时除光中显现手指之光影外,无任何其它实质显现。”[30]又认为:“法性当修虚空性,真如中住现智慧。”[31]当“如是心不外散专注于光中的金刚链而观修,内心便会显现光明离戏智能,此称为自然慧灯。”[32]所以彻却与脱噶从专注金刚链起修,从虚空起修,断绝分别,产生澄明本净自然智慧,即明空赤露,如水晶球。尊者又认为:“实质身体之显现也灭尽,能动风之分别念均灭尽无余故称为灭尽。”[33]因此,修行成就者圆寂时,将产生虹光化身现象,晋美林巴尊者提到:“悟境日进,欲念渐衰,获得法性中阴智能。自心进诣,三身境界己见己明。心(妄心)之所想,目之所见者,非复世间所见事相。诸法尽入法性,六道轮回之因已断,解脱证果。[34]因此,四相修炼可以达到究竟解脱。

另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在“文殊静修大圆满——手中赐佛”一文中说脱噶四相:“为了现量见到非以伺察意安立的觉性光明密意,要修脱噶法门。”[35]这就是实证实修。又认为:“见到法界净灯、明点空灯与觉性金刚链,即是法性现量相;彼等显现愈加明显、愈加稳固、愈加圆满并出现无量光芒,即是觉受增上相;法界净灯显现清净刹土,明点空灯圆满为无量殿,觉性金刚链成熟为佛像,所现前的全部是清净现相,即是觉性如量相;身智等无有边法的一切显现,均入于法性童子瓶佛身界中,获得不共一切的坚地,即是法性尽地。”[36]很清楚地解说脱噶修炼出现四相的过程,要注意觉性如量(明体进诣)相,不可执著一切幻相,因菩提不可得、无住的缘故,甚至出现神通会穿透物质的现象,也不执著,最后幻化为光,融入法界也不执著。大圆满法以穷尽法界(灭尽法界)为修行的成果之一,与大乘佛法究竟法性见地一致。

2. 在《大般涅槃经》中提到:“明净智慧究竟法性,于念念中,明净智慧充满法界,了知一切世界成败及其庄严。”[37]这里穷尽法界自然智慧,了知一切。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提到:“有诸菩萨,皆已成就甚深智慧,于诸法性,明了通达,成就广大总持三昧,无障碍门,所行无碍,不住二法。[38]另在《圣思惟梵天所问经》也提到:“文殊师利,诸佛如来皆以通达一切法性清净真如。”[39]这里提到法性非常清净,此外,《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提到:“不于此死而彼生,深解一切诸佛法,了达诸法真实性,于法性中无所著,永离诸法虚妄相。[40]在《大般涅槃经》提到:“菩萨修空,亦复如是,以修空故见一切法性皆空寂。”[41]因此,法性无着而空寂。《大般涅槃经》又提到:“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42]如来穷究法性。在《入楞伽经》中也提到:“我何夜成道,何等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内身证法性,我依如是说,十方佛及我,诸法无差别。[43]此外,法性不动,不受外界幻相影响。在《大智度论》提到:“佛言,法性不动故,是般若波罗蜜净,于诸法无所受。”[44]另外,法性平等,在《究竟一乘宝性论》提到:“一切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45]及《大方广如来藏经》提到:“法性法界一切有情,如来藏常恒不变。”[46]因此,大圆满法脱噶四相修行,与大乘佛法的觉性(参见本章第九节附录一第二十七节)及穷究法性本质一致。

(二)穷尽法界

1.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结尾颂品提到:“法界穷尽通彻无障碍,一切归于一界现量证,广大平等虚空自性中,觉明赤裸无碍成一味。”[47]又提到:“无作超过意识即法身,无思如如放下离言思,不贪寄托指望即实相,法尽远离心识究竟义,离去有无即是无边义,断希虑根即可证菩提,此即究竟了义之精要。”[48]此即“觉性通彻,本来解脱,赤裸觉醒,此时则到达穷尽法身之密意。”[49]和“觉性法尽赤裸,此即法身本位之密意,一切法之穷尽,法净大本净界,一切法亦到究竟而归穷尽,因之此名为法亦穷尽。”[50]也就是法界离思虑意识界,住于广大平等虚空,觉性赤露澄明,开悟自然智慧,自然穷尽法界、法身。尊者并引用《声应成续》:“清净法界之炬光,依附眉间和虚空,依诸光点并诸身。”[51]及《炬光炽燃续》:“本性境界不灭故,心境意念普穷尽,境界自净法界中,没有分别之智慧。知为不动平等性,则成一切平等界,这是本初已极尽,故住本性清净界。”[52]提出不动虚空智,产生自然平等清净法界概念。出现明点空光、法界清净光、本觉智光(自然智慧)互溶现象,尊者提到:“自现之报身最终也要融入内明法身界中,因此称为智慧融入法界。”[53]最终产生童子瓶身、三身任运、虹光化身等大圆满法修炼成就特质。

2. 在《佛说德护长者经》提到:“如来上上穷尽一切法界法故,如来寂灭离戏论故,如来一切知一切见,能知过去未来现在法故,未得菩提,先已预知成菩提时。”[54]法界穷尽与菩提智慧解脱关系密切,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提到:“究尽一切智,充满诸法界,说法化众生。”[55]在《大宝积经》中也提到:“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故,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56]这里强调法界充满菩提智慧,这种菩提智慧是一种自然智慧,开悟自然智慧,自然穷尽法界,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提到:“平等真法界,佛与众生如,非断亦非常,大悲恒不尽。诸佛法性身,本觉自然智,是真胜义谛,唯佛方证知。”[57]法界无生、无相、无住、无作,遍满虚空,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提到:“文殊师利言:般若波罗蜜处,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作。般若波罗蜜即不思议,不思议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不思议,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法界,无二无别。”[58]法界与般若波罗蜜无别,与无相也无别,在《佛说瑜伽大教王经》也提到:“法界本来无所生,寂然无性亦无相,洞达空理无边际,此即菩提真实心。”[59]真正的菩提在无生法界。此外法界是虚空的概念,没有界的概念,在《商主天子所问经》文殊师利法王子对商主天子说:“凡诸菩萨摩诃萨智者,所谓,界智,破法界智,……方便智,般若智,天子,此是诸菩萨摩诃萨智,以如是等智故,当得诸佛无碍大智。”[60]另在《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也提到:“遍满法界互相涉入,究竟一切尽虚空界……以普贤性于金刚萨埵三摩地妙坚牢故,合为一体,从是出生普贤大菩萨身。”[61]显示虚空智慧穷尽法界,这与上文大圆满法觉性赤裸,依自然智慧穷尽法界义理,完全一致。

(三)普贤法界

1.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一书中引用《三身相会续》云:“三世诸佛之智量,起从法界知法界。无灭所知之法界,三身相会自现自解脱。”[62]大圆满法重视虚空法界,并将虚空法界特称为普贤法界,尊者提到:“自然智复含于空寂大本觉中,于本空之体中无有倾动,是名总摄于普贤之界。”[63]又提到:“普贤之界即是觉性自然智空明本净之体,此中死乐苦等显现之时,及其时中起现之法并无尘许生死苦乐可得,皆是一觉性之体及其游戏化现故,觉性无有生死苦乐故。……觉性之本体中以无业故,亦超越善恶之边际。”[64]认为普贤之界(法界)含摄觉性自然智慧,及空明本净之特质,没有业力轮回,超越善恶、苦乐,只是虚空游戏或妙用,普贤法界是大圆满法界部所提到的“界”的特性,是口诀部修持的归去处,是产生三身任运,不动觉性的本质源头,具有自身回馈自动教化的功能,大圆满法穷究普贤法界,破法界执着。

2. 《大方广佛华严经》提到:“知诸界处即法界故,于诸境界无有疮疣,知一切想如阳焰故,入于诸趣不生倒惑,达一切法皆如幻故,入魔境界自在无染,成就法身净妙体故,一切烦恼不能欺诳,成就一切遍趣行故,于诸生处而得自在。”[65]强调法界法身,《大方广佛华严经》又提到:“以此普贤行愿力,于一尘端如尘佛,诸佛佛子坐其中,如是法界尽无余。”[66]普贤行愿,法界无穷,另《诸教决定名义论》提到:“归命一切佛世尊……归命普贤法界理。”[67]而《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也提到:“有情皆具如来藏,三种身口意金刚,以我所修功德力,同入普贤法界身。”[68]从强调法界法身转换成普贤法界身,于是华严法界慢慢演变为普贤法界,后来佛教密教部分就特别喜欢使用普贤法界了。法界法身一切烦恼不能染,而且法界之相即是菩提,在《大宝积经》中:“法界中无众生相故,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69]普贤法界即是虚空,即是菩提智慧。大圆满法修持虚空菩提智,以普贤法界为依归,即以虚空为依归,所有修持全靠“虚空”,包括看无云晴空、看虚空光、三虚空会合等等,虚空广大包容一切,即法界包容一切。所有成就皆依“虚空”,修“虚空观”就是修大圆满法。因此,大乘佛法对法界法身、普贤法界的理解与大圆满法见地基本一致。

(四)六灯、四灯

1. 上文中龙钦饶降巴尊者提到六灯:“安住基灯、心宝肉灯、白柔脉灯、远境水灯、中阴时灯、究竟果灯。”[70]六灯另一说法为“肉团心光、白柔脉光、远通水光、界清净光、明点空光、本觉智光。”四灯为:远境水灯、明点空灯、法界净灯、自然慧灯(本觉智光)。[71]

2. 出现四灯或六灯时,为大圆满法正行的验相,若能出现四相,从法性现前相到觉性增长相再到觉性如量相,最后穷尽法性相,就能实证童子瓶身、三身自现,甚至任运五身五智,虹光化身,大悲周遍,光明显赫。六灯与四光脉结合,达到解脱状态,身如微尘。大圆满法四灯、六灯、童子瓶身、四光脉都是宁玛派所使用的极特殊名相,对北传佛教而言非常陌生,因此宁玛派大圆满法曾经不被接受为佛法一分支,近代比较兴盛后,大家才了解虹光化身的价值。

 

 

--------------------------------------------------------------------------------

[①] 龙钦饶降巴.《七宝藏论·宗派藏》(班班多杰节译).四川:德格印经院,藏文木刻版第128页.

[②] 龙钦饶降巴.《上师心滴如意宝》(索达吉堪布译).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295页.

[③] 同上,第299~300页.

[④] 龙钦饶降巴.《上师心滴如意宝》(索达吉堪布译).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305页.

[⑤] 同上,第307页.

[⑥] 同上,第308页.

[⑦]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20~322页.

[⑧]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0~61页.

[⑨]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心性休息》(索达吉堪布译).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847页.

[⑩]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11] 龙钦饶降巴.《上师心滴如意宝》(索达吉堪布译).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448页.

[12] 龙钦饶降巴.《上师心滴如意宝》(索达吉堪布译).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164页.

[13] 智悲光尊者(晋美林巴).《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1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六,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大周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册,第354页上.

[15]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第四之三,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第十二册,第401页.

[16]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第二十一之六,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九册,第520页.

[17]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六,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第十二册,第521页.

[18]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五,元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五册,第85页.

[19]《大方广如来藏经》,大唐不空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461页下.

[20] 《大智度论》释信谤品第四十一之余,大智度论释叹净品第四十二,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507页.

[21] 《佛说德护长者经》卷上,隋那连提耶舍译,《大正藏》第十四册,第843页.

[22]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十,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之余,般若译,《大正藏》第八册,第911页.

[23]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第四,观想菩提心大智品第七,法贤译,《大正藏》第十八册,第577页.

[24]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之余,梁曼陀罗仙译,《大正藏》第八册,第729页.

[25]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菩提幢标帜普通真言藏广大成就瑜伽卷上,大唐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大正藏》第十八册,第144页下.

[26] 《诸教决定名义论》卷第二,圣慈氏菩萨造,北宋施护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第507页中.

[27] 《普贤菩萨行愿赞》卷第二,大正藏第十册. 第880页.

[28]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六,文殊师利说般若会第四十六之二,梁曼陀罗仙译,《大正藏》第十一册.第652页下.

[29] 龙钦饶降巴《七宝藏论·宗派藏》(班班多杰译),四川:德格印经院,藏文木刻版第128页.

[30] 龙钦饶降巴.《上师心滴如意宝》(索达吉堪布译).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308页.

[31]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心性休息》(索达吉堪布译).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784页.

[32] 龙钦饶降巴.《上师心滴如意宝》(索达吉堪布译).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299~300页.

[33] 同上,第308页.

[34] 智悲光尊者(晋美林巴).《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35]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论,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注疏《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窍诀宝藏库》(索达吉堪布译).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1997年.第389~390页.

[36]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论,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注疏《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窍诀宝藏库》(索达吉堪布译).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1997年.第389~390页.

[37]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六,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第十二册,第521页.

[3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六,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大周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册,第354页上.

[39]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五,元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五册,第85页.

[4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第二十一之六,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九册,第520页.

[41] 《大般涅槃经卷》卷第二十六,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六,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第十二册,第521页.

[42]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第四之三,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第十二册,第401页.

[43] 《入楞伽经》卷第五,佛心品第四,元魏菩提留支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541页.

[44] 《大智度论》释信谤品第四十一之余, 大智度论释叹净品第四十二, 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507页.

[45]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一,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后魏勒那摩提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13页.

[46]《大方广如来藏经》,大唐不空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461页下.

[47]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66页.

[48] 同上,第166~167页.

[49] 同上,第131~132页.

[50] 同上,第60~61页.

[51]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50页.

[52] 同上,第150页.

[53]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心性休息》(索达吉堪布译).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847页.

[54] 《佛说德护长者经》卷上, 隋那连提耶舍译, 《大正藏》第十四册,第843页.

[55]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四,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一,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九册,第740页.

[56]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六, 文殊师利说般若会第四十六之二,梁曼陀罗仙译,《大正藏》第十一册,第652页.

[57]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十, 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之余,般若译, 《大正藏》第八册,第911页.

[58]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 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之余,梁曼陀罗仙译, 《大正藏》第八册,第729页.

[59]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第四,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观想菩提心大智品第七,法贤译, 《大正藏》第十八册,第577页.

[60] 《商主天子所问经》, 隋阇那崛多译, 《大正藏》第十五册,第119页.

[61]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一, 金刚界大曼拏罗广大仪轨分第一之一,北宋施护等译,《大正藏》第十八册,第342页.

[62]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63]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64]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04页.

[65]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般若译,《大正藏》第十册.第836页上.

[66] 《普贤菩萨行愿赞》卷第二,大正藏第十册. 第880页.

[67] 《诸教决定名义论》卷第二,圣慈氏菩萨造,北宋施护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第507页中.

[68]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菩提幢标帜普通真言藏广大成就瑜伽卷上,大唐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大正藏》第十八册,第144页下.

[69]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六,文殊师利说般若会第四十六之二,梁曼陀罗仙译,《大正藏》第十一册.第652页下.

[70] 同上,第448页.

[71] 同上,第164页.


{返回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三章 文殊菩萨思想看大圆满法见地
下一篇:第二章 第十节 四光脉、中脉验相、双眼智慧脉
 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二节 无有、无有法
 第二章 第三节 童子瓶身、宝瓶童子身、大迁转身、虹光化身
 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四节 无修、元成、无勤作..
 其它参考文献
 第二章 第一节 自然智慧、本净、无分别智、无破无立、唯一B
 第一章 第一节 藏传佛教宁玛派及九乘修行介绍A
 第三章 第七节 从《维摩诘所说经》谈起
 第五章 第四节 大圆满法与禅宗思想的差异研究
 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十七节、第十八节
 第八章 第一节、第二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感悟人生(索达吉堪布)[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六.说百字位成品第二十一白话注解[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1[栏目:了法法师]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三期 第四天 三障皆灭佛道圆成[栏目:智谕法师]
 莫因外在得失影响心情[栏目:心生菩提树·佛理小故事]
 一个人临终时或死亡后,旁人能否从他的死相或临终前所言判断他往生善道或者恶道?[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6.愚昧、理性与智慧[栏目:赵跃辰居士]
 有助念团说《中阴自救》书上说,人断气数小时后,还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慧解脱阿拉汉还需要学习神通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如来涅槃[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